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案例
再别康桥全诗构筑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是有所侧重。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 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二、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2、指名学生朗读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
2、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①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鉴赏: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总结: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 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
六、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
七、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八、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附板书: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拓展阅读
1、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方案,它是辅助教师个人教学的的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案,严格来说,教案是以某一课时或者某一课题为研究对象来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因此,教案的研究范围较为集中,表现为“微观性”。换句话说,单从研究对象范围来说,教案仅是教学设计的一重要部分,在对应层次上不及教学设计的宽泛。
教学设计则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单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
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是与本课程教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求的对应研究范围是整个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动态的复杂教学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是把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以“学”为中心,推动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第三代id模式。总的来说,教学设计的层次包括以系统、课堂、产品为中心的三个设计层次,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因此,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要比教案的宽广,表现出明显的“宏观性”。
2、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习
提问: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习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
第7题评讲时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一某两个数或正比例?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地到乙地要行20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习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3、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设计邮票》
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设计邮票》适用于大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与同伴合作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共同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仔细观察套票的特点,尝试设计套票,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美术《设计邮票》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套票的特点,尝试设计套票。
2、在与同伴合作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共同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签字笔、水彩笔、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邮票(意图:引发幼儿对邮票的兴趣)
(出示集邮册)
师:集邮册上有哪些邮票?这些邮票有什么用?
小结:(出示集邮册)邮票可以用来寄信,有的人还会把邮票当成宝贝一样的收集起来,做成这样的集邮册,如果你仔细观察这本集邮册就会发现很多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集邮册。
二、赏一赏邮票(意图:引导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邮票的秘密)
1、邮票欣赏一:
(1)出示一套京剧脸谱
师:在集邮册里有这样一组邮票,你发现什么?
小结:这些邮票上都是京剧人物,有不同的造型和动作,我们可以给它起名“京剧邮票”。
(2)出示两套打乱的邮票
师:这里有两套打乱的邮票,请你来看看哪些是一套?为这两套邮票起个名字吧!
小结:同一套邮票由多张组成,图案内容是一样的,不过造型可以有变化,它就是套票。
2、邮票欣赏二:
师:这一张邮票特别在哪里?它也有套票,猜一猜这一套邮票颜色应该是怎样的?
小结:邮票只用1种颜色,我们叫它单色邮票。单色套票的内容是一样的,每一张邮票就用一种颜色。
师:除了单色套票,还会有什么?双色套票和彩色套票又是什么样?
小结:双色套票和彩色套票的内容是一样的,每张邮票使用两种颜色是双色套票,每张邮票使用多种颜色是彩色套票。
三、试一试:设计邮票(在合作创作的过程中感受邮票的美)
师:邮票图案丰富,色彩很美。我们也一起来设计邮票吧!
四、评一评(意图:鼓励幼儿评价欣赏作品,体验成功)
师:请小设计师们把你们的作品送到评奖台上。哪个小组来介绍你们组的套票?
小结:今天我们和好朋友一起设计了一套邮票,我们可以把这套套票放到我们的集邮册里,让我们的集邮册越来越丰富。
本文扩展阅读:邮票,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
4、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设计邮票》
1.幼儿欣赏邮票,尝试用鲜明、柔和的色彩装饰邮票,美术教案--设计邮票。 2.增进幼儿装饰美和色彩美的感受和经验。 活动准备:
1.剪好花边的铅画纸 2.记号笔、油画棒。(人手一份) 3.集邮册3本。 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用鲜明、柔和的色彩装饰邮票。 活动流程:
欣赏邮票--师生讨论--幼儿作画--评价活动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2.前两天老师去邮局寄一封信,可是邮局的叔叔说这封信少了一样东西不能寄,请你们帮我看看到底少了什么?(出示信封) 3.这封信到底少了什么?(邮票) 4.你们知道邮票有什么用途吗?(寄信)
5.有的人喜欢把一些用过的和没用过的邮票收集起来,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邮票很美可以欣赏)
6.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邮票,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好吗? 7.师生讨论
8.你看到邮票是怎样的?(有花边、有币值、有美丽的图案……) 9.刚才有小朋友看见邮票上有美丽的图案,和表示邮票价钱的币值,在邮票的旁边有白色花边,幼儿教案《美术教案--设计邮票》
10.这是邮票设计师们设计。如果你是邮票设计师,你准备设计怎样的邮票图案?
11.邮票的旁边有一条白边,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要留下一条白边,然后在邮票上写上中国邮政4个字,这样就像邮票了。
12.谁愿意将你心里想的邮票图案画给小朋友看呢? 13.幼儿示范 14.幼儿作画
15.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张邮票?
16.请你们先想想你想设计一张怎样的邮票,然后再画到纸上。
17.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提醒幼儿要在设计好的图案旁留下一条白边。 18.活动评价
19.谁愿意将你设计的邮票介绍给大家听听。 20.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美术教案--设计邮票
5、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设计邮票》
一、线描画:眼睛宝宝捉迷藏
活动内容;眼睛宝宝捉迷藏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认识眼睛的基础上,能表现出各种形态的眼睛。
2、尝试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表现各种图案。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眼睛的外形特征。
2、材料准备;1教师用材料;示范画纸一张,图片,记号笔
3、幼儿用材料;【情景创意美术篇 】第1-2页;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
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
指导要点;幼儿通过谜语进一步了解眼睛的外形特征。
指导语;今天,欢欢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呢?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打一五官。
二、探索发现
1、指导语;我们的眼睛张在哪里呢?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长得一样吗?小朋友你可以观察一下你旁边小朋友的眼睛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我们中国人的眼睛和外国人的眼睛也不一样。欣赏图片看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我们的眼睛姓什么呢?示范画出,上下是什么线呢?眼睛是由两条弧线组成的,眼睛上面还有什么呢?可请幼儿来添画。
3、玩纸上游戏-眼睛宝宝捉迷藏
指导语;小朋友,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今天有很多可爱的眼睛宝宝要和我们一起来玩捉迷藏,让我们看看它们藏在哪里吧。小朋友也可以拿起你的笔宝宝,让它来散散步,师边说儿歌边来演示;眼睛宝宝走走走,向前走转个弯,向左走转一圈,继续走,谁能像老师这样走呢?请你来试一试。眼睛宝宝是由两条弧线组成的,画纸上哪里有这样的弧线?数一数有几只眼睛宝宝?还缺什么呢?添画眼睛眼珠子。
4、幼儿翻开第一页,欣赏艺术角中的作品。
三、创作表现
1、引导幼儿在创意墙中进行眼睛宝宝捉迷藏的游戏。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大胆随意的画线,并能找出眼睛宝宝,并进行添画。
2、教师指导幼儿大胆作画
四、欣赏评议
1、围绕画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眼睛宝宝藏在什么地方?并数一数。
2、鼓励幼儿相互找一找画中的眼睛宝宝。
五、结束活动
师幼共同收拾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二、线描画:奇幻过度 活动目标:
1、 欣赏各种类型的房屋建筑图片,尝试根据观察和想象设计造型奇异的房屋建筑。表现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2、 能较熟悉的运用各种线条进行装饰,初步体现出画面的黑白灰关系。
3、 感受各种建筑的美,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掌握各种线条的基础画法,并能将几种线条进行组合装饰;对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2、 材料准备:
教室用材料:挂图“奇幻国度
(一)
(二)”;搜集各种房子图片在活动室中布置成“奇幻国度”展览。
幼儿材料:《情境创意美术绘画篇》第5—6页、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参观“奇幻国度”
3、鼓励幼儿构想自己心中的奇幻国度,并邀请部分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挂图“奇幻国度
(一)
(二)”引导幼儿感受建筑物的造型美。
2、翻开《情境创意美术绘画篇》第五页,引导幼儿欣赏“艺术角”中的作品。
三、创作表现
1、翻开《情境创意美术绘画篇》第六页,鼓励幼儿在“创意墙”中大胆想象,合理构图,设计不同造型的房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对门窗、屋顶等作品创意性的造型。
3、引导幼儿用各种线条装饰房子,尝试表现画面的黑白关系。
四、欣赏评议
1、请幼儿讲述自己所画的奇幻国度,并及时的给与肯定。
2、围绕建筑物的外形、线条的装饰、色彩的运用,以及线条的整齐、画面的整洁等方面进行重点评讲。
3、引导幼儿互评。
五、结束活动
师幼一起收拾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三、立体纸工:卷卷圈 活动目标
1、 尝试将纸条卷成大小不一的纸圈、纸卷,感受纸张造型的多样化。
2、 能运用黏贴、连接等方法、将纸圈、纸卷组合成各种有创意的图形。
3、 感受纸工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能熟练地使用剪刀和固体胶棒。
2、 材料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用纸卷制作的范例2-3个、做好的圆形纸圈一个。
幼儿材料:《情境创意美术手工篇》第一页、第11-12页;剪刀、固体胶棒、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范例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二、探索发现
1、鼓励幼儿猜测纸圈和纸卷的制作方法,并操作示范让幼儿观察。
2、鼓励幼儿大胆思考:用这些纸圈和纸卷还可以组合成什么图案。
3、欣赏《情境创意美术手工篇》截取第1页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三、创作表现
1、欣赏《情境创意美术手工篇》截取第11-12页的材料用纸,动手制作卷卷圈
2、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将制作好的卷卷圈任意组合。
3、教室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四、欣赏评议
1、围绕卷卷圈的作品造型、黏贴及卷的技法进行评议。
2、鼓励幼儿间互相欣赏、评议作品,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及原因。
五、结束活动
幼儿整理物品,清理活动现场。
四、小蜘蛛的网(线描画)
活动目标:
1、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线条进行装饰,初步表现出画面中的黑白灰关系。
2、尝试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蜘蛛网的不同形态和外形特征。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体验创作和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在家长的引导下,对蜘蛛网进行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欣赏。 材料准备:
① 教师用材料:挂图“小蜘蛛的网”;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一个大大的蜘蛛网;大蜘蛛胸饰。
② 幼儿用材料:《情境创意美术·绘画篇》第9-10页;小蜘蛛*饰、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指导要点:教师和幼儿贴上胸饰,扮演“蜘蛛”。
指导语:蜘蛛宝宝们,今天蜘蛛妈妈带你们出去玩,好吗?
2、游戏:走蜘蛛网。
指导要点:教师和幼儿一边念儿歌(见“活动资源”),一边走蜘蛛网。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挂图“小蜘蛛的网”,引导幼儿欣赏。
指导语:这是什么?你们见过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蜘蛛网?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蜘蛛经常出现在角落里、树枝上、草丛中,它们在这些地方吐丝织网,捕捉害虫, 是人类的好朋友。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蜘蛛网的线条特征。
指导要点:再次出示挂图“小蜘蛛的网”,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蜘蛛网”的线条特征。 指导语:为什么小小的“蜘蛛网”这么厉害,可以捕捉到害虫呢?它的形状像什么?线条是怎样交叉的?
三、创作表现
1、翻开《情境创意美术·绘画篇》第10页,鼓励幼儿在“创意墙”上大胆表现,合理构图,表现出蜘蛛网的外形特点。
指导语:小蜘蛛辛苦几天织好的网,被昨晚的狂风吹破了,我们来帮帮它,送给它一张又漂亮、又结实、又能抓住小昆虫的网,好吗?
2、引导幼儿用各种线条装饰蜘蛛网,表现出画面中的黑白灰关系。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在蜘蛛网的间隙里用线条进行装饰,使画面更加饱满;线条要疏密 得当,运用交叉、交替和不同方向的线条排列表现“网”,并适当运用黑白色块。
3、幼儿自由进行线描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
指导要点:启发幼儿用丰富的线条,规律的排列装饰画面。
四、欣赏评议
1、展示幼儿作品
2、教师围绕蜘蛛网的外形、线条的装饰、黑白灰色彩的表现,以及线条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重点评价。
3、引导幼儿互评。
指导语:你觉得谁的蜘蛛网更美?为什么?
五、结束活动
师幼一起收拾整理物品,活动结束。
五、手工:剪窗花
活动目的:
1、初步感受中国剪纸艺术的美,体验表现美的快乐。
2、引导幼儿探索剪窗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设施及课件:《美丽的窗花》。
2、纸制房子四幢。
3、色纸、剪刀、筐子等工具和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欣赏环境布置和课件《美丽的窗花》,让幼儿初步感受剪纸艺术的美,激发对剪纸的兴趣。
二、幼儿第一次探索剪窗花。
1、提问:你知道窗花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幼儿自由讨论制作方法。
3、幼儿尝试剪窗花。
三、生共同评价,学习剪窗花的技能。
四、幼儿展示作品,并示范讲述制作方法。
五、教师示范和小结。
示范折纸:学习等平对分的折纸技能,鼓励多种折法。 示范剪法:学习挖空的剪纸技能,鼓励多种剪法。
六、幼儿第二次探索剪窗花。
1、谈话:窗花的作用。
2、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放音乐)
六、线描画:能干的长颈鹿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线条的组合规律与疏密变化,体验黑白线描画带来的美感。
2、能表现长颈鹿的外形,尝试用不同线条进行有序组合,装饰长颈鹿。
3、萌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示范导入
1、引导语: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吃草的动物朋友。可能会是谁?
2、边示范边讲解:它有三角形的头,它有长长的脖子,它有圆圆的身体„„这是它的身体的轮廓,再请粗笔来帮忙,给它穿上属于它的衣服„„
3、提问:你们在哪里见到过长颈鹿?长颈鹿生活在哪里?长颈鹿喜欢吃什么?(喜欢草原,爱吃树叶)
4、欣赏范例:漂亮的长颈鹿想找更多的朋友,一起去草地,一起去公园,一起去森林,一起去河边,瞧,还有小鸟在天空歌唱,有的长颈鹿昂起头,在跟小鸟说:“你好,你好!”
二、幼儿尝试
1、引导语:你的长颈鹿呢?请你把它请过来吧。
2、幼儿操作。指导重点:
1、粗细笔的转换运用是否得当。
2、长颈鹿的身体特征是否表现完整。
3、长颈鹿的不同姿态表现是否生动。
4、主题与背景的互动是否合理。
5、注意多匹长颈鹿之间的大小和遮挡。
三、分享讲评
1、观察讨论:看看长颈鹿在哪里?几只长颈鹿在一起?它们之间的故事?
2、小结:长颈鹿就是喜欢在一起生活,相亲相爱,很快乐。
七、创意画:魔术师的手套
活动目标
1、
2、 大胆尝试多只手套的不同组合方法。 尝试将多只手套组合成新物体。
3、 体验创意画中自由表现创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参加过与手套有关的活动。
2、 材料准备:
①教师用材料:实物手套若干
②幼儿用材料:《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片》第15~16页;水彩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1、 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手套。
指导语:看过魔术师变魔术吗?他有很多变魔术的工具,今天我把魔术师的手套借来了,魔术师的手套也会变魔术的,你们猜,手套会变什么魔术?
2、 教师示范多只手套的不同组合方法。
指导语:原来几只手套放在一起可以变成另一个新的物体,谁来试试? 小结:把手套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新的物体。(可以重叠、并列)
二、
1、 探索发现
教师引导每个幼儿自选两只或多只手套进行实物操作,在操作中鼓励幼儿想象自己编出的新造型。
指导语:你把魔术师的手套变成了什么?用了几只手套?变成新物体的哪个部分?
2、 翻开《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片》第15页中的“艺术角”,引导幼儿欣赏、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
指导要点:回顾添加的画法。
小结:添画时可以在物体的里面添加,也可以在物体的外围添加。
3、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作画步骤。
指导语:怎样用手套变出新物体呢?
小结:先用线条画出由几只手套组合变出的新物体的外形,然后再用添画的方法表现新物体的其它部分。
三、
1、
2、
四、 创作表现。
翻开《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片》第16页,鼓励幼儿在“创意墙”中进行创作。 幼儿进行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欣赏评议。
1、
2、
五、 鼓励幼儿大胆地向他人讲述自己的创意。
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结束活动。
师幼共同收拾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讲述活动:“手套的故事”。
八、综合材料:团团圆圆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了解熊猫的外形特点。
2、尝试用撕、贴、画等技能表现熊猫的外形特征。
3、热爱生活、喜欢动物,萌发对国宝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
2、勾线笔、胶水、黑色卡纸。
1、活动过程:
一、引导 谜语导入
猜谜语导入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探索发现
1、教师出示挂图“团团圆圆”,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指导语:大熊猫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结:图中的两只大熊猫是祖国大陆送给台湾的,他们分别叫做“团团”“圆圆” ,是象征两岸人民和平与友谊的“使者”。
2、交流讨论,说说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说出熊猫的外形特征,具体说说熊猫身体各部位的形状、颜色。 小结:说的真好,因为大熊猫长得非常可爱。圆滚滚胖乎乎的身体,大大的脑袋,黒黒的四肢和眼圈,还会爬树,逗人喜欢。我们一起来画出来吧!
三、幼儿创作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画出与众不同的画。
2、要求幼儿独立思考,作画,不影响他人。
3、教师适当参与作画并及时肯定好的想法和作品。
四、欣赏评议
1、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看看你的小伙伴是画的是什么,讨论是怎么添画的。
2、讲解较富有创造力的作品。(让幼儿体验其中乐趣),评选“最可爱熊猫宝宝”。
九、虎头帽(综合材料) 活动目标:
1、欣赏虎头帽的图片,感受其质朴可爱、夸张的造型美。
2、尝试用组合黏贴的方式表现虎头帽。
3、感受虎头帽的色彩美,初步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用色特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看过“虎头帽”的实物或图片。
材料准备:①教师用材料:挂图“虎头帽”;虎头帽范例一个。
②幼儿用材料:《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篇》第8页,材料包(彩带、棉花);纸盘(活动前盘子反面刷上了黄色或橙色颜料)、各色卡纸、剪刀、记号笔、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引导幼儿模仿老虎表演,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指导语: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虎们要举办狂欢会了,我们也去看一看,好吗?咱们挺着音乐,扮演老虎进入会场。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挂图“虎头帽”,引导幼儿观察挂图上的布老虎工艺品的图片,感受其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指导语:虎头帽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你觉得虎头帽什么地方最美丽?布老虎由哪几种颜色组成?
小结:这些物品都是以老虎为原型,瞧,它的眼睛瞪的像铜铃,胡须翘翘。中国人最爱用红色、黄色,画年画、做玩具时也喜欢用这些鲜艳的颜色,这些鲜艳的颜色让人感觉很吉祥、很快乐。
2、引导幼儿了解虎头帽的吉祥寓意。
指导语:虎头帽是妈妈送给宝宝的礼物,为什么要让宝宝穿上有凶猛老虎的虎头帽呢? 小结:妈妈一针一线地做虎头送给宝宝,代表了妈妈的美好祝愿,她希望宝宝不受到坏人的欺负和伤害,也希望宝宝长得像小老虎一样活泼可爱、虎头虎脑、勇猛健壮。
3、出示虎头帽示范,引导幼儿欣赏并鼓励幼儿猜测它是怎样做出来的。
三、创作表现
1、欣赏《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篇》第8页,了解“虎头帽”的制作步骤。
指导语:翻开《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篇》第8页,一起来看看“虎头帽”是怎样做出来的。
2、出示制作材料,提出制作要求。
指导要点:请幼儿先用纸盘剪出帽子的耳朵;最后在盘子的左右两边打上孔,系上彩带。
3、幼儿制作虎头帽,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材料的取放常规。
四、欣赏评议
引导幼儿根据做好的成品“虎头帽”,相互欣赏评价。
五、结束活动
师幼共同收拾整理活动场地,将材料、工具还原,结束活动。
十、线描画:树桩的联想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添加、组合、变形等方法表现对树桩的想象。
2、能仔细观察树桩的外形,并根据其外形特点进行大胆想象与创作。
3、体验树桩联想与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观察外形有特点的树桩,收集并欣赏树桩、树根的图片。
2、材料准备:教具:挂图“树桩的联想” ;学具:8K 纸,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妙妙魔法屋,想让魔法屋出现,首先要念一句神奇的咒语: “米斯嘎,木斯嘎,变变变。 ”猜猜今天是谁来给大家变魔术呢?(幼儿猜) 到底是谁呢?(出示树桩图片)它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树桩的外形。 你还见过什么形状的树桩?(幼儿自由说:我见过的树桩像花朵;幼:我见过的树 桩像小鹿;„„)
二、欣赏范画,激发想象 现在,树桩就要变魔术了,你们可不要眨眼,看仔细哦。 (米斯嘎,木斯嘎,变变 变)
1、出示范画一:树桩变的怎么样了?(树桩变大了、变小了、变高了„„)
2、出示范画二:树桩又要变了,米斯嘎,木斯嘎,变变变。咦?变成了什么?怎么变 的? 小朋友, 你们想不想也来变魔术呀?那你想把树桩变成什么呢? (幼儿讨论后回答) 幼:我把树桩变大,变成游泳馆; 幼:我把树桩倒过来,变成跷跷板; „„ 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来比一比谁变的魔术又快又好看。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幼儿创作,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放大夸张、图案装饰和情景联想的方法表现画面。 教师引导幼儿合理布局、构图,并注意画面饱满、整洁。 幼儿进行创意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作品,进行讲评 鼓励幼儿大胆地向他人讲述自己的创意。 米斯嘎, 木斯嘎, 变变变, 树桩变成„„师幼一起将完成的作品布置在作品展示区,并引导幼儿注意欣赏、评价,提升幼儿 的经验。
五、整理材料,结束活动 师幼共同收拾整理材料,结束活动。
十二、油画棒:京剧脸谱
活动目标:
1、欣赏京剧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激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2、尝试利用鲜艳的色彩和对称的图案设计脸谱,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和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脸谱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1、师:昨天我们听了京剧,又看了京剧演员的服饰,今天我们来看看京剧演员的脸部的化妆好吗?
2、让幼儿欣赏京剧脸谱
3、师:它呀,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京剧脸谱。这个京剧脸谱这么特别,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看看京剧脸谱的秘密呢?
二、幼儿和老师一起探索京剧脸谱
1、观察脸谱颜色:颜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各自的含义:像红色的,它表示个性忠诚的;黑色的表示个性刚直的;它们表示的是好人。白色的表示个性多计谋的,还有黄色的,表示坏人。蓝色的、绿色的代表勇士;金色、银色的表示神话里的人。
2、观察脸谱的对称:左边和右边脸的图案是一样的,都是以鼻子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的。老师拿一张纸竖在图案的鼻子中间,请幼儿来看一看。
3、观察京剧脸谱的夸张:脸谱的眉毛、眼睛、鼻子这么粗、这么大,这样画是为了让看戏的人一看就知道台上有谁。
三、幼儿创作
1、师:现在有许多艺术家把京剧脸谱制作成艺术品,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大艺术家来制作京剧脸谱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好吗?
2、提出要求:
1)脸谱要以鼻子为中心左右对称 2)可以选择一种底色来表现人物 3)可以自由创作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创作
四、将画好的脸谱进行展示
师幼共同评价
十三、线描画:小蛇的一家
活动目标:
1、感受多变构图,体验作画的乐趣。
2、尝试用蛇的形象以大小、正倒、前后等对比关系重复出现的构图方法表现画面。
3、在运用组合关系的创造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丰富有关蛇的知识,初步会画蛇的外形。 材料准备:①教师用材料:挂图“小蛇的一家”示范画纸1张
②幼儿用材料:《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篇》第29~30页;记号笔、水笔画。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描述蛇的外形特征引出绘画主题:小蛇的一家。
2、引导幼儿想象小蛇一家成员在外形上的不同。
指导语:小蛇家的每条蛇的外形都是不一样的,设想一下他们的不同。(如:长长的爸爸、胖胖的妈妈、瘦瘦的姐姐、大大的哥哥、小小的弟弟、细细的妹妹等,以及其他成员。)
小结:小蛇的成员有大小、粗细的区别。
3、讨论:小蛇的家在一个洞里,他们在家里会干什么呢?
二、探索发现
1、教室出示挂图“小蛇的一家”,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蛇的身体特征。
指导语:小蛇一家很快乐、自在、完全不懂得守规则,在家中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又到处乱跑,还会缠绕在一起,今天我们就来画出小蛇的一家在一起游戏的样子。那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来呢? 小结:蛇的外形有大小的变化,位置有前后左右的变化,有的看起来正对着我们,有的看起来是侧对着我们。
2、翻开中的“艺术角”,引导幼儿欣赏、感受画面中小蛇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创作表现
1、翻开《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篇》第30页,引导幼儿在“创意墙”中进行创作。 指导语:今天我们就用大小的变化、有正有倒的方法来画小蛇的一家。瞧,这张就是山洞,小蛇家的成员很多呢!大大小小的蛇要画满整张纸。
2、幼儿进行创意作画,教室巡回指导。
四、欣赏评议
1、引导幼儿从小蛇的大小变化、不同的排列来评议欣赏。
2、教师从幼儿的作画过程及完成的作品两个方面做出评论。
五、结束活动
师幼共同收拾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十四节:油画棒:年夜饭
活动目标
1、
2、
3、 了解中国吃年夜饭的习俗和年夜饭文化。
能合理安排画面内容,尝试用紧凑构图的方法表现出年夜饭的热闹场面。 感受年夜饭合家团圆,喜庆、热闹的气氛,萌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知道每年的除夕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预示着家庭团团圆圆。
2、 ① ② 材料准备:
教师用材料:挂图“年夜饭”;吃年夜饭的相关视频;收集家庭吃年夜饭的照片。 幼儿用材料:《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片》第31~32页;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1、 情境导入
播放吃年夜饭的视频,引发幼儿对吃年夜饭的回忆。
指导要点: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引发幼儿对吃年夜饭的回忆。
指导语:刚才的视频短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你们家是怎样吃年夜饭的?
2、 请几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家吃年夜饭的场景。
小结:吃年夜饭,是我国传统的庆祝新年的习俗之一。全家老少相聚在一起,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吃年夜饭时,每个家庭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如鱼,象征着年年有鱼;圆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火锅,象征着红红火火„„
二、
1、 探索发现
教师出示挂图“年夜饭”,引导幼儿欣赏,感受吃年夜饭热闹的场面。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人们的服装、动态、表情和周围的场景,如喜庆的服装、丰盛的菜肴等。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在吃年夜饭呢?
2、
三、
1、
2、 翻开《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片》第31页,引导幼儿欣赏“艺术角”中的作品。 创作表现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家里吃年夜饭的情景。
翻开《情景创意美术·绘画片》第32页,鼓励幼儿在“创意墙”中大胆作画。
指导要点:先在画面的主要位置把桌子的位置确定下来,再添画人物和桌上的菜肴,最后添画周围的场景来丰富画面。
指导语:吃年夜饭时,家人团聚在一起,菜肴也很丰盛,所以我们要来画一张大桌子,家人围在桌子的周围;画的时候注意每个人不同的动作及神态。
3、
四、
1、
2、
五、
六、 幼儿独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欣赏评议
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作品,并交流分享创作的经验和感受。
教师针对有独特创意的幼儿作品提出鼓励,并在展示台上展示所有幼儿作品。 结束活动
师幼一起收拾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作画时,画纸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十五节:手工:自制面具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观察,体验动手动脑的作画乐趣。
2、通过观察欣赏各种有趣的面具, 了解面具的主要特点, 能尝试利用设计由有关联的常见物组成的面具,感受面具的趣味性.
3、会运用已有经验及有关绘画步骤图等绘画知识想象设计有趣的面具激发求新异的创造力,巩固绘画的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室中吊满各种实物面具成为面具王国幼儿每人一个面具,音乐磁带一盘所设计的趣味面具三个(餐桌面具、房屋面具绿化面具);步骤图一张,幼儿每人一张白纸、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欢迎小朋友参观面具王国,了解面具的共同特点
教师戴唐老鸭面具,以唐老鸭的身份带领幼儿随音乐参观面具王国,并让幼儿带着面具感知面具的主要特点:
面具中眼睛部分是挖空的;因此带了面具后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各种物体;
二、逐步出示步骤图,让幼儿想象老师会设计怎样的面具,幼儿回答,激发幼儿想象力;
(启发语)师:我们一起看魔术表演(教师出示步骤一见附图<一>中的<1>我们猜一猜后面将要画什么呢?(让幼儿想象回答)可以依此方法逐步出示图<一>中其他步骤,最后形成一个趣味面具——房屋面具
三、教师出示所设计的其他趣味面具,让幼儿感受面具的趣味性,请幼儿构想一个奇特面具
1、幼儿欣赏所设计的其他趣味面具,并了解面具的趣味性;
(1)餐桌面具:头发是桌布,眉毛是筷子,眼是两个碗,嘴是一个锅;
(2)绿化面具:头发是梯形屋顶;眼睛是两扇窗户,鼻子是五角星,嘴是一扇门;
小结面具趣味性:每个面具的组成都是由有联系的东西组成的,因此面具很奇特、很有趣。
2、请幼儿动动脑筋,构想一个有意思的与别人不同的面具,鼓励幼儿大胆的谈论自己的构想。
师:小朋友,你喜欢这些面具吗?是不是很奇特、很有趣呢!请你们动动脑筋,也说说一个有意思的与别人不同的面具!
四、教师交待设计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有联系的东西构想有趣的面具——勾外型——五官——涂色;
(2)作画,外型要画大一些,用黑笔勾线并涂上漂亮的色彩;
(3)每个小朋友设计2副与老师不一样有趣的面具;
(4)注意书写画的正确姿势;
五、教师小结:展示幼儿作品“有趣的面具设计展示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6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