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陆游
苏轼、辛弃疾以及陆游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们因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不朽作品。今天,小编和大家谈谈苏轼、辛弃疾以及陆游,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苏轼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应举:
苏轼出生在一个很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六国论》作者)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
21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也颇受重视,父子三人,名噪京师。
26岁踏上仕途,变法思想与王安石存在分歧,引起王安石一派排挤,为远身避祸,求为外任。
做地方官期间,勤政爱民,尽心职守,八九年期间,虽辗转迁徙,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西湖苏堤),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体察民间疾苦。
对新法实行中的一些流弊,“不敢默视”,托事以讽,被言官诬为包藏祸心,湖州任上被捕,元封二年七月被押,十一月释放贬出,倍受诟辱,几置死地。
贬谪黄州到两次召还时期,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近于流放。因经济困难,申请东坡开荒,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没放弃儒家济世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一方面闭门思过,消极彷徨,有时时向佛老思想求解脱。但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
元丰八年,神宗病故,高太后听政,政局变化,起用旧*人物司马光等人,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苏轼即被起用,但他又反对执政大臣全盘否定新法,和司马光等旧*人物产生分歧,司马光病死,苏轼为旧*官僚所忌恨,又求外放。
后高太后病死,*派纷争中又被贬到惠州,(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妨)常做岭南人。)谪居两年。
后又被贬琼州,今海南岛。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苏轼获赦北迁,海南父老“执手涕泣”,不料行至常州病死,享年64岁(1037——1101)。
*上不断受挫,佛道思想加深,并成为他寻求解脱*苦闷的工具。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这种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苏轼作品内容的复杂性,正是他思想复杂的表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生平与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四十五岁以前。陆游出生于仕宦家庭,父亲陆宰是一个爱国的官吏,往来的朋友多爱国之士。中原沦陷后,他们每言及国事,常常流涕痛哭,食不下咽,陆游从小受到了父辈爱国思想的教育。十八岁,跟随爱国诗人曾几学诗,他读兵书,学剑术,二十岁便抱定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
二十九岁,陆游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取为第一。只因秦桧的孙子秦埙名在陆游之后,考官险遭处分。次年复试礼部,陆游又名在前列,再次触怒秦桧,因被除名。三十四岁后,秦桧死,陆游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一一六二年孝宗即位,朝廷有意恢复,三十八岁的陆游调任枢密院,赐进士出身。因朝廷中投降派破坏抗战,陆游又被挤出*。四十二岁,以力用兵的罪名被罢官,回故乡闲居,直到四十五岁。
第二时期:四十六岁至六十五岁一一六九年,起用为夔州通判。四十八岁到四川任职。五十一岁时,由于北进中原的主张无法实现,他心中愁愤,被人指控“不拘礼法,恃酒颓放”,被免官。陆游为表示愤懑与反抗,干脆自号“放翁”。一一七八年,陆游五十四岁,去蜀东归,辗转任职。
第三时期。六十六至八十五岁。陆游自六十五岁罢官还乡到逝世的二十年中,除七十八岁曾入朝修史,一直闲居山阴。八十二岁,当他听到伐金的消息,仍然极其兴奋,直到临终,仍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
陆游的一生,爱国主义的思想贯穿始终,他不但在早年满怀爱国壮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壮心不已,在临终之前,还以著名的《示儿》诗表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至南宋以后,词以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但在我看来南宋也并非就无好词了,南宋四大家中的陆游,以及我下篇要说到的辛弃疾都是一反南宋内敛之态,任感情倾泻而出,情真意切,抒发悲愤的特例。(王国维也说过“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不管怎样陆游都不在其夸褒之列)
务观,襁褓之中就出在动荡时期,避乱他乡,婚姻仕途皆不顺。为诸多后世津津乐道的是他和唐琬在沈园题的两首《钗头凤》。(也有研究者质疑的,在此略过不提)(其实我也填了这个的歌词的,而且旁白乔乔和晓晓都录好了,但是唱歌的人暂时没空,估计要等到明年才会出了……)在这篇闲谈里,我其实最想说的,还是他在临安应科时省试第一,名列秦桧孙子之前,被秦一*挤压,礼部试黜落。秦死后,他终于能入仕,抗金复国的梦想却屡遭抵触,受到各种排挤和言官弹劾,晚年罢官隐居。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长歌行》)“腰间累累六相印,不如高卧鼻息轰春雷。安得宝瑟五十弦,为我写尽无穷哀!”(《悲歌行》)“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诉衷情》)看务观笔下的沉郁悲凉,仿佛眼前又回到瓜州渡,又回到大散关,看宋金交锋,哀民族渐衰。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说是不足论,说是无所谓,但那也只不过是对自己临终前的宽慰而已!这一生追逐的,为之奋斗终生的梦想,还是不能实现啊!哪怕拖着残躯,心里还想着要复国,也终究是不可能了啊!此乃人生大悲!
相对来说务观的诗是比较激情昂扬的,在词里务观则是较多哀婉悲愤,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中年写的《钗头凤》(晚年写的《沈园》诗也很不错):“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好吧,我承认我是太喜欢这首词了,写的是男女私情,情感如瀑布一般奔腾而下,毫无阻隔!在宋代居然有这样的词作,简直就是奇迹啊!哎哟,俺的那首填词神马时候才能唱出来啊……哎,别想了别想了……填完的词对词手来说都是已经了结的了,不该去想了。
感曰:匣中宝剑开合色,醉入瓜洲梦裹尸。来世吴钩割鬓角,再期铁马宴出师。——《关山梦题务观》
字幼安,号稼轩,生当南宋中叶,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这一时期历史形势:北方女真贵族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剥削中原人民,一方面通过和、战两种策略积极南侵;而江南的南宋朝廷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的主张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的主张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一生都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进行着不懈的*。他是著名的爱国志士,他的文学创作密切联系着他的*事业。
三个时期
1——23岁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 金人占领,宋室南渡已十三年,父早亡,由颇富民族气节的祖父辛赞抚养长大。
23岁成为南宋朝廷一抗战将领。
辗转任职时期(24——42)。24岁到42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20年的时间。
辛弃疾有*军事才能,可南宋朝廷执行的是一条妥协投降的路线,对他终不能重用,甚而遭受打击,处境十分孤立。
被贬家居和反复起用时期(43——68)。
辛弃疾在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瘼,*弊政,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嫉恨,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直至宋金战局迅速逆转,金兵已侵入淮南时,朝廷才加封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让他力挽颓局。可这时辛弃疾已老病在床,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6岁作)
韩侂胄执政,想通过北伐树个人威望,急于用兵。为借辛弃疾声誉,起用他为镇江知府,诗人虽迟暮之年,但因恢复有望,仍激流勇进,奋起筹划。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写下了这首爱国词章。词中通过怀古,表达了坚决抗金的主张和强烈的战斗意志,含蓄地批评了韩侂胄轻率用兵的做法。上片歌颂了孙权、刘裕,一个打垮了北方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
下片以刘义隆*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诫当局要慎重备战;又以廉颇自喻,表示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
作诗词作的好的,还文武双全的,历史上并不多。太白算一个,稼轩亦算一个,容若也算一个。再要将史书翻一遍,也只有寂寥了。
绍兴二十三年,稼轩率精锐兵马夜袭金军兵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连夜驰送建康,将张氏斩首*。只是寥寥几句,现在读来还是觉得热血沸腾,有一种时间的紧绷感,是真正金戈铁马才有的嗜血豪情。
可就是这样文武双全,写过《美芹十论》、《九议》详细阐述宋金力量对比的军事天才、文学奇才辛弃疾,却一生悲哀,一生都是一个“反正”的异邦叛徒。宋孝宗北伐失败后,民族的耻辱除了稼轩还有几人记?每当各地动乱,稼轩就被重新起用,平乱之后再被言官以各种诬陷的借口弹劾,几起几伏,几沉几落,一直到开禧三年,离职回铅山,病逝。
其实稼轩的遭遇和务观一比,何其相似?不过稼轩的词比务观更多了一份悲愤。稼轩临终时那句“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侂胄以富贵者乎?”只是读着就觉得遍体生哀。
这是民族的耻辱啊!一个如此兢兢业业的忠臣!一个配吴钩的热血男儿!却在镇压冷淡的宋朝管理人手上,在无数次起用罢官中荒废了一生啊!这是莫大的悲哀啊!每每读着稼轩的词,连院外枝头的麻雀都会感到那沙场刀光,一生被拘束的悲愤啊!若能战死沙场!只求战死沙场!也不要被这群无知的平庸的掌权者耽误啊!战死也好!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国家复兴!号角长鸣!都不过是虚幻的梦!而现实,却那么让人绝望!所以稼轩说:“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行春子》)“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洞仙歌》)如果能少几分豪情!如果能对祖国复兴事业少几分关心!如果能喝得烂醉不去管世事!那是不是这一生可以少几许悲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稼轩!若你不生在这样*的南宋!若你出生的历城没有被金人占领!若宋金戴天之仇不需要你来抗!你是否能过得稍微快活点?“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
可那又何尝还是稼轩!
哀曰:宋金飞虎血凄然,岂止徘徊怒百年?若忘金戈丢誉辱,妄平生岂是稼轩!——《一萼红题稼轩》
拓展阅读
1、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此词乃辛弃疾削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所写,也是他描写雨岩系列词作中写得极为生动的作品。词中着重描绘了岩下溪水清清,映照天光云影,反衬出词人此刻寂寞孤单的处境。上片写词人游走溪边所见水面奇景,反衬自身的“行云不定”;下片主要描写山溪清音起,唯有空谷回响,而恰恰与词人的孤寂高歌交相应和。结尾以“一曲桃花水”道出溪流来源,为空谷清音润色,使景致生动鲜活。通篇别具匠心,相映成趣,不愧为山水词中上乘佳作。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②,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③?空谷清音起④。非鬼亦非仙⑤,一曲桃花水⑥。
①雨岩:此为江西永丰县博山的一处山崖,在博山寺附近。古时岩上有泉飞泻,飘洒如雨,故名雨岩。辛弃疾在博山有书舍距此不远,词人寄情于雨岩胜景,写下数首词作。②行云:流动的云彩。③和(hè):和谐地跟着唱。余:我。④空谷:空旷的深谷。《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淮南子·兵略训》:“夫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清音浊。”晋左思《招隐》:“未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⑤非鬼亦非仙:语出苏轼《夜泛西湖五绝》:“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⑥一曲:一湾。桃花水:即桃花汛。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汉书·沟洫志》:“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水衡记》:“黄河二月三月水,名桃花水。”唐杜甫《南征》诗:“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人在溪边行走,清澈的溪水就会映照出行走的身影,蓝天正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蓝天上有流动的白云,总是自由自在,而人有时仿佛行走在那游动的白云里,却身不由己。
我忍不住放声高歌,不知有谁能来与我相应和一曲和谐的歌曲?此刻,只听得空幽的山谷有清音响起。那动听的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的口中,也不是来自*之嘴,而是桃花汛带来的一湾桃花水,清越无比。
2、一个人的战场 ――恍然如梦致辛弃疾人物作文话题作文
君系天下兴亡,谁料世事无常,热血洒纸上,忧虑词中藏。无妨,无妨,爱国不分笔枪。
他于我,我只能遥望他,不只是他离我时间遥远,空间阻隔。
他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他的国家灰飞烟灭了,只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你仗剑走边关,执笔疏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远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家国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他明白,他和张翰、许汜不是一辈,他是一只孤独的鸟儿。
他在战斗,驰骋在一个人的沙场,武器只剩下诗,然而他仍在诗中坚持战斗,即使落日西斜,断鸿悲鸣,他仍看得见刘郎才气,感叹流年飞逝,在诗中,他看见沙场清秋,梦见点兵的胜景,我想他是抹干眼泪踏上战场的。
他没有李白的浪漫,没有杜甫的盛名,没有李清照的凄婉,甚至没有诗人泛滥的华丽无实,故作高深的文辞。但他却有着其他诗人所没有的,比如人生,比如经历,比如他词间难以道尽的酸楚。
“脉脉此情谁诉”的为难,“艰辛做就,悲辛滋味”的苦涩,“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亦或“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心疾首。
但我知道,他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他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他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他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他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他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3、辛弃疾――《山鬼谣》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山鬼谣》
【内容】
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问何年、此山来此?
西风落日无语。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
一杯谁举?
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
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石浪,庵外巨石也,长三十馀丈。
【鉴赏】:
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到博山游览。雨岩在博山之隈,风景绝佳。据题注,“雨岩有石,状怪甚”,词人借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名,而将这首词的词牌名由《摸鱼儿》改为《山鬼谣》。
这首词写得诡异奇特,与石之“怪甚”十分相称。
上阕头二句“问何年,此山来此?”著一“来”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拟人化了。从历史长河中来看,这座山当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古代,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提问的对象,并不确指,又巧妙地以“西风落日无语”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风、奄奄落日之中,竟不能够究洁。既渲染了冷峻阴森的气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悬想。究诘既无所得,所以紧接着便以猜度之词说:“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伏羲”即太昊。《白虎通・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传说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易》“易有太极”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说这怪石早于伏羲,实际上便把近在眼前的怪石写得超越千古,无与伦比。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的。“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是从眼前的景物照应远古写的。空山无人,溪水清澈,缘溪而行,一尘不染。人间虽然经历了沧桑,但这儿依然“红尘不到”,只此才与太古相似。既突出了雨岩环境的无比幽静,又透露了词人对纷扰、*现实的厌恶。词人独游雨岩的词作,大多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感慨。空山独酌,孤寂可知,“一杯谁举”,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还是有意呢?还或许是精灵所使吧?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机。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还是有意呢?还或许是精灵所使吧?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机。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
如果说上阕写极静的意境,那么下阕就写了极动的景象:龙潭风雨,足以惊人;长达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骇人了。继之“四更山鬼吹灯啸”,能不“惊倒世间儿女”吗?如此层层渲染,步步推进,直到“山鬼”出场,真令人惊心动魄。词人对于雨岩之夜的描绘如此笔酣墨饱,显然快意于这种景象的思想感情。龙潭的风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啸,其势足以冲破如磐夜气,其力足以震撼浑浑噩噩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惊倒世间儿女”有什么不好!在这里,词人长期被压抑被钳制的心声,突然爆发出最激越的声响!可知以怪石为知已,不仅在于它远古荒忽,阅尽沧桑,而且更在于它惊世绝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动。词人与之相通者,大概就在这里吧!我以石为知已,石亦以我为知已,所以接着说“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许。”这个“苦”字语意双关,既是说登山涉水之劳,也是说内心之苦,知已难得,人间难求,既“神交心许”,便深合默契,难分难解,所以最后说“待万里携君,鞭苔鸾凤,诵我《远游》赋”,从横的空间展示了广阔的天地。韩愈《酬卢给事曲江荷花引见寄》诗云:“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词人要携带“山鬼”,驾驭鸾凤,云游万里了。《远游》是《楚辞》中的篇名。词人在这里说“诵我《远游》赋”,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屈原内心的苦闷是与追求理想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的,辛词的用意亦在于此。
这首词把写景合咏物揉合在一起来抒情言态。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炽热,形象生动,渗透着对国家兴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读后感到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元人刘敏中曾写过一首《泌园春・号太初石为苍然》④,显然摹仿本词。这说明《山鬼谣》一词,对后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赋琵琶》【内容】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用前韵送杜叔高》【内容】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内容】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内容】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内容】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满江红》【内容】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内容】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内容】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6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