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作《赠汪伦》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拓展阅读:关于《赠汪伦》的几个问题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情真意切。但汪伦是何等人物?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的作者也这样说。《唐宋绝句选注析》、《唐宋诗词探胜》等书也都写道:“据说是泾县桃花潭的农民”,“是一位曾酿酒的村民”。
这都是不对的,至少也是不确切的。
根据有关资料考证,汪伦是当过县令后隐逸的文人。其文字根据有四。一是《汪氏宗谱》载:“汪伦,又名风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辋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间,汪伦为泾县七品县令,李白往见之,款洽不忍别。汪伦辞职后,居泾县桃花潭。”二是查《泾县志》,有载:“汪伦隐居桃花潭边。”李白写的《过汪氏别业二首》中有“池馆清且幽”、“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等诗句,(别业――即别墅),这种有气魄的别业不是当时一般平民办得到的。李白还写到汪伦家酒宴的情况,也很阔气,并非农民所有的气派。三是李白怎么和汪伦相识的,据袁枚的《随园诗话》谈及,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问:“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便欣然而至,汪乃实告:“桃花者,十里之外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潭岸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也。”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数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现在有一个万家行政村,有一条不长的石板街道,四五公里之外有一个渡口,叫桃花渡。四是近年在泾县水东长滩发现一块汪伦墓碑,长书“史官之墓汪伦也”。汪伦墓至今犹存,其地名为“金盘献果”。
由此推断,历史上的汪伦并非劳动者或酿酒者,社会地位并不卑贱,而是一位性格豪放、结交很广、多趣谐、有才能的县令或隐逸文人身份,还可见李白游桃花潭是由汪伦写信邀请的。
桃花潭在皖南泾县城西南40公里,属青弋江的一段泾川上游的翟村。泾川风景如画,青山碧水;桃花潭更为宜人,人间难寻。潭在悬崖陡壁下,水深数十丈,清澈见底。潭西岸石壁,怪石耸立,姿态万千,争奇竞秀。岸上老树纷披,石藤缀拂,山鸟喧鸣。潭东岸白沙细石,淤积成滩。因春天桃花如火,倒映碧潭而得名。
汪伦的家在桃花潭的上边,汪伦送别李白,是在桃花渡。送行的远不止汪伦一人,还有众多的村民,故李白这首诗题为赠汪伦一人的,实际也是对众多村民的感谢。
桃花潭人民一直怀念着李白,当年送别处名叫“踏歌古岸”,后在该处建立了“踏歌岸阁”,这座楼阁至今犹在。还存有酌海楼和纪念李白的文昌阁。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年间,形状仿北京天坛,阁内饰以浮雕,有清翰林、书法家赵青藜题写的碑记和“文光射斗”巨匾。
拓展阅读
1、赠汪伦作文500字
那天,我喝了许多酒,喝高了,瞌睡虫便来找我了,要不是邮递员敲我的门,我都不知道会睡到什么时候。
邮递员在门外大声地喊道:“李白先生在家吗?有您的信件。”我从床上爬起来,答道:“在呢!在呢!”只见邮递员从背后的竹筐里取出一封信,上面写着我的名字和地址。
我拆开信封一看,里面写着:“请李白先生到潭水村一叙。”信中还写着:“我期待你的到来,我们可以一边喝着陈年美酒,一边欣赏桃花,要是厌烦了,我带你去踏青”。信尾落款:汪伦。我被信中内容迷住了,我立即收拴好行李,去码头,坐上船,起程去潭水村。
到了潭水村,我听见密林间有歌声。这声音,我认得,还是那个热情依旧的汪伦啊。我连忙走过去,只见汪伦着一身素衣,许久未曾相见,我们又了一个热情的拥抱。
汪沦带着我来到他那竹子搭建而成的房子,房子周围种着桃树,花香袭人,真是一个好地方!接下来,自然离不开酒了,我们借了酒劲,谈天说地,聊得更多的,还是诗歌。我想起一个叫杜甫的老诗人,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他现在身在何处呢?吃得饱么?穿得暖么?有住的地方吗?——这些的话,我只能在内里说说,我无法对汪伦说起。
在潭水村小住了几天,我得回去了。那天早上,我不想侵扰汪伦的美梦,留书一封,便告辞了。正当船准备开的时候,我听到密林之间的歌声,那是汪伦的声音,此处经年,不知何时再相会,还是以诗相赠吧:“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沦送我情。”
2、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古诗赏析楼钥的诗
永和岁癸丑,群贤会兰亭。
流觞各赋诗,风流见丹青。
右军莫禊序,文采粲日星。
选文乃见遗,至今恨昭明。
字画最能意,自言胜平生。
七传到永师,袭藏过金籯。
辩才尤秘重,名已彻天庭。
屡诏不肯献,托言堕戎兵。
妙选萧御史,微服山阴行。
谲诡殆万状,径取归神京。
辩才恍如失,何异敕六丁。
文皇好已甚,丁宁殉昭陵。
当时冯赵辈,临写赐公卿。
惟此定武本,谓出欧率更。
採择独称善,遂以镌瑶琼。
流传迨五季,皆在御寝扃。
耶律残石晋,睥睨不知名。
意必希世宝,毡裹辎軿。
帝{左犭右巴}既北去,弃与朽壤并。
久乃遇知者,龛置太守厅。
或云政宣閒,此石归绍彭。
又言入内府,宣取恐违程。
焚膏继短晷,拓本手不停。
叠纸至三四,肥瘠遂异形。
南渡愈难见,得者辄相矜。
我见十数本,对之心欲酲。
汪侯端明子,嗜古自弱龄。
锦囊荷倾倒,快覩喜失声。
带流及右天,往往字不成。
而此独全好,护持如有灵。
尤王号博雅,异论谁与评。
硬黄极摹写,唐人苦无称。
赝本满东南,琐琐不足呈。
犹有婺与抚,碔砆近璜珩。
右军再三作,已觉不称情。
心慕且手追,安能效笔精。
响搨固近似,形似神不清。
不如参其意,到手随纵横。
况我笔素拙,何由望群英。
近迹得旧物,庶几窥典刑。
此本更高胜,著语安敢轻。
孤风邈难继,怅望冥鸿征。
3、《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李商隐唐诗原文及鉴赏
沛国东风吹大泽,
蒲青柳碧春一色。
我来不见隆准人,
沥酒空余庙中客。
征东同舍鸳与鸾,
酒酣劝我悬征鞍。
蓝山宝肆不可入,
玉中仍是青琅玕。
武威将军使中侠,
少年箭道惊杨叶。
战功高后数文章,
怜我秋斋梦蝴蝶。
诘旦九门传奏章,
高车大马来煌煌。
路逢邹枚不暇揖,
腊月大雪过大梁。
忆昔公为会昌宰,
我时入谒虚怀待。
众中赏我赋高唐,
回看屈宋由年辈。
公事武皇为铁冠,
历厅请我相所难。
我时憔悴在书阁,
卧枕芸香春夜阑。
明年赴辟下昭桂,
东郊恸哭辞兄弟。
韩公堆上跋马时,
回望秦川树如荠。
依稀南指阳台云,
鲤鱼食钩猿失群。
湘妃庙下已春尽,
虞帝城前初日曛。
谢游桥上澄江馆,
下望山城如一弹。
鹧鸪声苦晓惊眠,
朱槿花娇晚相伴。
顷之失职辞南风,
破帆坏桨荆江中。
斩蛟破璧不无意,
平生自许非匆匆。
归来寂寞灵台下,
著破蓝衫出无马。
天官补吏府中趋,
玉骨瘦来无一把。
手封狴牢屯制囚,
直厅印锁黄昏愁。
平时赤帖使修表,
上贺*姚收贼州。
旧山万仞青霞外,
望见扶桑出东海。
爱君忧国去未能,
白道青松了然在。
此时闻有燕昭台,
挺身东望心眼开。
且吟王粲从军乐,
不赋渊明归去来。
彭门十万皆雄勇,
首戴公恩若山重。
廷评日下握灵蛇,
*眠时吞彩凤。
之子夫君郑与裴,
何甥谢舅当世才。
青袍白简风流极,
碧沼红莲倾倒开。
我生粗疏不足数,
梁父哀吟鸲鹆舞。
横行阔视倚公怜,
狂来笔力如牛弩。
借酒祝公千万年,
吾徒礼分常周旋。
收旗卧鼓相天子,
相门出相光青史。
这首带有自叙性质的七言歌行作于大中四年春,叙写了诗人从会昌末到入卢幕前这段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诗分三段,第一段从时、地引出徐幕同舍和幕主卢弘止奏辟自己入幕的经过。第二段着重回忆自己从会昌末到入徐幕前的经历遭遇,包括任职秘省、赴桂林幕、桂幕生活、离幕北归、任京兆掾等,并交叉叙述与卢弘止的交谊始末。第三段赞美同僚、祝颂府主,并表达了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诗一开始就慨叹“我来不见隆准人”,流露出对现实中*统治者的失望,叙写这段时期困窘失意的境遇,从“憔悴在书阁”到“赴辟下昭桂”,从“失职辞南风”到“补吏府中趋”,可以看到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文人遭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以及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怨恨。尽管境遇极为坎坷,但仍然豪迈胸襟抱负乐观向上。“爱君忧国”之志、“斩蛟破璧”之慨不因此而减退。“此时闻有燕昭台”四句,报国从戎之情溢于言表;“我生粗疏不足数”四句,豪纵不羁之慨如在眼前。诗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平时多愁善感的诗人形象有别。接下来“归来寂寞灵台下”一节,先叙述回到长安后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顿,心情的寂寞,正在遥想旧山,萌发出世之想的时候,忽又转入“爱君忧国去未能”的表白和“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的高唱,表现了诗人虽处困境却直面现实、乐观热情地面对未来。末段描写幕中生活,也生动描写了自己的形象:“我生粗疏不足数,梁父哀吟鸲鹆舞。横行阔视倚公怜,狂来笔力如牛弩。”
本篇以自叙副生平经历、性格抱负为主线,以叙述与幕主卢弘止及同舍的交谊为副线,二者交错分合,相互映衬,错综复杂,而线索清晰,于叙述流畅中时见波澜起伏。
4、《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作者是谁?该如何赏析呢?
吴潜 〔宋代〕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济时:拯救时局。从:跟,向。
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扁(piān)舟:小船。
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鲈(lú):鲈鱼。堪:可。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拚(pàn):舍弃,不顾惜。
悠悠:众多的样子。浑:全。
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此词是送别之作。“御带”,又为“带御器械”,是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问何事”,语气也显得比较重。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海客无心随白鸥”,似乎友人对这种境遇还很满足。作者这里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是回答了,经过上面一番周旋,显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辞官后遨游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辞官实是无奈之举。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垂虹亭位于吴江长桥头,这里是南宋连贯东西水路必经之地,李珙离临安往西自然经过这里。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辞官返乡。后人在这里建有鲈乡亭。“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并且有用张翰“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可以说,这里才是送别之题,上片全是题前之意。由于题前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了。“留君住”须“拚一醉”,这种态度表现出了多么执着、灼热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恋、怜惜。“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友人此去,怅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迹似的。顺承上句,这种意思是明显的。
可能还有别的意思。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来下江*,路途遥远,一旦罢官就有流离之感。吴潜友人吴泳也是四川人,在写给吴潜的信中就说:“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如果是这样,那么“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就有双层含义: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天地之大,难道没有你容身之处?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是紧相联贯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悲愤。“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不理解,因而发为天问。“一笑”,是被悖谬所激怒的笑。读到这里,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在向青天发问:人世间的举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颠倒?“天无语”,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