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1 10:09:1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书96页--98页

1、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出示挂图,有生活的实例引入周长

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树桩面一周的长度是树桩面的周长

二、感悟周长

教学例2 摸一摸、说一说

用手沿课本的封面的四周摸一摸

举一举生活中的周长

三、量一量

逐一摸索量事物周长的方法

用软尺量

先用线量、再量出线的长度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还可以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定义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课堂活动

1、议一议:那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框的周长。

学生观察,并所出为什么?

2、独立测量作业本的周长

五、课堂作业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七1、2、3题

2、4题设下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拓展阅读

1、语文

《只有一个地球》微课

一、案背景

1.面向小五年级生。

2.材使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第一篇课文。

3.课前准备:①师准备: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②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信息网络手段查找介绍地球的资料。

二、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弄明白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条理,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悟。

3.情感目标:使生受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育,懂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可爱,同时又多么脆弱。

三、材及习者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北师大版小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这是一篇科小品文,从地球上可供人类生存的范围、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地球人类将别无去处等角度说明不能再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对于五年级的生来说,由于经过几年的语文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一些习语文的法,具备一定的独立习语文的能力,同时五年级的生已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提问题、探究阅读、合作习的能力。在课前,生已经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的了有关资料。对本课的内容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些,我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让生明白地球上人类生活的范围很小,我们不能再破坏资源,一旦地球被 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难点: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使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地球的现状,地球目前面临的危机,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1. 创情境法:利用百度强大的搜索功能,搜索介绍地球视频资料,为生创情境, 变想象为象,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美丽又渺小”。

2.活动探究法:利用百度搜索大量生动、逼真的影像,把“地球的美丽”、“人类生活范围很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无法移居别的星球”等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引导生对各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来获取知识,发挥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生的探究精神。

2、语文

一、目标:

1、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1、朗读:①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

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习陶渊明的《饮酒》。

2、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生各自读。

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的*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宾主的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3、语文

一、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法,提高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法。

四、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读

1.通过刚刚生的朗读比赛,我们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小结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4、语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习的评价标准。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生通过一堂课的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过程预(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师活动

(内容的呈现)

生活动

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讨论的意义

2)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观看;

2)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们的表现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立奖项的`式,实现习的自我评价。

点击查看更多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3401.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