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猴》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1 20:39:35

《雪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知识点:了解雪猴的特点,学习作者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育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怀。

训练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雪猴的特点的。

创造思维契入点:体会想象军人平时是怎样友好对待雪猴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雪猴的特点及课文是如何抓住雪猴的特点写的。

2、体会军人在服役期满时,为什么还舍不得离开雪猴的原因。

教具:幻灯片三张。

教时: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猴子吗?喜欢猴子的什么?今天,我们要认识了解一种与众不同的猴子,它叫--雪猴。

二、板书课题。看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

三、请大家先看预习题,思考预习题里有几个要求?(抽一生读,其他同学思考)。

四、请大家小声地自由地读课文1、2自然段,按要求预习,勾画句子。(用波浪线)

五、检查预习情况:

1、描写雪猴外形的句子是哪一句?还有什么地方描写了雪猴的外形?(毛色鲜亮)。

2、引读外形的句子。

3、我们来看看雪猴的外形特点。(看灯片)。

4、雪猴的外形特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外形特点)

六、过渡:是啊,雪猴不仅外形可爱,特别,其实它们还是边防军的朋友。它们可爱的地方还多着呢!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它们与军人友好相处,很可爱的呢?它们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请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雪猴的几件事情?一边读,一边用1、2、3……的符号标出。

七、分四人小组讨论。

八、抽问课文写了几件事?

九、同桌双方按顺序理清七件事。

十、订正。一边订正一边出示事情顺序。

十一、通过这七件事,可以看出雪猴与军人相处得多么友好。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读一读。(自由读)

十二、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事?为什么?(板书:有趣可爱,善摹仿,通人性。)

十三、还有哪几件事是写雪猴通人性,哪几件事是写雪猴善摹仿?这几件事情还表现出雪猴的什么特点?(有趣可爱、聪明活泼。)

十四、出示幻灯,理解"席地而坐"、"大惑不解"同时指导感情朗读。(说说该用什么语调,什么心情来朗读?然后引读第五自然段)。

十五、通过七件事情的了解,你们明白了军人在服役期满时,为什么不只与部队难以割舍,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感情吗?

十六、猴子对军人为什么那么友好?课文只写了猴子怎样对待军人,没有军人怎样对待猴子,感情是双方的,大家开动脑筋想象军人平时是怎样对待猴子的?(发散)

十七、是啊,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边境线上连绵起伏的大山,茂密的森林,常青的古木,不正是雪猴的乐园吗?是边防军人维护了这一方和平和宁静。他们从不伤害雪猴,把雪猴当作好朋友。关心它们,爱护它们,善待它们,时时与它们友好相处。雪猴呢,也把战士们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所以军人服役期满时,自然舍不得那些可爱的雪猴。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纯真友情是多么感人啦!

十八、作者这份眷念之情集中表现在哪一个段?(末段)哪几个词应该读重音?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

十九、这篇课文表现了边防军人和雪猴之间朋友般的友好、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明白些什么呢?得到了些什么启示呢?(先发散,再集中)。

1、人和动物之间应该友好相处,我们应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永远做动物的好朋友。

2、人类应该热爱大自然,自觉地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让我们都做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吧!……

二十、你认为课文写得怎么样?为什么?

二十一、小结:对。因为作者善于观察,抓住了雪猴的特点,通过对雪猴的神情、动作,传神的刻画,体现了雪猴的有趣可爱,活泼聪明和善摹仿,通人性的特点。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写作要求中应该掌握的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

板书:特点

二十二、完成填表作业。

二十三、根据课文内容填出雪猴的表现和特点:

拓展阅读

1、三峡之秋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生小结

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2、三峡之秋

班级 科目 课题 课型 课时

五〈1〉班 语文 三峡之秋 自读课文 2课时

1、通过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读等多种读法,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4、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

3、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1、对三峡做总体上的了解。

2、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4、培养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2、培养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三峡图片。

1、导入课题

“同们,你们去过长江吗?领略过长江三峡的美吗?无论你们有没有去过长江,相信你们都知道,是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同们愿不愿意跟文老师一起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呢?”(板书:三峡之秋)

如果有生去过三峡并有诉说的欲望的话,可以请一个代表做简单的介绍,然后老师引导生更深入了解。

2、生展示课前利用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3、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感悟美。

生齐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秋”。

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悟三峡之秋的美丽。

4、默读课文,找出让你印象最深刻,感觉最美丽的一段。

生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三峡之秋的美感。

说出喜欢这一段的原因。

5、带着以下问题自由阅读课文。(课件展示阅读要求)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作?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你愿意拍下三峡哪一幅风景?为什么?(过程中指导修辞手法的运用)

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小组交流)

6、下课前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第二课时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通过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读等多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难点: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培养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1、回忆上节课所的内容。

2、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的哪些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说。(反复朗读重点语句)

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3、请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事先从家里带来的景物照片。生抓住事物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

4、生回顾习了这篇课文的哪些知识,谈谈三峡的秋天给自己的总体感觉。

老师做总结--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世界处处充满美。

5、以朗读课文结束课。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平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3、《再见了亲人》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注重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问题情境,激起了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师指导朗读。提问: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生合作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生讨论,交流。根据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生朗读的积极性,创问题情境,发挥习的主动性。让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给每个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师:指导生有感情朗读提问:在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为什么把朝鲜土地称为亲爱的土地?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

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习语文的关键,生语文的习是多元的,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

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习方式是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生的阅读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方式。师在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生的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生的视野,材为生的语文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材内容与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4、三峡之秋

吴华芳

习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难点:

1、让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

2、让生在地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时间:一课时

一、让生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供课前交流。

二、进入习。

1、导入:谈三峡。(生可从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也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的谈,还可以背一首与三峡有关的古诗。)

2、生用自发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三、习课文。

1、生讨论: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B读一读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C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四、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把喜爱、欣赏的感情读出来。

五、习表达方法,体会情感。

1、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2、作者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写三峡之秋,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三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作者邮箱: wuzin08@

点击查看更多《雪猴》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4895.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