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 《长干曲四首》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13:32:59

崔颢 《长干曲四首》全诗翻译赏析

君家何处住⑵?妾住在横塘⑶。停船暂借问⑷,或恐是同乡⑸。

家临九江水⑹,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⑺,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⑻。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注释:

⑴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⑵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⑶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

⑷借问:请问,向人询问。

⑸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⑹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⑺下渚:一作“北渚”。

⑻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你家在哪里?我家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也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我家与九江相邻,我经常在九江边来来往往。我们虽然都是长干人,却从小就素不认识。

这组诗的前两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拓展阅读

1、文言文前赤壁赋、原文及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做的船棹兰木做的船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尾相连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矛吟,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被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报。

[2]壬戌(rénxū):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3]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望,月满为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zhǔ):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7]明月之:指《经·陈风·月出》,详见下注。

[8]窈窕(yǎotiǎo)之章:《月出》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一会儿。

[10]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此二句意谓: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

[13]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虚:太空。御:驾御。

[14]遗世:遗弃尘世。

[15]羽化: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17]桂棹(zhào)兰桨:用兰、桂香木制成的船桨。

[18]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9]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比喻内心思慕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倚歌:按照歌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22]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

[24]缕:细丝。

[25]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26]嫠(lí)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这里化用其事。

[27]愀(qiǎo)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9]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

[31]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缭"(liǎo),盘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ú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ī)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39]横槊(shuò):横执矛。

[40]侣:以...为友,这里为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舟:小舟。

[42]匏樽(páozūn):酒葫芦。

[43]寄:寓托。蜉蝣(fúyòu):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4]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5]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6]终:至于永远。

[47]骤:突然,骤然。

[48]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9]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苏教版)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0]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1]卒:最终。消:增减。

[52]曾:竟然。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3]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葬):无穷无尽的宝藏。

[54]适: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误从至今。

[55]更酌:再次饮酒。

[56]肴核(yáohé):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7]狼籍:凌乱。

[58]枕藉(jiè):相互枕着睡觉。

[59]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光。

2、

七夕

朝代:唐朝|作者:

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

天上人间不相见。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卢姬篇

朝代:唐朝|作者:

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魏王绮楼十二重,

水晶帘箔绣芙蓉。白玉栏金作柱,楼上朝朝学歌舞。

前堂后堂罗袖人,南窗北窗花**。翠幌珠帘斗丝管,

一弹一奏云欲断。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佩玉生光辉。

人生今日得娇贵,谁道卢姬身细微。

发锦沙村

朝代:唐朝|作者:

北上途未半,南行岁已阑。孤舟下建德,江水入新安。

海近山常雨,谿深地早寒。行行泊不可,须及子陵滩。

渭城少年行

朝代:唐朝|作者: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

朝逢驿使秦川客。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安春早来。

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念此使人归更早,

三月便达安道。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河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

游子春来喜见花。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

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贵里豪家白马骄,

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

玉台清酒就君家。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杨柳花。

赠梁州张都督

朝代:唐朝|作者: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安道

朝代:唐朝|作者:

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日晚朝回拥宾从,

路傍揖拜何纷纷。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一朝天子赐颜色,

世上悠悠应始知。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

朝代:唐朝|作者: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

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

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

川上女

朝代:唐朝|作者:

川上女,晚妆鲜,日落青渚试轻楫。汀花满正回船,

暮来浪起风转紧。自言此去横塘近,绿江无伴夜独行,

独行心绪愁无尽。

辽西作

朝代:唐朝|作者: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江畔老人愁

朝代:唐朝|作者:

江南年少十x,乘舟欲渡青溪口。青溪口边一老翁,

鬓眉皓白已衰朽。自言家代仕梁陈,垂朱拖紫三十人。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父兄三叶皆尚主,

子女代为妃嫔。南山赐田接御苑,北宫甲第连紫宸。

直言荣华未休歇,不觉山崩海将竭。兵戈乱入建康城,

烟火连烧未央阙。衣冠士子陷锋刃,良将名臣尽埋没。

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纵横填白骨。老人此时尚少年,

脱身走得投海边。罢兵岁馀未敢出,去乡三载方来旋。

蓬蒿忘却五城宅,草木不识青谿田。虽然得归到乡土,

零丁贫贱辛苦。采樵屡入历阳山,刈稻常过新林浦。

少年欲知老人岁,岂知今年一百五。君今少壮我已衰,

我昔少年君不睹。人生贵贱各有时,莫见羸老相轻欺。

感君相问为君说,说罢不觉令人悲。

3、文言文前赤壁赋、原文及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等,至今常被引用。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江中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文借景取理,依理述志。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融的程度。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4、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原文、

寒江夜宿。啸江之。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屋。

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上阕:夜晚,(我)留宿在寒冷的江边,江景凄寒,伫立江边,(我)思潮滚,不禁仰天啸。(这啸声)搅起冲天巨浪,携着卷地的狂风,把江水举得很高很高,江上的小屋都被冲了。就连潜藏在江底的鱼龙神怪都惊得跳出水来。

下阕:(我)心中潜藏的意被激发出来,吟诵了许多词仍嫌不够;又断断续续地喝了许多酒,仍觉得心中的愁怨排解不出,不足以消愁。不要问国家的兴亡为什么就在旦夕之间,(我)虽心有抱负,却难以施展,让我不禁想流下愁苦的泪水。

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在江北岸。这一带是南宋的前方,多次被金兵侵占并经常受到**扰。

草草兴亡:是对中原沦陷和南宋危殆的命运而发的感慨。草草,草率。兴亡,偏义复词,指“亡”。

盈掬:满握,形容泪水多。

人生之最大不幸,莫过于空有济世之才,而无施展之处。在南宋时期,多少志士空叹白发,遗恨而终。这词抒发的,即是这种情感。仪真,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县,位于江北岸,这在南宋时期,曾多次受到金兵**扰。爱国而且胸怀天下的作者夜泊于此,面对寒江,北望中原,百感交集,借江景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之情。

“寒江夜宿,啸江之。”一个“啸”字,就表现出高远境界的,气势不俗。夜泊江,江景凄寒,作者伫立江边,思潮滚,不禁仰天啸。与“啸”这一壮怀激烈之情交织在一起,为此词奠定了苍凉雄浑的基调。接着,作者描绘了江上风高浪急、莽莽滔滔的景象:“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屋。”只见狂风卷地,巨浪腾,以至惊动了水底鱼龙。一“卷”一“”,只觉得气势飞动。这一幅有声有色、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忧思和不平。

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是一过渡,词转入下片抒情。作者的情绪由激昂慷慨渐趋低沉,想借吟饮酒强自宽解,然而郁结于心的如此深广的忧愤岂是轻易能够排遣掉的,其结果只能是“吟未足”,“断还续”。是什么在困扰着作者,使他郁闷,心绪难平?那就是国家的“草草兴亡”,即中原的匆匆沦丧。“休问”,两个字内涵十分丰富。从这二个字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出国势衰微已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而且表明作者心情极为沉痛。一想到朝廷对外妥协投降,想到主战派备受压制、排斥、打击,想到自己和许多爱国志士虽满怀壮心却报国无门,不禁悲从中来,心潮难平。“功名泪,欲盈掬”,既激愤又伤心,词人感叹报国无路,读来使人黯然神伤,并与开篇的“啸”相呼应。将当时社会上的那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大众心态,集中表达了出来。

这是一抚时念乱的沉郁之作。作者夜泊仪征江边,面对滔滔江水,环视南北江岸,一时之间,河山之感,家国之恨涌于心头,感怀百端。二句即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的心境。他的心情就和眼前的鱼龙惊动,浪风卷一样,澎湃不平,郁勃难抑,写景也是写情,情景相融。使人似乎可以听到作者内心剧烈的跳荡。

上片以“寒江夜宿,啸江之。”起句破题,点明夜泊的时间和地点,总写人物的活动。奔波的劳顿并没有将词人拉入梦中,而是久地无法入眠。他的心中充满了积郁和悲愤,一腔怨愤无处发泄,只好对江啸,凭借反常的发泄行为来求取暂时的心理平衡。一个“啸”字形象地暗示出作者奔走无果,壮志难伸,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满腔悲愤。这是词的“文眼”,是整词感情基调的集中表现,也是上片写景的总起,下面的景色由此一“啸”字引起。“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屋。”“惊”是对“啸”的反应,这是极写啸的深沉和力度。夜间本是鱼龙及各种水生动物休眠的时候,但它们突然听到裂耳的啸,都惊跃骇游起来,就连沉在江底的鱼龙也不例外,以至江水搅起冲天巨浪,携着卷地的狂风,把海水举得很高很高,海上的小屋都被冲了。这几句写得笔力遒劲,破空而来,想象奇特,而不游离江上的具体环境。景为情生,是抒情主体内心情绪的外化,情托景显,复杂愤懑的内宇宙被海水、海浪、海风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声音、形象、感触三面并举,听觉、触觉、视觉三官并用,绘声绘色,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下片变形象抒情为直抒胸臆,感情的格调也由愤转悲,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这二句既有沉郁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是此情此景中作者情感轨迹的具体表现。然而,事到如今,江北的金朝依然居不亡,自己的平戎之策又得不到当权者识,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眼见得岁月催人,功名难就,回往事,心绪正如奔腾卷的江水。因此,酒喝了一阵再喝一阵,进又无门,退又不忍,只有断断续续自斟饮,一声叹两鬓霜了。结句“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既是对南宋的沉痛哀惋,又是对自身的沉痛悲泣。一代偏安江左的王朝,就这样在屈辱求和中建立又消亡,即将把懦弱无能、终无建树的形象永远留给史册,在这样的社会悲剧和历史悲剧中,千万不要再考虑个人的功名了。然而,此话还没有开口,就已热泪盈掬。在这里,词人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并看到了国家命运对个人命运的制约作用,看到了作为小人物对改变国家形象的无可奈何,对挣脱自身悲剧也无可奈何。这种对人生悲剧原因的认识,正是“泪欲盈掬”的深刻缘由。

本篇虽然短小,但内涵丰富,韵味淳浓,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悲愤苍凉,雄阔浑厚。

5、无题・八岁偷照镜原文、注释及

唐代:李商隐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八岁时总是偷偷地照镜子,已经能画纤的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时春日踏青郊游,采摘芙蓉花装饰自己的裙裳。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时学习弹琴非常用功,套在指头上的银甲也顾不得摘下来。

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眉:古以纤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à)。

芙蓉:荷花。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筝:乐器,十三弦。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背面:背着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从此的描述看,这位中的姑娘也许是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也有人认为此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念之。

点击查看更多崔颢 《长干曲四首》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15451.html

热门阅读

  1. 初三家长会班主任的发言稿
  2. 2016端午佳节送亲人的祝福语短信
  3. 2019微商早安语录
  4. 蒙氏小班学期计划
  5. 最美好的祝福语
  6. 《雪地里的小画家》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7. 市房地产暨相关产品展示交易会开幕式的主持稿范文
  8. 班主任陪优转差的工作总结
  9. 元旦游艺晚会活动总结范文
  10. 《全神贯注》优秀教案
  11. 学校介绍信范文怎么写
  12. 中秋送客户的短信祝福语
  13. 令人黯然心动的唯美古风签名
  14. 关于大学的随笔谈
  15. 倍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