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教材简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16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讲的是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比脚印的事,全文共有六句话。讲的是在一个雪花飘飞的日子里,小马、小鸭、小鸡、小狗来到雪地里。他们观赏着各自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小鸡的脚印像一片片竹叶;小狗的脚印像一朵朵梅花;小鸭的脚印像一片片枫叶;小马的脚印像弯弯的月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认识课文的14个生字。
3、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鸟、小鸡、小鸭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特性。
一、设情境,揭示课题。
歌曲导入。(欣赏《可爱的动物》,学生可随着音乐声,自由做动作)
师:冬天到了,下了一场雪,有些可爱的小动物不怕冷,纷纷来到了雪地上当起小画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他们画的画是什么样的?读了课文,你们就明白了。
二、层层递进,引导初读。
1、自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六句话,请小朋友们按顺序读每一句话,再想想它的意思。
3、检查初读效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雪地上的小动物都画了什么?(引导学生用小鸡画了────────等句式说话。
根据回答,贴出(小鸟、竹叶、小狗、梅花、小鸭、枫叶、小马、月牙)的图片。
(2)你能把刚才四位小朋友说的话在课文中找出来吗?
4、师:这些小动物画的画为什么会不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好吗?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1、指导读第一句话。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示本课插图)
(2)第二个下雪啦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
(3)指导读:你能同学们惊喜兴奋的心情,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
2、指导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2)理解小画家指谁?
请同学到台上按顺序指出动物图片上的动物名称。
(3)指导读句子:你能把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边读边想想每种动物画了什么。
(2)指名读
(3)指导读
①他们画了什么?你们见过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吗?谁能画给大家看一看。
请四名同学到黑板前画,跟小动物画的比一比。
②感悟句子:这些小动物还能画别的吗?
(学生说:不能,因为它们的脚趾各不相同,一种脚趾只能印一种脚印)。
③反复朗读句子。
4.指导朗读第四句。
(1)自由读第四句。
(2)指名读第四句。
5.指导读第五、六句。
(1)自由读
(2)感悟句子:在寒冷的冬天小动物们都不怕冷,跑到雪地上来玩。青蛙为什么在洞里睡觉呢?
(3)反复读句子
四、复述课文
在情境中背诵。
教师提示:你们能看着图来给大家介绍雪地里的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吗?
五、识字训练
(1)小组内合作识字: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大家能不能自己学会记住它们?小组同学合作学习,哪个字你记住了,就把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2)交流识字:你记住了哪些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六、总结
拓展阅读
1、小学语文《雨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彩、半"等10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旁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问、有"等5个字和横钩1个笔画。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读好对话,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分角色读好对话,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正确认读多音字"数、长";正确书写"有、从".
"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中的儿话音)
2.老师来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把书拿好,眼睛看着课文,认真听。(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3.同学们,请你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在书中标画自然段,圈画会认字。(五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多种方法学生字词
1.学习认读字。
(1)大屏幕上有许多词语,请你借助拼音读一读。(课件出示认读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这些词语去掉拼音了,谁想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看图举词卡游戏: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请你们在词卡中迅速找到相应的词语并举给老师看。
(4)认读字从词里跑出来,你们还认识吗?(开火车读认读字)
(5)之前我们识记新字有哪些方法?(加一笔,减一笔,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学生用学过的识记生字法自己认读生字。
(6)认识三撇、穴宝盖、立刀旁三个偏旁。
2.学习会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五个生字,谁来读一读?
(2)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记字)
(3)仔细观察这三个生字的字形,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4)同学们先看老师写这五个生字。
(5)自己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一个。
(6)反馈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生字多次复现,渗透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你们知道雨点儿是从哪儿来的吗?自己读一遍课文,要求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破词。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理解"数不清".
①有一天,天上的云彩越来越多,不一会天空中下起雨来了。(师在黑板上画云朵和两滴雨)
②回忆一下课文,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老师这样画对吗?(不对,应该有很多雨点)
③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表示雨点儿数量很多。(数不清)
(2)指导朗读。
①课件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这句话怎么读才能表示出雨点很多呀?自己练一练。
②指名读。
(2)理解"飘落",指导朗读。
①雨点很轻,也很小,风一吹,雨丝都变得斜斜的,然后慢慢地从天空落到地上。书上用了一个词,是怎么落下来的?(飘落)
②"飘落"是指雨点轻而慢的下落。读"飘落"这个词的时候,可以读得稍微慢一点、轻一点。再来练练这句话。(学生练读)
③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句子)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大雨点儿说了什么?小雨点儿又说了些什么呢?自己读读二至四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大雨点儿、小雨点儿的话:你要到哪里去?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看看屏幕上的三个句子,出声读一读,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②谁来读一读?小结:在读问句的时候,语调要有一点点往上扬,读出问的语气。
③左右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④分角色朗读。
⑤我们读了大雨点和小雨点说的这些话,知道了他们要去的地方,他们要去哪儿?(大雨点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小雨点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⑥为什么大雨点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小雨点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有花有草的地方需要雨水,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更需要雨水,每一种花草树木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
3.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图片)小雨点来到有花有草的地方,经过雨水的冲刷,这里的花草颜色更鲜艳,更美丽了;大雨点来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在雨水的滋润下,这里长出了绿绿的草,红红的花。请你们想象刚才美丽的.画面,美美地读第五自然段。
②(课件出示图片)雨过天晴,大地上的变化可大了!你能把括号里的内容填完整吗?(指导学生说完整语句,包括括号前内容)
_______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________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停顿。
③你们说说,这么美丽的景色都是谁的功劳呀?(雨点儿)
小结:雨点的功劳远不止这些,雨点儿唤醒了万物的生长。
④请你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雨点儿,你要到哪儿去?为什么?
农田,让禾苗喝足水,结出更多的庄稼。
果园,让果树喝足水,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花园,让花朵开得更美丽。
小结:同学们的愿望有很多很多,也很美好,如果你们是雨点儿的话,你们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4.回读课文。
回想雨点儿的功劳,带上你美好的愿望,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再来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读好人物对话。运用分角色朗读,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运用多媒体课 件,再现雨前雨后情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通过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走进角色,明白雨点儿滋润了万物。
(四)拓展练习,仿照句式说句子
1.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真的盼着春天早点儿到来,雨水快快降临,来唤醒自然万物。你们还记得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雨点儿从哪里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2.雨过天晴了。
课件出示句子: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亮亮从屋里跑出去。
3.请你读一读这三个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4.像这样的句子你们会说吗?
课件出示句子:_________从_________.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发现句子规律的基础上,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仿照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进行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读了关于雨点儿的故事,知道雨点儿为万物生长做出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相信你也喜欢上了雨点儿。
2.今天回家后,把小雨点儿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小伙伴听。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延伸,回顾、整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促进学生积累、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2、课文《雨点》教学设计文本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看图揭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布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雨点》。
师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课文中供有4句话,配有4幅图。请小朋友一边看一幅图一边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
3、通过自己的读,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懂读好。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luò
(1)(出示生字)落。读准字音
雨点是从空中落下来的,它落进了池塘里。
(2)(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
池塘里的水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一动也不动,就像什么?书上用了哪个词?
Shuì jiào
(1)(出示词语:睡 觉)读准字音,“睡”是翘舌音。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所以“睡”这个字很有意思,是个眼目旁。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指导读好第1句。
(二)讲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溪画面)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sàn
出示词语:散 步)读一读。
2、为什么不说它睡觉,而说它在散步呢?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3、指导读好“散步”。
4、指名读第2句。评议,再读。
(三)讲读第三句。
1、自己看第3幅图,小声读第3句话,能不能把意思读懂。
(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河画面)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他有没有读懂。
3、评读。
4、齐读第3句。
5、小结:刚才大家看着图,自己读懂了第3句话的意思。
(四)讲读第四句。
1、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自己读第4句话,能不能把第4句话读懂、读好。
2、指名读。
3、评: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Hǎi yáng tiào yuè
(出示词语:海 洋 跳 跃)
4、指导读好“海洋”、“跳跃”。
5、齐读第4句话。
四、指导朗读。
1、现在谁能把整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呢?
2、自读、互读、指名读、赛读、全班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这些生字不光要认识,还要能记住它们。
本节课,我们学了几个有三点水的字?
3、“落”是上下结构的字,三点水在这里不做偏旁了。
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海”这个字请小朋友注意右边“每”的笔顺。
“洋”这个字怎么记呢?
4、师范写“落”、“海”、“洋”。
5、学生描红、临写,师**指
第二课时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头饰、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头扩词。
海( )( )( ) 落( )( )( )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2、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来读好下面这几个词语: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3、看着板书或屏幕,试着背诵课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然后问:我们来演一演这个课本剧好吗?
4、拿出自己做的头饰,边背边做动作。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2、多媒体课件显示:雨点落进果园里、树梢上、田野里、池塘里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 。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4、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指导,放轻音乐。
池塘 睡觉
小溪 散步
2、雨点 江河 跳跃
海洋 奔跑
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范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
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
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
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
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
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如“斩草除根”“旷野”;
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
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历”和“拜访”的十年经历
(3)作者说他们“个个满腹经纶”,你觉得他们将是怎样的?
2、精读第二——九自然段。
(1)
在读课文之前,请你结合课题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问题?请自由提问,并找到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2)从大家的提问中删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学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且哲学家都说他们是“饱学之士”了,哲学家还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
结合课文,说说,哲学家心里的“杂草”和学生心里的“杂草”有什么不同?结合生活,想想,学生和哲学家的回答的回答对还是错?区别?
请你对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地点和内容、方法和艺术谈谈看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用笔划下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句子。
(3)同桌相互讨论后,再全班交流。
3、精读第十自然段。
(1)请你们谈谈“根除”杂草的唯一方法什么?
(2)“旷野里的杂草”和“灵魂里的杂草”有什么区别?
(3)对于哲学家来说,这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对于他的学生来说这堂课是不是最后一课?为什么?
三、扩展阅读练习:
(1)比较两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课堂“六分钟写作”《我读……最后一课》。先写出所读的文章内容,然后就自己阅读的文章内容及思想写自己想写的话,全文不少于100字。
小组之间开展朗读比赛和抄写及听写词语的比赛。
4、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资料小学六年级课文《春夜喜雨》的教案设计
【**--诗歌】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社会的*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当dāng潜qin径jng重zh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俱黑,
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
王嗣奭《杜臆》中云: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不然,则江船句与喜雨无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径耶?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
四、总结: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的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1)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诗每个句子也都充满喜意,可是整首诗自始至终透露了喜字吗?
没有,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云:喜意都从罅隙里迸透,我们读这首诗,就应该找出罅隙里的喜意,从而体会诗人那种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高尚纯洁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层层深入。
(3)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观察生活,用字贴切、自然。
(4)情景交融,构成诗歌的意境,情与景,也是构成诗歌两个要素,《春夜喜雨》通篇写景,是否就没有写情?
明确: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才使得诗歌本身含蓄蕴藉,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五、一首诗,怎么知道它好,它不好,需要用心体味、鉴赏,如何鉴赏?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
明确:简单的说,我们可以从体味诗歌本身意境入手,如何入手?(屏幕显示)
1、抓住重点字来分析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2、借助想象和联想。
3、分析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4、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
六、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诗歌本身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意境,并作了初步的赏析,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另选一首唐诗写一篇小评论,要求:不用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一个方面即可,如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感情、语言的特点、技巧等等。同学们需要多查资料,并能借助联想和想象。
附:板书设计
杜甫
喜:一、应时而生知拟人
二、润物有功潜、细听
三、雨意浓厚俱黑、独明看
四、满城春色湿、重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1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