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琐窗寒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
[译文]雨滴洒落在台阶上,竟彻夜未停。多么想有一位老朋友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
[出自]北宋 周邦彦 《琐窗寒·暗柳啼鸦》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注释:
琐窗寒:周邦彦创调,因词有“静锁一庭愁雨”、“故人剪烛西窗语”句,故取以为词调名。
剪烛西窗语: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暝(míng):日落,天黑。
风打零乱:杜甫诗:“风起春灯乱。”
禁城百五:据传,冬至节后一百五日,为“寒食”节,禁火三日,清明始以榆火燃薪。“禁城”:全城皆禁火。
旗亭:市楼,有旗立于上,并设酒肆,为唐宋时文人墨客游憩之所。
高阳俦侣:高阳酒徒的朋友。
小唇秀靥:李贺诗:“浓眉笼小唇”,又“晚奁妆秀靥”,写女子美貌。
浓暗的柳荫里乌邪噪,身穿单衣我孤独伫立,那小窗帘朱红门户令我魂牵梦系。白桐花覆盖了半亩浓荫,静静地闭锁了满院的愁雨。愁雨淋洒着空阶,夜色将尽还有淅淅沥沥,何时故人重逢,该聚首西窗剪烛花倾诉知心话语,像漂泊楚江夜宿,江舟灯火在风雨中凌乱地点点闪闪,自少年时代便羁旅艰难。
而今年迈已暮年。眼下的嬉游胜览,还有商店施舍正是禁火元烟,京城里迎来寒食三天。旗亭的呼酒放纵,都付与高阳酒徒们去豪饮狂欢。我只想念那座东园,春风桃李自然是一派繁花绚粒,不知那樱唇小巧、酒涡秀美的人而今是否康健?到我归去时,定还有残春未落的花落的花瓣,她也会携来美酒佳肴款待远方的归客,重温青春的欢悦和温暖。
柳阴深处传出乌雀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台阶上,竟彻夜未停。多么想有一位老朋友与我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惨凄。
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园中的桃李,必定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
【译文三】
柳阴深处老鸦啼鸣,我身穿单衣久久站立,卷起房内窗帘向外注目。桐花开满半个庭院,静静地锁住了一庭愁雨。雨洒石阶,到夜深还不停,多想和老友在西窗剪烛共语。就像过去在楚江夜宿,江风吹得灯光乱晃,少年羁旅的情事历历在目。
如今已至暮年,嬉游在京城客舍,正赶上寒食节禁烟,时间是一百零五日。只好旗亭唤酒,让寂寞时光和酒友共度。不知东园桃李自春以来,像美人唇边酒窝般的花还开否?到我归去时,定还能见到残花,等待和客人在酒宴相聚。
这是一首暮春感怀,抒发悲愁的羁旅词。
上片写景抒情。起首三句交代时间和词人当时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晚春节气,傍晚时分,柳暗鸦啼,主人公面对此情此景,怎不立生愁绪?“桐花”两句融情于景,把词人的愁绪渲染得呼之欲出。“洒空阶”两句从虚到实,淅沥的雨声让词人倍添愁怀。暮雨潇潇,客馆中孤灯残夜,个中愁苦,人何以堪。这样的情景,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昔日美好的时光,帘幕之内,与佳人共剪西窗之烛。结尾三句,从眼前孤灯想到昔日羁旅。句式一收一放,映现出词人飘零的身世,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下片写词人佳节思乡。“迟暮”六句,视角又转回到现实之中。迟暮之年的词人,仍然他乡做客,饱受羁旅之苦。“想东园”三句,词人的思绪由年迈的自己,想到家乡的桃李、故园的佳人,把满腔愁思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思乡之情,他猜想那故园之中,已经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春光大好,而那个自己心仪的、面若桃花的佳人,不知是否还在?词人的笔触越真实、细腻,越说明他心中情感的真切。结尾两句,写词人归心似箭,尚未启程,就已经开始设想归家的情景了。等到归家之时,虽春意阑珊,但定有残花驻留枝头,自己一定要好好欣赏一番。
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回旋跌宕,如梦似幻,把词人从少年到老年的一生际遇和心境描绘得空灵缥缈,别具一种朦胧的美感。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清真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开首三句即点明时间和词人彼时所处环境。薄暮时分,柳色渐渐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虽为叙写眼前景况,但仍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薄暮时分,天气渐暗,群鸦乱啼,单身一人置身其间,词人的愁思、烦乱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与“啼鸦”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亩,静销一庭愁雨”,这两句词人继续叙写他伫立帘后所见之景,同时景中含情,词人的愁绪已经跃然纸上。这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所描写的意境相似。黄昏时节,再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这种意境描写虽非清真所首创,却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最常用的典型环境。这里词人用一“锁”字使得本为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从而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堪的心境。“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这三句是说那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使得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思绪联翩,想到何时才能与故人相会。这里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词作至此,愁绪的内含已渐渐明朗、具体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一层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而幻想从前,在变幻境界中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颇有不胜今昔之感。“楚江”,此当指长江,李白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诗有“楚江巫峡半云雨。”“风烛”,此形容人生短暂,老年人如风前之烛。苏轼诗有“过眼百世如风灯”,杜甫诗有“风前春灯乱,江鸿夜雨悬”,所绘即此情景。
下片写节日思乡之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词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羁旅,转入叙写迟暮情景,以前之虚幻,转入眼前之说实;前之遥远回荡,此则转入本题。章法大开大合。因寒食禁烟,故曰“无烟”,“禁城百五”,也是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禁烟不禁酒,故可去酒楼饮酒。“俦侣”,即伴侣。“高阳”,地名,在河南杞县。《史记》中郦生为高阳酒徒。李白诗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中,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这里用的是侧笔,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没精打采,对玩乐毫无兴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对羁旅之愁与思家之情化成了具体的内容,那“东园”此时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明媚春光,而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如今是否还在?词人描述得越具体,越真切,说明其思念之情越铭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词人的关切之情更显真切。歇拍三句:“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归心似箭,未踏归途,心早已设想好归家时的情景。到那时,春意犹在,尚有残花挂在枝头,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词人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游子身分。
整首词很巧妙地将现实、回忆、设想结合起来,结构天成,含蓄而又细腻,意淡而气厚。周济称赞该词“奇横”(《宋四家词选》),黄蓼园则评:“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蓼园词评》)。品评颇合实际。
拓展阅读
1、《两宋词·周邦彦·花犯》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咏 梅
粉墙低①,梅花照眼②,依然旧风味③。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④,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⑤。冰盘共燕喜⑥。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⑦。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⑧。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⑨。相将见。脆丸荐酒⑩,人正在、空江烟浪里(11)。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注释①粉墙:涂刷成白色的墙。②照眼:使人眼睛一亮。③风味:意为富有情调。④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由铅烧制而成。⑤胜赏:特指优美的风景。⑥冰盘:同“白玉盘”,喻指满月。燕喜:指倚梅赏月以为喜乐。燕,通“宴”。⑦香篝:即薰香的竹笼。素被:素色的被子。谓梅花如薰笼,雪如白被。⑧愁悴:忧伤憔悴。本形容人的心情,此用拟人辞格,移情手法用以形容凋零的梅花。⑨旋:又。⑩相将:不久。脆丸,代指青梅。荐,佐食。(11)空江:浩瀚寂静的江面。烟浪:犹烟波。
梅花图 【清】汪士慎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宋人极喜吟咏梅花,如宋初的林逋的咏梅诗即以能摄梅风神而传诵一时。这首《花犯》咏梅词,是绍圣四年(1097)周邦彦还汴京为国子主簿之前写于溧水的最后一首词。在溧水期间,周邦彦用长调写了相当数量的咏物词,如《红林擒近·咏雪》《玉烛新·梅花》《三部乐·梅雪》,等等,其中此词被前人誉为“梅词第一”(明何士信《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馀》)。清人陈洵谓此词“体备刚柔,手段开阔”(《海绡翁说词稿》),这是因为词作跨域和打通了三重时间,在今日、昔日、来日之间往复盘旋,道尽三年间事,而时间却没有流动感,因为“三年”在作者的脑际中,词人凭借着回忆抵达过去的时空中,写出在不同心境下的梅花的不同姿容,换言之,梅花的不同姿容正是作者不同心态的具象化。
作品上片,由呈现在眼前的梅花姿态回溯到去年赏梅的情景。“照眼”二字,出自梁武帝《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中的“庭中花照眼”,极具视觉冲击力。作者没有描摹梅花的具体颜色,只用粉墙相映下花色的光芒夺目来显示色彩之明丽,真实地表达了视觉上最初一瞥的感受。而之后“露痕”三句皆笼罩在“照眼”二字之下,梅花并不靠傅粉施朱,姹紫嫣红来炫人眼目,而是靠丽质天成,自然光艳来吸引人的视线。
起首描绘眼前梅花,然而有了“依然旧风味”,就有了追昔抚今的成分,于是自然的过渡到了“去年”的回忆情景之中。作者在写回忆时,突出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情绪,凄冷高洁是梅花固有的特点,也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这一特点是在“胜赏”与“孤倚”的对照,“冰盘”与“燕喜”的对比中体味出的。梅花为积雪所覆盖,一望皓白,形色难辨,而暗香仍然从雪中传出,有如香篝之熏素被。
词作下阕,词境又由过去回到现在,再跳到未来。下片以“今年”二字领起,与上片的“去年”相对应,这样虽然全词时间跳跃,然而时间线索分明,界限清晰。与上片着重描写梅花姿态不同,“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主要写梅花的情态与风韵,这与词人在《六丑》中写蔷薇花“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写法同出一机抒,花之有恨、有愁,其实都是词人的移情作用。次三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描写梅花凋落。词人凝神驻足,想吟咏一首惜别之词,忽见梅花朵朵飘坠于青苔之上。接下词人即展开想象,“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这几句承上人花相逢、花落、而想象至梅子可供人就酒之时,自己却正泛舟漂泊于空江烟浪之中。这里借写与梅天各一方,实则在想象中暗伤羁旅漂泊之苦。歇拍句又顺此思路进一步想象:“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此后自己天涯飘零,只能在梦中再去见那枝黄昏夕照下横逸凄清的梅花了。这梦中之梅影与开头现实中的照眼之梅遥相呼应。
本词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萍踪无定、离合无常的慨叹。在咏梅中打入个人身世之感,人与梅花融为一体。委婉地透露自己年来落寞的情怀。作者善于从虚幻处着笔,写得曲折含蓄,余味无穷。(付海婧)
集评宋·黄昇:“此只咏梅花,而纡馀反覆,道尽三年间事,昔人谓圆美流转如弹丸,余于此词亦云。”(《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
清·黄苏:“总是见宦迹无常,情怀落寞耳。忽借梅花以写,意超而思永。言梅犹是旧风情,而人则离合无常。去年与梅共冷淡,今年梅正开,而人欲远别,梅似含愁悴之意而飞坠;梅子将圆,而人在空江中,时梦想梅影而已。”(《蓼园词选》)
链接花渍酒。宋代一种以花卉渍制的酒,谓之花渍酒,其味芳香辛洌,盛行于贵戚显宦之家。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载:“京师贵家,多以酴醿渍酒,独有芬香而已。近年方以榠楂花悬酒中,不惟馥郁可爱,又能使酒味辛洌。始于戚里,外人盖所未知也。”
2、《两宋词·周密·瑶花慢》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后土之花①,天下无二本。方其初开,帅臣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间亦分致贵邸。余客辇下,有以一枝……(以下共缺十八行)
朱钿宝玦②。天上飞琼③,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④,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⑤。淮山春晚⑥,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⑦。金壶剪送琼枝,看一骑红尘⑧,香度瑶阙⑨。韶华正好,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杜郎老矣⑩,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11),二十四桥明月(12)。
注释①后土:指扬州后土祠。后土之花即琼花。②钿(diàn):指用金银等镶制而成的花形首饰。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玉。③飞琼:传说中有仙女名许飞琼。④江南江北:泛指普天之下。⑤梨云梅雪:以梨、云、梅、雪四种事物来比拟琼花。⑥淮山:指扬州,当时扬州属淮南东路。⑦玉关:指玉门关。此处借指边塞。⑧一骑红尘:化用唐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⑨瑶阙:瑶宫,华美的宫殿,此处指皇宫。⑩杜郎:词人以晚唐诗人杜牧自比。(11)一梦扬州:化用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12)二十四桥明月:语出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鉴赏本词词序现已残缺,我们可将其与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的记载相参看:“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绝类聚八仙,色微黄而有香。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枯,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悴无花,仍送还之……今后土之花已薪,而人间所有者,特当时接本,仿佛似之耳!”
琼花是宋代词人所赏爱的花朵。对周密而言,琼花不仅仅是一种极为名贵的鲜花,在他的记忆中,它还与另外一些事物和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首《瑶花慢》,既是在写琼花,也是在写往昔的岁月与今日的感慨。
“朱钿宝块”,首句四字,金玉满眼,以“朱钿”状琼花形状,以“宝块”状琼花色泽,同时又暗含琼花品种高贵之意。琼花花色微黄,恰如温玉之色,以“玦”点染出花色,极为典雅。传说中西*的侍女名许飞琼,故“天上飞琼”句,从琼花与飞琼名字的偶合说起,寓意琼花有如仙境中的花朵一般,吸风饮露,自然是“比人间春别”。如此名贵稀有之花,历来少有人见,故云“江南江北,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这一句继上句而来,但又加深了琼花的神秘。作为天下少有的名花,常人无缘得以一见,于是只能纷纷猜测它的模样,“谩拟”二字写出这猜想的虚空无着。人们假想着:它或许如梨花、如云朵,或许如梅花、如雪花,这四者都是以洁白为特性,可见在常人的心中,这琼花有着素净的容颜,然而,猜测终究只是猜测,无人知晓琼花的“芳心高洁”。如果说此句将对琼花的描写,从咏物逐渐转为抒情的话,那么“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一句,则忽然从花过渡到人,将花开花落与豪杰老去融合为一,骤然增加了词作的深意。我们不难联想,这“玉关豪杰”是守卫边塞的战士,而琼花生长的江淮地区,历来是南宋将士与胡尘飞骑展开过多次交战的地区。伴随着琼花年复一年开放凋零的,是战士们的生老病死,可是,他们又何曾有缘见过琼花呢?在统治者的心中,琼花的分量,是要远远超过戍边战士的命运的。
每年花开,扬州的州郡长官便命人将琼花剪下,**金瓶,并命人快马加鞭送往都城临安,以供皇室赏玩。这“飞骑”是谁呢? 也许便是上阕提过的“玉关豪杰”吧。几度花开,便有几度进贡。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每年以贡纳岁币的方式偷得苟安,战士们不但无法北伐,反而只能为这每年一度开放的琼花快马加鞭,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悲慨。这也正如唐杜牧在《过华清宫》所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周密巧妙地改装了杜牧的诗句,他写道:“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因为快马加鞭的缘故,琼花被送至宫中时,仍旧香溢宫阙,“韶华正好”。假若琼花有灵,它也会“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这是琼花的盛时,然而“杜郎老矣”,则如一声沉痛的叹息,这“老”字与上阕中“老了玉关豪杰”相呼应,杜郎已老,豪杰已老,悲凉的情绪于是在整首词中弥漫开来。“想旧事、花须能说”,老则老矣,仍念念不忘旧事,“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再次隐括杜牧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统以“记少年”冠之,以少不更事的少年比喻未入临安的琼花,也许在经历了繁华憔悴之后的琼花,会记得从前在扬州后土祠中宁静的岁月吧。如今再回想起来,是否会如一场梦寐?
琼花图 【清】 赵之谦
让我们再回到词序,“余客辇下,有以一枝……”这残句似乎告诉我们,曾经在临安,词人是有幸与琼花得见一面的,而后花谢花飞,人老去,意都迟,再次回忆起琼花时,琼花已与词人的生命有了某一段的重合。所以“韶华”“杜郎”“少年”等词语,不也可以看作词人自己么?花耶?人耶?是花的盛时,还是人的盛年?是花的凋零,还是人的老去?是将花拟人,还是将人喻花?亦或二者兼有。
沈祥龙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论词随笔》)此词时而写花,时而写人,人与花,花与人,两相交替,的确是一篇蕴涵了深意的咏物词作。(黄阿莎)
集评清·陈廷焯:“感慨苍茫,不落咏物小家数,亦中仙流亚也。切合大雅,文生于情。”(《词则·大雅集》卷三)
3、《曹植·七步诗》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对原诗作了简化和浓缩。因为此诗未见于曹植的本集中,所以有人以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注》中引《魏志》中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称赏。
4、《周邦彦·夜飞鹊》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①,树杪参旗②。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③,向斜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④,欷歔酹酒⑤,极望天西。
【鉴赏】 《夜飞鹊》 是周邦彦的自创词调。此词有的选本题为 《别情》,主题即是描述离别情景。
上阕追叙离别。起始二句,“河桥”、“送人”、“良夜” 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开门见山。“良夜何其” 借用了 《诗经·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意为如此美好良宵应欢聚,现在却在分离,内心倍感凄楚。此正如王夫之所谓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定乐,一倍增其哀乐”。“斜月远” 三句进一步渲染离别时冷清的凄凉气氛,烘托出两人难舍难分的凄苦心情。“相将” 三句通过“相将” (相扶、相携之意),“探” (探听、探望) 等动作的描绘,将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离人心理刻画得生动传神。如果说,这津鼓声是无意中听到的,那么 “树杪参旗” 当是有意的窥探。作者透过这种似无意似有意的动态,巧妙地提示了此时此境中难舍难分的情感。结尾三句写花马也识人意,虽然遭到鞭策却仍慢慢行走,不忍离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写尽离人痛楚。以此结束上阕,严整而留有余情。
下阕写送别归来重经前地的怀念之情。开头三句写归愁紧承上阕,一意贯下。离人已渐远,语声无闻,只有独自一人满怀一腔愁绪而归了。“何意” 三句,另开一境,写别后思念。“重经前地” 将前边送别的往事宕开去。“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表明是旧地重游。当年离别时走过的 “斜径” 都已模糊难辨,更无法找到她可能落下的一件小首饰了,可见分别已久。如今春已阑珊,仍然要寻觅 “遗钿”,可见相忆之深。句法并列,感情却递增,这种情又隐藏在平淡的叙述中,这正是周词的蕴藉处。“兔葵燕麦” 二句语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绝句诗序之意,表明物色、人事之复迁。梁启超在 《艺蘅馆词选》 中赞:“‘兔葵燕麦’ 二语,与柳屯田 (柳永) 之 ‘晓风残月’ 可称送别词中双绝。”此句绝就绝在融情入景,以景语写情语,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深情。最后三句,急转急收,使主人公那种望之、思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跃然纸上。“班草”近承 “兔葵燕麦”; “酹酒”,远承 “离会”; “极望天西”,平平说出,实则怅望无穷。自然是想起离别的行人,想起分别时那撩人肺腑的一幕,收拢了全篇。
“自将行至远送,又自去后写怀望之情,层次井井而意致绵密,词采秾深,时出雄厚之句,耐人咀嚼” (黄蓼园语),便是此词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