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4

课文《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葡萄沟是盛产葡萄的好地方,那里的葡萄干非常有名,使学生产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准确理解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

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学习难点:

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学习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葡萄沟》。我们伟大的祖国幅源辽阔、物产丰富,在它西北部地区有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就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歌曲声中动画演示葡萄沟在中国版图上的准确位置.

(一)第一自然段

2.你们知道葡萄沟出产什么水果吗?小声读读第一自然段

要点:水果、杏子、香梨、**、沙果、葡萄

3.指读第一自然段。(突出最,学生体会不到时,教师通过范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位。)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人们最喜爱的葡萄长得什么样?请你小声读读第二自然段.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句子中的哪?

3.小组汇报,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学习。体会到的读出来,不到位的由老师引导到位。再读出来。

要点:①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象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重点体会:一个个一个又一个,每一个。

凉棚夏天搭起来遮蔽太阳光的棚。

茂密(草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葡萄的枝叶多而茁壮.

体会读、指读

②一大串一大串

出示幻灯:葡萄一串一串挂在绿叶底下。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

通过对比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出葡萄沟的葡萄不仅数量多,品种多,而且串大,个大。

板书:葡萄多、大

指读、评读

③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出示幻灯对比学习: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艳丽,式样繁多。

自由读、评读

④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最甜热情好客;葡萄甜

吃个够想吃多少吃多少,吃到吃不下为止,仍说明葡萄多。

注意:吃不下与不想吃的区别。

板书:甜

4.指读第二自然段2、3、4句。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5.过渡:你知道这么好的葡萄种在哪吗?指读第一句。

6.谁知道葡萄为什么要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引申课外知识)

7.幻灯出示辅助背诵的练习:

葡萄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象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三)第三自然段

1.过渡:为了使我们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吃到鲜美、甘甜的葡萄,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就把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来,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2.浏览第三自然段,问:葡萄沟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指读这句话。

板书:葡萄干色鲜味甜

3.这些颜色鲜,味道甜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呢?

播放视频后再回答。

(四)指板书小结:

葡萄沟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不光因为它的制作工序特殊,更重要的是这的葡萄长得好。再加上这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使你有什么感觉?

(五)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真是个好地方

2.你怎么理解真是?读出来。

三.总结全文:

出示填空练习,

小结全文.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附板书设计:

多、大、甜

真是个好地方

色鲜、味甜

拓展阅读

1、最大麦穗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学准备:

多媒体

学过程:

一、读书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明白要求

1.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2.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3. 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直奔摘的结果

1.多媒体显示“这,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2.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感受摘的过程

1.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2.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间。

3.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4.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读悟道理

(一)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说话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学习道理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和件中的相关名言,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相机完成补充习题四题)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4.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最后一节。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六、堂总结:

今天,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七、堂作业:

补充习题五题

阅读短,完成练习《弯腰的谷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机不可失 不再来

2、最大麦穗

学要点:

学习、三段,总结

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我们初步感知了,学习了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

、读讲

1、自由读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

学习本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3、高必修程《变形记》

学目标:

1、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2、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 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难点: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将变形的经历,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

学准备:

准备《我想…… 》的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1、请读一读下面的一首诗。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堂。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读完这首诗后,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题目。

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吧。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

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比如“我”经过化妆,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太婆,这只是简单的化妆,根本不是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不过,人物形象固有的特点不能变,比如孙悟空机智勇敢,这个特点千万不能改变,一改就完全不想这个人物了。

4、如何在作中发挥想象,把作写具体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作的重点,也是作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个非凡的本领。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幽默风趣,更富*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

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点与性格特征,所以要具体地,细致地描写,越传神越好。这里总结的方法是“细致描写写详细” 。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样才能写得一波三折呢?还是从宫廷剧说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便是宫廷剧的特色。因此,在“详写经过”,要置一个又一个“波折”,或者一个又一个“悬念” 。只有这样,情节才会有趣、详细。这种方法总结为“一波三折写详细” 。

三、学生编写故事。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2、老师适点拨。

四、老师点评作

五、学生再次修改作

学反思:

1、指导学生审题,围绕题目来构思,注意的情及要有趣,这是作有内容写的关键。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快乐表达。

2、发挥想象,才能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为了让学生把重点写具体,师指导要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指导,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

精彩范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夜静悄悄的,大路旁显得异常安静。我变成了一瓶纯净水,在地上跳来跳去。突然,我听到了“哎哟,哎哟”的呻吟声。是什么在哭呢?

我好奇地蹦了过去,仔细一打量,原来是一棵大树。我很同情地问:“大树啊,你哪里难受?”

大树皱了皱眉头,叹了口气说:“哎!我浑身难受,感觉到身上一点儿力气也没有……特别是我的肚子很不舒服……”

“肚子不舒服,莫非你吃了什么?”我很着急地追问。

大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说:“也许是!瞧,我旁边的小河黑不溜秋的,臭味更是不堪入鼻呀……”

开始我有些不相信,当我蹦跳到河边,才一睹小河的真正面貌:河面上堆满了垃圾物,不还飘来阵阵难闻的死动物的气味……

“哎哟,我的头很晕!”大树又禁不住地叫喊起来。我很关切地摸了摸大树,顿觉树皮失去了原来的光滑,有的竟然一大块一大块地剥落。

大树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这里的空气也收到了极大的污染,那是因为在小河旁边有一座化工厂,将有毒的气体不断排放到空中。我是离它最近的,所以吸收的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是最多的,怎能不头晕呢?”

“唉!这可恶的人类怎能这样做呢?”我叹了口气,接着说,“对,你的问题我可以帮助你!”说完,我将纯净水倒进了大树的根部,大树津津有味地吮吸着,夸赞道:“这真是好水,有史以来喝到的最好的水!”

我笑了笑说:“其实,这水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保护叶片,让叶子抵抗有毒气体的侵入!”

“哦!还有这作用,如果真的那样,我就可以延长寿命了!”大树笑眯眯地说道。

“你一定可以延长寿命的!自从我的出现,很多科学家和环保学者都投身于保护环境的伟大事业中,我相信这一定会成功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

从这以后,我蹦到哪里,哪里的环境都变好了……

4、高必修程《变形记》

学目标

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学的相关知识;

2.了解卡夫卡;

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

4. 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师可做如下提示:

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读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

三、阅读讨论

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

(问题A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归纳:

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3.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问题B明确:

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小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践;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对小说主题的探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四、诵读小说,深入研究

再次诵读小说重点段落,研究这篇小说是如何通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本质的。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五、外延伸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代主义,可以结合资源库中《西方现代派美术》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10907.html

热门阅读

  1.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范文
  2. 教工例会教员代表发言稿心得体会
  3. 关于校庆的诗歌
  4. 《十二次微笑》教学设计模板
  5. 关于茶的经典诗句
  6. 201暑假微信祝福语
  7. 描写三月的句子
  8. 不出所料如何造句
  9. 弟子规文摘分享
  10.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课稿范文
  11. 趣味对联精选集锦
  12.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白居易《遗爱寺》教学设计
  13. 201年公司元宵节祝福语大全
  14. 供电公司节能有我绿色共享的活动总结
  15. 给猫咪穿鞋的幼儿故事
  16. 高中的教师开学典礼发言稿范文
  17. 应天长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18. 十几减八的退位减法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19. 课文蓝色的树叶优秀教案设计
  20. 有关爱国的长诗歌
  21. 快乐的元宵五年级作文范文
  22. 最经典的一句话签名
  23. 关于学校新年广播稿
  24.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25. 关于教师个人的成长计划
  26. 中秋晚会优秀演讲稿范文
  27. 中华经典好诗词
  28. 关于2019春节的作文
  29. 个性签名50句
  30. 小学记事作文:快乐的春节到了300字
  31. 空间留言诗句
  32. 情人节经典句子
  33. 小学生教师节温馨祝福语集锦
  34. 高中高二优秀班主任工作总结
  35. 我的课余生活初一日记范文
  36. 2016最新万圣节祝福语精选
  37. 201年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38. 我们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
  39. 杨红樱的经典语录大全
  40.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读后感范文450字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25 02:53:54
本页面最近被 92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青海,TA在页面停留了 16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