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0 13:48:22

长相思古诗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2]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蔡篙云《柯亭词论》评价说:“纳兰小词,丰神迥绝。”“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馗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故其笔下的塞外风光更为亲切感人。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壮观”。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是说此种况味,此种情调表现了纳兰性德深层的伤感、痛苦的内心世界。

拓展阅读

1、枫桥夜泊通用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境交融,使千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不在了,太阳就要升起,极目天际,一片霜白。

这一句写的是人睡醒后看到的晨境。所谓境随心生,昨晚的“愁”已随着那钟声逝去。

吟诵这一句,展现在眼前的好似一张可尽情书画的素纸白笺,让人感受到了人奋发向上的冲动。

(乌,神话中一种拉太阳车的神鸟。如误作乌鸦解,岂不大煞风景,人则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愁绪难眠,不知江上闪烁的`渔火和岸上隐约的枫树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佳句。人在愁什么呢?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夜幕中,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境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地表现了人的两种心境。

吟诵这一句,如歌如泣,酣畅淋漓……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短短的四句人用了一整句,可见“钟声”在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半梦半醒之间有钟声飘进了客船,是不是为了涤荡我的愁绪,寒山寺半夜鸣钟?

人由于“愁”而久久难眠,在真正入眠时时间概念已经模糊,使得人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把寒山寺的“晨钟”误为夜半钟声。因为有违“晨钟暮鼓”之理,人或许也感奇异,故特地写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才有了这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佳句。人用浓墨来表现“钟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悠扬清灵的钟声帮人从“愁”绪中解脱出来,更是那钟声唤起了人的意。

吟诵这一句,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受到了那来自于远的禅院钟声的一次洗涤。

后面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更具神韵。人完美地运用了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好想亲临其的意境……

(禅院钟声本有使人怡神净心、空灵致远的效果,之所以晨时鸣钟,为的是帮出家人创造一个好的心境,开始一天的修行。而禅院鼓声节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频率,音色浑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时擂鼓,为的是让出家人叩心自问一天的言行举止是否犯戒。)

偶尔得闲,记下以上几笔。文中多处有异于教科书,也有异于《不朽的失眠》,更有异于《枫桥夜泊》新解和《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你若是学生,考试时请按标准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闲人,不妨也作翻,自得其乐。

2、与诸子登岘山全、意唐代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据(晋书·羊枯传》,规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枯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与友人饮酒赋,感怀人生短暂。半祜在襄阳颜有政绩,羊死后百姓在规山建碑立庙来纪念他。时即有“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人登上呢山,见到羊公碑,也自然想到了羊祜。于是吊伤今,想到自己空有抱负,求任不遇,不觉分外悲伤,滑然泪下,而作此首联揭题,富有哲理。人类社会一直在发展变化,大到朝代更替,小到一家兴衰,世事总是在无休止地变化着,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往今来,时光的流逝也是不可逆转的。这一联人感慨世事光阴,引发茫茫心事。

联暗离羊枯放事。人登上峴山,看到了羊枯庙和泪碑,他不禁想到羊枯登山说的:“自有字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前人立庙树碑流芳千,自己到如今仍默默无闻,死后也将“湮灭无闻”,不免黯然伤情这一联前句承“”字,后句承“今”字,写出登临引发了人的感伤情绪颈联写登山远望,人感慨万千后,放眼远望峴山周围景色。只见汉水奔流不息,但现在河水清浅,水落石出,渔梁洲露出了水面。更远处的云梦泽辽阔无边,天寒水清,更觉湖泊深远阴森,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规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

指一般潮泊和沼泽地。人登山远望,严冬的萧条景象令人发出时光飞逝,“人生几何”的感慨,抒发自己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的伤感情怀。

《与诸子登岘山》尾联蕴含人复杂情感。羊枯是晋初的名将,人在盛唐,隔四百多年。羊祜因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虽朝代更替,人事变迁,但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人想到自己此时仍是“布衣”,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更是湮没于历史之中,这与“尚在”的,与江山同不朽的羊公碑比,令人感伤不已,因此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与诸子登岘山》全抒怀,感情深沉,平淡中见深远。前两联具有哲理性,后两联绘景,富有形象。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即能很好体现这一特点。

3、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原文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今的名作、名胜。此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4、枫桥夜泊通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泊,停船靠岸。

渔火,打鱼的人点的灯火。对,这里有“伴”的意

姑苏,苏州的称。寒山寺:在苏州西郊枫矫之侧,传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名。

张继,南陽(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这首中,人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这首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人运的细密。

第二句点出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一着的时间过程。从欣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的时间。这两句所写的,实际上就是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船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羁旅者身上。所谓“江枫渔火对愁眠”,也就是使怀着忧愁的客船夜泊者对着船外的江枫渔火而眠。

也许有人会问: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这首并没有回答。这正是中国的一个特点,它无论是写愁还是写乐,着力的是写出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色彩和调子,而不是写出它的事实,或探讨它的原因。事实上短小到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本来也不可能讲清事实和原因,的扬避短,便形成了中国重抒情的特质。

的后两句,是用作者在客舱中的所闻所想,进一步衬托自己的孤寂。在万籁俱寂之中,人忽然听到远远地传来了钟声,那悠扬、舒缓、飘渺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着,于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这钟声一定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仿佛撞钟,清音激越,难免会使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种种境遇和遭际。这一点,中没有明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像的余地。

点击查看更多长相思古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4974.html

热门阅读

  1. 我与学校有个约定升旗发言稿
  2. 服务年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3. 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体会发言稿范文
  4. 关于子女已成年的离婚协议书范文
  5. 冬天里的温情的童话故事
  6. 面试心得体感受
  7. 中学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主持词范文
  8. 诗歌会与知青联欢会主持词稿
  9. 《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10. 一直走下去散文
  11. 《入学教育》优秀教案设计
  12. 时光请你将我遗忘美文
  13. 童话故事作文200字
  14. 霸气情人节祝福语50条
  15. 房屋质量鉴定申请报告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