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的思想演变

发布时间: 2025-07-15 18:16:06

唐代诗人王维的思想演变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然而他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佛学思想,而是在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转变为佛学思想的。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被我们称之为“诗佛”。他的诗歌向来被人们称之为佛学的思想,但是王维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佛学思想的。他的思想是在现实的沧桑中得以改变的。王维刚开始的思想是和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是他的主导思想,他也是想着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伟业,但是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一、初出茅庐,遭受打击;

王维十五岁时,他的《过秦皇墓》“星晨七曜隔,河汉九泉开。”两句话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表现地淋漓尽致。这就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很具有才情的人。在古代,这么有才气的人必然会选择仕途之路。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太乐丞,此时,他觉得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以为人臣,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了。他此时所作的诗歌都是很昂扬向上的,慷慨积极的,就像《燕之行》“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两首诗歌无一不表现出王维虽是文官,但是他有着雄壮威武之气,有着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

然而,就因为伶人舞黄狮子事,他就被连累贬谪为济州仓参军。这次的贬谪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是难于接受的,因为毕竟才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梦想,刚刚进入了他所期待的生活。王维的《被出济州》“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看这句话,就能看出王维当时是有多绝望,他觉得自己回来时,头发都会变白了。他在路上是那样的凄凉与难受:《登河北城楼作》“寥寂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我们从他的诗歌中足以可以想象当时王维的心里是有多么的绝望,对前途、对*。二十六岁时,王维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安顿好了生活,又让他前往淇上。经过了两次疲惫的奔波之后,他开始质疑儒家的思想了,他说“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当第一次怀揣着一颗炙热的心去实现自己的毕生梦想时,他的激情、他的潜力都包含其中,这时却将他贬谪,这是致命的。故而对他之后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他最后致力于学佛埋下了伏笔。

二、回归长安,再次受挫;

王维在经历了贬谪和两次搬迁之后,于二十九岁时,回到了长安。然而,他这时没有直接*,而是去蔫福寺追随道光禅师学佛,从此,他的思想中就有了佛学的根基。之后他又游历了蜀,此时作有诗歌《清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纳凉》“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晓行巴峡》“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这些诗歌都是很美的很空的自然的诗歌,可见王维现在已然开始从自然中来寻求精神慰藉了。

或许因为王维还是个知识分子,或许是迫于生计问题,他依然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梦想,于三十三岁时,又一次走上了仕途之路。此时张九龄任同书门下平章事,是他帮助了王维,推动了王维。这时期,王维的入世之情再度积极起来。想有所作为,在《与魏居士书》中所写,“布人施义,活国济人。”然而,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即王维三十六岁时,李林甫就执政了,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堵塞言路,不仅如此,他还打击排挤张九龄,而王维就是张九龄所提拔上台的,因此王维不会再得到重用,他的*道路不像从前那样平坦了。此时,王维的心里再一次对黑暗的*进行了抵触,他为张九龄做了诗《寄荆州张丞相》“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这时的他有了一些想要归隐的思想,因为李林甫的原因,他再次对*的黑暗产生了回避之情。

李林甫当权对王维不仅仅是*前途上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对王维的精神和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从此,王维在仕途上就不是那么积极了,他不会去巴结、谄媚于李林甫一派的相关*,继续他的仕途之路,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斗志昂扬,他只是平凡地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王维于四十一岁时,再次回归到了终南山,他此时是在让自己的心灵放松,让自己来休憩一下,来决定是否在*继续拼搏。而此时,王维的思想已然开始矛盾了,对他自己的仕途道路也开始怀疑了。

三、亦官亦隐,闲适平淡;

天宝元年,王维又出山了,很难想象他这次出山时的感觉,亦不知他此刻出山会怎么做。这次王维的出山有了自己的心灵栖息之所,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辋川别院,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庄园,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亦官亦隐”的真正含义是身在朝廷心在山野田园,“官”则为有俸禄,可保证物质生活和一定的社会地位,“隐”则可保证主体人格的清白和精神生活的相对独立。

这个时期他与裴迪所作的《辋川集》就表现了这时王维的思想,已经接近空虚无的那种禅境。《辋川集・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辋川集・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即事》“寂莫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这些作品无一不是王维优秀的诗作,然而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惩恶扬善、说理说教、具有功利性质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一些有着闲净空逸意境的作品,让他得到心灵的憩息,达到心灵的瞬间宁静,让自我的灵魂得以休整的。这是在他的*生活中永远体会不到的。

王维此时的思想就是可以在*上保证自己的衣食,也要让自己在*生活之余,得到一个心的憩息。这样他在*中才能继续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地方可以让他完全的放松自我,这里就是他心灵的寺院,他佛家思想的一个酝酿之地。此时他的诗作《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写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此时他就认识到这个世界是空是幻,但有时也不空不幻,不执一边,这才是佛法的真谛,这也正是他可以做到“亦官亦隐”的思想的一个原因吧!

在王维经历了两次的事件之后,他觉得现在这个“亦官亦隐”的生活很符合他的心理,这时的王维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富足,同时在精神上进入到“一心禅寂”的禅悦境界,从世俗中超脱出来,精神上获得充分的自由,他进入到了山水而尽情享受到艺术人生的意义,生成禅其表而庄其实的高士潇洒。他现在很满足,他以为他可以这样平淡地生活下去。

四、“安史之乱”,彻底放空;

王维本来可以在这种半隐居的状态中度过自己的余生的,可是事不如人意,“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次*事件对整个唐朝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它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使得整个唐朝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更加使得文人墨客们和*的状态整个发生改变,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和刺激。王维在此次事件中就是受影响很大的一位,彻底打垮了他的*之路,导致了他整个晚年生活思想的颓废与重整。

由于755年的“安史之乱”爆发的突然,朝内的各个大臣都没有来得及逃跑,少数人选择了投降,而大多数却成了叛军的俘虏,王维很不幸地成为了被俘的一员,他其实试图反抗“服药取痢,伪称喑病。”但“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救寺,迫以伪蜀。”②此时的王维写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表达了他当时有多么怀念唐王朝而对叛贼拘禁的痛恨。后来他又写了《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来表达自己渴望脱离罗网、向往自由的心情。至德二载,即757年,唐军收复了长安,虽然他没被处死,仅仅被降了一级,但他的心已不再从前了,此时的王维已经五十七岁了。

在古代,气节是一个*中人和知识分子最看重的一种精神,甚至它的作用都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然而,王维却任了伪职,即使不是心甘情愿,即使是被逼无奈,但是这一笔却是不可磨灭的一个污点。王维觉得羞耻与惭愧,他在《谢除太子中云表》中提到“况臣夙有诚愿,伏愿陛下中兴,逆贼殄灭,臣即出家修道,极其精勤,庶裨万一。顷者身方待罪,国未书刑,若慕龙象之俦,是魑魅之地,所以钳口,不敢萌心。今圣泽含宏,天波昭洗,朝容罪人食禄,必招屈法之嫌。臣得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谨诣银台门冒死陈请以闻。无任惶恐战越之至。”王维此时的心就是放空一切,想要出家,此时他的思想是已经定了的真正的佛家思想。然而,他的请求没有得到准许,他将自己的辋川别业献出来,作为清源寺。表面上看,他或许是为了赎罪,但是这才是他真正到达佛界的一种举动。佛曰,一切皆空,他现在依然将自己最爱的东西都献出去了,可见他此时情感的真实的彻底的顿悟。他对人生了无牵挂,别无他求,一心向佛。

纵观王维的一生,他是由一个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分子变为了一个佛学占其主导思想的隐士。因为他的社会抱负和社会理想得不到实现,尤其是最后还沾了羞辱和自卑,他只能求援于自己的内心,超越功利,专注自然,人为地构造一个美好的心理防御,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如此的人生中得以超脱。这是他的生活经历使然,是他的个性使然,是当时唐王朝所经历的*事件“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使然,我们不能光看到他的佛学,更要看到他的发展历程,如何有的这种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理解王维这个人。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只有在痛苦的炉火中经过不断的煎熬,终于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世界,才能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王维就是在经历了一番痛苦之后,终于超脱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痛苦,最后找到了心的方向,他归到了佛学的思想上去,将一切都看穿,一切都看透,让他的生活无论多艰难,也依然具有空空的美好,心灵有着得以休憩的圣地。

拓展阅读

1、八大是谁 八大勃简介

【www.llysc.cn--故事】

勃字子安,著名,祖籍古绛州龙门,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河津。勃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并称为“初四杰”,且为四杰之首。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八大勃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旧书》勃简介记载,勃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文笔流畅,被誉为“神童”。勃九岁时,不仅能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还撰写了十卷《指瑕》,指证颜师古的不足和错误,为世称颂。勃十六岁就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职朝散郎,但勃恃才傲物,因为写了《斗鸡檄》触怒权贵,被赶出沛府。遭遇挫折的勃游览巴蜀山川景物,三年中创作了大量的文。返回长安后,勃求补得虢州参军一职,可后来又因私杀官奴而再次被贬。676年8月,勃在去交趾县探望父亲返回的路上,不慎落水后惊悸而死。

辈出的勃以其独有的才华和文学主张为世和后所推崇。勃崇尚实用文学,抵制魏晋时期虚华无用的文风,在转风气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勃在词方面擅长五律和五绝,现存于世的有80多首,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勃在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佳品,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滕阁序》。

勃虽然英年早逝,但从勃简介中可了解到他所撰写的著述却很多,比如《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等等,可惜尽皆失传了。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大气磅礴的《滕》借凭栏所见抒发“物换星移”的生感慨,堪称神来之笔,成为盛勃的表作,由此,勃本也被高宗盛赞为“大奇才”,一度受到万众瞩目。

在盛众多的坛圣手中,“初四杰”之一的勃是一位无法忽视的重要物。

相传勃自幼聪明好学,文采出众,六岁能作,乃是一位天分过的“神童”,十四岁便已经应举及第,一度出任虢州参军,被当时的朝廷中普遍看好,都认为他前途无量,以至于他后来因事被贬,得知内情者,无不叹息。

勃的作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大贞观时期尊崇儒学的精神风尚,同时又加以改良,在原有的精神层面上注入了新时的气息,壮阔明朗之余又不失慷慨激越,读来令无限神往。其作品体裁方面尤擅五律与五绝,他的另一首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尽故友离别之情,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后世之所借鉴,相慰勉励间但见意境之大气开阔,一扫“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幽怨低沉气息,给以耳目一新之感。

勃的众多作品中,骈文名篇《滕阁序》*称得上巅峰之作。作品以大量文墨铺叙了滕阁附近独特的景致与盛宴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无路请缨”的内心感触,通篇文字对仗工整,辞藻运用华丽,字字珠玑!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成为千古名句,为后所称颂。

春庄勃描绘了什么画面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事静,不觉鸟声喧。”一首《春庄》,笔触生动地为世描绘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田园风光,由此,勃也以其擅长借景抒情的写作风格而被们所熟知。

田园派中,笔者最为熟悉的有两位,一位是“采菊东篱下”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另一位便是杰出的词名家,“初四杰”之一的勃。勃的田园风格清新独特,从描绘细节入手展开丰富联,使有置身清幽山林,沐浴自然风光之淡泊心境,读来令不禁神往。

相传《春庄》一,创作于乾封元年,勃被授朝散郎期间。未及弱冠而入仕途,正是春风得意时,偶然外出踏青,于大好春光中观赏山林景致,自是别有一番生感悟。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寥寥数笔勾勒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并通过对鲜花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由衷热爱。虽为由衷热爱,感情却并不奔放,作者选择了一种内敛的表达。从作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一种既随意而又安详的心性,正如“岂知事静”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生性淡泊,不爱繁华都市,追求归隐山林,尽享安逸生的高雅情怀。感受田园美景,聆听繁花絮语,鸟儿的鸣叫声也不觉吵耳,只当作是大自然最美的天籁之音,这不仅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态度,也是作者内心充满光明的象征。

勃是朝初年的著名,他年少多才,颇负盛名,名冠“初四杰”之首。但是天妒英才,勃的一生颇为坎坷,大起大落,最终更是意外溺水,惊悸而亡,勃之死不可不惋惜!

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流畅文章,被赞“神童”。九岁时通读颜师古注《汉书》,并能指出不足和纰漏。勃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并被沛李贤看重,召为沛府修撰。当时,贵族社会流行斗鸡,勃因一篇《檄英鸡》罹祸,被赶出沛府,勃为此深受打击。勃被赶出沛府后,游历蜀地近三年,与杨炯等放旷酒,驰情于文场,创作了大量的文。

终于再次谋得官职担任虢州参军后,勃又遇到了第二次致命打击。他因在虢州参军任上杀*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获罪。勃在这次灾祸中虽因大赦天下而未被诛杀,但勃的仕途已经彻底断送,甚至连老父亲都被株连,他的父亲福峙因儿子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县令,远赴南荒之地任职。被永远地逐出上流社会的勃备尝心酸,在送挚友杜镜赴蜀地任官时,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心情抑郁的勃远行到交趾县看望父亲,在回来的途中溺水而死,死时28岁。史料中对于勃的死,是渡水遇难不幸身死,还是*,没有明确的记述,但可以象的是,对于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却又前途渺茫的勃来说,勃之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历史上对勃的评价如何

中,们对勃的评价普遍较高,不仅因为其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坛神童,更因为他早年创作的骈文名篇《滕阁序》名垂千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同为初四杰之一的著名杨炯,在他的《勃集序》中提到,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无怪乎太常伯刘公对其文采亦赞不绝口,称其为神童,对勃的评价可谓高大上。

勃因才而得高宗赏识,未及弱冠便已位列朝臣,原本是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才俊,然而无完,在才学上独树一帜者,往往性格孤傲,自视甚高,于际交往方面存在某种缺陷,勃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其就任朝散郎期间,勃与沛李贤等诸斗鸡取乐,乘兴而作《檄英鸡》,不料竟因此罹祸,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其实勃受此打击,并非真的因《檄英鸡》而触怒龙颜,乃是因才高而被政敌所妒,故而杨炯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勃被逐后,便去游蜀,兴致高时与杨炯等一众坛好友白日纵酒,挥洒文墨,驰情于词歌赋。不久后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官奴曹达,犯下大罪,而至再也无缘*,只得颠沛流离,于二十七岁这年意外溺水,郁郁而终。纵观勃的一生,虽不乏灿烂光辉,却也终逃不过天妒英才的命运,因而后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往往是赞誉文采之余,也多了几分哀婉叹息。

勃出生于绛州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福畴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公职,与当时的大文豪杜易简等颇有交情,因而府虽称不上家世显赫,却也是往来无白丁的书香门第。

勃的父亲爱好书,因而对儿子文学功底方面的培养也十分用心,年幼的勃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于歌骈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勃文采斐然,十四岁已是进士及地,未及弱冠便入仕途,在当时来看,无疑是光耀门楣的一件喜事。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父子二一同在朝*,生活平静而安逸。

然而福畴虽为饱学之士,对***的残酷无情却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终于有一天,在他的纵容下,勃的一篇《斗鸡赋》檄文令他苦心经营得来的大好前程毁于一旦。高宗读此文后大为震怒,遂将福畴父子逐出长安。

咸亨二年秋冬之际,勃得好友引荐而谋得虢州参军一职,父亲福畴因此暂时卸下了心头包袱。然而未过多久,年少气盛的勃再次铸成大错,终至父亲大难临头。

在任上,官奴曹达犯罪,勃怒而杀之,其后虽得朋友庇护而得以保全性命,可是父亲福畴却因此受到了连累,不仅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更以年迈之躯被远谪至南荒之外,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上元三年春夏之交,福畴在自己的寒舍,终于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儿子。但见老父生活困顿,勃不仅悲从中来,父子抱头痛哭,依依惜别。不久之后便传来勃回乡途中沉船殒命的噩耗,福畴痛惜,父子匆匆一别,终成诀别……

2、李白的词名句

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时期。这时期也是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在这时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谪仙”李白。那么李白的词名句有哪些?以下仅供参考!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6、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情。 《送友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26、举头望明月,低头故乡。 《静夜

3、明江西词·明前期江西词·明前期词·

直(1379~1462),字行俭,号抑庵,泰和伯贞之子。自幼端重,家贫力学。永乐二年(1404)进士,改庶吉士,与曾棨、英等二十八同读书文渊阁。召入内阁,寻授翰林院修撰。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礼部侍郎,学士如故。五年出莅部事。景泰三年正月进少傅,旋进兼太子太师。天顺六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英齐名,称“二”,以居地目曰“东”“西”。为尚书十四年,年益高,名德益重。生平事迹见《文端集》卷三四自撰墓志、《明史》卷一六九、《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二李贤撰《尚书文端公神道碑铭》等。有《抑庵集》,词附其中,惜阴堂裁为《抑庵余》。其词现存13首,既有惜花惜春的婉约词,又有豪情满怀的豪放词。惜花惜春均为惜青春,美迟暮与词自伤老大合一,妙用比兴,情韵婉转,如《青玉案·惜花》《青玉案·惜春》等。类似的婉约词如《浪淘沙》:

风暖翠烟飘。残雪都消。游丝百尺坠晴霄。可惜春光容易过,又近花朝。驱马第三桥。芳意萧条。竹林浑未放夭桃。瘦尽城南千树柳,不似宫腰。

写雪消风暖之后翠柳如烟似雾,但柳叶易逝,繁花渐始,而花容亦不能长驻,也容易随春光而凋落,显出萧条之色。结尾说,柳树虽然如宫腰般消瘦,但无法取得怜,寻味不尽。

直词作虽然不多,但不乏豪放词。如《念奴娇·中秋》:

淡云散尽,看长空万里,湛然深碧,明月飞来霄汉表,遍地凉生金液。玉宇斜连,琼楼对起,滉漾光相射。间天上,不知今夕何夕。休信灵药长生,兔毫先白,捣炼成何益。试问嫦娥年几许,遥也非畴昔。且引尊罍,聊开怀抱,一饮拼千石。桂花香满,免教孤负秋色。

上片写中秋之夜天空的辽阔和明亮,让陶醉而不知今夕何夕;下片联系传说中的月宫及其中的与物而展开象,说明灵药不可信也无益,不如开怀畅饮,一醉尽兴,不至于让自己孤单而辜负了大好的秋色。时空境界阔大,豪情满怀,意气喷涌而来。的一生,与其长生而孤单,不如短暂而美好,颇有新意。

而《酹江月》(碧空云净)为词74岁时所作,写得清旷超然,则别是一种风格。

4、 《辋川积雨》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情感?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卷一《竹里馆》已介绍。《辋川积雨》集题为《积雨辋川庄作》,自天宝三载(744)至十五载(756)安史之乱陷贼前,常居辋川,此当作于这一时期,具体时间难以确知。

“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南20里,水出终南山辋谷,北流入霸水,为著名风景区,在此有辋川别墅。“积雨”指久雨。

首联扣题写田家生活。起句通过“空林烟火迟”来写“积雨”。因为连续下雨,天阴沉沉的,空气中的湿度大,所以只见到“空林”,而未见到田家。一个“迟”字将阴雨天的田家的炊烟写得十分传神,它一方面说明因为阴雨天,天色比较暗,农民起身较迟,所以升火做饭也比较迟,另一方面说明炊烟上升得比较缓慢。次句上承炊烟写农妇们正在做饭,准备给在东面田地里干活的农夫们送去,也可谓衔接自然。“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饷”,给在田地里干活的送饭。“菑”,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田地。“东菑”指东面的田地。

颔联写自然景物。南宋魏庆之《玉屑》卷十四引宋范季随的话说:“杜少陵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与杜甫都选择白鹭与黄鹂作为描写对象不是偶然的,它们一诉诸视觉,一诉诸听觉;一为远景,一为近景;悦目的白鹭形象与动听的黄鹂鸣声,极富美感。宋叶梦得《石林话》卷上说:“记‘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祐摩诘窃取之,非也。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不然,如嘉祐本句,但是咏景耳,皆可到。”“漠漠”形容广漠无际的样子,这样就将白鹭飞翔的背景展现出来了。“阴阴”形容树木浓郁繁盛的样子,这样就将黄鹂歌唱的优美环境表现出来了。而且“漠漠”、“阴阴”还道出了阴雨天气,山区农田与丛林的特点,可谓写景自然如画。

颈联写的山中生活。从中可见在辋川怀着与世无争的心态,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五句写在山中静修面对朝槿领悟到生短暂、世事无常。“习静”犹静修,如静坐、坐禅之类,梁朱超《对雨》云:“常夏苦炎埃,习静对花台。”“朝槿”之“槿”乃落叶灌木,仲夏始花,朝开午萎,故称朝槿。六句写采摘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清斋”即素食。“葵”即葵菜,一种草本植物,其嫩叶、嫩茎可食。

尾联抒情,七句写自己已经毫无骄矜之态。据《庄子·寓言》篇记载,阳子向老子求教,路上在一家旅舍落脚,主见他趾高气扬,殷勤地为他服务,其他客也将最好的位置让给他。见到老子,老子因为他看起来飞扬跋扈,品德若不足,不愿意教导他。阳子改了自己的态度,在接受老子的教导后,重新路过那家旅舍时,毫无骄矜之态,客们不再为他让坐,反而与他争抢座位。末句写自己已经脱凡绝俗,于无碍,与世无争,毫无欺诈之心,因此再也不会引起们的猜疑了。据《列子·黄帝》篇记载,海边上有个特别喜欢海鸥的,每天早晨到海边上与上百只海鸥一起玩。他父亲要他将海鸥抓回家给他父亲玩玩,第二天早晨他再到海边时,海鸥顿生猜疑之心,就在空中盘旋不再落地了。句中使用反问的形式,表达的应是肯定的意

这是描写在辋川隐居生活的表作,从中可见隐居辋川的自然环境、生活内容与精神面貌。前四句写景如画,特别是颔联引起了热烈讨论,并且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六称:“三、四写景极活现,万古不磨之句。”后四句融理入景,所表达的生短暂的感悟,以及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与境界,也颇能引起读者共鸣。

5、山水田园的简介

山水田园派是歌流派,是对田园和山水的继承和发展,以、孟浩然等为主要的物。山水田园派产生于朝,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当时朝还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十分强大,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文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会追求情感上的超脱,而且物质条件为他们的游山玩水提供了基础条件。其二是因为当时佛道盛行,返璞归真及净心明性的为其提供了心里基奠。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之景和悠闲自然的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其反映的也大多是闲适淡泊的心情。这些作可以巧妙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将感情与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境,抒写了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趣,风格清新,意境淡远。

在山水田园派中,就数的成就最高。早期的还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后来受到一些列的打击,而逐渐消沉,将山水之景作为心灵的寄托,安于田园生活,体会田园之乐。他工于,又精于画,做到了画中有中有画。他的坛中有着极深的影响力。是什么派

与孟浩然合称

与孟浩然都是朝著名的,他们的对后世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都是山水田园派的主要物,世将他们合称为“孟”。课外知识

朝有名的和画家,他的山水田园和边塞军旅是他主要的著作。苏轼曾这样评价:“味摩诘之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所以,与画的完美结合是作的重要特色。另外,的山水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简单的语句里饱含着浓情。而且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他里渗透着深刻的禅意,流动而又空灵。的很多都是清冷而幽寂的,仿佛脱离了尘世纷扰,充满了禅意。

而孟浩然未曾入仕,以隐士终身。他是朝山水田园派的第一。他的主要是表达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以及羁旅生活的愁,其风清淡而自然。孟浩然的山水意境非常丰富,虽然恬静,但是却充满了活力。在歌的表现上,孟浩然极具创造性,充满了洒脱自由的情致。他主张要用语言来塑造歌的形象,然后用形象把歌的意境表达出来。

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园派的物,用开阔的意境来描写秀丽的景色和悠闲安然地生活。虽然孟浩然的作在意境上,无法与相较,但是他的艺术造诣很高。故而,世和孟浩然合称为“孟。”

点击查看更多唐代诗人王维的思想演变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27984.html

热门阅读

  1. 201最新520网络情人节祝福语
  2. 生活名言佳句
  3. 最新搞笑的婚礼祝福语
  4. 我为祖国点赞征文
  5. 祝福新婚夫妇祝福语
  6. 高一的军训总结1500字
  7. 游杭州西湖小学旅游日记
  8. 201年六一儿童节祝福语说说
  9.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10. 201年最新年后上班第一天祝福语
  11. 人生哲理经典语句摘抄
  12. 2016优美圣诞祝福语
  13. 九寨沟导游词概况
  14. 学校安全协议书范本
  15. 201年3妇女节祝福语汇编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