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40:17

有关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 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3分)

参***

1、诗歌一、四两联虚实结合(1分);第一联从视觉、味觉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2分);第四联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1分)

2、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回忆往昔乡书不达、故交零落的凄凉;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每点1分)

二:

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⑵前人评论此诗“好起结,中本真情,不费斧凿”,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

(1)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回忆往昔乡书不达、故交零落的凄凉;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每点1分,共3分)

(2)同意。这是一首平易自然的抒情诗,全诗语言亲切自然朴素,朴素中自又有一番真趣。①首联融情于景,虚实结合,“夜合花开”紧扣诗题“夏夜”,令人浑然不觉。花香满庭,透入帘幕。人未出户,已知香气的浓郁。从视觉、嗅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表现诗人心情愉悦;②颔联写话旧的内容。相互远离,虽曾写过信互道珍重但都没有收到,以至于音问皆绝。今日重逢,可以当面诉说别后的事情了,然而,所发生的事情又使人感到凄凉,不忍心听下去。③颈联谈今昔的变迁。当初分别尚幼的儿女今日皆长大成人,当年的亲友不少已经辞世,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这两句信手拈来,自然妙对,不露斧凿痕迹。④尾联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表达了不尽惜别之情和人生坎坷的感慨。(对语言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句任意一联分析即可,3分,共5分。答不同意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注释

话旧:叙谈过去的事。

夜合花:落叶乔木的花朵。

远书:远方来的书信。

珍重:珍贵。

何曾:不曾。

达:到达。

旧事:往事。

去日:离开的日子。

皆:都。

昔年:过去的年代。

凋零:死去的委婉语。

明朝:明天一早。

别:离别。

愁:忧愁。

酒幔(màn)青:从前酒店门前招客的幌子。

夏日的深夜,小雨轻轻的下着,庭院里的百合花的清香阵阵袭来,我从酣睡中醒来,和兄弟叙起往事,想起离家久远,在纷乱的年代写一份叮咛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寄不到,家中的事情,件件桩桩都够凄凉的,当年离别时的那些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过去的亲戚大部分已经亡故,明天一早又要孤零零的乘船远离,想起河桥下青色的酒幔,心中不由得一阵忧愁,因为又要在那里与亲人分别饯行。

《夏夜宿表兄话旧》是唐代诗人窦叔向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平易自然的抒情诗。诗的主题是怀旧与惜别,诗中描述诗人与表兄夜晚一起畅聊往事,回忆旧时场景,抒发诗人的亲故久别,老大重逢的感慨之情。

诗从夏夜入题。夜合花在夏季开放,朝开暮合,而入夜香气更浓。表兄的庭院里恰种夜合,芳香满院,正是夏夜物候。借以起兴,也见出诗人心情愉悦。他和表兄久别重逢,痛饮畅叙,自不免一醉方休。此刻,夜深人定,他们却刚从醉中醒来,天还下着细雨,空气湿润,格外凉快。于是他们老哥俩高高兴兴地再作长夜之谈。他们再叙往事,接着醉前的兴致继续聊了起来。

中间二联即话旧。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那纷乱的年代,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不下去,可说的事却又太少了。就说熟人吧。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从前的亲戚朋友却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伤。这四句,乍一读似乎是话旧只开了头;稍咀嚼,确乎道尽种种往事。亲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

末联归结到话别,其实也是话旧。明天一清早,诗人又将孤零零地乘船离别了。想起那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相逢重别的新愁,其实是勾起往事的旧愁;明朝饯别的苦酒,怎比今晚欢聚的快酒;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别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从“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之间,在欢饮和苦酒之间,这一夜的话旧,也是清醒地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

窦叔向以五言见长,在唐代宗时为宰相常衮赏识,仕途顺利平稳。而当德宗即位,常衮罢相,他也随之贬官溧水令,全家移居江南。*上的挫折,生活的变化,却使他诗歌创作的内容得到充实。这首诗技巧浑熟,风格平易近人,语言亲切有味,如促膝谈心。诗人抒写自己亲身体验,思想感情自然流露,真实动人,因而成为十分难得的“情文兼至”的佳作。

拓展阅读

1、秦观《鹊桥仙》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流恨,银汉迢迢暗渡。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事。始见欧陽修词,中“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纤云弄巧:片片云朵作弄出巧妙的图。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传恨:牵牛星、织女星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别之恨。飞星,指牵牛星,织女星。

银汉迢迢暗渡:在黑里渡过辽阔的天河相会。迢迢,遥远的样子。暗渡,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一相逢:指七夕相会。金风玉露,指秋风的气候。金风,秋风。玉露,晶莹的露水,古代诗词中常将金风和玉露并用。

忍顾鹊桥归路:怎么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呢?忍顾,怎忍回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双方的感情若是牢固、长久,又怎么在于是不是朝夕相处?朝朝暮暮,在这里指朝夕相聚。

天上中的云彩不停地变幻着奇巧的图,牛郎、织女守候在宽广的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的晚才相会一次。可这如同秋风、露水般的短暂相逢,却要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长相厮守。

这缠一绵的情思,仿佛银河里经年流淌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最终还是要结束,如何能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哇!两个人的感情若是能致死不渝,地老天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能够卿卿我我,朝夕相处呢?

秦观(10xx---11xx),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时期扬州高邮人,著名词人。由于苏轼的推荐,秦观做过太学博士,并整理国家藏书。因一*一派之争,在*上再三遭受打击,被贬斥到遥远的西南。死于赦免后北归途中。

秦观出于苏轼之门,但诗词却自成一家,尤以词名为盛。他的词以善于刻画,用字精密,富于情韵见长。词集《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

本词是根据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写的。词人突破俗套,以全新的独特手法反映出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复杂心情,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尤其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扫陈腐,出新意,成了千古绝唱。

上阙:写佳期相会,感叹相逢之艰难与可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以极其简约而又经济的笔墨,以轻一盈明快的笔触,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了气氛。在作者的笔下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不禁感动了天上的*和尘世间的人们,仿佛也感动了世间万物为之动容,在这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足见词人对牛郎织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持的态度。“银汉迢迢暗渡”写的是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的里悄悄地渡河相会的场景,是情节的推进。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里,作品由前三句的描写与叙述转为议论,进而直接达作者对爱情的态度:他们虽然难得见面,每年才能一次难得的如“金风”、“玉露”般短暂的相聚,然而她们却千百年来守候在遥远的银河两岸,经年守望,心心相印,至死不渝。难得的一年一度的聚会,难得的互诉衷肠,互吐心中无尽的思念和柔情,却要远远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长相厮守。

下阙:写依依惜别之情,揭示爱之真谛。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三句极言牛郎织女情之缠一绵,相聚之短暂,离别之苦痛难忍。“柔情似水”,一年才难得一次相聚和倾诉,这缠一绵悱恻的柔情,婉如这天河中的悠悠流水,短暂的一个晚怎说得完呢。“佳期如梦”,这相聚梦一般短暂,梦一般转瞬即逝,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如幻的难以名状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与怅惘。一年才这短暂的一聚,又要匆匆惜别,各回其岸边重新守候,那分别的路,看不忍,不看也不忍,复杂、痛苦、无奈多种感受跃然纸上。之令人揪心,思之催人泪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直至地老天荒,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同时也是词人对真爱的深刻感悟。这一感悟之笔,使全词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思想极致高度。

作品以写景、叙事、议论、抒情机地融为一体的独特手法,以构思的奇巧,以新颖的意境,以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的风格,将古老的题材,古老的爱情故事,绽放出了新鲜耀眼的火花,是对传统的言情作品的一个挑战。

2、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题】

一:

1、这首诗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

3.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本诗触景生情,达诗人 的感情。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近,由大到小,由 到 。

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破 深

4、忧国忧民,眷恋家人

5、望 山河 草木花鸟

6、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什么用意?(2分)

:融情于景,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分)

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国家残破(忧国) (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

二:

1、诗中“草木深”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现了 。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2分) 。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山河依,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安史之乱

4、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现手法。

6、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8. 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每点1分,共2分)

9. 家书的珍贵;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三:

(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心。【杜甫《春望》杜甫《春望》。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

[]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玩,反而落泪心惊。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

四:

1、杜甫的《春望》并题。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诗中“草木深”面上写的是山河依,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9、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现手法。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1、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义:含蓄而深刻地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杜甫《春望》文章杜甫《春望》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五:

1、借物抒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描绘自我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名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通过《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5、《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6、《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承上启下,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7、《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春望》中达作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0、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2、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山河依,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现了爱国之情。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杜甫《春望》古诗词鉴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谢弘微传文言文原文

谢弘微,陈郡阳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加于。中外姻亲,道俗义,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如父,弟友穆之至,举世莫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一心只爱书。他是陈郡阳人,从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文才口才,受到父谢混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恭谨过常。(5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

10.D

11.B

12.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头。

【解

10.试题分: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要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学科网

【考点定位】分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综合C。

13.试题分:本题首先要找出键字或句式进行,一般为直,除一些带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谢弘微,是陈郡阳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他继父的弟弟谢混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被诛,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账册记载。谢弘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所业,和平常没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谁不感慨叹息,甚至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着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素食不变。谢弘微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长如同事奉父亲,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题岔开。

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4、《杜甫·春望》全诗 原文 注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著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点击查看更多有关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2962.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毕业分别的句子
  2. 暑假打工实践报告
  3. 2016年圣诞节给好友的祝福语
  4. 有趣的彩泥小学美术教案
  5. 西师版二年级语文《对联》教学设计
  6. 去媒体单位实习的实践报告
  7. 你真的知道莎士比亚吗美文
  8. 落第解释造句
  9. 201年qq群拜年祝福语
  10. 你的妈妈我的妈妈幼儿故事
  11.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由熊掌说起》
  12. 现代诗歌精选
  13. 2016年3学雷锋日祝福语短信
  14. 逆境让生命充满能量美文
  15. 给朋友生孩子的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