《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鉴赏
纨袴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至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
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
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
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
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
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
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
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
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
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 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无法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作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作此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尤其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满腹牢**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忧怨,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感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一篇。
诗中对比包括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和自己的今昔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凌空而起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却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原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诗人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穷困潦倒,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因此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就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两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浓墨重彩,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回忆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
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搏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堪比曹植。
头角乍露,就赢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取功名,登上仕途,易如反掌,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追叙往事,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十三年来,诗人只能骑着一条瘦驴,奔波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前不久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同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又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诗人越是渲染,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使诗人必得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愿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一样。但后者也未能帮助自己。
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愤愤不平,即将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徘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 “一饭之恩”的韦济,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终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引发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
拓展阅读
1、杜甫《春望》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古诗鉴赏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指唐都长安被安史叛军占据。此句说只有山河仍在,意渭其他皆已不存。下句言城中春日唯有草木丛生。感时:指感伤时局。此句说因感伤时局,看到花开也伤心落泪。恨别:怨恨与亲人离别。此句因怨恨与亲人别离听到鸟鸣也觉惊心。烽火:代指战争,此处指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战斗。搔:抓挠。搔头是心绪烦乱时的动作。浑欲:简直要。不胜簪:说头发少得不能插簪子了。簪是古人用来插发髻或连冠于发的长针。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长安沦入安史叛军之手,看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了诗人的愁思。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肃宗在武灵(今属宁夏)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困居长安。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于次年三月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情。全诗字字含恨,句句怀痛,沉郁蕴藉,自然深挚。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满目荒凉,山河依旧,世事全非。沦陷后的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中。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以下皆由“破”而来,因此“破”有提携全篇的作用。此联为全诗创造了悲凉沉寂的气氛。颔联是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由泛览满城草木一片凄凉转而推出花、鸟的特写镜头。对颔联两句诗的理解,诗评家有分歧,焦点在“溅泪”、“惊心”的是花、鸟还是人。一般的理解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了这娱人之物反而掉泪惊心。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丰富的内涵。前四句,“望”字统领,诗人的视线从都城到山河,由全城到花、鸟,感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这样,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系念亲人。颈联写在战火中急切渴盼亲人家书的迫切心情。尾联写在此境际中愁绪满怀,搔首徘徊,顿觉白发稀疏、几不胜簪。“白发”、“搔”、“更短”突出了“愁”的结果。这些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情怀,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1]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情景相生,景情交融。[3]风格沉郁顿挫。[4]语言凝练。
版权声明:转载本站文章,请保留本声明以及本文章链接地址。
本文地址:
2、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译文及鉴赏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注释
1.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赠:送给(我)。
4.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5.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6.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7.怀旧:怀念故友。
8.吟:吟唱。
9.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 到:到达。
11.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12.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3.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14.侧畔:旁边。
15.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16.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御史。
后来王叔文集团**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3、《春望》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注释
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⑻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作品点评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清·何焯《义门读*》:“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 “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
近代·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现代·顾随《驼庵诗话》: “(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现代·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现代·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4、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唐山水诗 原文 鉴赏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王维晚年住在蓝田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写山居时泛舟寻胜的兴致,发端便见佳趣,又出人意料:在一片斜晖落照、山光水色之中,诗人任凭好风吹荡着小舟,将自己送上了归途。一天游览已经结束,按理已无可再写,然而诗中的佳境正由这笔意当断之处生发: 人虽归来,而兴犹未尽,不禁又回想起一天来搜奇寻幽的情景,顺便交代了一路溯流而上,直追到水源尽头的原因。这一倒叙既简洁地概括了两岸的优美风光,又为下文转入另一洞天埋下了伏笔:遥看前方林木苍翠、云霞掩映,不觉为它所吸引,待到了眼前,方才疑心已非来时的原路。哪知这清流回转,通向前山,又使自己偶然进入了一个更惬意的天地。这六句写诗人因贪恋美景而不觉迷路,而后又豁然开通的惊喜心情,在细腻地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展示出山回水转,云木葱茏的景色,情随景生,景因情现,而措辞用意,又暗合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闯入桃源的故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只是武陵人所看到的是在良田美池桑竹中往来种作的村民,而诗人所看到的则是四五个逍遥于松柏荫下的老僧。这里早晨只有诵经的梵音在林中回响,夜里只有静坐参禅的僧人守着寂寞的空山。仿佛连牧童也受了道心的影响,甘作方外之人; 欲知世事,只有去问出外卖柴的樵夫。这个与世隔绝的天地就是石门精舍。石门,即石门泉,在陕西蓝田县西十里。据《图经》说: “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融雪不积。僧曰: 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者,就浴多痊。后立玉女堂于泉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精舍即佛寺。石门精舍或即指大兴汤院。但诗中没有一字言及佛寺建筑和温泉,反而有意隐去所有与世俗有关的事物,仅仅突出佛地远绝尘俗的特点,将老僧、牧童和樵客都置于林岩之中,构成了一个毫无人间烟火气的禅寂世界。同样,诗人夜宿精舍; 也在这片禅心的笼罩下,进入了超凡绝尘的清净之境:栖憩于长林之下,静卧于瑶席之上,焚香独对空山,山涧中阵阵花香来袭人衣。石壁上洒满月光,照得四周一片银白。这段描写造成诗人露宿林中的错觉,正与上文描写老僧逍遥于松柏荫中一样,是有意隐去关于精舍的具体描写,以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观照方式,表现此地的淳古、朴野,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无间。山中的美景如此清绝幽雅,使人难忘。因此当诗人第二天黎明登程辞别桃源中人时,还要约定明年花红时再来游赏。末四句翻用《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再寻桃源迷失旧路的故事,与前半首相呼应,结得现成而又富有情趣。
这首诗在偶游石门精舍的过程中完整地化用桃花源的典故,将这次游览比作误入桃源的奇遇,既巧妙地创造出山回路转、别有洞天的境界,又充分渲染了石门精舍如桃源般与世隔绝的静趣。尽管诗中仅两句正面刻划景物,然而一路所见云山溪流、奇花秀木、霞光月色,均随舟行人宿而一一展现。全诗剪裁别具匠心; 开头略去一天游览经过,从归途发端,笔势随诗人的心理活动曲折变化,如清溪流转一般纡进缦回,至石门精舍而豁然展开。这就从章法上突出了这次游历的偶然性和传奇色彩。谢灵运有一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也是描绘日暮泛舟归来的兴致,却先将一天从早到晚的气候变化和游览过程写足,然后才精细刻划湖上景物。与这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相比,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破是显而易见的。
版权声明:转载本站文章,请保留本声明以及本文章链接地址。
本文地址:
5、杜甫《春望》古诗赏析及原文翻译
安史之乱后,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春天花开鸟鸣,原本应使人感到愉悦,但目前国家正遭丧乱,满目疮痍,家人流离分散,睹此春景,只能使人愈增悲怀,闻此鸟声,也只能使人愈添愁思。战火一直在延续,春天就这样过去了;家书难通,获得一封家书,真抵得上万两黄金。看看自己稀疏的白发,简直插不上发簪了。
安史之乱带给杜甫的伤痛是巨大的。国既残破,家亦不存,诗人把国事、家事书于一诗之中,思家心切,正是爱国情深;感家流离,正是哀国残破。全诗写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中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 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 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 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 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作于至德二年(757)三月,这时作者还陷在安禄山军队占据的长安。诗中写望见山河草木的感触,表现了叹息战乱延长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