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15 11:50:58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鉴赏

纨袴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至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

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

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

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

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

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

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

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

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

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 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无法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作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作此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尤其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满腹牢**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忧怨,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感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一篇。

诗中对比包括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和自己的今昔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凌空而起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却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原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诗人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穷困潦倒,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因此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就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两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浓墨重彩,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回忆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

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搏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堪比曹植。

头角乍露,就赢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取功名,登上仕途,易如反掌,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追叙往事,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十三年来,诗人只能骑着一条瘦驴,奔波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前不久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同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又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诗人越是渲染,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使诗人必得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愿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一样。但后者也未能帮助自己。

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愤愤不平,即将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徘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 “一饭之恩”的韦济,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终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引发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

拓展阅读

1、《春望》全原文、翻译、注释和析古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指都长安被安史叛军占据。此句说只有山河仍在,意渭其他皆已不存。下句言城中春日唯有草木丛生。感时:指感伤时局。此句说因感伤时局,看到花开也伤心落泪。恨别:怨恨与亲人离别。此句因怨恨与亲人别离听到鸟鸣也觉惊心。烽火:代指战争,此处指军与安史叛军的战斗。搔:抓挠。搔头是心绪烦乱时的动作。浑欲:简直要。不胜簪:说头发少得不能插簪子了。簪是古人用来插发髻或连冠于发的长针。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长安沦入安史叛军之手,看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了人的愁思。

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都长安。七月,听到肃宗在武灵(今属宁夏)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困居长安。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于次年三月写下了这首

的前四句写人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情。全字字含恨,句句怀痛,沉郁蕴藉,自然深挚。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满目荒凉,山河依旧,世事全非。沦陷后的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凄风苦雨中。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以下皆由“破”而来,因此“破”有提携全篇的作用。此联为全创造了悲凉沉寂的气氛。颔联是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人由泛览满城草木一片凄凉转而推出花、鸟的特写镜头。对颔联两句的理解,评家有分歧,焦点在“溅泪”、“惊心”的是花、鸟还是人。一般的理解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人因感时恨别,见了这娱人之物反而掉泪惊心。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丰富的内涵。前四句,“望”字统领,人的视线从都城到山河,由全城到花、鸟,感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这样,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系念亲人。颈联写在战火中急切渴盼亲人家书的迫切心情。尾联写在此境际中愁绪满怀,搔首徘徊,顿觉白发稀疏、几不胜簪。“白发”、“搔”、“更短”突出了“愁”的结果。这些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反映了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情怀,体现了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1]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情景相生,景情交融。[3]风格沉郁顿挫。[4]语言凝练。

版权声明:转载本站文章,请保留本声明以及本文章链接地址。
本文地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全译文及

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注释

1.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相答的意思。用答。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送给(我)。

4.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5.三年:从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6.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7.怀旧:怀念故友。

8.吟:吟唱。

9.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 到:到达。

11.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12.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3.沉舟:这是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14.侧畔:旁边。

15.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八使君》。

16.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代著名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御史。

后来王叔文集团**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三年(实则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八使君》相:“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三年折太多。”在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回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接过白居易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的末尾说到三年,所以刘禹锡在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分丰富。

白居易的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中翻出这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意又和白“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正像他在另外的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首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沉舟”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中优秀之作。

3、《春望》原文翻译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注释

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⑻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

玄宗天宝四年(755)一月,安禄山起兵叛。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肃宗,改元至德。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肃宗至德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人强烈的情感。

作品点评

宋·司马光《温公续话》:“古人为,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人,唯子美最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钟惺《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明·胡震亨《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明·王嗣奭《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清·何焯《义门读*》:“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见思《论文》: “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衍《石遗室话》:“老五律,高调似初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近代·高步瀛《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

近代·郁达夫《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现代·顾随《驼庵话》: “(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现代·萧涤非《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现代·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作者简介

(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工部。是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宋以后被尊为“圣”,与李白并称“李”。其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歌形式,尤长于律;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1400多首,有《工部集》。

4、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山水 原文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王维晚年住在蓝田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写山居时泛舟寻胜的兴致,发端便见佳趣,又出人意料:在一片斜晖落照、山光水色之中,人任凭好风吹荡着小舟,将自己送上了归途。一天游览已经结束,按理已无可再写,然而中的佳境正由这笔意当断之处生发: 人虽归来,而兴犹未尽,不禁又回想起一天来搜奇寻幽的情景,顺便交代了一路溯流而上,直追到水源尽头的原因。这一倒叙既简洁地概括了两岸的优美风光,又为下文转入另一洞天埋下了伏笔:遥看前方林木苍翠、云霞掩映,不觉为它所吸引,待到了眼前,方才疑心已非来时的原路。哪知这清流回转,通向前山,又使自己偶然进入了一个更惬意的天地。这六句写人因贪恋美景而不觉迷路,而后又豁然开通的惊喜心情,在细腻地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展示出山回水转,云木葱茏的景色,情随景生,景因情现,而措辞用意,又暗合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闯入桃源的故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只是武陵人所看到的是在良田美池桑竹中往来种作的村民,而人所看到的则是四五个逍遥于松柏荫下的老僧。这里早晨只有诵经的梵音在林中回响,夜里只有静坐参禅的僧人守着寂寞的空山。仿佛连牧童也受了道心的影响,甘作方外之人; 欲知世事,只有去问出外卖柴的樵夫。这个与世隔绝的天地就是石门精舍。石门,即石门泉,在陕西蓝田县西里。据《图经》说: “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融雪不积。僧曰: 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者,就浴多痊。后立玉女堂于泉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精舍即佛寺。石门精舍或即指大兴汤院。但中没有一字言及佛寺建筑和温泉,反而有意隐去所有与世俗有关的事物,仅仅突出佛地远绝尘俗的特点,将老僧、牧童和樵客都置于林岩之中,构成了一个毫无人间烟火气的禅寂世界。同样,人夜宿精舍; 也在这片禅心的笼罩下,进入了超凡绝尘的清净之境:栖憩于长林之下,静卧于瑶席之上,焚香独对空山,山涧中阵阵花香来袭人衣。石壁上洒满月光,照得四周一片银白。这段描写造成人露宿林中的错觉,正与上文描写老僧逍遥于松柏荫中一样,是有意隐去关于精舍的具体描写,以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观照方式,表现此地的淳古、朴野,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无间。山中的美景如此清绝幽雅,使人难忘。因此当人第天黎明登程辞别桃源中人时,还要约定明年花红时再来游。末四句翻用《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再寻桃源迷失旧路的故事,与前半首相呼应,结得现成而又富有情趣。

这首在偶游石门精舍的过程中完整地化用桃花源的典故,将这次游览比作误入桃源的奇遇,既巧妙地创造出山回路转、别有洞天的境界,又充分渲染了石门精舍如桃源般与世隔绝的静趣。尽管中仅两句正面刻划景物,然而一路所见云山溪流、奇花秀木、霞光月色,均随舟行人宿而一一展现。全剪裁别具匠心; 开头略去一天游览经过,从归途发端,笔势随人的心理活动曲折变化,如清溪流转一般纡进缦回,至石门精舍而豁然展开。这就从章法上突出了这次游历的偶然性和传奇色彩。谢灵运有一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也是描绘日暮泛舟归来的兴致,却先将一天从早到晚的气候变化和游览过程写足,然后才精细刻划湖上景物。与这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相比,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破是显而易见的。

版权声明:转载本站文章,请保留本声明以及本文章链接地址。
本文地址:

5、《春望》古析及原文翻译

安史之乱后,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春天花开鸟鸣,原本应使人感到愉悦,但目前国家正遭丧乱,满目疮痍,家人流离分散,睹此春景,只能使人愈增悲怀,闻此鸟声,也只能使人愈添愁思。战火一直在延续,春天就这样过去了;家书难通,获得一封家书,真抵得上万两黄金。看看自己稀疏的白发,简直插不上发簪了。

安史之乱带给的伤痛是巨大的。国既残破,家亦不存,人把国事、家事书于一之中,思家心切,正是爱国情深;感家流离,正是哀国残破。全写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五律中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712~770) 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少陵、工部。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 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歌艺术方面,集古典歌之大 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人以广泛的影响。

在世时,他的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的影响。李商隐近体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的精髓。宋代著名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陆游等,对都推崇备至,他们的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五言句集200首,在《集・自 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 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作于至德年(757)三月,这时作者还陷在安禄山军队占据的长安。中写望见山河草木的感触,表现了叹息战乱延长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

点击查看更多《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4464.html

热门阅读

  1. 空间留言诗句
  2. 小学生教师节温馨祝福语集锦
  3. 高中高二优秀班主任工作总结
  4. 2016最新万圣节祝福语精选
  5. 我们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
  6. 杨红樱的经典语录大全
  7.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读后感范文450字
  8. 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9. 最新对祖国的祝福句子
  10. 2016年重阳节快乐祝福语短信
  11. 大班体育技能区大带小的活动总结
  12. 圣诞暖心的祝福语
  13. 秋天幽默祝福语
  14. 春节新春快乐祝福短信
  15. 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16. 《江南 》教学设计范文
  17. 二年级下册《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教案
  18.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大家一起来》教学设计
  19. 象牙筷子等寓言故事5则
  20. 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励志美文
  21. 失恋的鸽子散文
  22. 中班健康《我是快乐的小青蛙》优秀教案与反思
  23. 2019年的春节对联
  24. 最新8男人节祝福语201
  25. 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的数字化管理探析论文
  26. 人力资源部离退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
  27. 我也是您的小棉袄散文
  28. 2015关于春天的民间谚语
  29. 搞笑幽默的中秋祝福短信
  30. 古代形容美女的诗句
  31. 色彩的冷暖小学美术教案
  32. 除夕的故事之七郎射“夕”
  33. 木兰诗诗句赏析
  34. 糖果超人睡前故事
  35. 乡村风光古诗词
  36. 关于人性的弱点的经典语句
  37. 昙花恋诗歌
  38. 精选201年三七女生节祝福语
  39. 有一种爱是永远都不能被猜疑的情感美文
  40. 天鹅的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