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遣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9-23 19:23:13

杜牧《遣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遣怀》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此诗流传很广,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赏。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③。

[注释]

①这是作者回忆昔日的**生涯,悔恨沉沦的诗。《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

③楚腰: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这里均指扬州妓。

③青楼:指妓居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词语:落魄: 觉 赢得:

(2)作者以“ ”和“ ”两个典故,形容扬州妓之多之美和作者沉沦之深。

(3)诗中用“ ”二字点明了作者觉醒后的感伤。

参***:

(1)漂泊 省悟 落得

(2)楚王好细腰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

(3)赢得

《遣怀》是作者回忆昔日的**生涯,悔恨沉沦的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此追忆扬州岁月之作。杜牧于公元833-835年(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居扬州。当时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从此诗看,他与扬州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形骸。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之什。《唐人绝句精华》云:“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此诗,读来但见其兀傲不平之态。世称杜牧诗情豪迈,又谓其不为龊龊小谨,即此等诗可见其概。”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拓展阅读

1、张孝祥《西江月 黄陵庙》翻译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试题】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

【参***】

① D

②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 第一问:达观、豪迈*怀

第二问:(略)

[题目解]

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则要求分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

第一问:达观、豪迈*怀;第二问:略。

[备***]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作者介绍】

张孝祥 (约1132一1169)南宋著名词人。唐张籍后裔,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今和县乌江镇人,后移居芜湖。绍兴进士,因廷试第一(即状元),居秦桧孙秦埙之上,桧指其父张祁*,被投入狱。桧死,为秘书省正宇,历官中书舍人、广南西路安抚使、荆湖北路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他诗、词、书法俱佳,尤以词著称。词风接近苏轼,为豪放派词人;内容多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长调《六州歌头》尤为感人。有《于湖集》、《于湖词》。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任职。很短时间就另有所任,准备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它的来历是一段美丽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葬在江南的九疑山。《水经注湘水》等又先后将故事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星舜帝,溺于湘水之中,这样就给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爱情与悲剧的色彩。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远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但这首词与凄美的爱情无关,只是表达一种随与而安的人生哲学。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停船在江上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浪未起时的景色。“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作者环顾四周,山色浓郁苍劲,万物生机勃勃,红黄艳丽,硕果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美丽的秋景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平铺十里之外,真令人心旷神怡,人如在画中。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时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按照当时作者已经耽搁了几日的情形来看,当时的风浪应该很大。这时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风波骤起,真可谓“五岭逶迤腾细浪”,真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虽然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但对今天的“露宿”表现出依然的乐观。“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实在是奇妙。龙宫既然奏起了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船可以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让人想起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迈胸怀和苏轼《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心态。

2、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右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军。

B.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C.何厌之有 厌:讨厌。

D.唯君图之 图:考虑。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微夫人之力不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阙秦以利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如果不削减秦国的土地,将何时能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B.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C.你们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何时能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D.你们不削减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1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曾对晋无礼,并且依附于晋时又依附于楚。

B.在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夜入秦军说服秦伯,使郑转危为安。

C.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分郑国存亡对秦的利弊,使秦退兵。

D.晋侯没有同意子犯的请求去袭击秦国军队,是因为害怕秦国。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但是晋、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2]

该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之战。

3、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原文翻译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本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

参***

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2、试词人因何而愁”?

:日晚夜冷,岁暮将至,波平舟阻,羁旅他乡,山河破碎

3.本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分其表达效果。

:寓情于景。如用“旅雁”“孤云”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

附加注释

⑴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⑵扁舟:小舟。

⑶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国中原已泪满斤。

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采桑子·彭浪矶》是宋代作家朱敦儒怀念中原故土的一首词。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

这是一首怀念中原故土的词,题为“彭浪矶”,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全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彭浪矶在长江边,与江中的大、小孤山相对。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

4、甫《南邻》附全诗

《南邻》是唐代诗人甫所作,该诗写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朱山人是诗人的近邻,平日二人过从甚密。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锦里:成都地名。

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航:小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5分)

3)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4)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眼中的“南邻”是怎样的形象? (3分)

参***: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3、儿童好客,鸟雀见人来不惊的和谐、宁静气氛。(2分,每点1分)

4、是一个安贫乐道、殷勤待客的隐士形象。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93;《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5、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这首诗,后人持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①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②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1)解释词语:故人: 辞: 烟花: 碧空: 唯: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 ;送别的时间: ;故人的去向: ;以送别的场景: (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1)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告别 指暮春橄艳的景色 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2)黄鹤楼 烟花三月 扬州 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3)送别的地点是名胜黄鹤楼;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的春天;朋友的去向是东南形胜的“扬州”;送别的场景是孤帆、碧空、长江……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为送别的背景,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情丝不绝、色彩明快的送别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6]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我的名字叫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是一位诗人,人们都称我为“诗仙”。我在27岁时交了一位朋友,比我整整大了几岁的孟浩然,我们二人最喜欢游山玩水,酒后做诗了。

一天,我得知孟兄就要去广陵了,看了看窗外,现在正是烟花三月的时候,外面百花齐放,多美的景色啊。可孟兄却要离开了,我觉得实在有些可惜。第二天一早,我约孟兄到黄鹤楼见面,到了那里,我们找了一个靠近窗户的位置坐下来。我与孟兄开始饮酒,然后做诗,不久,我们都醉了,把心里的不愉快通过吟诗都赶了出去。俗话说得好,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与孟兄喝过最后一杯酒之后,孟兄来到船上与挥手告别,他还大声地喊着:“再见!”,只见小船越滑越远,直到消失在天边,只剩下滚滚的长江水。

真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见到我的好朋友啊,所以,我很伤心的写下了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击查看更多杜牧《遣怀》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63474.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生新学期祝福语精选
  2. 201年鸡年辞旧迎新的经典句子
  3. 有关感恩父母作文3000字
  4. 小学语文工作室启动仪式主持人发言稿范文
  5. 夜悟知青往事诗歌
  6. 初一自我评价
  7. 我的老师作文300字
  8. 沁园春长沙多少字
  9. 公司团委换届选举演讲稿范文
  10. 唐代诗人王维的思想演变
  11. 家乡新面貌日记
  12. 前女友结婚唯美祝福语
  13. 美人鱼的故事书全片
  14. 初三家长会班主任的发言稿
  15. 2016端午佳节送亲人的祝福语短信
  16. 2019微商早安语录
  17. 生产加工合同范本
  18. 冷冷的冬天暖暖的情怀情感美文
  19. 蒙氏小班学期计划
  20. 201年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总结
  21. 最美好的祝福语
  22. 《陋室铭》读书笔记精选
  23. 2018快乐的元旦节作文
  24. 《雪地里的小画家》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25. 21和4的哲理故事
  26. 幼儿睡前故事大全文字版201
  27.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28. 护理事业工作经验总结
  29. 人生励志感悟的句子
  30. 市房地产暨相关产品展示交易会开幕式的主持稿范文
  31. 高中现代诗《雨巷》教学设计
  32. 识字一的教学设计
  33. 秋季相思诗句
  34. 班主任陪优转差的工作总结
  35.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计划
  36. 《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
  37. 元旦游艺晚会活动总结范文
  38. 《全神贯注》优秀教案
  39. 学校介绍信范文怎么写
  40. 祝福新婚夫妻的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