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达行在所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2 21:08:21

《喜达行在所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这两句是说,诗人到凤翔后,任左拾遗(讽谏皇帝的官),身到整肃的朝班,奔波初定,不禁精神顿爽,有如“心苏”,表现出奔窜跋涉后内心的舒坦和欣慰。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①影静:犹言安静、平静、肃穆。

②千官:泛指文武群臣。《荀子·正论》:“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

③心苏:犹言安心、放心、舒心。

④七校:泛指武官。《汉书·刑法志》:“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

⑤行在所:朝廷在外临时驻留之地。

参考译文

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唐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险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当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拜杜甫为左拾遗,这三首诗便是杜甫作左拾遗以后不久痛定思痛之作,因此第三首有“影静千官里”的话。

开头劈空而至。一开始便假设了自己的死,死且无人知晓,是多么的惨淡,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还,足堪“自怜”。而“犹瞻”再次表达杜甫的“侥幸”和欣喜。“影静千官里”指自己暂时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众朝臣一样侍奉天子,王夫之评价此句“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段生涩情景,妙甚。非此则千官之静,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汉代的七种校尉,这里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苏”一个“苏”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后“新数中兴年”既是对自己报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能够自振的期望。

拓展阅读

1、咏怀八十二 原文

(其十九)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原列第十九。阮籍歌创作上受屈原的影响很大。清沈德潜《古源》阮籍《咏怀》注中说: “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于集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其原自《离**》来。”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开创了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香草美人作为理想品德的象征,寄托着自己的追求。阮籍这就是一篇以美人喻理想的作品。

人以生花妙笔塑造了一位超凡脱俗的美女形象:她艳丽美盛如光明灿烂的初出之日,身上穿着华贵精致的丝绸衣裙,左右两边葱玉的双璜从腰间垂下,修饰过的仪容姿态优美、容光焕发,随风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她登上高丘,举起衣袖对着朝阳,眺望远方,若有思,若有待。她托迹于云霄之间,舞动双袖,凌空翩翩飞翔。轻风吹动着她的衣裙,只见罗衣飘飖,组绮缤纷。她人的身旁流连徘徊,不时地回过头来脉脉含情地看着人。她和人彼此爱悦,然而却无由交往接触,无法当面倾诉衷肠。因此人感到无限的怅惘和忧伤。

这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女是一个含意深邃的象征。她象征着人美好的理想抱负;但又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符号,而是一个完整的生动的的形象。人既描绘了她衣着仪容的静态美,也刻画了她舞姿飘逸的动态美。她既是一个活生生的艳丽绝世的美女,又是一个飘忽若神的朦胧的意象。她代表着、暗示着许多层次的内容:她无限光明美好,对人情意缠绵;人为之追求,为之痴醉;但最终美人无由交接,理想终难实现。篇末展示了人那因壮志难酬而被折磨的痛苦、凄凉的心扉。这样的艺术手法,无疑扩大了歌的容量,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可供想象、可供补充的空间。

2、李商隐《为有》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善、小恶,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激励着我们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

3、李商隐《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七言绝句用开头两个字作为题目,题目与的内容无关,这样的其实也是一种无题。李商隐一生创作了许多这样的歌,比如《锦瑟》,开头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七律《一片》开头一句“一片非烟隔九枝”,七绝《**》开头一句是“**春光斗日光”,七绝《瑶池》开头一句是“瑶池阿母倚窗开”,再如《昨日》一开头一句是“昨日紫姑神去也”,《二月》一开头是“二月二日江上”,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

七绝《为有》的头两句,写一位闺中少妇害怕春宵来临的现象。“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中,“为”,因为的意思。“云屏”,指用云母石做的屏风,是一种华贵的装饰品,这里指闺房陈设的富丽。“无限娇”指屏风后面的佳人,也就是那位娇美无比的少妇。“凤城”,即丹凤城,借指京师。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有一次城中吹箫,引来一只凤凰落城墙上,从此以后,言京师常以凤城相称。“怕春宵”是指害怕春宵夜短。“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这两句大意是说:华贵的云母屏风的障掩映衬之下,那位少妇显得格外姣美。京城的寒冬已经过尽,但她却害怕起短促的春宵来了。本来人们经受了一冬严寒的侵袭,好不容易熬到冬去春来、风暖花开,高兴还来不及,而这位少妇,为什么倒害怕起春宵来了呢?“凤城寒尽怕春宵”, 作者这里着一“怕”字,让读者感到蹊跷。是啊,对一个闺中少妇来说,当春风送暖、气候宜人之时,正好是她同丈夫两情缱绻缠绵之际,然而她竟凭空产生了一种怕的心理,怎么不使人疑窦顿生呢?从而造成一种悬念,促使读者急切阅读下文,以便尽快弄个明白。

、四两句,作者直接说出了少妇“怕春宵”的原因:“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就是不料、没想到。“金龟”,指朝服上用金线绣的龟形图案。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天授元年,改内外佩鱼,并作龟,品以上龟袋用金饰。”“金龟婿”就是说丈夫是品大官,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香衾”,就是香暖的被子。原来,这位少妇是嫁了一个身穿金龟服饰的品大官,每天天刚亮,丈夫就要辜负温暖的被窝而去早朝,只留下她一个冷冷清清的独守空闺,这滋味太令她难受了,难怪她要“怕春宵”了。

以一“因”一“果”把四句紧紧地粘连一起,而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倒叙手法,又增加了意的表效果。

七绝《为有》这虽然很短,但写得一波折,扑朔迷离,曲尽其妙,意境幽深。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展示读者面前的是华丽的精美的房屋和艳丽迷人的佳人,按照一般的常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佳人一定会春光明媚、春景宜人、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好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切恩惠。她也许会走出闺门去游玩,也许会去花、荡秋千,也许会去放风筝……总之,她是应该像常人一样感谢春天才符合情理。然而,这里却来了个大转弯,“凤城寒尽怕春宵”,对于严寒冬天的过去,温暖春天的到来,她却害怕起来了。接下来的'第句,人再来一次大的转折,“无端嫁得金龟婿”一句,咋看起来,又让人一时想不通和无法接受。作为妻子,谁不愿意自己的丈夫有显赫的地位呢?*社会里,祈盼丈夫*厚禄是大多数妇女梦寐以求的夙愿,中的女主人公自然也不例外。她的这位“金龟婿”,也许不仅是一个品以上的大官,有着显赫的地位,甚至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才子也说不定。他们一个佳人,一个才子,不是一对非常难得的伉俪吗?然而,这“无端”二字,又令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里又给我们设置了一道雾障。写到这里,给人仿佛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直到我们接着读了下面的“辜负香衾事早朝”这最后一句,才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笼罩脑海里的层层迷雾才烟消云散。

《为有》里,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渲染和描绘闺房的富丽堂皇和女主人的娇媚美艳,然而,笔锋一转,巧妙地设置出一个个不符合人情事理的、使人难以置信的疑团,仿佛带领读者走进了浓雾弥漫的深山幽谷之中。就读者感到迷茫和不解的时候,作者才让读者走出迷阵。这样写来,整便显得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从而到了“文如看山不平”的艺术效果。

李商隐的这七绝《为有》,看起来是咏闺房怨情的作品,与盛唐人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用意相近。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起来,又觉得不像,他表面写闺怨的幌子下,似乎另有指。李商隐的歌,一向是含蓄朦胧、秾丽细密、意蕴深邃,让人费解的,真可谓到了“晦涩和浓得化不开”的程度。尤其是他的无题,更令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绝句《为有》也是这样,它具有的悠远而深刻的意蕴,也很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细细品味。若仅仅理解为少妇贪欢而舍不得丈夫离开被窝,因此而怨恨早朝,并由怨恨早朝而怨恨丈夫*之高和爵位之显,就未免失之于表象和肤浅,也辜负了人的良苦用心。因为如果那样理解,那无限娇美的佳人也就显得表里不一了,必然破坏了她的那种美丽形象,因为她总还不至于糊涂到连儿女私情和社稷大事孰轻孰重都分不清的程度吧?以“辜负香衾事早朝”一定还另有缘由,也就是说这《为有》一定还另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根据的形象和意境,我们不妨设想,这《为有》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也许是人对无聊早朝的怨恨。因为“李商隐处的时代是宦官擅权,*人倾轧,藩镇割据的时代,也就是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同它和人民的矛盾都日益尖锐,民生日益凋敝,农民起义即将到来的前夕”。试想,这样一个“危急存亡之秋”,那些大臣们却无察觉,或明哲保身,他们上朝时歌功颂德,称赞升平,出贪图享乐之策,以讨君王欢心;或者*人之间尔虞我诈,相互攻击排挤,争权夺利,谗害忠良,不顾国家社稷之安危,不顾处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文武百官天天为这些事而去早朝,又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人对这样的早朝产生了一种怨恨之情。这种怨恨之情,李商隐已经借助于他创作的一些咏史透露出来了。例如“九重谁省谏书函”“不问苍生问**”“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等。不过,《为有》里,他是假托少妇后悔无端嫁与金龟婿,辜负香衾春宵情这件事含蓄委婉地道出了这种怨恨,藏而不露,引而不发,意味蕴藉,显得很有分寸。这也许正是清朝评论家冯浩解释李商隐说的“言外有刺”(见《玉溪生笺注》)吧。

点击查看更多《喜达行在所三首》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8432.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