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送别王之涣

发布时间: 2025-07-24 12:11:47

唐诗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赏析

春风中万物复苏,处处绿色,正宜快乐踏青,而也正是古人远行的开始。乐与愁、明与暗恰扰人心房。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拓展阅读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胸襟,又寓孜孜进取深意,有情有理。

鹳雀楼是建在山西省黄河边高阜上的一座三层高楼,它前对大山,下临黄河,居高临下,气象雄伟。人在傍晚时分登上了鹳雀楼。他向西眺望,连绵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西下的夕阳渐渐消失在远山背后;回顾脚下,滔滔滚滚的黄河流经楼下,奔向东方,汇入大海,一去不回。白日、黄河、群山、大海组成的这幅壮丽的图画,使人胸襟大开,激情奔放。为了把读者带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人挥笔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

2、凉州词

《凉州词》作者为朝文学家作中描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全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言】

《凉州词二首》是的组作品。第一首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反映的是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关系。歌以汉代,写一位边地首领到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朝国势的强盛。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文中常以杨柳喻情事。《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风在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恨。于是,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意,其所著《升庵话》中言:“此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3、维《原文鉴赏

》是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这是首友人归隐的,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情,说明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注释

饮君酒:请君饮酒。

何所:往何处去?

南山:终南山。

这是首友人归隐的,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情,说明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4、的著名

的著名句有哪些呢?善于写关于边塞风光的作,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横吹曲辞·出塞》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3、《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多。

4、《九日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5、《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6、《凉州词》

(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

其一

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与高适、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篇的情形定名高下。昌龄的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被唱到,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这首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而李白的“黄河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主要意象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维《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意。折柳赠的风习在时最盛。“杨柳”与离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以后的某些边塞(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的情调,表现出盛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这首反映了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中牵涉到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最终不许和亲。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从侧面赞颂了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5、黄鹤楼孟浩然广陵意赏析

《黄鹤楼孟浩然广陵》是代伟大人李白的名篇一。这是一首。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情自依依。然虽为惜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没一个“离”,但又句句写着离;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云:“成不管**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孟浩然广陵》这首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托克马克)。他是盛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人。在他的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著作导读】

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开元年间。当时,李白友人孟浩然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两位人志同道合,在分际,充满留恋惜情,于是,作者挥笔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后运用了两种不尽相同的手法。前两句是实笔,用叙述手法,作两位人离时节和地点的交待。后两句,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意,表现作者对友人的留恋惜情。前后两个层次,丝丝相扣,天衣无缝。实际上,全是一幅完整的友人的优美画卷。清人刻本《名家画稿》书中,就有李白《黄鹤楼孟浩然广陵》配画的作品,情画意,栩栩如生,把李白当年孟浩然时的深情厚意,逼真地再现出来,情味隽永,令人玩味。

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在于它在具体构思上,颇有独到处。前两句蕴含丰富,充满情画意。“故人”,指孟浩然。孟浩然,湖北襄阳人,长李白十余岁,是位名满天下的文士。李白离蜀入楚漫游,与孟浩然结识,一见如故。所以,李白《赠孟浩然》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句。孟浩然按照自己的计划,要离开湖北,取道扬州,作吴越游,李白在黄鹤楼。黄鹤楼,据宋代《太平寰字记·鄂州》记载,建于武昌县西蛇山上,传说昔日费文伟登仙,每次皆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楼便由此得名。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故曰“西辞”。在“烟花三月”即百花盛开的季节,又在黄鹤楼这具有神奇传说的地方,李白“风流天下闻”的友到繁花似锦的扬州去,句描绘出此等境界,自然会引人瞩目,令人神往。尤其“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早就被古人誉为“千古丽句”。

后两句写得像行云流水一样,把对友人的留恋惜真情,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李白在创作上,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刻意雕饰,他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此意。李白与孟浩然相见恨晚,亲如手足,友人告远行,自然依依难舍。李白把友人到船上,航船飘然驶去,李白久久站立江边举目遥望,孤帆远影,渐渐消失在苍茫如海的碧空中,“唯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此时此刻,人“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俞陛云《境浅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李白这首的千古绝唱,成为后代人学习的楷模五代词人孙光宪词《浣溪沙》有“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遂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等句,明显在意境上承受了李白此的启迪。

这首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勃《杜少府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也不同于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这首,表现的是一种充满意的离。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人的离,还因为这次离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有着无比的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友人,真是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人经常流连聚会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环境中那种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时间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意的神驰目注中。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这一场极富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人的离,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情的离,被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点击查看更多唐诗送别王之涣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1980.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鸡年除夕夜辞旧迎新祝福语集锦
  2. 快乐寒假的手抄报
  3. 童话故事《喊痛的树》
  4. 许多年前我也爱过情感散文
  5. 女生正能量语录
  6. 幼儿园大班《菜花》教案计划
  7. 《雪猴》教学设计
  8. 关于徐志摩经典语录
  9. 消防知识心得体会作文
  10. 送朋友的祝福语情人节
  11. 男朋友生日快乐祝福语
  12. 端午节送老师的祝福语短信
  13. 富有哲理的励志故事的另一面
  14. 关于恩格斯名言精选
  15. 重阳佳节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