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看见”世界》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8:32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②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时它们就弯下腰去,把叶片的正面对着玻璃。

③很多种子,比如生菜、烟草或丁香的种子,也能感光,因为它们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发芽。如果我们在园子里无意中给它们盖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无论我们浇多少水,它们都一动也不动。它们在等候一条蚯蚓、一只鼹鼠、一棵倒伏的大树或园丁的锄头耙子把它们带到光明的地方来,它们就趁机发芽。

④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最初的淡黄色幼芽长出来时,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就是大种子的营养储备也不是无限的,瘦弱的幼芽可以在土壤里挤得更远,这样它就有较多的机会抢在能量耗尽之前到达土壤表面。一接触到光亮,幼芽就会立刻察觉,于是它不再长长,而是把剩下的能量投入叶绿素的生产,光合作用开始了,新的富含能量的分子诞生了,能量储备已经告急的植物宝宝得救了,开始转成绿色。

⑤除了发芽和变绿,太阳还影响着植物的其他许多生命过程。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上看出来,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

⑥但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红柿,能感知邻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宽敞,它们就不慌不忙地长得强壮敦实,但如果跟别的植物挤在一块儿,它们就长得很快,力求尽快超过竞争对手。

⑦植物学家现在知道,植物确实是依靠光感来测定竞争对手的方位的。他们是这样解释西红柿现象的:在挨挤着很多绿叶的地方,光照会发生变化,变化之一在于,太阳光中的深红色成分突然多于浅红色成分,绿叶吸收一部分浅红色,却把深红色反射回采,西红柿正是从红色光的变化中得知,绿色的邻居长得快要超过它了。

⑧植物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光,但我们真能认为它们这是“看见”的吗?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

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当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它。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满了各种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触视网膜,它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刺激了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就会产生电脉冲。当电脉冲到达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灰细胞就会对视网膜的信号进行分析、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便会称之为“看见”了。植物也有感光分子,专家们称之为光敏素的隐色素,它们使绿色的生物拥有了极其细腻和多样的感光性能。在我们的眼睛觉得漆黑的地方,藻类、苔藓和花草树木就能对光的刺激作出反应了。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⑩我们的视网膜上会产生周围物体的真正的图像,供大脑分析利用,这个植物可做不到。它们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大脑,跟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它们的感光分子遍布全身,如果受到刺激,这些分子就会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作出相应的反应。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内容。(4分)

(1)这样它就有较多的机会抢在能量耗尽之前到达土壤表面。

(2)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2.第③段列举了生菜、烟草和丁香种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⑧段中说“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人类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回答。(4分)

4.从植物“看”世界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参***:

1.①在黑暗中发芽的种子最初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2分)②植物能“看见”吗?(2分)

2.具体说明很多种子只能在有光亮的地方发芽,从而进一步说明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2分)

3.①当光落到视网膜上时,人类就能感受到它并且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刺激视觉神经而产生电脉冲,到达大脑后大脑会对信号进行分析;植物也有感光分子并且还能够感知波长(2分)。②人类可以用周围物体的图像进行分析利用;而植物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理中心位置的大脑,它们的感光分子遍布全身,通过生化过程做出相应的反应。(2分)

4.积聚力量,等待机会;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在竞争中要知己知彼等。(4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即可)

拓展阅读

1、知识方法

一、信息链接

1 考信息:

1、对象对象的特征。

3、对顺序的理解。

4、理解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5、对章内容的理解相关内容的概括。

6、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科技对象的运用和前景。

考点所占比例:

一般出现在A卷,分值在12分左右。

常以主观形式出现。

2 基础信息:

是三大实用体之一。它以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知识性。

根据对象可分为事和事理两类。事是解实体事的形态、结构、性质、功能等特征的。事理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考以事为主。

二、解程序

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也就是,三大的客观性很强。因此,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的对象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把握住章所要的特征。

2、理清章的思路,分析章的层次

理清章思路就是理解章各个部分分别是从什么角度阐释对象、讲解相关知识的。

3、理解词句的含义作用

§1·1 把握对象其特征

应考策略:

1、分清的对象

(1)区分的类型。事本身就是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找出来。事理,它的对象不能仅目上,只有通,在整体感知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章的对象。事理的对象往往就是的主要内容。

(2)其次,抓住章的心句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一篇章有一篇章的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对象当作整篇章的对象。

2、把握的特征

(1)能区分的类型,准确把握对象。

(2)从的内容扩手,从理解、概括对象的特征。

(3)抓住章的心句关键性词语。作者为了要在清楚、准确的的特征,往往把有关事特征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

(4)没有显交代事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的特征。

2、知识方法

1、概括--概括选(或选某一段)的对象,或给章拟个标。概括全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应对策略:

(1)对象:一首尾段。

(2)给章拟标,要体现简、新颖、概括的原则。一般为对象或内容。

(3)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4)段意概括:先找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2、提炼--给某事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

(1)下定义,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找,但需要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

3、筛选--常用的疑问词:"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对策是: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

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准确具体地了……(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了……(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了……(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了……(事加特点);(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了……

注意:书写要认真准确。回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

5、顺序--考查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6、结构--分析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的是生产过程。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总领全""引(领)起下"、"总结上"、"承上启下"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具体指代什么。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的一部分。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找出一个能体现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先要不能,然后再: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9、开放性试--考查与选有关的语言知识、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对选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法,;结合选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法或设想等。

3、知识方法

技巧分析:加点字词有作用?抓住准确这一特点

二。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作用?抓住准确这一特点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 地了事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考点:1、对对象特征理解。

3、对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温馨提示:方法包括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点击查看更多《植物如何“看见”世界》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16964.html

热门阅读

  1. 《魅骨》好段摘抄
  2. 五年级数学《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3. 《会变的水》幼儿教学反思范文
  4. 祝高三学子金榜题名的祝福语
  5. 201年过年祝福语短信
  6. 变电所安全管理协议书
  7. 激励人心的演讲稿
  8. 温馨的老师节日祝福语大全
  9. 关于新生军训总结
  10. 专利权共有协议的范文
  11. 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12. 平安夜温馨祝福语
  13. 关于军训的日记精选
  14. 201年喜迎春节祝福语大全
  15.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祝福语汇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