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八的退位减法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2:54

十几减八的退位减法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等第二册第3-4页例1--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1、2题。

1.使学生在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用"算减法想加法"的方法学习十几减8。

2.初步培养学生按规律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想加法算减法的口算方法

一、铺垫迁移

1.填空。

8+( )=13 8+( )=15 8+( )=14

8+( )=12 8+( )=16 8+( )=17

二、教授新知

1.通过谈话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算减法想加法的方法学习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通过演示,化难为易,引发学生的思维。

①出示例1图。

教师先出示8个白茶杯,再出示3个花茶杯,然后问:一共有多少个茶杯?(11个),随即把11个茶杯圈起来。

②教师:两种茶杯共11个,现在拿走8个白茶杯(用虚线圈上),求还剩多少个茶杯,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板书:11-8=口

③启发思考:

在计算11-9时我们怎样想的呢?如果没有图,你能按照11-9的计算方法说出11-8的算法吗?让学生分组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算11减8得几?要先想,8加几得11,因8加3得11,所以11减8得3,同时在方框内填上得数"3"。

让学生复述算法,并齐答:想8加3得11,所以11减8得3。

④读算式:11-8=3

借助操作,诱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半扶半放的过程。

①学生拿出圈片学具,先摆8个红圆片,再摆5个黄圆片,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圆片?

一共有13个圆片,现在拿走8个(叫学生用虚线圈起8个圆片)问:还剩几个黄圆片?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板书:13-8=□

② 问:想一想自己摆的过程,说一说13-8应该怎样算?得多少?

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在课本上填得数

③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正方形摆15-8,指名学生板演操作过程,并说说思考过程。

教师板书:15-8=口

④读算式:13-8=5 15-8=?

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在关键处适当点拨,让学生独立看书,先填8加( )得12,再在12-8=口的方框内填得数,并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不完全的地方教师做补充。

同样方法完成16-8=口

学生读算式:12-8=4 16-8=8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得数,教师**指导。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是怎样进行计算的呢?在计算的时候要看着减法想与它相关的加法,再想出减法题的得数。例如:13-8想8加5得13,所以13减8得5。

三、巩固新知

①课本第4页中间的"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后说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②"做一做"的第2题,通过投影出示下列试题,让学生举出相应得数的数字卡片。

8+3= 8+7= 8+5= 11-8= 15-8=

13-8= 8+8= 8+9= 16-8= 17-8=

③出示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试题卡片,学生进行抢答。

④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中的第1、2题。

[评析: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不仅为学习十几减8在知识上做好了准备,而且在计算思路上做好了铺垫,做到了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

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恰当运用直观、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中的层次分明,开始教师操作,运用直观图,使学生领会加减法的关系,并运用这种关系想加算减: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明确用加算减的思路,然后再由摆到观察,最后,看算式说出思考过程。这种由具体到抽象,在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拓展阅读

1、《秋思》优秀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在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者、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生的理解能力,促使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

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一、创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歌曲导入,唤起生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思”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生描述的基础上,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三、初读《秋思》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诗要读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再谈个性,“唱”读、“拖”读不利于生对古诗情感的感悟。〕

四、精读《秋思》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流。

3、师对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自主习体会、合作习感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想方启发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同时老师的适度点拨也是不可少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将生零碎的东西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生也能从老师的表述中到一些表达的方。〕

五、拓展“秋思”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

2、《秋思》优秀

1、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诗句的大意,并能讲述诗句的大意。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文的插图,古诗的配乐,搜集拓展的思乡古诗。

课时: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

1、我们以前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2、揭题,板书题目。

3、释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反馈。(特别是“重”。)

2、自由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点名读、齐读以作反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节奏→点名读以作反馈。

4、师范读,生读,强化知识。

5、引导生回顾以往读懂古诗的方,进行诗意的理解。(小组合作习,小组长汇报习结果。)

三、展开想像,品读诗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配乐读诗,边读边感受诗情。

五、拓展。

生交流各自搜集的古诗,师作补充。

3、《秋思》优秀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点击查看更多十几减八的退位减法的教学设计与评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8486.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语文五年级《伟大的友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2. 每天刷新自己的美文摘抄
  3. 花的勇气优秀教案设计
  4.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案设计
  5. 关于竞职演讲稿通用模板
  6. 小沈阳语录摘抄
  7. 神奇的魔袍童话故事
  8.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9. 感恩节时尚的祝福语
  10. 上班的祝福句子
  11. 教师主题名言
  12. 新年联欢朗诵稿范文
  13. 安徒生经典童话故事《没有画的画册》
  14. 在开学典礼上的优秀发言稿
  15. 赠与协议房屋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