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6:42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赏析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隟: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攒:聚集在一起。

蹙:紧缩在一起。

累积:堆积。

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际:接近。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特立:特别突出。

培塿:小土堆。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

俱:在一起。

涯:边际。

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引觞:拿起酒杯。

满酌:斟满酒。

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就:接近,进入。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犹:还,仍然。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向:以前。

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

于是:从这里。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志:记载下来。

是岁:这一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翻译】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拓展阅读

1、西》教学设计优秀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章?(柳宗元《小石潭》)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章,《永州八》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西》、《钴鉧潭》、《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本是《永州八》的第一篇,"",初识,初。"",乐。作者寄情水,写偶识西的`欣喜,写西形势的高峻,写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2、西》教学设计优秀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

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

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其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⑴《西》⑵《钴姆潭》⑶《钴姆潭西小丘》⑷《小石潭》⑸《袁家渴》⑹《石渠》⑺《石涧》⑻《小石城》。“永州八”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学到的课西》是“永州八”的开,这八是一组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学生朗读章,自己翻译。

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写法研讨

一、章题目

”定下了全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的欣喜。

二、翻译课注意以下词语

“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三、内容点拨

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但情状迥异,为什么?

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结构层次

第一段:

a、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b、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无目的

c、“到则┅┅而归”第三层:的随意性

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的描写。

第二段是特写,步步紧逼法

坐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俯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附板书:

↑顶峰↓

╱ 俯视

焚茅茷 ↓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 若垤若穴

↑ ↓

╱ 尺寸千里

缘染溪 ↓

↑ 四望如一

╱ ↓

过湘江 心凝形释

↑ ↓

╱ 万化冥合

西

的随意性 ╱ ↑

获罪谪居 (铺垫) (特写)

↘漫的无目的性

(概写)

的个性特征:

1、概写特写相结合(见上面板书设计);

2、比照与映衬

章开表明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玩水的心乐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水之乐也是悲伤情调,作者对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未西时漫漫而,反衬一识西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西之“特立”。

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叙事写景都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其实柳宗元所写的“西”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而已,在水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水以个人的情志,川壮丽无人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

主题:

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的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

最后布置作业。

3、西》教学设计优秀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体味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柳宗元,他的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而贬官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人在贬官期间所获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的要多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西》。

二、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

”,是古代的一种体。主要是载事物,并通过事、物,写景、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才到、才能够、才获:安逸、闲适地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

作者在这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作者的心境变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西在起作用两次所,有何不同?

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

1、西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而从多角度写登西所见所感。)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于是乎'?(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恰好点明此之意义,并以与未结构全

3、作者借西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中两次写酒醉,有何作用?(读读两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六、小结:再次理解题目:作者用西否定昔日之,突出了西的意义: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认为西才是真正水的开。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寄情水,聊以忘忧的傲视情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西》这两篇课,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4、西》教学设计优秀

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言学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本: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 梦亦同趣 更相枕以卧 异之 踞、席地而坐 莫其涯

向之未于是乎 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西之怪特。

(2)然后知是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本,梳理内容:西两类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玩的不同之处;

6、质疑:关于字词、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西》,见识唐宋八大家散中的“”。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学性强的散作品都可以归属为。而柳宗元的可谓唐宋八大家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概》中所说:“柳州水,状人物,论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西》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本,识断字。

1、请学生自读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本,概括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或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

例学生绘图:

四、再读本,因声求气。

西,带给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全新感受,一扫“恒惴栗”的状态。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是否能从字本身的表达能够一窥其妙呢?

仔细阅读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施施而行,漫漫而。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第二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承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夫裁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刘勰《心雕龙·章句》

五、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玩的不同,又从字里感受到作者西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学梳理本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探究“西”中作者之“”;

(2)结合本内容与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是否真实存在。

l 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子厚以自寓也。

六、解读水,体味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小丘”环境为: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月,耳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带来另一种化精神。

l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探究柳宗元中贯穿终的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类散,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化精神。

1、柳宗元“永州八”、《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5、仙女大草

这次,我看到了风景优美的仙女。仙女比别处普通的更美,特别是仙女的草。仙女的小丘连绵起伏,小丘的颜色是绿色的,它不是树叶那样绿,也不是碧玉那样绿,而是一种形容不出的自然绿。

仙女的草长满了草,没有一点空隙。草上还有几棵高大的树,有时树上的鸟还要举行隆重的音乐会呢!在浩瀚的草上,牧民放马,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草上小坡起伏和缓,决不坎坷不平。草旁还有几座我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三角木屋。

在下雨时风吼着卷来,雨像箭一样射来,草上的小草决不向狂风暴雨低头,弯腰;迎着暴风雨,不屈不挠地俯供着。

春天时,小草给春天增添了许多勃勃生机,增添了许多新的光彩。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还是在高上,石缝中,都能看见它翠绿的身影。草上异草争奇,百草丰茂,百草争妍。当一棵棵小草从酣梦中醒来,它们就破土而出,舒展它那幼嫩的绿叶。仙女的夏天从地上的小草开。这些草,生长在广阔无垠的草上。那些绿油油的小草在微风的吹动下不停的摇曳着,好像在跳集体舞,显虎虎有生气。下午,太阳高照。在滑草的人挥汗成雨。忽然,风娃娃吹来一阵风,让你凉快一下,这比吃了雪糕还舒服。

秋姑娘穿着一身金黄色的衣裳,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到人间。小草渐渐被秋天染黄了,草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仙女像穿上金黄色的衣裳。

冬天,仙女上白雪霜地。草被雪淹没了,小草正熟睡着,准备明年长出。洁白的雪引来了许多人,这些人让仙女售票的地方都不能门可罗雀。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仙女,这就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仙女,这就风景优美的仙女

点击查看更多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139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