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之鲁迅散文
小学时学鲁迅的文章,老师就开始念叨“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家。”当时心中十分的诧异,心想一个人竟可以有三个“家”的头衔,于是十分的倾倒。但仅此而已,并没有深究这三个“家”的深意。时至今日,方有一些粗浅的了解。
正如“为艺术而艺术”者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作为艺术之一的文学,一个“为文学而文学”者也是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的。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也必然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例如鲁迅。
鲁迅的文章,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坛,都是占据着很显赫的位置的。在当时,他的文章,对于中国,对于破旧立新的中国文坛,无疑是充当着领军的号角和创作的最高实绩。对于世界,也是一朵来自东方的奇葩,色香俱佳,弥足珍贵。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杂文,他的《阿Q正传》,《朝花夕拾》,等等,在时至今日的华语创作中依然是无人超越的经典。
虽然,鲁迅作为文学家的地位已无人可望其项背。而贯穿于他的全部文字中的,他的洞彻精微的思想,更是照亮了他的文字,闪烁直到现在。一想到鲁迅,便似乎看到他凝神的模样,他的目光投射到远方,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指间的那枝烟,冉冉的散开烟雾,空气中充满了思想的颗粒。鲁迅正是发掘这些思想的颗粒,并把他们串结糅合起来的人。从《药》,华家生病的小栓吃了夏家的就义者的血做的馒头,让我们想到了华家子孙的自相*。小栓还是去了。那新添的两个坟头,那两个上坟的老妈妈淡然的身影,整个的透着悲哀,而那乌鸦骤然的“呀”声,更让人凛然心惊。从《阿Q正传》,那个人所不齿的近似泼皮的人物,那个懦弱自欺自轻自贱的阿Q,竟然是我们诸位所有国人劣根的化身。我们扪心自问,两相对照,不禁唏嘘不已。从《拿来主义》,面对旧的艺术,面对资产阶级的舶来品,鲁迅运用他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拿来主义的真义。我们要舍弃,舍弃那些业已成为渣滓的东西;我们更要拿,而且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用他的思想,用他的寄寓思想的文字,照亮了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懂得了,理解了,清醒了,奋发了。而鲁迅,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也就犹如一颗太阳,高悬在人们头顶。
众所周知,鲁迅当初学的是“医”,而最终弃医学文,是亲见祖国的危难,决心以文艺来摇撼大众,以文艺来救中国。鲁迅之成为文学家,除去个人的禀赋以及修养,最大的因素是他自觉地承担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所应负起的救国救亡的责任。而这一点,也是他日后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家的心理起点。
帝国横行,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的边缘。而当时,疾苦的大众还在沉溺于个人的疾苦,于国家命运茫然不觉。也有一些站在历史前沿的有识之士,他们因沉痛而觉醒,进而义无返顾的投入到了救亡的熔炉。鲁迅就是其一。不过,他用的并非匕首,也非投枪,他用的是他手中的笔,一支寄寓他全部心血的笔。这只笔锋利无比,写下《狂人日记》,我们便看到行将就木的乱舞群魔开始嚎叫,那黑暗的四处*的嘴便给狠狠的刺了一刀。写下《友邦惊诧论》,我们便看到那层层缠绕的面具被一刀剖下,露出所谓国民*与友邦人士彼此狗吻的嘴脸,国民*与友邦人士于是面色涨紫,无地自容。写下《孔乙己》,孔乙己就着他的茴香豆开始倾诉,那悲戚的声音力透纸背,直达中枢,*权制的大厦于是经脉寸断。
鲁迅是一面旗帜,在这旗帜下面,无数的青年学生,仁人志士一道呐喊,冲锋。旧势力恐慌,军阀恐慌,帝国主义恐慌。狗急而跳墙。鲁迅先生也就时刻处在生死的边缘,然而他不曾退缩,不曾手软。你看他的头发,刚健而直刺长空;你看他的胡须,笔直而永不妥协;他那瘦如枯枝的手,始终紧攥着那只笔,搅起一波波战斗的巨浪。
当然,鲁迅作为**家,还有他另一方面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对*旧制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方位讨伐。其中包括提倡新文艺。鲁迅便是以一个文学**者的姿态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去的。废除文言文,提倡,在当时呼声甚高,却也阻力重重。鲁迅便是冲在风口浪尖的人。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先将旧势力一记打闷,之后,又以《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大批优秀的创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且逐渐占据了统制地位。自然,这一切,都是贯穿在他的救亡活动中的。
写到这里,鲁迅那瘦弱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愈发高大起来。诚然,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思想家的鲁迅,**家的鲁迅,是同时成长起来的:他用他的充溢深刻思想的文字,结成一篇篇绚烂的文章,又以这些文章推动了中国**的前进。而贯穿他的文字始终的,跃动于他作为三“家”之全部生涯的,是他那深深挚爱祖国,挚爱人民的赤子之心。
拓展阅读
1、三谒鲁迅先生故居的散文
在秋草飒*季节,令我忆起在北京时,每当秋季总约友把酒小酌,登高赋诗,一起游览北京名胜。也让我想起我曾赋词和拜谒的“鲁迅故居”:
劲草中华,发故地、寒凝春色。逃神矢、中流不辍,战云长接。
大野钩棘谋士痛,如磐风雨人高绝。上浩茫、广宇起惊雷,声如铁。
惟秦醉,越吟迫;蒿莱没,笞难歇。指千夫横对,荐轩辕血。
血沃崇陵孺子俯,民族挺脊挥霜钺。纵万代、气节照参微,灵台月。
07、08年我因辞去工作,颇有闲暇,曾三次拜访座落在北京阜成门宫门口二条19号的鲁迅故居。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小四合院。这个小院是鲁迅先生在北师大任教时,亲自操持改建的。每到春天,小院内丁香、黄刺梅、榆叶梅、碧桃,纷纷开放。白的、紫的、*、红的,竞相争艳,芬芳扑鼻。青砖小院,朴素古雅,幽静清心。就在这小小的院落里,鲁迅先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留下了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足迹。
当年这里是阜成门城墙边,是北京拉人力车、赶骡车的贫苦老百姓的居住区,这里雨天道路泥泞,夜晚胡同里很黑,仅在胡同的尽头有一盏小小的油灯,这就是鲁迅伏案写作的油灯,曾在多少个黑夜,照亮了晚归的贫苦老百姓的回家之路。
走进狭窄的西三条胡同,进入鲁迅博物馆大门西行,眼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四合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各一间小厢房。再往里走,穿过一截小过道,后面还有一个十多平米见方的小院子。前院的植有三株丁香树,后院种有一株黄刺梅。七八十年过去了,丁香已长成花叶丛生、枝叶茂密的大树了。这郁郁葱葱的绿叶映衬着灰色的砖墙、朱红的窗棂,使这小院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故居南房是鲁迅的会客室兼藏书室。北房正面三间,东头的一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住室。北房正中的一间,是全家人吃饭和洗脸的地方。北房的西屋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住室。东厢房是当时女工住的地方,西厢房是当时的厨房。三间北房后面接出一间,由于是拖在后面活像一条尾巴,鲁迅戏称它为“老虎尾巴”。老虎尾巴是一间仅有八平米的斗室,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就在这里。北窗下,是两条长凳搭上两块木板的床,垫的和盖的都很薄,冬天“老虎尾巴”里也不单独生火,是和中间吃饭的屋子共用一个炉子。鲁迅说,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生活太安逸了,一切就被生活所累了。鲁迅正是这样,用简朴的生活,勤奋忘我的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实现了他所说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
2、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抒情散文
清晨,腊月里最寒冷的三九天,滴水成冰,我在父母担忧的目光里、亲朋祝福的叮嘱中,被爱人背上吉林省榆树市开往长春市那列老旧的火车,冷气立刻袭遍全身,让长时间生活在“温室”里的我直打冷战。
十三岁的儿子俨然是个小男子汉了,紧张地问妈妈冷不冷?爱人赶紧将我的双脚抬起来,然后帮我穿上亲戚们准备的厚厚鞋套,最后还是不放心,又小心翼翼捧在他的怀里,生怕那毫无知觉的两只脚被冻伤。而他自己,却忙碌我的过程中冻得鼻子通红,直打喷嚏。
我瑟瑟发抖,将羽绒服的帽子又往上拉了拉,然后微笑着说不冷,可分明看到我的眼镜片蒙上了薄薄的一层雾。其实或许不是雾吧?我掩饰着吸了吸鼻子,生怕爱人看到我镜片后感动的泪花……
好在全车最温暖的第八号车箱乘客最多,大家用呼吸当暖气把严寒一点点驱散;当八点后的太阳融化了车窗上的霜花,我终于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爱人这才稍微松了口气,然后无限期待地鼓励我说,坚持住,到长春换乘动车就好了,座位都是软卧,而且一点儿也不冷。
是的,来到长春火车站,第一个感觉就是温暖多了。儿子是第一次出远门,照顾我的同时对一切充满了新鲜感;爱人则紧张地盯着车次时间表,生怕出什么差错而耽误了北京行程。坐在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耳朵里是嗡嗡的吵杂声,我的心开始有些紧张,车站这么大、站台这么长,爱人这次背我上车更辛苦了……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绕过长长的站台,爱人步履越来越沉重,累得气喘吁吁,却还不时地询问我冷不冷,叮嘱儿子一定要跟上,千万不要被人群冲散了。我默默地伏在爱人的背上,有些后悔,或许不应该接受鲁迅文学院的邀请,不应该让爱人在这寒冬腊月天里,为自己受这么大的罪。然而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已经在路上,便不能再回头了。
动车的感觉真爽——这是儿子放下重重的背包,说的第一句话。爱人摸了摸儿子的头,说让妈妈挨着窗户坐,看看外面的风景。想为爱人擦擦额头的汗水,爱人长长舒了口气说没事儿,若是夏天就会汗流浃背了。我的鼻子不由得又是一酸,唉,其实冬天出门更累啊,被背的人和背人的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无疑多增加了很多分量。上初中的儿子已经能听懂我们的谈话,递给爱人一杯水说,爸爸您再辛苦几年,等我长大了我来背妈妈……
长春开往北京的动车启动了,我感动的泪水随着车轮的滚动咽了下去,当列车员亲切悦耳的话语在车箱中回荡,我才真正确定:我终于要去北京了,我们全家,真的要去北京了!
北京,祖国的首都,这对于出生在七零年代的东北农村孩子,实在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向往。小时候有首儿歌总会在雨天唱起——“大雨大雨哗哗下,北京给我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后来家里有电视了,便会每天准时守候在新闻联播前,为只为听听那振奋人心的国歌,为只为看着军人叔叔英姿飒爽地将国旗升起,然后让一颗童稚的心灵跟着电视上的画面在天安门前、华表前、人民大会堂前飞过……
美好的向往啊,许多童年时代的梦想,都在学生时代积聚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希望将来考取首都某所高校,希望真正去天安门前看升国旗、奏国歌,那应该是多么自豪而神圣啊!然而,就在我为了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命运带给我一场天大的意外,我的世界塌了,北京的梦,灭了!我只能坐在轮椅上,静静地幻想北京的天空会是什么颜色,昔日的故宫可否还有帝王将相走过的痕迹?今朝的奥林匹克鸟巢,又有多少“鸟儿”在这里划过美丽的倩影……
妈妈,我好难受,我晕车了——儿子的呼唤拉回我飘远的思绪,只见儿子脸色苍白,一脸痛苦迷惘的神色。老公说儿子你能再坚持一下吗?火车正在进北京站,卫生间大概不能用啊。我赶紧找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然后扶儿子倚在自己怀里,轻抚他*口,希望帮他缓和一下晕车的劲头儿。儿子坚强地咬咬牙把包背上了,他怕耽误下火车……
首都的车站真是人性化啊,站里提供免费轮椅还有专用通道,爱人和儿子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望着刚刚停下来的动车,儿子依然苍白的小脸上绽放了灿烂的笑容,爸妈,咱们赶紧留个影吧,告诉北京——我们全家,“胜利”地来了!
3、鲁迅散文全集读后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散文全集》,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当事人孩子们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4、鲁迅文学院的保安会写诗散文
娄荣山有两个身份。两年来,他会计算好时间,在导*介绍授课教授的空档,悄悄地溜进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课堂,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打开本子,贪婪地听讲,忙忙地笔记。交流互动时,他常常有发言的冲动,但是马上会遏止这种念头。此时,他会想起学院老师善意的告诫:衣服要穿平时的衣服,尽量不要参与讨论和提问,要低调到没有人注意你。
更多的时间,他会换上印有“中国保安”的蓝色制服,坐在八里庄南里老鲁院的门房里,盯着挂在墙上的监控,一丝不苟。
娄荣山是河南漯河人,短发,国字脸,皮肤黝黑。他来鲁迅文学院做保安接近两年,中途回老家一趟盖房子,犹豫了半年时间,最终还是说服家人回到自己的文学圣地。他羞涩地说他这个年龄还干保安已经明显不合适了。他的年龄是个迷,多次探问他都笑而不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儿子已经结婚,女儿在高中。提起女儿,他很得意:这女子遗传了我的文学基因,写东西真好。
他所谓的文学天赋是:小学四年级时曾获得全县某次作文比赛的第一,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家长的关注、村里人的艳羡。娄荣山点燃了一根烟,重重地说:“是他们捧杀了我”。他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我膨胀”,大量阅读课外书,严重偏科,导致没有考上高中。
“这事情对我打击很大,我脑子当时就乱了,在家呆了一年多。但是当时野心还是很大,曾经去附近的高中旁听过,写了十万字的一部长篇小说。当然现在看,内容都很幼稚,不值一提。”娄荣山说,“但是,我就是不死心,我觉得我有许多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表达出来很可惜,所以说,我心里其实一直有个魔鬼。”娄荣山说到文学时用了“魔鬼”这个词。
鲁迅是他一直敬仰的并且认为思想在当时是最清醒的人。他看着远方说:“我奔着鲁迅文学院来,哪怕做保安呢!”他2011年来北京做保安,终于费尽周折当了鲁迅文学院的保安。在干好工作之余,他用真诚和对知识的渴望打动了学院的领导、高研班的班主任,终于得到了可以旁听的权利。平时没有课时,他就自己看书。他看的书很杂,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哲学史》《西方文艺流派》等等。
目前,因为工作的特性,他只有碎片的时间。稍有闲暇,他就会掏出手机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思索。目前已经积攒了三十多首诗,在一些省级刊物上发表了七八首诗。
他展示他的诗歌《白月光》给我看。激动地描述、铺陈着一种情景:“文字追求的是一种唯美。你看,我没有直接写月光,但是你能感觉到月光,因为溪上的荷它有影子,月亮照出的淡淡的影影绰绰的影子……最后一句,描述的是我的梦境,我这时不考虑布局,只受潜意识控制。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下,女人婆娑,摇曳着送酒来了。真美!”
《白月光》
王義之与我
对坐兰亭上
清风以佛祖的宽慰
在骨骼里笔走龙蛇
溪上的荷
对自己的影子享有
独到的审美
每一块石头都面若冠玉
青草坚守着自己的纯粹
深山以其之深
足以闲掷
来时的荒芜和
去时的空茫
天地之间静候
一场止于至善的雪
沟壑黑白分明
茂林修竹也难掩其
体态风流
言语玑珠
相公,相公
为妻我给你送酒来了
他还用西方超现实的笔法写了一首诗歌,里边出现类似“一把纯物质的枪,处于自我敌视的状态,横躺在灵魂身边”这样的表达,思索、挣扎,给人一种诡异的新意。
在他的《老鼠和它有关的事物》一诗中,他通篇只有一个字“吱”,长长短短地摆成一个老鼠的形状。他说:“这首诗在描写一种试探、提防、犹豫、得手,最后到放肆,到疯狂,到毁灭的状态。你看,刚开始老鼠出来了,‘吱’地叫了一声,是在试探,然后稍微大胆一点,‘吱吱吱’,见没有危险,就放肆开来,胡蹦乱跳……最后,吃饱玩累的它没有能回归洞中,被天敌猫捉住,丧命。”
他用这首诗来暗指人类的疯狂和无限的攫取。
他甚至还给一位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的80后诗人改过一首诗。他把原稿对比着让我看,他很看不上的样子说:“他写的是他对村庄的感恩,其实他不懂村庄,他已经对村庄没有了感情。”
他说,有时候不是读者有了问题,而是作者出了问题,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读了,缺乏思想性、可读性。
他说,一个作家,要完成两个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积累,然后是思索,名利却是副产品。当你静心丰富心灵,修炼到一定实力,出了深刻的作品,名和利就自然来了。
他说,写东西和干农活一样,不管什么流派什么风格,你要把它做绝,做到极致,像电视里表演的绝活一样,别人达不到。
他还说,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是人们自己赋予了意义。人们用*来释放心灵的苦痛,磨平社会的矛盾。
他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在这个文学的小院子里,外边是滚滚红尘,看着出出进进的文人们,接触他们,接触文学,思考文学,很享受;不满意的是:自己缺少一次系统性地学习和实力提升。
他说:“我不急,我要在适合的时间出一本有份量的书!”说完这句话,门外喇叭声响,他又灵敏地跳起来,拿着遥控门锁,开门去了……
链接:
甘相伟:北大保安,考上北大中文系,并出版《站着上北大》,毕业成为北京建华实验学校语文老师
贾作胜:清华大学图书馆保安,考上山东师大历山学院
安长青:北大38楼楼长,爱好同历史系学生聊天,出版《民国史话》杨顺:中山大学保安,自学英语,并认识了瑞典女留学生,最终结为连理……
张团政:中国人民大学保安员,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录取为法律硕士研究生
5、鲁迅散文全集读后感
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弃医从文;
他,用辛辣的笔墨怒斥着社会的鄙陋;
他,消瘦的身躯下藏着一颗热忱的心;
他,用文字为世人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一张方方正正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隶体“一”字的胡须,构成了他——一代文豪鲁迅先生。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鲁迅散文》,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铮铮铁骨和爱国热情。他的作品内涵深刻,文笔尖锐,有力地批判了*社会的落后和*思想的愚昧,揭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他用纸和笔写下了一页页瑰丽的篇章,为世间留下了永远宝贵的精神财富。
渴望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寥寥几个短句,一下子把我带到了一个神秘有趣的乐园。围墙、高树、昆虫、鸟儿,幼年的鲁迅生活在一个如此妙趣横生的乐园中,他的心是多么自由和快乐啊!可是随后的私塾生活却是完全不同的。告别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的他,在私塾中不时地感受到严厉的气氛,他又是多么的无奈!当先生瞪起眼大声喊道:“读书!”时,没有一个孩子敢吱声,他们的自由被剥夺了,他们的快乐从此消失了。
在阅读《从》的过程中,我读出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教育的批判,也与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很庆幸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自主发展,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每当看着同学们忙碌但愉快的身影,我都会想到鲁迅先生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坚定信念
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与他在日本学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藤野先生》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一幕。那时作者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的`丑陋与无知。头 发油光可鉴的清国留学生,给俄—国人做侦探和围观枪毙的中国人,以及外国学生对中国的歧视,一切的一切都给鲁迅带来了太多震撼。只有藤野先生,他对鲁迅的谆谆教导和正直高尚的人格,使鲁迅一生难忘。爱憎分明的他当即明白了只有拯救人的精神才能拯救国家的道理。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走上了追求真理,揭示社会鄙陋的文学之路。
读着这篇震撼人心的文章,我被作者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为了祖国的进步,毅然放弃自己的理想,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种精神又是多么难能可贵!从鲁迅的身上,我联想到了当今社会,这样的爱国者同样不计其数。抗战“非典”的白衣天使,赴西部支教的志愿者……的确,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永远心存祖国,愿为祖国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
永不放弃
在经历了五四运动等*变革后,鲁迅先生仍以他孜孜不倦的身影诉说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在《雪》中,他写道:“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顽强的精神,光辉的灵魂,这朔方的雪的形象,不正是当时鲁迅形象的真实写照吗?《秋夜》一文同样如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那两棵枣树,尽管落尽了叶子,但仍顽强地抵抗着,不正象征着鲁迅先生与恶势力永不磨灭的抗争意志吗?……
捧着鲁迅先生用心写出的着作,从字里行间,我不难看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韧的意志。那消瘦的身影背后,蕴藏的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啊!这股力量不但打击了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同样也告诉了世人生命的真谛:爱国、正义、坚定和勇敢。这种不朽的精神,激励了太多的人,它将会永远流传于人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5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