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1.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多媒体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拓展阅读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罗布泊,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楼兰美女的木乃伊在这里发现;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象这样的事例在这里可谓层出不穷。甚至有科学家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谜样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 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理解题目。
2、走近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作为新闻,要求真实,作为文学,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3、听课文朗读,说一说你对罗布泊的有什么样的印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思考:1、过去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然后再读一读。
2、这里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二)追溯原因。
1、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4、与此同时,还有哪些悲剧在上演?
(三)设置情景让学生探讨并揭示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角色情景对话表演。(胡杨、沙漠、人类)
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四)品味语言。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请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讨论是如何表现出这些感情的。
如: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四、拓展延伸。
1、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
2、如何才能让这些悲剧停止?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2、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百岁老人,见证了罗布泊所经历的沧桑,请你用自己的笔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绿洲 改道 沙漠 环保意识
——————>
仙湖 四盲 死水 忧患意识
对比
2、《罗布泊消逝的汕湖》优秀的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2、态度与方法:
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总结教训。
2、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课时安排】
1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处美丽的仙湖,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这就是罗布泊。然而在短短30年之后,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⑵ 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⑶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带着问题默读,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归纳要点。
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
1、语言探究:
⑴ 自由阅读课文,找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⑵ 学生交流: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2、写法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一谈
⑵ 学生交流。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⑶ 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过去的罗布泊 (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 (荒漠)
消亡的原因 (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3、《平面镜成像》实验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与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讨论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既提高动手能力,又培养归纳、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体会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引起许多疑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在新课程标准中,显然将科学探究作*,但是多数一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却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一系列问题甚至困惑和疑虑,以下是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
一、传统和探究两种教学模式是否水火不容
1、传统教学总是重教师,轻学生。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只演示实验,学生照葫芦画瓢,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当听众、观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探究性学习是重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探究学习是学生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什么都不用管,其实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持人和报幕员,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重教师的。
2、传统模式重结论,轻过程。传统设计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而缺少创新能力,虽然教学中学生也可获得知识,但无法体会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很难实现。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落实三维目标,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能力的提高。可在探究时也经常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得出结论,虽经历探究过程却不能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质疑过程是否一定比结果重要?能力、情感是否一定比知识重要?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有些教师干脆设计成验证性实验,既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结论又能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3、讲授和探究都是中学生重要学习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如果彼此取长补短,更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把探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玩”,要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初中物理教学是否都要探究
1、在新课标中科学探究是核心,强调素质教育优于应试教育,于是探究式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太多原因多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灌输”得太多,学生经历、体验太少,科学探究变成现成的“套路”,教师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教学目标却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
2、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每堂课都要探究?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通过学生探究获得?传统模式是否就一无是处?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肯定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都是人类经过几千年探究的结晶,有些知识内容,由于个人原因,难于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得;还有大量的学习内容,虽然可以设计成探究活动,但由于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教育资源所限难以实施。
三、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1、在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不断的激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或假设,并制定方案,逐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与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创造能力。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2、以《平面镜成像》实验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把握好时间的前提下,实施少教多学新理念,设计导学案,将学生分组,设立组长负责制,男女搭配,强调女生动手,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探究时会出现快慢,会出现真假探究,有个别小组不知道往哪个方向猜想,怎样设计实验,怎样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部分学生表现惘然,有些只是在玩,而教师为完成课程,只要看到有的组已探究好了,并得出自己所需的结论就草草收场,结束探究活动,其实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先牵着鼻子走,后放手走”的教学步骤,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既要思考别人的意见,又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既要独立完成探究方案,又要认识到在科学探究中必须要有合作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2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