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长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15:02:30

应天长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周邦彦

条风布暖②,霏霏弄晴,池台遍满春色③。正是夜堂无月④,沉沉暗寒食。染间燕,前社客⑤,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⑥,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⑦,郊外驻油壁⑧。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⑨。青青草,迷路陌。强带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①应天长:此调有令词、慢词两种。

②条风:即春风。

③池台:有本作“池塘”.

④夜堂:有本作“夜台”.

⑤前社:春社。

⑥芸香:泛指花之香气。

⑦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

⑧油壁:油壁车,车壁以油饰之。

⑨“汉宫传烛”句:唐韩翃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一首写寒食节的伤春之作,主要写从前偶遇的恋情,而今重回故地,只留下无限惆怅。上阕由“******”写起,而黑暗与冷峻又将词人包围。更见我之愁苦。极言已乃是世间最不幸者。接着又以艳景反衬我之零落,使自己的悲哀更显强烈。接着又追忆当年艳遇。用“汉宫传烛”之故事,暗示当年邂逅时间与对象。“青青草”以下至末,重回今日。“前迹”不可寻,离人不可见;“柳下人家”尚还认识我,昭示出我常回故地寻觅伊人。正是其情绵绵无尽期!

拓展阅读

1、葛民《江上》宋

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 ①鸥边:鸥鸟翱翔的水边。据说古时有爱鸥者,每日与鸥鸟游,鸥鸟至者以百数。其父闻之曰:“汝取来吾玩之。”次日于海上,鸥鸟在空盘旋,不再落下来。(《列子·黄帝》)这里暗用典故,喻人乐于归隐。野水:无名之水。

【译】 芊芊芳草,一直延伸到边;春雨漫漫,鸥鸟翱翔的地方,野水更宽。春事将尽,花儿随风卷起,柳绵微薄无力,不能抗住春寒。

【集评】 今·邓光礼:“风吹花落,本是自然之理。这里一反常情,却说风在扑救落花,挽留春色。事虽碍理,然足以表现人痴情。……把‘柳绵’设想为卫护‘春寒’而生,运思新奇,一也;‘柳绵’微薄‘无力’,二也;‘春寒’护不住,花期‘欲尽’留不住,三也;人怅惘而无可奈何之情,自在言外,四也。寥寥七字,四层意思,将情、景、事熔铸一炉,极概括之能事。”(《宋辞典》第1339—1340页)

【总案】 芳草连,野水漫漫,宽广无际,此是春景。倘若止于描绘春景,有景无情,不能说是成功之作。此后两句笔锋陡转,借几个拟人化的动态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惜春之情。花期将尽,挽留不住;柳绵无力,护不住春寒,人面对残春惆怅不已之情,溢于言表。

2、《凉州》古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凉州: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配的唱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人。

“凉州”是凉州歌的唱,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因此唐代许多人都写有《凉州》。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言恩泽不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话》)中国古代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3、杜甫《石壕吏》全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已矣!室中更无人(11),惟有乳下孙(12)。有孙母未去(13),出入无完裙(14)。老妪(15)力虽衰,请从吏夜归(16),急河阳役(17),犹得(18)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19),如闻泣幽咽(20)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1)

石壕:地名,即石壕镇,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走上前去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1)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12)乳下孙:还在**的孩子。(13)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14)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15)老妪(yu):老妇。(16)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请:请让我。(17)急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征。(18)犹得:还能够。(19)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20)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21)“明”句:(人)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鉴导示】

759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因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击溃。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叙事,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是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征之人。“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役。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妇人的媳妇。为了保全儿媳、孙子,老人才被迫役的。末尾四句,是的尾声,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整篇都是客观的描写,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的。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把“吏呼”、“妇啼”相对照,勾画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哀求,把人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以实(老妇的答话)托虚(差吏的横暴),既使得这一家的不幸得到集中强烈地表达,增强了*力,又把差吏的态度作了丰富的暗示,使其狰狞的面目尽显,歌也显得含蓄凝练。(三)细节描写的运用,如“老翁逾墙走”就表现了由于战乱和官府经常抓人而造成了人民夜不安寝的情形;“出入无完裙”,则表现了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都很真实生动。

【鉴要点】

[1]名句:存者且偷生,死者已矣![2]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4、《杜甫·登岳阳楼》唐《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②吴楚:指吴地 (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坼(che):分裂,分界之意。乾坤:指地、日、月。《水经·湘水》: “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③戎马:大历三年 (768) 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安戒严。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以防吐蕃。凭轩:依靠楼窗。涕泗(si):眼泪鼻涕。

【鉴】 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

首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 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 交代时间,“岳阳楼” 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 由喜悦之心来观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颈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尾联: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人的博大襟怀。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时在心中,这才是人悲痛的真正因。

这首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 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点击查看更多应天长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3898.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