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2:54

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轼何敢废焉?子其为我铭之。”余为之记其说曰:

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大父钅斤,大父蹋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躺于唐季,而卒于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术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祜辞不愿。道士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而杲始以好施显名。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篇。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李顺叛,攻眉州,君居围中守御。会其父病没,君治丧执礼尽哀,退慰安其母,皆不失所宜。庆历初,诏州县立学取士,士争欲执事学中,君独戒其子孙退避,人皆服其行。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也。”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以无传也已。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五,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页是 (3分)

A.故不能自见于天下见:显露

B.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疏:注解

C.屏人谓曰 屏:使退避

D.为学者所宗宗:推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不为世用不足为外人道也

B.子其为我铭之其皆出于此乎

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8.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3分)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4分)

(2)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3分)

(3)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3分)

参***:

6. B(疏:整理、记录)

7. C(A.被/对 B.可要/大概 C.都表示转折 D.因为/把)

8. ①乐善好施②重视教育③待人谦和④达观自信(共3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9. (1)他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共4分。“疏密”“与”“疑碍”及语意通顺各1分)

(2)唯独苏君让他的孩子接受教育,用来培养造就儿子的方法非常完备。(共3分。“成就”“甚备”及语意通顺各1分)

(3)苏君的小儿子苏洵,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要读书,苏君也不强求他的儿子。(共3分。“季子”“强”及语意通顺各1分)

熙宁元年春天,我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赵郡的苏轼从蜀地寄了一封信到京城,告诉我说:“我的祖父品行甚高,却不能为世所用,所以不能在天下显露自己的才能。然而古人也不一定都能显露自己的才华,最终却有人能流传于后世,因为有人传扬彰明他的缘故。所以,我的先辈曾经记录了他的事情,希望后辈子孙为他写铭,而不幸不能实现他的愿望。我怎么敢不做这件事情呢!你一定要替我写墓志铭啊!”我因此记下他所说的话:

苏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他的祖辈是赵郡的栾城人。曾祖父釿,祖父祐,父亲杲,三代人都没有*,他们的品行道义却闻名乡里。祐出生于唐朝末年,死于后周显德年间,曾经因为事情到成都,遇到一个道士认为他与众不同,屏退周围的人私下对他说:“我的法术能变化百物,将把它传授给你。”祐推辞不接受。道士笑着说:“这个人果真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杲起初因为乐善好施出名。苏序读书力求知晓书中大意,做诗力求表达自己的志向罢了,写的诗有一千多篇。他为人豁达自信,坚持谦虚,轻视财物好施舍,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毫不懈怠。年成不好,就卖掉天地来就救济乡邻,等到庄稼成熟,人们想要偿还粮食,他也推辞不接受,因此导致家业多次破败,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然而未曾后悔,并且更加的喜好施舍。他对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有人欺负并且侮辱他,他也不改变脸色,人不能揣测他的心理。蜀地从五代混乱时起,求学的人减少,又安于在乡里生活,都不愿意出来*。苏序只教育他的儿子苏涣接受学习,用来培养造就他的方法很是完备。等到苏涣因为考中进士被任用,蜀地人以他为荣,他们的想法才开始改变,都乐意接受教育。在这之后,眉州求学的人达到一千余人,大概是从苏家开始的。苏序的小儿子苏洵,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要读书,苏序也不强求他的儿子。对别人说:“这不是一个会让人担心他不学习的人。”不久苏洵果然发奋努力学习,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凭借文学闻名天下,被求学的人所推崇。苏序虽然不被当世任用,却在家乡出名,被家乡的人如此称颂,这是不能不流传的。苏序当初因为儿子的恩泽担任大理评事,后来多次受封任尚书职员外郎,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

拓展阅读

1、韩愈《试大理评事王 注释

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蹐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遣帅凤翔,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御史,观察判官。栉垢爬痒,民获醒。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中张惟素、比部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某月某日卒,年四十四。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阿衡、太师,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曰:“吾求妇氏久矣,惟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耶?取书来!”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眎,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岁夭死,长女嫁亳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始十岁。

曰:鼎也,不可以柱车;马也,不可使守间。佩玉长裾,不利走趋。只系其逢,不系巧愚。不谐其须,有衔不祛。钻石埋辞,以列幽墟。

韩愈一生写过不少篇的内容是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及对他的赞颂之辞,其体例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所以容易流为千篇一律。韩愈却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写法上独辟蹊径,千变万化,不落窠臼,使读者耳目一新。《试大理评事王》正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遵从的一般体例,前用散用韵。散部分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先简单介绍了死者的姓名:“讳适,姓王氏”,(讳:名字,名讳。古人交往必称名时,就用‘讳’字),接着就单刀直入地点明他的性格特征:“怀奇负气”,“怀奇”是说他有本领有抱负,“负气”是说他不肯屈居人下,这些都说明他的不同凡俗,概括了一个高才大、落拓不羁的“奇男子”形象。下面就逐步具体地讲他的“奇”处。首先是“不肯随人后举选”。唐代读书人参加科举是正常的求官途径,人人趋之若鹜,但王适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建功立业的路子很多,不一定非去应付科举考试不可;要立名节,也有许多法可以做得到。戾契,指曲折倾斜,这里指科考以的其他途径。但他因为没有资历地位,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出头,于是只好去拜谒求访那些王公贵人,想借他们的声势提拔自己。可是这些王公贵族已经得意满,都只爱听熟腻柔媚奉承的话,不愿听生硬的逆耳之言,所以只要见过王一次,就都告诫守门的人叫他别再来了。其次是唐宪宗刚即位的时候,在进士、明经等考试科目之设立四门特科,选拔才士。王适笑着说:“这不是我的机会到了吗!”就提了自己的著作,一边走路,一边歌咏,去参加四科中的“贤良正直言直谏科”的考试。他到了之后,因答对考官的话惊世骇俗,又被黜落,处境更加窘困。这第一段,讲王不肯随波逐流的立身行事之奇。他处处特立独行,异于世俗,所以半生困顿不遇。

第二段讲他在李惟简将军幕下*的情况。王适失意很久,听说金吾将军李惟简年轻气盛,喜招纳贤士,可以打动,就登门求见,说:“天下奇男子王适求见将军,谈论大事。”一见之下,两人很谈得来,就此出入于李惟简的门下。卢从史当了昭义军节度使以后,非常嚣张,轻视遵守礼法的士人,想听听没有顾忌的猖狂言论。有人把王生平行事告诉卢从史,卢就派人来拉拢引诱王适。王适说:“狂妄之徒,不足以与他同事。”马上就辞谢了来人的说项。因此李将军待王适比以前更好了,奏请皇帝任他为卫胄曹参军,并任引驾仗判官,对他言听计从。李将军升任凤翔陇州节度使,王适随同前往,改官为代理大理评事,兼*御史、观察判官。王适在,做了不少好事,除去弊政,就象梳子篦去头上污垢,爬搔解痒,救治民间疾苦,老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第二段讲王虽雄奇疏放,却能以名节为重,不肯为了升官随便与人结纳。卢从史后来与叛军阴谋勾结,要挟皇帝,企图做大官,被朝廷派人杀死。王适以“天下奇男子”自命,却不肯随顺卢从史这样的人,说明其有眼光有见识。上一段写王适行事之奇,这一段却是讲他立身之正。着力写他的“正”,越发衬托出他的“奇”,奇正相生,非同凡响。

第三段,写王适的弃官病死及家世姻戚。王适在李将军凤翔幕下过了一年多,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一天,他用车载着妻子,进入阌县境内的南山,决然弃官而去。他的朋友们,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中张惟素、比部中韩愈,天天写信去问候,只是不能勉强他出来*,就没有马上推荐他。第二年九月,他病重,用车子送到京城医治,某年某月去世,年44岁。十一月中的某天,把他的遗体送到京城西南长安县境内安葬。他的祖父叫王爽,任洪州武宁县令。祖父王微,任右卫骑曹参军。父亲王嵩,州崑山县县丞。他的妻子是上谷隐士侯高的女儿。侯高也是一位奇士,自比殷代的阿衡(官名)周代的姜太公,这两位都是上古时有名的*家;而认为“世上没有人能采纳我的主张”。侯高两次做试用的官吏,两次都负气而去,后来终于精神失常,投江而死。这一段,先含蓄地指出王虽有才干,但充其量只是一名佐官,要受很多辖制,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终于弃官隐去,郁郁而终。这是写王不肯苟合取容,仍是写他立身行事之奇。然后略述王适的死、葬、家世,特别提出他的岳父侯高,也是一位奇人,与王适生平事迹,恰为联带映衬,实际上仍是突出王之奇。

第四段,由王适的岳父侯高引出一段骗婚的奇事。当初侯高将要嫁女儿时,出于以前的教训而警戒自己说:“我因为常与别人意见不合而受困窘; 只这么一个女儿,我疼爱她,一定要把她嫁个*的,不给普通老百姓。”王适说:“我寻找合适的妻族已经很久了,只有这位老人家合我心意。又听说她女儿很贤德,不可失掉这个机会。”就对媒婆撒谎说:“我已经由明经考试及第,即将被吏部选官,就是官人了。侯翁希望把女儿嫁给*的,如果能让侯翁答应把女儿嫁我,我送你一百两银子当谢礼。”媒婆答应了,去告诉侯翁。侯翁说:“真是*的人吗? 拿授官书来!”王适没办法,说了实话。媒婆说:“不必为难。侯翁是个忠厚子,不会猜疑别人骗他。拿一卷看上去象是授官书的字纸,我揣在袖子里带去。侯翁看见了,不一定拿去仔细验看 (际同视,察看),碰运气就能听我的话。”按媒婆的计策做了。侯翁远远看见媒婆袖子里塞着“书”,果然确信不疑,说:“足够了。”把女儿嫁给了王氏。这里运用《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借助一件“骗婚”的趣事,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颇具小说风味,使王适的“奇”更加具体化了,形象化了。末后简略交代一下王适的后代。王适有三个孩子,一男二女。男孩三岁时夭折了,大女儿嫁给毫州永城县县尉姚挺,小女儿刚刚10岁。

以上是“”的部分,以下为“”。用韵写成,简雅古奥。大意是说: 鼎是礼器,不能用来支车;马该拉车,也不能用来守门。士大夫挂玉佩、拖长袖,就不便于跑路,不能做低三下四之事。人的荣辱升沉,只在于他的机遇,而不在于他是聪明还是愚笨。不合人家的需要,胸中有多少才学也无从施展啊! 这些话刻在石上,埋于地底,永远陈列于幽暗的丘之间。这是替王适的一生慨叹不平。

这篇塑造了一个怀奇负气、个性孤傲,倜傥不羁而又注重名节的士形象,并写了他应试不第,入山隐遁,谩语求婚等轶事。对他一生不得,寄予深切的同情惋惜。全紧紧扣住一个“奇”字大作章,正说、反说、连带、映衬,又用小说笔法将他的奇闻轶事加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勾画了奇士的风貌个性,表现了*官僚朽腐昏庸、压抑人材的悲剧。山于主是这样的一位奇人,所以章风格也充满奇气,写得飞扬跳脱,错落可喜,特别是“骗婚”一节,不但为王适的“奇男子”形象做了有力的补充,而且塑造出侯翁的质直豪迈、媒婆的机变狡诈。字洗练,情节曲折,气韵生动。前人说,金石字当以简奥为宜。这篇作品则力反其道而行之,所谓“直取真境”,跃出常格,成为韩愈中的上乘之作。

2、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寒食清明扫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诗描写了扫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寒食清明扫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诗描写了扫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别离一作:离别)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垒垒春草绿。

风吹动空旷野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别离一作:离别)

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啊。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注释: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乔木:高大的`树木。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垒(lěi)垒春草绿。

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别离一作:离别)

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冥冥:昏晦的样子。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清明扫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4、《从军行》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布泊),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以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有人认为楼兰城的消失是由于战争的破坏,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断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气候变迁的结果,众说纷纭。唐代时候已无楼兰国。王昌龄借来代指敌人,表达了爱国的激情,也反映了维护丝绸之路平安的艰难。

这首诗借荒漠、雪山作背景,恢宏壮阔,有力地陪衬出战士们抗击顽敌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

5、田上精选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殊未明。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

等到人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注释

高田:山上的旱田。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

披蓑:披着草衣。

蓑:蓑衣。

俱:都。

殊:尤,还,简直。

未明:天不亮。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辛劳,为下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点击查看更多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的原文翻译和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8471.html

热门阅读

  1. 周邦彦琐窗寒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
  2. 坚强地活下去杂文随笔
  3. 《认识钟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 大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5. 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 关于小学生实用歇后语
  7. 有创意的手表的广告词
  8. 2016年平安夜圣诞节英文祝福语大全
  9.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教学反思范文
  10. 善良远比成功更重要美文摘抄
  11. 《画风》的教学反思范文
  12. 201年清明节短信问候语
  13. 201年鸡年企业拜年祝福语
  14. 在同学会上的发言稿
  15. 描写同学友谊的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