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讲堂·寂灭本非断》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25:25

《曲讲堂·寂灭本非断》翻译及赏析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前言】

《曲讲堂》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组诗《巽公院五咏》中的第二首诗。全诗十句五十字,主要是议论佛教禅理。

【注释】

⑴寂灭:梵语“涅盘”之意译。《维摩诘经》说:“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释曰“去相故言寂灭。”智顗《摩诃止观》说“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纯一实相,实相处更无别相。”宗元奉天台宗,亦持实相说,所以讲寂灭本非断相。

⑵文字:谓佛教经论。僧肇《维摩诘经》注:“夫文字之作,生于惑取,法无可取,则文字相离。”又说:“无有文字,是真解脱。”后禅宗更大倡“离文字”之说,天台奉行经籍,故有此说。

⑶“圣默句”:《思益经·如来二事品》说“言一圣说法,说三藏十二部经也;二圣默然,一字不说也。如来唯有此二法。”又说“佛及弟子常行二事,若说若默。”言宣,即“圣说法”,谓以言相传。

⑷“分别”句:《摩诃·上观》卷一:“离说无理,离理无说,即说无说,无说即说;无二无别,即事而真。”又说:“圣说圣默,非说非默。”此句所谓分别默说乃无知之见,即天台“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之意。以上二句承“文字安可离”而言。

⑸“趣中”句:此即天台宗“圆融三谛”之要义。趣,同趋。龙树《智度论》说:“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隋智顗据以发挥,创天台宗,其《摩诃止观》卷六说:“三谛俱足,祗在一心。……六何即空?并从缘生,缘生即无生,无生即空。六何即假?无主无生即是假。云何即中?不出法性,并皆即中。当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不同,而只一念。”

⑹名相:《楞枷经》卷四:“愚痴凡夫,随名相流。”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释教以为无物皆有名相,而皆虚妄不实,凡夫常因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妄惑。

寂灭并不是断绝,文字的讲解也不能分离。为什么要设置讲堂?因为有高士在这里讲经。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别是无知的言行。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何必要将名、相的区别分清?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由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

柳宗元初贬永州,住龙兴寺,曾与和尚交往,探讨佛理。龙兴寺旧址在潇水东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门内。当年寺里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传弟子,与柳交往颇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并作《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赠巽上人。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这首《曲讲堂》是组诗的第二首。

《曲讲堂》结构形式与组诗第一首《净土堂》大致相同。“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从设置曲讲堂的必要性落笔,经文需要讲解,高士讲经需为之设置讲坛,那么,曲讲堂的设立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假,名相与假期?”进一步指出“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开是无知的做法。”并认为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不必分明名、相的区别。最后两句“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到的东西,通过认真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全诗基本上是议论,充满佛教的术语,作者一心向往佛教的真谛,态度之虔诚,俨然一信徒。

拓展阅读

1、《齐天乐》

丙辰岁⑴,与张功父⑵会饮张达可之。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⑶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⑷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⑸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⑹,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屏山⑺,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续,相和砧杵?候馆⑻迎秋,离宫⑼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⑽漫与⑾。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⑿,一声声更苦。

注释

⑴丙辰岁: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⑵张功父:张镃,字功父。南宋将领张俊之孙,有《南湖集》。张达可:不详。

⑶裴回:即徘徊。

⑷中都:此指汴京(今河南开封)。促织:古称蟋蟀为促织。

⑸庚郎:北朝诗人庚信,曾作《愁赋》。

⑹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

⑺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⑻候馆:迎客的馆舍。

⑼离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

⑽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⑾漫与:即景写诗,率然而成。

⑿写入琴丝:谱成乐,入琴弹奏。

庾信早年曾吟诵《愁赋》之类的名篇,

如今,悄悄的私语声又传来耳畔。

夜露浸湿黄铜闪闪的门环,

苍苔盖满石块雕砌的井栏--

到处都可以听到你的歌唱,

仿佛在倾诉人间的悲愁哀怨。

闺中少妇思念丈夫长夜无眠,

起身寻找机梭为他织就御寒的农衫,

伴着她的只有屏风上折的山峦,

夜凉如水,又怎样度过这深秋的夜晚?

听,细南又在散打西厅的窗棂,

伴着捣衣的砧杵,你的声音似实连。

在客居的宾馆迎来深秋的长夜,

在出巡的*凭吊故国的月圆。

还有其他无数类似的'伤心惨事,

象《豳风·七月》,都可即席成篇。

可笑的是竹篱外传来灯笼笑语--

少年男女在捉拿蟋蟀,兴趣盎然。

呵,假如把这所有的音响尽皆谱入琴

那一声声,不知能演奏出多少人间的哀怨!

这首词的主旋律是个“愁”字,沿秋色、秋声、秋思运笔,布置意象,形成“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特色。上阕有庚信《愁赋》比兴,使秋声、秋思宕向深处,丰富内涵。下阕用砧杵之声比兴,写候馆、离宫,其“别有伤心无数”暗指四十年前被掳到北方去的宋室君臣,他们在囚禁中迎秋吊月,又有何感。“豳诗漫与”句巧妙地将上文一齐收拢。“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以陈廷焯的说法是“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一声声更苦”,结语余音袅袅。此词题材虽小,立意却比较高,意境也深沉开阔得多。

2、《赠从弟》原文、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成长经历

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

公元197年,因避兵乱,十一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待其成年之后,刘桢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汉末*极为*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分裂、之中。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

这使得当时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以刘桢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一时人才荟萃,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并由于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慷慨多气,悲凉豪壮,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统一中国的汉高祖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见《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

辅佐曹丕

建安十六年(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曹丕为此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见《与吴质书》)。

他一生中的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3、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的其二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字词注解: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但: 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 违背。

庐山下有我种的豆地,豆地里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回家的道路常狭窄而且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起句很平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至公元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点击查看更多《曲讲堂·寂灭本非断》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61969.html

热门阅读

  1. 再别康桥教案及课件
  2.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题及答案
  3. 关于暑期儿科见习心得
  4. 清明节的故事200字
  5. 有关小学生常用的歇后语
  6. 国庆节爱国古诗
  7. 设备安装合同怎么写
  8. 2016年大一军训心得体会
  9. 学生最新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10. 2015公司周年庆典祝福语
  11. 元宵节快乐祝福语短信
  12. 开学第一课初二作文
  13.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天地》教学设计
  14. 8建军节祝福语大全
  15. 郭沫若的诗集
  16. 牧羊人经典诗歌
  17. 百变鞋三年级作文
  18. 大学生村官半年述职工作报告
  19. 感怀诗歌九首
  20. 个人工作述职工作报告
  21. 购销合同标准版
  22. 冬至经典祝福短信
  23. 2016最新企业执行力培训心得体会
  24. 迎新年送祝福手抄报句子
  25. 201QQ空间伤感说说大全
  26. 描写塞外风光的古诗词
  27. 心灵鸡汤励志小故事
  28. 《红眼睛的鼹鼠太太》读后感500字
  29. 古代伤感诗词
  30. 中考高考励志的句子
  31. 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32. 海南归来诗歌
  33.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赏析
  34. 浪漫七夕祝福语精选
  35. 分文不取成语造句
  36. 雨巷诗人是谁
  37. 网页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38. 《人类的末世情结》的读后感
  39. 描写新年气氛的诗句
  4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