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记事作文:快乐的春节到了300字
今年的春节对我来说过得既平凡又热闹。
我们家今年是到外婆家过的年,外婆家可热闹了,我每天都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玩。我们玩捉迷藏、烟花、跳绳、纸牌······
外婆家每顿都有很多好吃的。每顿大家都吃得饱饱的,我们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饭后一起聊家常。大人们就聊自己小时候的事,他们完全沉浸在童年的回忆里;我们小孩子就聊自己在学校里的趣事,仿佛自己已经回校上学了,聊得可起劲了。
我们每天晚上吃完饭后都要放烟花。刚开始放的时候我很害怕,因为烟花在空中绽放的时候会有一声很大的爆破声,后来我慢慢就习惯了也就不害怕了。烟花在空中绽放后会像流星一样散落下来,五彩缤纷的烟花一个比一个漂亮。
今年的春节我虽然没有去游山玩水,但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我真希望明年的春节还能回外婆家过。
我们中国有一个节日,叫春节,民间也把它叫过年。每年的大年三十,传说年兽就会降临,为了不让年兽伤害我们,在这时,我们就会在门上贴门神,放鞭炮,驱赶年兽。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和姥姥高高兴兴的到楼下商场买过年需要的糖、对联、纸杯、凉菜等等。商场里人山人海,都在买过年的物品。商品更是琳琅满目。
三十晚上我和姥姥爷爷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新年晚会,我还在饺子中包了巧克力和水果糖呢!今年的饺子一定更好吃,因为也有我的辛勤劳动。
12点的新年钟声敲响了,我们全家一起在窗口看礼花。整个半边天都被礼花照映的五彩缤纷。太漂亮了,太壮观了,我家住在高层,从那个高度看,简直可以说是童话般的世界。
随后,我就同家人就一起到了宝光寺去许愿,“希望我们全家在这年里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回到家后,我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每年的第一天,一月一日是春节,春节是古代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浸润这浓浓的中国福。
古代有一只怪兽,它的名字叫做年,它每天都要到个个人们的家里去闹,为了防止年兽再来捣乱,每个人都到山洞里睡,后来,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大家,年兽最怕红的东西了,所以大家就火把放在家门口,这样年就再不敢来人们的家捣乱了。
过年时,我和妈妈去买春联,妈让我倒着贴,福倒就代表福已经到了。
人们还会放放鞭炮,为了赶走年兽,放鞭炮也可以赶走年兽,鞭炮可漂亮了!有的像太阳,有的像五角星,有的像糖果,还有的像流星。
人们还有的要放烟花,烟花可美丽了,烟花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似的从天而降,这烟花真是太美了!
大人们还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去年我就整整收了1万元压岁钱,不过这只是我和弟弟的组合钱。
我们的老家在天台,那里舞狮的很漂亮,它们一会儿左,一会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真好玩。
我真希望天天过节。
大年初一的上午,妈妈和大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外面玩。一路上到处都是红红的炮纸,好多人都往文体中心那边走着,我们也往文体中心那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好玩的节目。只见马路两边有好多人,有套圈的,打***的,还有骑大马的等等。我和弟弟想先骑大马再玩别的,我们一起选了一匹很壮的大马,牵马的师傅把我和弟弟抱上大马,我坐在前面,弟弟坐在后面,然后就牵着马向前走,弟弟有点害怕,一会就在那叫着“救命啊!”还紧紧的抱着我。我说:“弟弟,别怕,一会骑完马就可以下来了。”转了一圈后,妈妈赶快给我们照了几张照片,我们俩哈哈大笑地被包下大马。
接下来我们就去打***,我和弟弟一人一把枪,里面装了十几发子弹,我的枪法还可以,瞄准气球就开枪,“砰砰”气球*破了,我数了数打破了12个气球,弟弟也打破了好几个,我们就高兴的喊着:“胜利了,胜利了。”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每次过春节,人们都要贴春联、粘福字、挂灯笼、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外公家也不例外。我和表弟阳阳拿来一副春联粘上胶水,由于我们个子太矮了,我们搬来凳子,小心翼翼地把春联粘在了门上,粘完后,我和阳阳一蹦一跳去外面放鞭炮。我点起导火线,只听“啪啪啪”几声,鞭炮在地上炸了几次就没了。
这时候,舅舅拿来一个烟花,快速地点燃导火线,只见“啾”的一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天空中顿时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菊花’。她五颜六色,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紫,一会儿变绿,一会儿变黄,漂亮极了!一朵朵烟花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银蛇飞舞……看得我眼花缭乱。烟花把天空装扮得格外明亮,格外美丽,格外壮观。
拓展阅读
1、关于快乐的春节小学生优秀作文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总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噼里啪啦的爆竹总是让人很怀念。整个春节都是喜气洋洋的,最喜欢在这种热闹的日子里约上几个朋友一块出去走走。
腊月这天要熬腊八粥,不过一般在我们这儿,也能熬杏仁粥,白粥,许多人家基本不怎么熬粥。大人们不怎么喝粥,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从那冒着热气的大锅里,舀出一碗碗粥,往往会撒许多糖。馋嘴的孩子会吃很多————滋味很好。
除夕当属最热闹的一天,一大早就被恼人的鞭炮声吵醒了,一整天的热闹。入门。家家户户都是满满的酒菜香味,女人们都忙碌在厨房备年菜————腊肉,炸豆腐,肉丸子,这一天都要做好。男人们欢天喜地地去买酒,跟亲朋好友小酌两杯。
孩子们当然也没闲着,大一点的要么去厨房帮忙,还有打扫卫生,小一点的'孩子在白天一般耐不住性子,会三五成群地结伴出去放鞭炮。
除夕这一天还得扎灯笼,小孩子们也帮忙,不仅扎门前院里挂的灯笼,也扎晚上孩子自己提的灯笼。有些人家自己扎,不少人家觉得麻烦,直接从外面买。不过,老一辈的人一向是自己扎,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在特定的时间亲手做特定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晚上才是重头戏,鞭炮声要响一整个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其实也就是杂烩。整盆的年菜,整盆的馒头,一段出来就让人独自直叫。大人都要喝酒,女人们聊着些家常,孩子们也在吃东西。还必须把菜加给孩子和长辈们。
吃过年夜饭后,最耐不住的就是孩子们,会拿着早就扎好的灯笼出门。除夕晚上是很热闹的,这天晚上分外亮堂。孩子们人手一盏灯笼,有纸糊的,有动物的,有卡通的,还有电动的,自然是琳琅满目。
这天晚上是一年中最吵的。每个孩子都会放炮,不到天亮*不会停。
2、关于快乐的春节小学生优秀作文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与。
在我们老家,腊月的初旬,春节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段时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吃了粥之后,身体总是暖洋洋的。
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而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我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显得气氛愈加欢乐。
正月初一到了,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物,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不管到了那里,处处是丰盛的饭菜,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与哥哥姐姐每人拿来一瓶饮料,边看电视,边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第二天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真后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也马上要上学了,新学年的即将开始,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节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
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起,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3、关于快乐的春节小学生优秀作文
春节临近,听着热闹欢快的年货叫卖声,那些烙在心底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
“ 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挣钱”,孩童时代,懵懂的我始终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时时刻刻盼着过新年。而今,我已步入中年,生活殷实,家庭幸福,可再也找不到儿时盼过年那种急切的期待,那种纯真的快乐;再也找不到过年时萦绕在心头的那种亲切的问候,温馨的祝福,浓厚的亲情,熟悉的乡音……
小时候弟兄姊妹多,妈妈很早就开始给每个孩子缝纳布鞋,让我们过年有鞋穿。一到农闲,她就用自制的浆糊涂抹在布上先晒干,再剪成鞋模子,然后一针一线地纳鞋底、缝鞋面。布鞋缝纳好后,妈妈总是一双一双整齐地摆放在箱子里,过年时才拿出来让我们兄弟姊妹穿上,还谆谆嘱咐我们要爱惜新布鞋。穿着新布鞋,我们乐不可支,妈妈也宽慰地笑了。
那些年代,物资虽然十分匮乏,但过年是快乐的。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忙活开啦,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都是很重视的。小年过后,不少家庭就开始自做豆腐,将黄豆浸泡淘净手工磨成豆浆,用白包袱过滤掉豆渣,再将豆浆倒在大锅中烧沸,然后将预先准备的石膏水倒入其中制成豆花。随后,妈妈麻利地将豆花倒入包袱中过滤,再压在两扇门板中间,滤干水便成了豆腐。豆腐做好后,能干的妈妈还会用一部分做成豆腐乳,一部分经盐水浸泡后做成腊豆干,现在回想起来,每样都味美。
大年三十,一家人按照妈妈的安排,忙活各自的事:洗餐具、扫扬尘、贴对联、祭祖坟……做完一切,才可以吃年夜饭,平时很难吃到的鸡、鸭、鱼、肉等,经巧手妈妈蒸、炖、煎、炒,满满摆了一大桌。每年这时,我们才可以毫无顾忌地左挑右选,喜欢哪样就率性吃哪样。
最惬意的是年初随父母去亲戚家拜年。当时拜年也可算礼轻情意重,往往一包白糖或者两斤面就可以当礼送,作为小孩的我,更喜欢的是离开时还有五角或一元的打发钱,亲戚给时父母极力推辞,我却巴不得立即接在自己手上,现在想想,真好笑。
回忆是美好的,回忆更是令人神往的,尤其是回忆儿时过年时的情景,留在心中的烙印将永不磨灭。新年将至,我们又长大了一岁,让我们以崭新的自我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