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2 15:25:08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

(一)前提测评

1.什么叫质量?物理实验中称物体质量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2.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进行哪些调节?怎么调节?

答: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⑵调天平横梁平衡,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中线处或指针在中线处左右摆动的刻度相等为止。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哪一盘上?砝码放在哪一盘上?

4.一般按什么顺序加减砝码?在什么情况下移动游码?

答:⑴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接从大到小的顺序加减砝码。

⑵增加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右边,而减少一个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边,此时不加砝码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答: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

7.怎样确定天平的最大称量值?

答:⑴根据天平底座上的铭牌的标称确定。

⑵根据天平配套的砝码的总质量数及标尺示数估计。

8.使用天平时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二)以学定教

实验活动: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导入:对话:

生1: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

生2: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

生3:应先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即得大头针质量。

教师指导:

1、阅读实验要求。

2、讨论:上述三个同学哪个方法正确?为什么?

3、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

4、设计实验步骤。

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序号数量总质量单个质量

6、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师检查、指导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动手实验,也可以边做边商量,看哪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做完实验后思考,针对上面实验设计提出有关问题,其他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若某组抢答不完善,其他组可继续抢答,抢答完毕继续自由提问,再抢答,直至完毕。

组长评价:①如果都动手实验,可获1颗红五角星;②如果实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成功,再加获1颗红五角星;③提出问题或抢答成功的组,按评价小组的评价再加获红五星。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累积法),此结论应由学生直接去体验。

8、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如果偏差较大,要分析原因。

9、讨论:怎样测量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以前哪些实验用过同样的方法?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也要用这种方法

拓展阅读

1、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师的指导,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学准备】:(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之计在于春”,春是播种的好季节。今,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

2、师:把你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2、部编语文《应有格致知精神》

学设计示例

学目的:

(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的观点不能滥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致知是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都在现着“格致知”的精神。美籍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现的典范。今,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致知精神”的阐述。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3)研读课文,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学(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致知是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明确:从探索事而得到知识。

②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致知的精神?

(略)

(5)课后作业(略)

3、

第一课时

学会自制“液温度计”。

经历对液热胀冷缩性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无条件的可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等。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了空气与液的什么性?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受热时,积膨胀;受冷时,积缩小,液有热胀冷缩的性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经历对气热胀冷缩性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1.知道气有热胀冷缩的性

一.学导入

1.复习:液热胀冷缩的性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

1.实验的设计:

(1.)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1.经历对固热胀冷缩性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在受热受冷时的积变化,合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1.知道固、液、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性

2.知道一些液、气、固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思考:固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的热胀冷缩

(1)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步骤:

①左手扶灯,右手摘灯帽,口朝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有热胀冷缩的性

三.小结

、液、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性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4、部编语文《应有格致知精神》

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格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上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摆事实和讲道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重点:

1、解作者观点,整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的论证方法。

学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正确解“格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清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二、自学过程

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学家。因此于1976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ǎng)

(2)解词义。格:推究事的道。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致知。第三部分(6—12段):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致知是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格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上把握文章内容。

2、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摆事实和讲道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二、自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育为中国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

(1)《大学》里“格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而得到知识。“格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的唯一途径是对事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育“偏向于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的真相,这对于今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致知”的精神。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相结合的说方法。提问:本文运了哪几种说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二、当堂训练:联系实际,验反思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明确: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师总结:

真正的格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5、部编语文《应有格致知精神》

一、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的现象分析中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重难点

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学难点:

准确解“格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致知精神”。

三、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学法等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工学院授,中国学院大学名誉授。曾获得1976诺贝尔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学是在实验与论紧密相互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论进展的基础在于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的唯一途径是对事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学时应该有格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

(1)什么是“格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育“偏向于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原因有以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致知精神”。

点击查看更多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791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