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何时照进现实教师随笔
又是春季,暖风佛面,暖意抚心。
忙碌的工作后,终于迎来了一点闲暇假期,让自己走在春天里,让全身的细胞浸润在春的气息中。这个时候,感觉生命像是枝头的新绿,正渐渐鲜活起来。
最近一些日子,身体有些疲惫。工作中的繁杂琐事打乱了作息时间,偶尔也扰乱一下平静的内心。有时候,我不得不思考,明天会好吗?
曾经憧憬避居喧哗,采菊东篱下。在微凉的早晨骑着单车,淡香长发散开在初醒的风中,悠然缓行于长长街巷,在喉咙里哼一曲清新的歌,安然如滚圆的朝露。淡淡的太阳,丝薄的清风,沉醉其中,无一不是赏心悦事。在闲暇的午后,落地窗前,迎着阳光做自己喜欢的画,安逸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凡尘俗事。
可命运是个捉弄人的家伙。你想往东,它偏偏往西。你要风它偏给你雨。憧憬只是憧憬,现实是现实。静下来去思索,生活无法随心,也许是因为我那不太积极的心,与社会格格不入。
生活中处处有竞争,而我却喜欢无争。无争便不用再为了名利而撕破脸。也许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名利能带给我们许多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但与此同时我们失去了很多人间最平凡最珍贵的东西。我不愿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我希望用一颗赤子之心坦诚地面对这原本可爱无瑕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不用争上天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如果说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是个零,那么我们每个人在离开的时候不也是零吗?又何必争。与世无争,用一颗止水般的心来面对生活,也许我们会发现身边很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亲人、朋友……远比名利场中的一切浮华珍贵。
踏入了社会,我便像一只不断被人抽打的陀螺,没有停下的那一刻。生活没了诗意,没了浪漫。想不起自己有多久没读过诗集,多久没写过文章,从前我是有多么喜欢感慨生活的多彩,而今只剩下柴米油盐。想去旅行,却觉得奢侈。想去踏浪,却在被窝里久久不肯起床。诗意已经被现实打碎。
拓展阅读
1、教育随笔:老师我不想分勺子了
餐前安静活动了,我让孩子们看早期阅读的故事碟片。要分餐具了,我照样让能力较强的BB去分勺子。“老师,我不想分了!”没想到一向很乐意分勺子的BB今天“一反常态”了。“为什么呀?”“很累的,我想想看看故事。”听了BB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确实,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让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帮助老师或阿姨做一些事情,而有些孩子在享受别人服务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让他们有意识的做些什么呢?而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些事就该是能力强的孩子做的,能力强的孩子就必须多做些事呢?我忽然意识到我要调整自己的意识,要让大家都学会付出,学会爱!
第二天的早上,晨间谈话时,我就和孩子们商量:“从今天开始,老师要来选小组长了,老师向让我们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来轮流做组长,让每个小朋友都来为我们班级做事,做老师、阿姨的小助手,好不好?”“好!”清脆的童声一起响起。于是我讲解了“游戏”规则后,就从1号开始了。
从此,轮到值日的孩子,开始为大家“忙碌”了,主动帮助老师分发油画棒,帮助阿姨分勺子;区域活动时也会“检查”一下大家的整理请况。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我真的又一次感觉到孩子们长大了,能干了!小班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
2、加减法数学教师感想随笔
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节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多位数加法的经验出发,设计了几道多位数加法的应用题,让学生试算,一生板演。学生算完后,教师提问:做多位数加法时,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对齐了。接着我出示例题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很快列出算式,并让学生试算。教师**。然后让学生看看教材中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教材中的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说明: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整节课,我通过先做后说,“先学后教”把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算理融会贯通,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教学效果较好。
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经历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经历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
加减法 数学教师感想随笔2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242班上课时,为了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注重数形结合,我安排了学生摆小棒的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摆小棒,再选择不同摆法的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集体评价,最后选择出正确的摆法,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直观经验,理解笔算方法的原理。然而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发现很多学生仍然采用先设法口算出得数,然后列竖式的错误的笔算方法,当然计算过程也是错误百出,比如要进位没有进,要退位的没有退,算错的也比比皆是。
是我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照理说摆小棒这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理念的呀。难道是学生做题太粗心?那也不会这么多学生做错啊,而且还包括平时比较认真仔细的学生。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第二天在上第二课时是在恍然大悟:其实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并没有经历“自反抽象”的内化过程,投影仪上,电脑上的操作,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一个观察者,因而后继的竖式学习过程中,他们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可想而知,课堂中的操作没有达到预期的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笔算方法的效果,学生未能运用通过操作所建立的直观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其实可以在得出正确的摆法后,教师应该让每位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可以如何操作,更可以再用小棒试着重新摆一摆,把操作的过程说给同桌(或组内交流)听听,当他们通过老师的引领与语言内化后,教师再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如果用竖式来表达摆小棒的'过程,那么自己是先摆什么,在竖式上应该怎样写,再摆什么,在竖式上又怎样写?使他们感受到竖式也就象摆小棒一样帮助自己解决计算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将“朴素的”直观和经验转化为“精致的”直观和经验,才能很好地进行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
加减法数学教师感想随笔3孩子的思维是逐渐从形象向抽象过渡的。6、7岁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幼儿园学习期间进行的一些简单计算,一般都是依靠实物或具体图像进行的,如计算3+2,先数3个手指,再数2个手指,得到5;计算7-3,先数7个手指,再去掉3个,得到4。进入一年级后,要求学生逐步脱离数手指计算,利用分与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一、强调“序”,熟读、熟背10以内各数的合成和分成
在教学中感觉对第七单元“分与合”单元的作用以及与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的联系感悟不深,总有“分离”的感觉。有相当一部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不需要想合成和分成就能计算加减法,思维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则不知道怎样想分成和合成计算加减法,一般依赖数手指进行计算,正确率可以,但速度慢。甚至有家长也有疑问,分成想不出,如8可以分成5和几,问能不能教孩子想减法,8减5等于几。在本轮教学中,我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按顺序读、背分成和合成上。先让学生按顺序读10分成和合成,再让学生看空白表格背分成和合成,最后直接按顺序背分成和合成。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感悟“变大”“变小”的过程,这样按序读、背更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掌握合成和分成。
二、不允许“数”,只允许想合成和分成
以往的教学,对于一部分思维能力弱的学生,总是允许他们扳手指计算,这样这些学生就产生了依赖,一做题就扳手指,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还可以,等后面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就跟不上了。我向学生明确提出了“不允许数手指”的要求,当然说得比较委婉,“数手指”是幼儿园的方法,一年级学生不能数手指了。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旦发现有数手指的现象,采用各种方式指出,要求其改正。当然,不允许学生数手指,那学生计算有困难,怎么办?要教给学生想分成和合成的方法,而且要关注细心,要教到位。让学生知道,做加法,想合成,做减法,想分成。如计算3+4=?想4和3合成几?先说大的数,后说小的数。4和3合成几想不出,就把大的数4记心里,接着往后数3个。学困生“接着往后数3个”也有困难,就要和学生一起往后数3个,5、6、7(数3次)。如计算9-3=?想9可以分成3和几?想不出,要从头背起,9可以分成8和1,不是;9可以分成7和2,不是;9可以分成6和3,是的,所以9-3=6。
教学实践证明,计算加减法,按“序”想分成和合成,能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较顺利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3、幼儿园大班老师教育随笔通用
“老师,小航又没写数学和英语作业。”
周一早晨刚进教室,*就抢着上前告状。看看座位上的小航,正歪着头,惊恐地看着我。
这是个有残疾的小女孩。由于疾病,家里没钱医治,本来清秀的小脸一边大一边小,牵连到鼻子也是歪的,右眼视力几乎为零。残疾和成绩差,使这个孩子非常自卑,人前人后看不到她的笑脸,也听不到她的声音。前些日子,家里凑齐了手术的钱,为她做了手术。术后回来,她辣黄着小脸,眼睛红红的,特别让人怜爱。考虑到她的眼睛,我特许她那些日子不必写作业。不曾想,一个多月过去了,视力恢复早就差不多了,她依旧不写数学和英语作业,这两科一直是她不喜欢的科目,语文作业也经常不完成。
怎么办呢?沉思片刻,我想出了办法。
晨会时间到了。我微笑着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晨会,老师要表扬一位同学,”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我:“咱们班的小航同学,眼睛做了手术,医生不让她长时间用眼,老师准许她可以不写作业。可她在视力刚刚恢复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作业。不能三科作业都写,就写一科,一科不能全部写完,写一部分也要写,老师特别感动。”孩子们纷纷转头看着小航,流露出敬佩的神情。
小航看着我,一脸的.惊讶,慢慢地,她的小脸红了,悄悄地低下了头。
临近放学时,小航走到我跟前,“老师,我的英语和数学作业都补完了,语文作业等晚上回家写。”
第二天早上,小航不但认真地完成了晚上的各科作业,还把前天落下的语文作业补上了。我又一次在班上有些夸张地表扬了她。从那以后,她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偶尔也有故伎重演的现象,我总是微笑着“表扬”她,每次她都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时间长了,她各方面表现慢慢步入正轨,受到的表扬越来越多,人也开朗起来,活动课上经常可以听到她开心的笑声。
这一切,都源于那次甜甜的批评。原来,批评也可以是甜的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