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0 14:38:5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范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唐.刘长卿)

白屋贫(所感)

风雪夜归人(所见)

同情劳动人民

拓展阅读

1、精选个工作

一、认真完成任务。

1、在这一期中,完成了《高中语必修1》和《高中语必修 2》的任务。以单元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思路。在使用材过程中,要注意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每个单元精讲1—2篇“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方式,从而促进生的习方式转变,以达“,为了不”之目的;“自读课”必以生自,强调自课型的内在特点和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读”两课型作简单化、“*”的办法处理。

2、重视阅读能力培养,把习重点放在积累言知识,理解章内容,增强化功底之上。增强化底蕴。指导生对传统化经典—— 《论语》的习,帮助提升传统化素养并强调对古诗名篇的记诵,补充有关言知识,巩固阅读的知识基础,并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能够引导生养成对名著的阅读,帮助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荐生阅读《名著导读》和课外阅读书籍,扩大生阅读量,不断提高语积累和素质。备课组统一安排在过程中,安排一定的是课时讲授《论语》并引导生进行习。在必修一阶段阅读完《家》,在必修二阶段阅读完《巴黎*院》,做到有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常

4、加强作的写作,提升作水平。

二、积极参与研活动

期担任备课组长,能在每周的备课组会上认真组织组员,共同探讨语课题,并积极参与集体备《<家>导读》、《荷塘月色》、《孔雀东南飞》、《游褒禅记》等课的活动。同时积极听课,认真参与评课。

期还继续参与语组的 “传统化与语” 课题的研究,顺利完成多篇论结题。

积极按时参加研组、备课组和校际间的研活动;多听其他老师的课,。

三、继续

关注有关*的章,不断更新理念。同时,面对新课改,积极进取,以新课改的思想指导自己的,以期通过不断地习,提高自身的水平。

四、反思。

过程与研小组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自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以下这些方面还要多加改进。1.在课堂上还要要更加注意发挥生的观能动性,让生多想多说多练;2.进一步将课堂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督促生巩固所知识;3.指导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生知识面,培养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和理解能力;4.和生多进行交流,特别是给生强调一种意识,语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经过一定的训练是有效果的。如果认为和不作用不大,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

无止境,无定法,我将在接下来的过程中继续完善我的工作。

2、精选个工作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本册材分析

本册材包括“入育、汉语拼音、识字、课、语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了解校生活,了解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识字(二),又10篇课。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知识,发展语能力。此外,全册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生在创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目的、要求

(一)、*思想方面

培养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的思想感情,培养生关爱他、尊老爱幼的思想品质,对生进行良好的启蒙育。

(二)、基础知识方面

1、汉语拼音

(1)、会汉语拼音,能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4个声调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1)、喜欢习汉字,有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庄、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3)、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于读物中感性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交流。

4、口语交际

(1)、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要内容。

(3)、能与别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措施

1、帮助生了解校常规,帮助生养成良好的习习惯。

2、吃透新材,深入了解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轻松愉悦的习情境,激发生的习兴趣。

4、加强语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

5、习小组,让生自合作地开展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五、进度安排(略)PQK全方位课堂

3、统编版六年级上语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

4.

*

材分析】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生的。 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真正意图。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诗的伟大理想,这首散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诗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读了这首散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散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习阿拉伯、法和绘画。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诗为。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史上第一个使用散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着名的海外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重难点】

朗读课,体会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一、导入新课,自

在诗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黎巴嫩诗、画家。着有散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要求:

(1)自由读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习情况,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了解课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默读课,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生自由说一说)

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小组派代表交流)

:(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

,合作探究

1.师:同们齐读课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思考: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花的精神品质。)

4.师: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结: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四、课堂小结

纪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1.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例: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师向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增(

凝(

寇(

赠(

疑(

浆(

仰(

孤(

桨(

抑(

狐(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礼品

)的风光

)的眼睛

)的琼浆

)的小草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四、示例: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夏天,我和大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花的形象: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由 www. 编辑】

习这类质兼美,意蕴深厚的散诗,只有通过反复品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尤其是作者在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花的形象,其丰富的想象力,整齐的句式,给以美的享受。我引导生在此基础上品析句子,理解中体现的哲理,进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理解追求和信念。

点击查看更多《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241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