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的手抄报
比萨斜塔下“真实的谎言”
伽利略拿着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球,来到比萨斜塔上。塔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围观。在一片惊呼声中,他们紧紧地盯着伽利略,他手里那两只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是一起着地的。”人们大声喊起来。
这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现在,我知道,这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安尼在写伽利略传记中提到的故事,不过是个谎言。
《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真实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件事,《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谈到,经过科学史家的考证表明,没有任何理由显示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本人对这个实验也从来没有提起过。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185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使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比10的铅球,从30英尺的高度下落,结果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许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是,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12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一时刻到达地面的。伽利略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比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很小的距离,可是亚里士多德却说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着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个辩护也可以说明,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那个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他要是做了这个实验,那就是自讨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学生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看了该书的第18章对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介绍,我突然有了领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学方法论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顿。伽利略最先倡导并实践了“实验加教学”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实验并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的实验。地球上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响,但要认识基本的力学规律,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这种理想化的实验才可能与教学处理配套。
原来,这个实验不过是一次头脑中的“理想实验”。就一个理想实验来说,它当然是真实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谎言”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该书作者吴国盛写作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他说,科学故事也许能诱发孩子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是,对正规的理科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讹传讹的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写一部严肃的科学史的普及读物,这有助于理科教学,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但我觉得,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学的历史,意义决非仅此而已。
瓦特与蒸汽机
一个夏日的早晨,天气 晴朗,画眉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人正在散步。他迈着缓缓的步伐,在绿茵茵的草坪上踱来踱去。他时而望着广阔的天空,时而瞧瞧乎坦的操场,时而皱起双眉……突然,他脸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开朗,他想出来了,想出了解决蒸汽机的有效办法。他高兴地跑起来,脚步腾空。霎时间,他的身影便出现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曾有人说:"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因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实不然。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是讲讲关于瓦特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发明创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启示
随着智育的发展,瓦特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和钻研之心。这为他以后发明蒸汽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于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机改成为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机发明成功了。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加之英国当时煤铁工业发达,所以英国就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动铁制"海轮"的国家。十九世纪,开始海上运输*,一些国家进入了所谓的"汽船时代"。从此,船只就行驶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上了。
拓展阅读
1、关于疫情手抄报内容50字左右
1.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3.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
5.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6.依法科学防控,及时诊疗救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7.加强联防联控,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严密防线。
8.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防控疫情。
9.科学防控疫情,文明实践随行。
10.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少聚集、勤通风。
11.拒野味、不聚会,亲友情、网上叙,少出行、莫大意。
12.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13.复工复学要注意,观察两周看体温,如有*早报告,尽快就医别迟疑。
14.做好自我防护就是关爱他人,遵守文明行为就是奉献社会。
15.重科学,听官宣,谣言消息莫去传。
16.讲卫生、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
17.弘扬垃圾分类新风尚,做好防疫废弃物回收处理。
18.整治环境卫生,扮靓美好家园。
19.我们同努力,疫情定可防。
20.向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致敬!
2、关于疫情手抄报内容50字左右
1.农历正月十五,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有这么一群可爱的“疫”线战士,却已经连续工作半月之久。在这座城市最需要保卫的时候,他们不畏艰辛、不畏险阻,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线,做每一位市民的守护者
2.疫情尚未结束,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任务下达,____早已做好准备,无论今后有多困难,形势有多严峻,我们都会一一克服,在疫情面前显担当,用行动展现我们____人“最美逆行者”的风范!
3.抗疫路上,有最美逆行的医务工作者,有坚守服务岗位的一线员工,还有一群默默提供支持保障的后方人员。____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平凡的行动践行“全员的健康安全,我们共同来守护”的美丽誓言
4.让*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员能力,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就能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5.____的**员,在疫情面前选择舍小家、为大家,丝毫不敢懈怠、不敢停息,他们恪尽职守,守初心、担使命,而且不辱使命,始终奋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员的初心和使命
3、关于疫情手抄报内容50字左右
【入室办公如何做?】
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接待外来人员双方佩戴口罩。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电话消毒如何做?】
建议座机电话每日75%酒精擦拭两次,如果使用频繁可增加至四次。
【工作防疫指导:下班】
下班回到家中或者宿舍,一定要先洗手再洗脸。加强个人和宿舍卫生,勤换衣物,定期打扫和使用84消毒水稀释后拖地消毒。
【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新型冠状*肺炎的潜伏期平均在7天左右,短的在2~3天,长的10~12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居家医学观察期间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①家庭内应配备必要的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家庭成员和实施医学观察的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尽量减少接触。
②医学观察对象尽量单间居住;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家庭内保持通风。其使用后的卫生间做好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③医学观察对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
④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体温,做好记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