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散文集赏析
毕淑敏散文集对后人影响颇深,大家知道有哪些散文吗?
读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于是,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来解释“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接着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了“我很重要”理由:对生命而言,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对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慈爱的对象,幸福的中心,我们不敢说不重要;对爱人而言,我们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不忍心说不重要;对子女而言,我们是他们的靠山和慰籍,我们没有胆量说不重要;对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们不好意思说不重要;对事业而言,我们就是创意,就是新设想,我们无法说不重要。
面对着这么多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们怎能不说“我很重要”?而且应该是由不习惯说到大声地说,从我对自己小声说到响亮的对世界宣布,我们应该有这份勇气,因为,能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就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很普通,也许你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会在史册上永垂不朽,但是,你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世上走一趟,就注定了在你个人的历史上也将是一片辉煌。因为,对你的父母来说,对你的爱人来说,对你的子女来说,对你的友人来说,对你的事业来说,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确实很重要,这就是作家毕淑敏对生命的解读。如果读者你能理解,那么,你一定会不看轻自己而好好地活着。其实,每个人在世上活着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为何不珍惜这几十年的光阴,时刻努力着,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她应有的光彩呢?
只要我们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们就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
毕淑敏的多重社会身份,为她提供了多维的写作方向和丰富的写作素材,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与精深的文化知识使她的散文创作一改“*”散文的那种平面化、世俗化写作模式,成为当今散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读者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她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灵活驾驭语言以及各种艺术形式,于妙趣横生中见哲理。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
毕淑敏的散文讲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的小事,给人的感觉像是她在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然而她的故事虽平凡但不琐屑,她能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
《孝心无价》讲的就是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之间诸如母亲病重而儿子却即将出国时,一些平常人家发生的事,毕淑敏却领悟到“孝”的蜕化,发出了赶快为父母献上一份孝心的真诚呼喊。毕淑敏用平凡的题材提醒天下的儿女:抓住机会在父母健在之时,奉上一份真诚的爱心,无论丰厚还是微薄,只要献上就好。
友情,一个现实生活中讲烂了的字眼,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名词,一种人类之间普遍的情感,在毕淑敏的笔下这种情感就被赋予了不普通的意义,她将信任比作是友情树上结的果子,既充分体现了质感的艺术形象,又反映了她独到的不同寻常的艺术见解。
拒绝,一种自己赋予自己的权利,这世上有谁去研究过它的价值、感觉到它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平凡到几乎被人忽略的地步。而国民的劣根性使得中国人学会了唯唯诺诺,犹豫不决。可毕淑敏不仅发现并且还挖掘出了别人看不见的拒绝哲理。在《行使拒绝权》中她给了拒绝一个哲理性的定义:拒绝非常重要,它的实质就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我们不会拒绝,那么就无法跨越生命。她告诉国民,拒绝是我们的权利,我们有权利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去行使拒绝权。她也使我们普通人明白了拒绝其实是时刻伴随我们的一种选择,只不过否定性的选择,它对于我们普通人更重要!
也许毕淑敏散文取材方面的特殊吧,毕淑敏的散文近年来多次被选作为中学生的考试试卷,于是有人说毕淑敏的散文有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笔者认为,毕淑敏散文篇篇都赋予了真情实感,读她的文章感觉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在现实生活中的毕淑敏,其人也如其文一样,真切而豪爽。细读毕淑敏的散文和研究她的为人,就会发现她的以小见大的取材特点与她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观察细致的人格精神是分不开的。
毕淑敏的散文之所以能令人心灵与之契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除赋予真情实感外,其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她的散文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没有诘屈聱牙的偏晦词语的滥用,就连她的比喻也浅显易懂,其散文于不慌不忙中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美感。此外,冷静又是其语言的一大特色,她的文章没有大悲大喜,语言变化的起伏不大,节奏很平缓。
毕淑敏的语言特征,系作家多年行医,以及其沉稳、质朴、冷静的性格使然,可以说她的散文基本上是在用纯朴、冷静的语言,冷静、沉着的眼光审视、透视着世界及人生。
总的来看,毕淑敏散文以叙事为主,其故事性很强,很有吸引力。像《呵护心灵》的叙事方法就很自然地将读者卷入作者的叙事之中,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全文,这种写作方法也容易冲淡散文的抒情色彩,不易令人产生说教的感觉,读散文有读小说的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关注、呵护心灵,更情感化。毕淑敏除了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外,她更有重视心灵效应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她的散文也极易走向读者的心灵深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她将一个母亲打儿子的心情向人展露得淋漓尽致:“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就是要让你以后再与错误接触之时,会感到切肤之痛。”她希望儿子成才的良苦用心打动和*了她的每一位读者。
毕淑敏笔下的感情是真挚的,心灵是美好、向善的,她歌颂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这应该也是她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的经历、体验,以及她的博爱、善良人格使然。她本人就像一位禅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然后将她所领悟到的心得以散文的形式传授给她的每一位读者。她的真实的生命体验*了人们,她的哲理韵味不仅为人们指点了迷津,更向读者展示了文学的魅力。
拓展阅读
1、为什么你不在顺境时就好好努力散文赏析
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朋友M从美到丑,再变美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伴随了她从优秀到平庸再回归优秀。
那时的M刚刚大学毕业,不仅拥有如婴儿般细腻白皙的皮肤,而且虚心好学、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到很晚,还去报了个周末培训班。那时的M,是我们几个同龄姑娘里最努力的。
所以,她在一年之内就从普通行政被提拔为助理,两年之后,又独立管理一个部门。在同时进去的人里,她是升迁最快的。
她的男朋友是培训班里的同学,在另一个公司当主管,在她升为部门主管时,两人结婚了。在我们还“小姑独处”时,M已经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两大课题。
结婚之后,M和我们的联系渐渐少了,后来听说向公司申请去了老公所在城市的分公司。大概一年后,我又见到了M,令人吃惊的是,眼前的M腰圆膀粗,曾经窈窕的身材早已没有了痕迹,原先白皙细腻的.脸庞如今变得粗糙暗黄。
吃饭的时候,M一口气吃掉六个菜,我劝她稍微节点食,她无奈地说,“我也想啊,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之后,关于M的坏消息一个个传来,先是听说她由于工作懈怠,被公司调了回来,安排在一个不重要的岗位,紧接着又听说她老公和她离婚了。
后来我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她发狠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我已经向公司提出辞职了,不变回从前的我,这辈子我都不打算再见你们了。”
M说到做到,彻底消失在朋友圈里。大概一年后,阿姨说有人找我,我出去一看,一个气质绝佳、身材窈窕、脸色红润的M又重新站在我面前,我再次惊讶得合不拢嘴。
原来,她辞职后,下了狠心要好好收拾自己,先去办了张健身卡,每天坚持科学饮食,就这样,三个月里,体重迅速下降了15公斤,气色也越来越好。大概半年前,她重新找了份工作,像以前那样激情百倍地投入,现在的领导非常赏识她。
M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帖子发布在朋友圈里,顿时引起了轰动,很多人赞叹她的意志力,封她为“励志姐”。
但后来有一次,她对我说:“其实我很后悔,你知道吗?我现在是很努力,是过得不错,但是为什么我没在拥有一切的时候也像现在一样努力提升自己呢?”
我安慰她说,人总会经历一些挫折和遗憾。她摇摇头,跟我说了很多很多。
当初刚离婚时,她恨前夫,觉得这男人在自己貌美如花时百般黏糊,一旦变丑就移情别恋。可是渐渐地,她开始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当时的她,连自己都看不下去,没让自己变得更美更好,而是放弃了所有努力,最后失去了能怪谁呢?
她呜咽着说:“你知道我当初的想法有多愚蠢吗?我天天想着让他带我去吃各种好吃的,如果不带就是不爱我,所以他必须得带。刚开始胖时,他提醒我运动,但我很不高兴,我认为爱我就得让我快乐,让我去运动就是勉强我,就是不爱我,他就不敢再提。我每天窝在沙发上吃零食看肥皂剧,那几年里,我连一本书都没看过,一节课都没上过,看书上课哪有看剧轻松啊。我也不再联系你们,就想跟他腻在一起,结果让自己的圈子越来越窄。
变成这样后,我还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他头上,因为他没有让我越变越好,可是,他敢跟我说真话吗?他的任何真话在我眼里都是不爱我的表现,我爱听的是‘就算你胖到两百斤,我也一样爱你’‘就算你丑到极点,在我眼里依然是最美的’。我现在其实很想甩自己两个耳光,问问自己:你为什么不在顺境时就好好努力?非得等到生活甩了你几个耳光才清醒。”
M能从过去的失败中,悟出这一番道理,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已经比很多人强了,而她的这番觉悟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大多数人在顺境时比较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逆境时更愿意发奋努力,这似乎是人的天性。但为何一定要等到失去或在逆境时才肯刻苦努力呢?
小时候语文课里有则寓言,叫《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要及时改进,以免损失更大。但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在羊还没失去时,就把羊圈建得牢固,可能根本就不会有“亡羊”的事发生。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努力去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值得鼓励。但改正、补救已是下下之策。只有在顺境时就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会导致失去,陷入逆境。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当初我好好努力,现在已经……如果当初我好好珍惜,现在可能……如果当初我不贪图安逸,说不定现在……
永远陷在失败里爬不起来的人是生活的弱者,那些能从失败里重新站起来的人才是生活的勇者。而在一开始就能看清这一切,不去人为导致失败和逆境的,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和智者。
逆境要稳,顺境要定,失意要达,得意要淡 顺境善待他人,逆境善待自己 善待一切顺境,逆境,人生才无限美好
2、散文摘抄加赏析 生活散文赏析推荐
偶然,听了一堂*公司的新人启蒙课,无非一些美好生活的企望,像所有 营销一样,*是营销一种理念,那么多大段的描述都没印象了,独独记得这样有趣的一个概括:收入大于支出,你的人生会是享受人生。收入等于支出,你的人生必是劳苦人生。如果你的收入小于你的支出,那不幸你的人生将是凄惨人生,抛开那些所有关于非理性的想象,单单,以金钱衡量,这样的说法算对的吧,想起一位阔友,应该是收入远远大于支出的那一种,所有衣装必是名牌,所有消费定要高档,家居环境更是环保,大气,健康,那是金钱打造的品质生活,品牌效应。
我说的品质完完全全是她的生活环境的品质,那些高价位的诸如电器,家装,服饰等等的品质,就像一分钱一分货,我们毋庸置疑,这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享有的品质生活,前提是:只要你有钱。
农历二月二那天,一众好友应邀在朋友家聚餐,朋友夫妻俩都是教师,平素的爱好无非就是锻炼和书法,像所有工薪阶层一样,我想他们的收入应该是稍稍大于支出,当然这里说的是理性的支出。那是一次欢快的团聚,我却于细微处感喟朋友夫妻精致的生活,大大的客厅里没有过多的装饰物,可一花一景都足见用心,文竹栽在长方形的浅盆里,配以火山岩的假山,韵味天成,沙发上方长长的自书的笔墨条幅俊逸洒脱,厨房里餐桌餐具清新却不华丽,一方水果写生静静悬于墙上,连桌上的菜肴都精致的像一幅幅画,凉菜 拼盘儿色彩搭配的让你不忍动筷,除了一大桌子的菜肴,朋友夫妻竟还包了玉米面和精面的两色饺子,足见用心,也足见两人品性。
独以为,热爱厨艺的人,一定是超热爱生活的人,而一个人的细致是表现在细微处的,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所以会在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精致的生活或许不需要太多的金钱,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素养,一定的品质,这里的品质无关名牌,关乎内心。
因为收入的不稳定,支出的不确定,所以我常常会入不敷出,算是凄惨人生吗?因为在 最底层,会有不同的交往和视角,我的朋友勉强算是三教九流吧?一些交往会让你心生悲悯,有时候觉得欲望像是你永远够不到的桃子,我们丑陋的上蹿下跳,到后来无非一个笑话,刚刚听完一段演讲是关于生命的感悟,她说生命无非是*借给我们的一副积木,不论你搭建的如何雄伟壮阔最终都会被收回,什么都不剩,也许活着毫无意义,但你要知道,我们活着,不是因为活着多有意义而是,我们活着对彼此有意义。
这也许就是生活,有钱没钱,一样吃饭,玉液琼浆可以表达感情,散装烈酒一样淋漓心性,不甘于现状,也不会屈从欲望。
生活其实就是一场量力而行的旅程,你能达到,所以你需做到,你要想到,但你也一定要知道,知道自己的心性,品性,和德性。这是我们的生活,适用每一人。
3、咏《泸州·玉蟾山》诗词散文赏析
泸县福集镇,距泸州市北35公里。因山上石质细腻如玉,山形和岩石状似蟾蜍而得名。据《泸县志》记载,山上原有一座园通寺,建于晚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后经历代重修和扩建,先后更名为玉蟾寺、天星阁。现寺院已毁,幸存庙内石刻和摩岩造象400余尊,多以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明代石刻,其中较突出的有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村妇等。林荫中的塔林,相传为园通寺开山祖义光以后历代住持塔墓。此外,尚有徐铉、黄庭坚、杨慎、长白成骏等五代以来的名人石刻题记10余处,其中首推黄庭坚手书之“玉蟾”,杨升庵手书之“金鳌峰”最为苍劲豪放,每字直径1.5米左右。新近落成的著名国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浮雕,是目前国内最大型的现代人物浮雕。山上林荫掩映,有称为“活化石”的水杉等珍贵名木100余种。现有主景“玉蟾耸翠”、“蟾望双河”、“穿山峡石”、“仙人推磨”等八处,还有古玉蟾关、金宝古墓群、弥陀寺等名胜。山下九曲河上的龙脑桥,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筑的石板平桥,其桥墩分别是由石雕的龙、麒麟、青狮和白象组成,最大龙头重达10吨。1989年,玉蟾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古诗文赏析〕游玉蟾邀泸府诸贤赏月共赋宋·黄庭坚
蜀南山水数泸川,醉里依稀伴玉蟾。
对月衔林邀客坐,挥毫泼墨揖诗仙 。
构思莫忌捻须苦,炼字何辞测韵艰。
满卷珠玑皆可颂,嫦娥为此献蝉娟。
黄庭坚,即黄山谷。曾于淳熙三年(1176年)被贬泸州。在泸期间,他先后到过方山,拜竭过忠山武侯祠,去过城西的滴水岩,城东的龙马潭,以及城下游十里处的罗汉场。淳熙四年(1077年)夏秋间,他邀集泸州府同僚共游玉蟾山。
这首诗,一开头就以总的方向肯定了蜀南山水,首推泸州,接着又以抒情手法,道出了涪翁对于这“玉蟾”景观的憧憬之情;郁郁葱葱的林海映入眼帘,苍劲的松柏雄距岩边,一座座大石雕牌坊矗立在林间,玉蟾山,因山、石似蟾而得名。山上岩石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这首诗首先从总的方面肯定蜀南山水首推泸州。接着抒发了涪翁对“玉蟾”景观的钟爱之情,并具体描写了这次旅游集会所展示的场面,他忙着招待与会的“诸贤”,举杯畅饮,对月吟诗。最后以“满卷珠玑皆可颂,嫦娥为此献蝉娟”作结,揭示了这次旅游吟诗的收获,进而联想到深居月宫的嫦娥也高兴地出来,为大家起舞助兴。从而加深了这次“玉蟾”旅游的雅兴和趣味。
黄庭坚等人此次在玉蟾山的上旅游活动,不只是白天时光,而且延至晚上,游兴更浓。在一个“月明星稀”的环境里,在风景优美的玉蟾山游客晏饮,诸贤吟诗作赋,情趣盎然,的确别开生面。
(刘孝模)
〔现代散文〕我于这年冬,重游玉蟾山。那时玉蟾山冬日迟迟,白雾淡淡,绿色浅浅,寒风却扯着衣角,玩着几片记载着秋去冬至的大事记的落叶,在脚前身后追逐嬉戏。于是便令我忆起玉蟾山红透了的秋天来。
我曾于三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到这里浪游的。还依稀地记得,那飘落于状似蟾蜍的山石的片片红叶,被我误以为盛开的血似的杜鹃花。原因是玉蟾山的秋色并不浓,最浓的是那漫山松树流出的绿,仿佛沾上一滴便会绿到心底,扩散到天尽头。正因为如此,那片片报秋的红叶才更显得珍贵,更把她藏到深深的记忆里。
那时仗着山上主人的殷勤豪放,把盏秋风,我豪饮了几杯玉蟾酒,刹那间便天旋地转起来,醉眼中,那一株株绿松忽地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女,那一个个状似蟾蜍的山石忽地或叫、或跳地向我拥来,那群倜傥不拘的罗汉忽地嘻哈打笑地邀我去赶罗汉街。在罗汉街上,我对那些自得常乐的罗汉们说:“你们虽然很满足,但你们这里清规戒律太多,不如我们成都的春熙路、东大街繁荣自在……”他们乍听,对我的高论有些诧异,仿佛觉得似对非对,而表情亦似笑非笑,尔后见我酒意甚浓,又嘻哈打笑地点头称是,旋即疯疯癫癫扬长而去,消失在我朦胧醉眼中……
玉蟾山位于泸州市郊,长江之滨。海拔虽不很高,却由于树木常年葱翠,而应了山不高而秀丽之说。又由于它整体上象只蟾蜍,便又有了来自月宫的传说和仙气,且因山上有众多的人文遗迹和*名胜,便又给这座仙山增添了几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凝重与深厚。一条公路和一条水路将玉蟾山和车辆游人,笑语欢歌连得紧紧。游玉蟾山比较轻松愉快,没有游黄山、泰山那么艰险劳累,如果将它比喻为一车大而厚的书,那么,一读便懂,用不着查字典,找注释。迎着凛冽的寒风,翻阅这本秀丽奇特,千古不损的厚书,便有了对历史、现实、人文地理、艺术审美的陶冶,对人生的享受和满足。
玉蟾山的冬天,无春花的美丽诱惑,也无夏蝉的热烈歌唱,在树老草荒中深藏着无边的空旷和冷峻,于寒石冽水里埋伏着诱人的寂寞和庄严。而对这难得的时空铸成的冷寂,我的心地顿时热闹起来:人对于四季的感受有时过份肤浅和偏见,一味地颂扬春之烂漫,夏之热烈,秋之金黄,而将冬天视为冷酷与肃杀,仿佛压根儿从那里得不到一点好处。事实是,宇宙于游荡中需要追求一种平缓,于热烈之后需要追求一种冷静。冬天不仅给人带来冷风冷雪和冷霜,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冷峻寂寞和思考。耐得冷寂的人才是会思考的人。冬天是思考的季节。她不仅审视着春夏热热闹闹的过去,而且思考着秋天硕果累累的未来。她的生活虽然无花无柳冷冷清清,然而却也在庄严肃穆中自有一个天地,一份怜爱。她不因秋天的富有而将丽眼向后看,她敢于正视春野的贫脊,而与纷纷扬扬的冷雪,呼呼吼叫的冷风一起跨入春天的门槛。也许玉蟾山的冬天别有一番温暖情韵,才使思绪难收,才使那些活蹦乱跳的石蛤蟆们忘了严寒蛰居,才使那些罗汉们仍然穿得那么单薄,甚而至于在冷风中还那么**不羁地亮着胸膛,裸着脊背……
停车场上停放着风辆崭新的旅游车,山道上走着三三两两的红男绿女。他们踏着薄薄的冷霜到此欣赏玉蟾山的冬景。眼下虽然没有纷纷扬扬的白雪,没有被白雪覆盖的银白的山峰,但有的是被寒风蜜酿成的特别滋味,还有那深藏于荒草老树中的一触便令人缩手的冷趣,还有那漫步于石径山道上的对于春的悄悄孕育,还有那留在亭子、山洞、石凳上的淡淡印痕和依稀笑声……看着那些红男绿女一张张被冷风吹红的笑脸,头上冒着的热气,我欣喜地觉得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冬天的好处,开始放弃对于冬天的偏见。这使我想起哈尔滨的冬泳、冰灯,想起人们告别城市,告别暖气,到峨眉山踏雪,到九寨沟观雪景,到冰川世界海螺沟攀登……想到这些,我高兴地对身旁的朋友说:“眼下玉蟾山虽不很热闹,但再过两个冬天,这里的游人一定会络绎不绝,其势不亚于春天。”朋友听后,极风趣地道:“老兄此言极是。你已经看到了玉蟾的未来,看到了冬天里的春天!”言罢,都不约而同地笑了。于笑声里继续领略玉蟾山冬天的风**,体会她的难得好处。
(邓洪平)
4、《老舍幽默诗文集》序 原文 翻译 赏析
不断的有人问我:什么是幽默?我不是美国的幽默学博士,所以回答不出。
可是从实际上看,也能看出一点意思来, 虽然不见得正确,但“有此一说”也就不坏。有人这么说:“幽默就是讽刺,讽刺是大不该当;所以幽默的文字该禁止,而写这样文字的人该杀头。”这很有理。杀头是好玩的事。被杀者自然也许觉到点痛苦,可是死后或者也就没什么了。所以说, 这很有理。
也有人这么说: “幽默是将来世界大战的总因;往小处说,至少是文艺的致命伤。”这也很有理。凡是一句话,就有些道理, 故此语也有理。
可是有位朋友,大概因为是朋友,这么告诉我:“幽默就是开心,如电影中的胖哈台与瘦劳莱,如国剧中的《打沙锅》与《瞎子逛灯》,都是使人开心的玩艺。笑为化食糖, 所以幽默也不无价值。”这很有理, 因为我自己也爱看胖哈台与瘦劳莱。
另一位朋友——他去年借了50块钱去, 至今没还给我——说:“幽默就是讨厌, 贫嘴恶舌, 和说‘相声’的一样下贱!”这很有理。不过我打算告诉他: “50块钱不要了。”这也许能使他换换口气。可是这未必实现;那么,我得说他有理;不然,他更不愿还债了。万一我明天急需50元钱呢?无论怎样吧, 不得罪人为妙。
这些都很有理。只有王二哥说的使我怀疑。他是喝过不少墨水的人, 一肚子莎士比亚与李太白。他说: “幽默是伟大文艺的一特征。”我不敢深信这句话, 虽然也觉得怪有理。
更有位学生, 不知由哪里听来这么一句:“幽默是种人生的态度,是种宽宏大度的表现。”他问我这对不对。我自然说,这很有理了。学生到底是学生,他往下死钉,“为什么很有理呢?”我想了半天才答出来:“为什么没有理呢?”
以上各家之说, 都是近一二年来我实际听到的,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公式,大家都对——说谁不对,谁也瞪眼, 不是吗?
此外我还见到一些理论的介绍, 什么西班牙的某人对幽默的解释,什么东班牙的某太太对幽默的研究, ……也都很有理;西班牙人说的还能没理么?
我保管你能明白了何为幽默,假如你把上面提到那些说法仔细琢磨一下。设若你还不明白,那么,不客气的说,你真和我一样的胡涂了。
说起“胡涂”来,我近几日非常的高兴, 因为在某画报上看见一段文字——题目是《老舍》,里边有这么两句:“听说他的性情非常胡涂,抽经抽得很厉害。从他的作品看来,说他性情胡涂,也许是很对的。”“抽经”的“经”字或者是个错字,我不记得曾抽过《书经》或《易经》。至于“性情非常胡涂”,在这个年月,是很不易得的夸赞。在如今文明的世界, 朋友见面有几个不是“嘴里说好话,脚底下使绊儿”的?彼此不都是暗伸大指,嫉羡对方的精明, 而自己拉好架式,以便随时还个“窝里发炮”么?而我居然落了个“非常胡涂”,我大概是要走好运了!
有了这段胡涂论,就省了许多的麻烦。是这么回事:人们不但问我,什么是幽默;而且进一步的问:你怎么写的那些诗文?你为什么写它们?谁教给你的?你只是文字幽默呢,还是连行为也幽默呢?我没法回答这些问题, 可是也没法子只说“你问的很有理”, 而无下回分解。现在我有了办法: “这些所谓的幽默诗文,根本是些胡涂东西——‘从他的作品看来,说他性情胡涂,也许是很对的。’”设若你开恩,把这里的“也许”除去,你也就无须乎和个胡涂人捣乱了。你看这干脆不?
这本小书的印成, 多蒙陶亢德与林语堂两先生的帮忙, 在此声谢; 礼多人不怪。
舍猫小球昨与情郎同逃,胡涂人有胡涂猫,合并声明。
老舍狗年春初,济南
(《老舍幽默诗文集》, 时代图书公司1934年初版)
赏析老舍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幽默艺术家,早在20、30年代,随着《老张的哲学》、《离婚》等作品问世,幽默家老舍的大名便不胫而走了。但他的幽默决不仅仅是集纳笑柄,也决不是仅靠文字俏皮拨人一笑,而是有人生社会生活自身做根基、经过技巧和机智语言突现出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它是老舍认知和表现生活的独有的优长。老舍的幽默不但体现在他的长篇小说及戏剧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大量的小品文及诗作中,甚至一篇序文也不乏幽默的色调,这篇序便是一例。
在30年代文坛上,小品文一度繁荣的创作中曾呈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表现为战斗色彩浓冽,能够带领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当以鲁迅先生的杂文为代表;另一种则似有引导人脱离开血的现实去寻求“闲适”, “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之嫌,最典型的就是林语堂。在一个时期,老舍的幽默文是被一些人误解为更倾向于后者的。这是一种明显的偏见和误解。正像人本身有笑脸,也有哭相;有眦目愤怒,也有常态的不温不火一样,活泼智俏的文字与正严厉色的言辞虽形态色调有别,但在表现的内容和达到的目的上原是可以殊途同归的。请读一读《老舍幽默诗文集》中的作品吧,可以说每一篇诗文都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在笑声中对社会阴暗面的批评无不是犀利、尖锐的。例如诗歌《长期抵抗》,它将*当局面对侵略者的入侵而抱头鼠蹿,却还要嘴硬佯装“抵抗”的丑行化作街头一对小流氓打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主题何等严肃、重大!却取了一种幽默讽刺形态表现出来,这就是老舍的特点。
“老舍先生爱幽默,也会幽默”(老舍女儿舒济语)。可以说幽默是老舍在创作上一生的追求。他在30年代就写过《论幽默》,认为幽默的人能“看出人间的缺欠”和事事中的“可笑之点”。“幽默是种人生的态度,是种宽宏大度的表现”,“是伟大文艺的一特征”,它“笑里带着同情”,但应“通于深奥”。鉴于世人对幽默的各种误解,老舍便乘幽默诗文集出版之际再次申明了他对幽默的见解,只是不像写论文那样一本正经,而是用了写幽默小品的方式,机智地表达了他的否定与肯定,这便是这篇序文的主要内容。
说实在的,老舍并不重视自己的幽默诗文,他曾经说这些文字他既不留底稿,发表了也不管它,一任它自生自灭,甚至还表示过最好后人也不要去印他的这方面作品。这是老舍的个人意见。由读者方面来看,老舍这方面的作品是老舍所创造的艺术财产的一部分,它理应留给后人。所以在早便有林语堂、陶亢德主动促他出了这本集子。此后,直到老舍逝世16年后,才由老舍长女舒济在原版本基础上增删为40篇,1982年香港三联书店印刷了中文繁体文本,并在6年中连版了6次。198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舒济编、吴组缃作序的《老舍幽默文集》,其中没收诗作。1992年又由舒济将老舍从20年代来至60年代初的126篇幽默诗文辑在一起,仍名为《老舍幽默诗文集》,由湖南出版社出版,它堪称一本老舍幽默诗文“全集”,并附有方成、丁聪、韩羽三位漫画大师的82幅插图,更增强了原作的幽默格调。
老舍在给自己的作品写的序跋中,大多是以平实的文字对写作意图、经过加以交待及对作品的自我说明和评判;少数序文自身则是一篇出色的幽默小品,智俏活泼的文辞,对问题的锋睿的思考、以及表述内容和折服读者的那种从否定中肯定、从肯定中否定的独有方式等,都令人赞叹,这篇序文便是一个代表。
5、朱淑真《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这首小令写闺中人孤独冷寂的情貌。起句“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一连用了五个“独”字,句法极为绵密,既透露出闺中人所处凄寂冷清之境,又表现出闺中人所怀愁苦难堪之情。“独行独坐”,可想见其孤苦烦闷的情怀,“独倡独酬”,乃是为排遣这种情怀。“倡”即歌唱时一人首先发声,“酬”即和歌。然独唱独和,毕竟无味,最后又卧还床上,以冀在睡眠中忘却愁情。我们从闺中人这一连串百无聊赖的举动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那茕独愁苦的心情,她那强自挣扎的痛苦。“伫立伤神”是又一转折,在排遣内心愁苦的一切努力均告徒然之后,她索性起床,一人默默地伫立着,沉浸于愁海之中。但是,尽管这样静静地伫立伤神也不能尽意,“无奈轻寒着摸人”,深沉夜气里的轻寒由远而近的一阵阵袭来,使得她难以忍受。上阕,词人通过层层的叙写,直将闺中人的悲情逼进生命的死角。
过阕“此情谁见”呼应上阕“独”字。深闺独居,愁思难已,郁结于心的悲痛,便只有化作泪水,汩汩而下。“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其伤心之至。泪作“洗”而不作“滴”,乃喻泪水之多,故泪流满面,将残妆滴尽,犹如洗脸一般。最后“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两句,点明了情之所衷。“相仍”,即相重的意思。尽管寒灯早已剔尽,然愁病相困,还是难以入眠。词人在这里不作“睡不成”而偏说“梦不成”,从中就透露出了闺中人思念远在他乡丈夫的旨意。她愈需要梦的慰藉,也就愈显现出她对远方丈夫的深深萦怀。
从全词看,词的氛围是深更之夜闺中人因独卧难眠,故起床“独行独坐,独倡独酬”,以排遣内心的愁闷。然愁苦的情思难以转移,最后还是梦也难成。词人通过闺中人或起或卧的反反复复,酿造了千回百折的词心,直将其愁苦难熬的情貌纤毫毕露地描摹了出来。全词意蕴丰厚绵密,感情沉痛深挚,格调哀怨凄婉,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