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
形状
枝干
叶子
拓展阅读
1、《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范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柳的图片),看到这幅画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或者诗句呢?
生:婀娜多姿。
生:风情万种。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我也想到一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像这样婀娜多姿、充满诗意的柳在水边,在平原随处可见,可我们今天要共同认识的
却是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的柳。(出示课题)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青海高原那里非常苍茫、荒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再次感受那里的苍茫与荒凉。
(多媒体出示词组: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
生:指名读
师:读得很有感觉了,如果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能够一边读,一边想象那里的环境这样就能读出意境来了。我们再试一次好吗?
生:齐读。(边读边想象)
师: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充分感受到青海高原那里的环境是如此的恶劣,你知道吗?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那里常年是冻土,干旱的时候能一连好几个月都不下一滴雨,冷的时候是零下几十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竟然生长着这样一株柳,这是一株怎样的柳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到描写柳树的段落。
生:浏览课文,找描写柳树的段落。
师:看到你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知道你已经找到了,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读“这株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
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你不慌不忙的读完了这么长的一段话,有大家之风!这里有几个词语不太好读,来跟老师读读。(树干、生铁铁锭、感召)下面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株柳长得怎样?
师:那你觉得这株柳长得怎样呢?
生:我觉得这柳长的非常粗壮。
师:板书:粗壮 你是从哪一句中感受到它的粗壮呢?
生:我是从“这株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感受到的。
师:我听出来了,你特别强调了“两合抱粗”和“百十余平方米”这两个数字,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两个数字最能体现这株柳的粗和壮。
师:体会得真好!那“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呢?来你和老师手拉手。(做动作)大家看这就是两合抱粗。你们再看“百十余平方米”,就像你们平时上课的教室,大约有四十平方米,也就相当于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阴。
生:唏嘘不已。
师:把这种体验放进句子中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这么粗壮的柳我们还真没见过。这是它的一奇。
师:还从哪里读出它的粗呢?
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师:这样的树枝和树干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粗实而坚硬。
师:板书:坚硬。从哪里感受到它的坚硬?
生:生铁铁锭。
师:我们常用“柔柳”来形容柳树,怎么会有如此坚硬的柳呢?这是它的又一奇。
这么粗壮坚硬的柳,它的叶子会长成什么样呢?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你读得多妙哇!一连三个绿突出了这株柳的苍郁、深沉。板书:苍郁
师:我们平时见到的柳叶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是翠绿的。
生:是嫩绿的。
生:是浅绿的。
师:是啊,是翠绿的、浅绿的、嫩绿的,哪里是这样的绿啊?是什么原因造就它如此独特的生命颜色呢?
生:是高寒和缺水。
师:对,是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是它的第三奇。
师:面对着如此高大粗壮的柳,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指名读第四句)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株柳高大粗壮的样子。
生:齐读。
过渡:在如此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竟然生活着这样一株粗壮高大的柳,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
它奇就奇在拥有如此粗壮的树干,奇就奇在拥有如此坚硬的质地,奇就奇在拥有如此苍郁的生命颜色。
师: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去猜想,这株柳是怎样奇迹般的在青海高原上生存下来的。
请大家自由读读6、7自然段。
生:自由读6、7自然段。
师: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株柳要在高原上生存下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它的不容易的?
生:读“自古以来,你也许见到过……干旱和寒冷绝不容许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还有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师:你读得真好!我听出你特别重读了“多少”这个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觉得多少最能体现这株柳经历过许多的灾难。
师:体会真深哪!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话中一共用了几个“多少”?
生:三个。
师:作者连续用三个“多少”足以证明这株柳经历的磨难和摧毁的次数非常之多。
你能试着把“多少”的“多”音调稍微再上扬一点,再读一次好吗?
生:再读。
师:这样一读就更有味了!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经受摧毁时的情景。这段话老师也很喜欢,读过很多次,感触颇深,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师:范读。(掌声)
师:你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这株柳树在顽强的与命运抗争。
师:好厉害啊!你有一双会读书的耳朵!能跟大家说说是从哪个词出来的吗?
生:“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再具体些!浓缩到一个字!
生:又。
师:文中这个“又”共出现了几次?(四次),这么多的“又”就是为了强调这株柳的顽强的生命力。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细细地品一品,“一次又一次”中的“又”与其他三个“又”所表达的含义相同吗?
生:(沉默,思考……举手回答。)我觉得这个“又”与其他三个“又”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一次又一次”中的“又”是说柳遭受摧毁的次数非常多;而其他三个“又”是说它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师:真了不起啊!你把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都读出来啦!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师:谁能带着这种体验,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感情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此时你就站在茫茫的青海高原上,面对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听暴风雪来啦!(多媒体:播放“暴风雪”的声音)
生:闭眼想象。
师: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暴风雪中东倒西歪。
生:我仿佛看到许多柳树被暴风雪打得奄奄一息,趴在地上。
生:我仿佛看到有的柳树被劈断了枝干。
生:我看到有的柳树甚至被连根拔起,抛向半空。
……
师:是啊,这些柳树有的东倒西歪、耷拉着脑袋;有的奄奄一息、趴在地上;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抛向半空,惟独这株柳经受住了高原上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摧毁,终于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坚持不懈
生:顽强不屈
生:持之以恒
生:不屈不挠
……
师:你们最喜欢哪个词?
生:不屈不挠
师:板书:不屈不挠
师:大家说得真好!在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的感召下,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合作一把!行吗?
好!看我的手势。
引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师生合作读)
师:我发现大家已经被这种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再读一次。读的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这份感动。
生:齐读。
师:这是一多么顽强的精神啊!我们不妨来作个假设,假如这株柳此时生活在水边,在平原,它会享受怎样的待遇呢?
生:充足的阳光
生:充足的水分
生:养尊处优
生:还有众多诗家词人的无限赞美。
师:是的,换一个地方,它会有充足的阳光、充足的水分、甚至是文人墨客的无限赞美,哪怕是夏日里的一场暴风雨,对它来说也就像是洗了一个凉水澡,如此的惬意舒服。同样是一株柳,它们的命运和生活的道路竟然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它抱怨了吗?(没有)它畏怯了吗?(也没有)它是怎样做的?
生:自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师:注意到了吗?这段话中有两个数字,一个是(),一个是(),从这两个数字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从这两个数字中,我体会出这株柳生存的希望如此渺茫,经受的困难如此之多。
师:你真不简单!从两个简简单单的数字中就能悟出如此深刻的道理!尽管生存的困难如此之多,它抱怨了吗?(没有)尽管生存的希望如此渺茫,它畏怯了吗?(也没有)
引读——这株柳没有抱怨,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生接读后面的句子。
师: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难道作者仅仅是在写柳吗?
生:不,还写了像柳树一样的人。
师:作者在这里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了具有柳树这种品格的人。那么面对着这株神奇的柳,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呢?
生:我想到张海迪……
生:我想到霍金,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一样,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却不屈不挠,终于完成了著名的《时间简史》。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逻辑性多强啊,能用上“虽然 但是 ”这样的关联词,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说话有逻辑。
生:
小结: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老师这里有两句话想送给大家,(齐读),对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着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一定会像青海高原这株柳一样,造成一方壮丽的风景。
作业设计:
思考: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大量的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呢?
下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下课!
2、《大江保卫战》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三、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上网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以及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
四、主要板书
大堤抢险(面)
英雄
铁汉本色(点)
↓
勇救群众(面)
铭记
五、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抄写词语
造句
摘抄排比句,体会句子
谈谈你学习课文的收获
课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五节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感知、理清思路、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4、教师简介背景
5、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出几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嶙峋、肆虐、惊心动魄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概括归纳: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
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3、指导朗读。
4、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
“日夜兼程”、“**”
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大堤抢险
(3)板书小标题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
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2)看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3)把你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在交流。
(4)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5)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
(6)再次朗读这句话。
(7)齐读第四节。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②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3)朗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4)齐读这一节。
铭记
5、总结,引读第六节,板书
↓
英雄
6、有一首歌《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3、课文《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从延安乘飞机到重庆途中,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毅然将自己的降落伞包让给同机的小扬眉的事,反映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作为*的故乡-----绍兴的少年,应该更多地了解他,收集他的故事,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层层叠叠”等10个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照样子用“除了……还有……”写句子。
2、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能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在危急关头,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
5、了解总理更多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难点:感受*在危急关头,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
四、教时安排: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白飞机遇险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今天,我们学习《当飞机遇险的时候》这一篇课文。请同学们通读课文,读准生字。若碰到有问题的可相互请教。
(2)检查自学情况:
音:同行的两种读音(文中的该怎么读?如何区分?能分别用上两种读音说一句话吗?)
形:桨(浆)械融
掌握:重庆层层叠叠波涛汹涌螺旋桨冻僵机械师舱门跨到融化继续欢腾口吻
(3)提出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再次读课文,参照课后第4题,试给课文分段。口头概括段意,对于第一段,要求学生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等要素。
3、学习第一段:
(1)“遇险”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言写出了飞机遇险了?
(2)从这一部分语言中,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事情出乎意料
情况很危急(理解机翼、螺旋桨、冻僵、坠、掠等词义)
(3)你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部分语言吗?(多指名几个)
(4)读整个第2自然段,你认为该怎么读?(打擂读,齐读)
(5)请试着给第二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层。
4、布置作业 :
抄写生字词及作业 本对应题。
一、教时目标:
1、感受*在危急关头,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
2、收集总理事迹,准备开总理事迹介绍会。
二、教学过程 :
1、导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险,小扬眉因没有伞包而急得哭起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总理听到哭声后是如何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最敬佩总理的句子,再认真读读,待会儿将你的理解和大家共享。
(1)抓住:立刻站起来
几步跨到
马上解开
亲切地鼓励
命令的口吻说
让学生谈谈对总理这些行动的看法。(板书)
(2)依学生回答的先后顺序逐句指导朗读。
(3)总结:在这样危急的关头,总理能够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真是了不起呀!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文章第二段。
2、教学第三段
(1)最后,飞机终于脱险了。那是何等幸福的事!
指导朗读
(2)结尾说“机舱里一片欢腾”,你想想那是因为什么?
3、齐读全文
4、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的作业
(2)准备听写
(3)收集总理的故事,深入认识总理,准备开总理的介绍会。
4、小学语文《一年以后》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选自德国漫画大师卜劳恩的漫画集《父与子》中的一个故事,由四幅图组成,每幅图下配有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成语。第一幅图中,儿子和小树比肩而立,父亲为儿子量身高;第二幅图中,父亲在小树上画下儿子的身高,此事可谓有目共睹;第三幅图中画着光秃秃的小树站在风雪中,旁边还有一个可爱的雪人,这在告诉人们,寒来暑往,一年很快就过去了;第四幅图画中,儿子一年里长大了,父亲又领他来到了小树边,和小树比一比身高,其结果令父亲目瞪口呆。
在学习过程中,想象父子之间的一系列行动与对话,感受幽默带给我们的快乐,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浓浓的父子情。
观察图画,发挥想象,补充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借助想象体会父子情深。作名著导读的传播者,让学生喜欢漫画创作,自主去读卜劳恩的《父与子》。
1。观察漫画,了解漫画内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体会父子亲情。
2。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结合漫画,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父与子》的兴趣。
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父子亲情。
教具准备:字卡、课件。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父与子》简介课件及父子图片课件,(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乐于了解原著)。
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誉满天下、风靡世界半个多世纪。今天,这对父子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一年以后》这则幽默。板书:一年以后
二。欣赏漫画,培养想像能力,学习字词。
1。 自由观察图画,与同桌说一说每一幅图讲了什么事?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学会表达。)
2。指生分别说四幅图的意思,再连起来说图意。
从文中你知道孩子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体会盼望孩子快快长,父亲对孩子的爱与关怀。)
过渡:春天来了,谁来想像一下,父亲与儿子在树下做什么?(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出第一幅漫画。)
3。课件出示图(一)。
(1)看图,父亲在做什么?知道谁与谁“比肩而立”。
(2) 与生做比肩而立的动作。
(3) 读词,并指生试着用“比肩而立”说一句话。
过渡:有一天父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猜,是什么?
4。课件出示图(二)。
(1)观察漫画,了解“共与睹”,读准“睹”的字音,从“目”旁你能猜出字意吗?学习“者”、“睹”。
(2) 说一说“有目共睹”的意思,你还知道什么事情是“有目共睹”?
过渡:日复一日,父亲期待儿子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把老师的话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寒来暑往)
5。课件出示图(三)。
(1)读词语,读准“暑”的读音,“暑”是什么意思?与谁相对?怎样记这个字?
(2)看看图,说说“寒来暑往”的意思。
(3)用“寒来暑往”说一句话。
过渡:父亲期盼好久的结果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吗?(目瞪口呆)这个结果同学们用带着表情再说一遍吗?(做动作理解词语的意思)
6。 课件出示图(四)。
(1)读词语,学习“登”字,认识偏旁“癶”,指导写“登”字,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一个,对照观察以后再写一个,再结合“目字旁”识记“瞪”。学习“呆”,会意字,本义指言语木讷,口齿不灵,引申为人头脑迟钝、痴傻,又指人脸上表情死板,发愣。
(2)父亲为什么“目瞪口呆”?
(3)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对“目瞪口呆”的父亲说什么?
7。你能用上这四个词,把故事讲一讲吗?学生练习后,指名讲。
8。 漫画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漫画又表现了怎样的亲情?
四。课堂总结:漫画家卜劳恩创作的漫画还有许多,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去欣赏,他会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
比肩而立
有目共睹 父子情深
寒来暑往
目瞪口呆
5、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会第一节课文。
重点难点: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乌鸦图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 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乌鸦”
学生看图介绍乌鸦外形。教学乌鸦
想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乌_______鸟进行区别。
2 板书“喝水”教学“喝”,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喝水?根据回答教“渴”与“喝”比较。
3 质疑引导学生提有意义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 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想办法。
(2)读通句子,不连贯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 同桌互读,互相帮助。
3 分节朗读,评价。(学生评)
4 根据反馈教学生字,纠正字音。
5 区别形近字。
石——右喝——喝办————力
三、再读知意
1 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指名读第一节,质疑。
3 看图说说,你从哪里看出乌鸦口渴了?
4 “到处”表演理解并造句。
四、写字
1 看板*字形。
2 描一描右什么发现。
3 写田字格(生说师板书)
4 展示学生作业,评价后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懂课文内容,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懂课文内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小口瓶红线小石子)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 猜谜: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2 复习生字。
3 出示课题。
二、读文感悟
1 自己读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 解疑从课文哪里感悟到?
3 解决知识点:
(1)联系课文,说说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指导朗读,合课文插图想像乌鸦喝不到水的着急样子。
(2)做实验理解乌鸦喝到水的经过。
A 理解“渐渐”并仿造说句。
B 看插图想想乌鸦喝水后高兴的心情,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 理解乌鸦心情变化的心情
着急———高兴———着急———高兴
2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课文。
3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你会夸一夸吗?
4 指导背诵。
五、拓展
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会有什么办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