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和4的哲理故事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
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
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
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
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她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
“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
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
他终于明白,母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更不是无理取闹,只是看到了麻雀,回忆起往昔母子间的亲密......
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妈妈问“那是什么”了......
两人偶尔的相处,自己却不懂的珍惜,完全忽略了身边的母亲......
当母亲触景生情,想找回往日的温馨,仅仅问了三四遍,自己竟然火冒三丈不耐烦了......
儿子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责中......
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我们对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吗?
21与4之间的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的差距,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
拓展阅读
1、名人经典哲理故事大全智慧读本阅读
导语:人生哲理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许多大道理,为你的成功指明方向,下面为哲理故事推荐,**。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他的儿子齐??min)王继承了王位。齐?⊥跻舶??刁模?墒撬?推胄?醪灰谎??衔?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醴⒉剂艘坏烂?睿???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阳谷的愚忠
有一次,楚军与晋军在鄢陵交战,双方龙争虎斗,直杀得天昏地暗。楚国的国君楚恭王也亲自率兵参加这场血战,一连几天相持不下,激战中,楚恭王身负重伤,只好鸣金收兵,暂回营中。
楚王的大将军司马子反,在前线奋战,又累又渴,一回到营帐就直嚷着要喝水。子反有个叫阳谷的仆人,平时对主人一向忠心耿耿百般爱护,此刻一见主人这般模样,赶紧搬来一坛酒,让子反解渴,并用汗巾一个劲地替子反擦汗。司马子反这个人向来嗜酒如命,见了酒便什么都忘了,拿起酒杯便不醉不休。这次自然也不例外,一喝上酒,哪里还顾得上眼下正大敌当前,军营帐外,叫战声声。子反一杯接一杯喝了个一醉方休,直至醉倒床上。
休战半日,楚恭王准备重新开战,迎击晋军。恭王派人去司马子反帐中催他出战,不料子反正醉意沉沉,睡在床上鼾声大作,哪里能起床打仗。于是仆人阳谷又对来人说子反胸口痛,不能出战。
恭王听说大将在这紧急关头病了,十分着急,便亲自到子反帐中探望。楚恭王刚一进帐就闻到一股浓烈的酒味,顿时气得脸色发紫。恭王指着睡在床上的子反大声喝道:“今日之战,关系重大,寡人亲自出战,身受重伤,指挥全军就完全靠你了,谁知你在这紧要关头竟敢胡来,这不是存心要让楚国亡国吗?像你这样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嗜酒之徒,还能再率兵打仗吗?罢!罢!罢!这仗不能打了!”
楚恭王没有办法,只好命令撤军回朝。子反的仆人阳谷后悔得不知所措,求恭王原谅子反,自己愿替子反顶罪。恭王冷笑道:“你作为仆人,一味只知道娇宠自己的主人,你的罪过也不轻。子反作为国家大将,误了国家大事,你顶替得了吗?”
楚恭王回朝后,按军法将司马子反斩首*,以戒众人。子反的仆人阳谷从此离开楚国,不知去向。
作为仆人的阳谷,爱护主人,对主人忠诚无可厚非,但不顾场合,不考虑后果,在战争的紧急关头还满足主人喝酒的爱好,结果误了国家大事,使主人召来杀身之祸,悔之晚矣。这种不讲原则、不顾后果的爱实在害人不浅。
2、《小丑》哲理故事小说 小丑
[俄国]屠格涅夫
世间曾有一个小丑。
他长时间都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说他到处被公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
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
一个突然的想法,终于使他愚蠢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也不拖延,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接着,那熟人夸奖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被认为不行啦!您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某君明明是个*东西!他掠夺过所有的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
只是有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好一个坏心肠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多么不简单!”
“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专栏。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现在,他——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去崇拜吧——你就将掉到落后的人们中去!
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3、《看画》哲理故事小说 看画
[美国]马克·吐温
从前,有位画家画了幅十分精美的画,把它挂在一个他能够从镜子里看得到的地方,他说:“这下看上去距离倍增,色调明朗,比先前更加可爱了。”
森林中的众兽从那家的猫嘴里听说了此事。它们对这只家猫向来推崇备至,因它博学多闻,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极有教养,能告诉它们那么多它们先前不晓、后为莫测的事。它们被这条新闻大大地激动,于是连连发问,以便充分了解情况。它们问画是什么样的。猫就讲解了起来。
“那是一种平的东西,”它说,“出奇地平,绝妙地平,迷人地平,十分雅致,而且,噢,是那么漂亮!”
这下众兽激动得几乎发狂,说无论如何要看看这张画。于是熊问:
“是什么使得它那么漂亮呢?”
“是它的美貌。”猫说。
这个答复令它们更赞叹不已,更觉得高深莫测。它们越发激动。接着牛问:
“镜子是啥玩意?”
“那是墙上的一个洞,”猫说,“朝洞里看进去,你就能见到那张画,在那难以想象的美貌中,它显得那样的精致,那样的迷人,那样的惟妙惟肖,那样的令人鼓舞,你会看得摇头晃脑,欣喜若狂。”
驴至此一言未发。这时它开始发出疑问。它说以前从没有过那样漂亮的东西,也许当时也没有。又说,用一整篓形容词来宣扬一样东西的美丽之日,就是需要怀疑之时。
显然,这种怀疑论对众兽产生了影响,所以猫就怏怏离去了。这个话题被搁了几天。但与此同时,好奇心在重新滋长。那种显而易见的兴趣又复活了。于是众兽纷纷责备驴把那也许能给它们带来乐趣的事弄糟了,而这种仅仅对那张画的漂亮产生的怀疑,却没有任何根据。驴不加理睬,安之若素。说,只有一个办法能发现它与猫之间,究竟谁是谁非。它要去看那洞,然后回来报告它的实地所见。众兽感到既宽慰又感激,请它马上去。驴便立即登程。
可它不知道该站在哪儿好,故此,错误地站到画和镜子之间,其结果是那画没法在镜中出现。它回去说:
“猫撒谎。那洞里除了有头驴,啥也没有,连什么平玩意的影子都没见。只有一头漂亮的、友善的驴,仅仅是一头驴,没别的什么呀!”
象问:“你看仔细,看清楚了吗?你挨得近吗?”“我看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噢,哈撒,万兽之王,我挨得那么近,我的鼻子和它的鼻子都碰上了。”“这真怪了,”象说,“就我们所知,猫以前一直是可信的。再让一位去试试看。去,巴罗,去看看那洞,然后回来报告。”
于是熊就去了。回来后它说:“猫和驴都说谎。洞里除了有头熊外,啥也没有。”
众兽大为惊奇和迷惑不解。现在谁都渴望亲自去尝试一下,搞个水落石出。象便一一派它们前往。
第一个是牛。它发现洞里除了一条牛,啥也没有。
虎发现洞里除了一只虎,啥也没有。
狮发现洞里除了一头狮,啥也没有。
豹发现洞里除了一头豹,啥也没有。
骆驼光发现有条骆驼,别无他物。
于是哈撒大怒,说如果亲自前往的话,定会弄个真相大白。
它回来后将它的全体庶民训斥了一顿,因为它们撒谎。对猫的无视道德及盲人摸象的做法更是怒不可遏。它说:“除非是个近视的傻瓜,否则,不论谁都能看出洞里没有别的,只有一头象。”
4、我和老师的故事作文
朱老师和我的故事是从五年级开学的时候发生的。
20xx年9月2日
那天父母回老家了,今天才回来。我和外婆都在,我要看店。有想到开学了。我心里着急。上学的时候迟到了,还穿着拖鞋。我先跟老师道个歉,和他讲明了原因,她没有责备我,还当着大家的面说:“特殊情况,免谈!”
20xx年9月5日
下午倒数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正在努力的写作业,老师看我成绩能么好,让我当了安全委员,写《安全天天谈》。我说:“好的,我保证完成每天的量,还不耽误学习。”
20xx年11月14日
老师让我们写道题,说:“做完了以后要上来讲。”题目是STVA。
我说:“答案是‘A=0T=1V=3S=8”。老实说:“哇!全做对了,鼓掌。”这种声音使我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
我和朱老师的故事最多只有两年,我会好好把握时间的。
5、背篓里的处世哲学的智慧小故事
杨伯家的一只竹背篓据说有250余年历史了。背篓呈黯黄色,底部用水竹根盘卷起来,纹路挺艺术,左上角有一根黄麻带子,将一处破洞巧妙补绑。杨伯说,那根带子是他爷爷的爷爷套上去的,算了一下,大概也有120多年了。
竹背篓在乡里因为经常背粮食、柴禾、牲口,加上风吹雨淋,破损很厉害,一般寿命是3到5年。而杨家的背篓寿命可就长得多了。
杨伯家在使用竹背篓方面有祖传家训:不过度。同村其他村民用背篓从地里背红薯回家,一般装70120斤,杨伯家只装40斤左右。一般村民背猪崽到乡场上去卖要背3~5只,而杨伯家只背2只。有一次,杨家一个媳妇为了将地里的红薯藤一次运回家,装了高高满满一大背篓,被杨家老人痛责:你破了杨家的规矩,从明天开始,这背篓休息二天!
那天晚上,杨家的'50多口人被招集到一间大房里,听老人训话:背篓也是一条命,你爱惜它,就活得长,不爱惜它就活得短。用它得有个度,人也是这样,吃,不能过度;做,不能过度;玩,也不能过度。我们杨家虽然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但却一直是长寿家族。为啥?就因为讲究度。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病、亡,跟我们家基本不沾边。我的爷爷告诫我一句话,现在传给你们:人世间,很多人虽然聪明,但掌握不了度就不能算聪明。比如,有吃死的,有闲死的,有累死的,有玩死的,有乐死的,有愁死的,有争死的,有怒死的,有气死的,有喜死的……总之,就像这只背篓,只有掌握好使用的度才能有个好寿命啊。
在杨家那个大家族:有2人分别活到了100岁、103岁,有11人活到了96岁,有14人活到了89岁,有2个女人60多岁了还生了孩子。
如今这只背篓当然不能装东西了,成了杨家的重要文物,供奉在堂屋的一张黑木桌子上。一个家族对哲学和辩证法的理解如此简洁透彻,并一代一代通过一只老背篓往下传家训,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人敬佩之余也值得我们思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