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有了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价格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路这些事情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城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呀!可是他在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师:(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的内容),请大家认真读题,思考如何列式(生答),为何用乘法?(生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52页例4(2)的内容。
师:那谁又知道,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生1、都是已经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师:回答的很好,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叫做总价。谁能说出例4中两个题目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什么?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生1:(举例)……
生2:(举例)……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单价×数量=总价”。(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师:逛完商场后,你们建议小明和爸爸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起交通工具,这儿还有一道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3页例5主题图)
师:你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生答)
师:这两个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
师:人们为了方便,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指出: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叫做汽车的速度,还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速度×时间=路程”。(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及时小结:在速度、时间和路程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典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说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2、出示“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跟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 × 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拓展阅读
1、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设计范文汇总
教材分析: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歌曲, 歌曲结构为两段体,2/4拍,曲调优美深情,以学生的角度歌颂了老师的辛勤奉献的品质,深切地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让学生深切感受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能以崇敬的心情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蕴含的爱师情怀,能从内心体会对老师的尊敬及爱戴之情。
教具: 多媒体,钢琴,笛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结合孩子好奇的心理特征,我运用故事导入:从孩子们身边的故事入手,在多媒体画面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中,讲述一个非常调皮,经常跟老师作对的学生小红的故事,讲到有一次当小红经过老师窗前,看到老师在辛勤地批改作业的情景,后来到底怎样呢?
生:学生小组讨论。
师: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打开课本,学习这一首歌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引领孩子们打开课本)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师:在学习这一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同学们谁的听力厉害,能分辨出老师演奏的歌曲片段是怎样的音乐情绪?(教师演奏笛子片段《扬鞭催马运粮忙》和《牧羊曲》。)
生:根据老师给出的答案进行抢答.(欢快的,强烈的,抒情,深情的。。。。。)
三、感受音乐情绪,学唱歌曲。
师:在刚才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基础上,播放歌曲,让学生认真聆听,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啊?力度怎样的啊?,歌曲可分几段?
生:深情的。柔和的。。。。。
师:点评。
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教师按节拍朗读歌词(分组读)
师:指出比较难的节奏,多读几遍。
师:在熟悉节奏的基础上,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轻轻跟着哼唱
生:打着节奏,轻轻跟唱。(由于旋律比较简单,很多同学都已经基本会跟着唱了。)
师:为保护学生的嗓子,老师先带学生们练练声,为避免枯燥的练声方法:老师用各种动物的叫声来引导学生练声。(如大象“嗯,嗯,嗯. 嗯。“小羊咩,咩。咩,咩。”)
生:兴趣高涨地练起来。
师:在此时,教师弹奏歌曲,鼓励学生跟着老师深情地用“嗯”哼唱。
四、学生互动:
师:好,同学们都已经基本上会唱了,那让我们来分组唱,轮唱,领唱,合唱,好吗?
(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
五、情感交流。
让学生发挥想像:小红看到老师如此辛勤地为同学们改作业,内心会怎样想呢?她会怎样做呢?
如果你们是小红,你们又会怎样做呢?鼓励同学们都用笔写出自己的想法,写出想对老师说的话。让同学从心底体会流露出对老师的感情。)
六、最后,播放音乐。让在学生深情的歌声中结束课堂。
2、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设计范文汇总
一、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品质。
3、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教材分析: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颂了老师为培养新一代人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热爱之情。歌曲为四二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四个乐句节奏平稳,在舒展的级进中运用了三度、五度跳进,旋律流畅、优美,表达了学生在夜深人静走过老师窗前时充满着无限的深情。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从“啊”开始,曲调级进上行,起伏较大,把情绪逐渐推向**。最后一句下行级进的曲调感情真挚得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热爱。
三、学情分析:
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老师在学生眼中的地位没有我们这一代人那么神圣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今的孩子的情感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对老师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言行得到进一步完善。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通过音乐独特的情感作用,促使其感情不
四、教学重点、难点:
2、歌曲**部分的演唱及附点音符的演唱。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课前:歌曲《嘀哩,嘀哩》
师:伴着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开始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欣赏一下。
(二)、聆听《我爱米兰》
1、初听:
师: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想一想,你从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呢?(播放音乐)
为什么拿老师与米兰作比较呢?
生1:感受到老师的爱。
生2、感受到老师深情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以米兰花来比喻老师,颂扬了教师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同学们通过听这首歌曲,感受到老师深情的爱,现在你们想不想再感受、体验一下这种深情的爱呢?
生:想。
师:(再放歌曲音乐)。
师:这首歌曲就听到这里,是啊,老师的爱是深情的爱,是无私的爱,老师为了同学们,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用辛勤的汗水,培育着新的一代,那么,在今天的音乐课上你们想不想用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呢?
生:想。
1、聆听范唱。
师:请同学们听一下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2、朗诵歌词。
师:这首歌曲歌颂了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那么谁能用这种感情朗诵一下歌词呢?
师:(找三名同学,以歌曲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伴奏)
3、学唱曲谱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曲谱。
学生随教师逐句学唱歌谱。
4、全班同学用“mu”音模唱。(三名同学朗诵)
5、随琴填唱歌词。
a.随教师逐句填唱。
b.学生完整地跟伴奏演唱。
6、完整演唱。
7、找一名同学领唱,全班齐唱。
8、歌曲处理。
(四)、深化主题
师:歌曲学完了,同学们唱着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呢?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
生1、唱着这首歌,我想到了夜已经很深了,而老师您却在灯下为我们不知疲倦地批改作业,我感觉老师真的很好。
生2、唱了这首歌,我想到了老师为我们放弃了一个个休假日,为我们批改作业,我觉得老师真辛苦。
生3、老师您就像红烛一样,无私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想在这里说:老师您真伟大。
生4、我想说赐于我生命的是父母,可培育我成长的是您敬爱的老师。
生5、我想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
师:同学们,听到你们对老师的赞美,老师很感动,这是你们对老师工作鼓励,我代表老师谢谢你们(师鞠躬感谢)。
生:鼓掌。
(五)、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要和同学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尊师、爱师。现在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教学反思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学唱歌课,这是一首赞美教师、教育小学生从小热爱老师的歌曲,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在歌曲的教学中,我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教学的创设情景入手,引导学生到了夜深人静意境。爱师、敬师及对教师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对教师爱的热流在心中缓缓涌动。 有情才有声,我抓住学生此时良好的情感体验,顺利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学唱歌曲。首先,我弹唱了歌曲,给学生进行范唱,而后我琴声起时,学生自然地随着我的琴声唱起来,学生唱歌的情绪是那么投入。学生学会歌曲后,我对歌曲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艺术处理,为歌曲加了哼鸣,配了朗诵和领唱,歌曲的情感情绪得以进一步升华。 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学习歌曲的情绪仍很高涨,在学生们的强烈的要求下,我们再一次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歌曲。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提高,学生们也更喜欢上音乐课了。
3、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设计范文汇总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师生情》中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是一首要求学生会唱的歌曲。
(二)教材分析:
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一首意境优美、感情动人的儿童歌曲。歌颂了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热爱之情。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四个乐句的节奏平稳,在舒展的级进中运用了三度、五度跳进,旋律流畅、优美,表达了学生在夜深人静走过老师窗前时充满着无限的深情。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从“啊”开始,曲调级进上行,起伏较大,把情绪逐渐推向**。最后一句下行级进的曲调感情真挚地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热爱。
(三)指导思想:
1. 在学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时,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有目的地感受、体验歌曲情绪,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通过演唱,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2.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能扩展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音乐的欣赏、演唱与表演当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用甜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
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舞蹈等实践活动
在感受音乐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深切感受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通过不同的形式表演歌曲,从而加深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光辉儿崇高的形象。
重点: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从内心体会对老师的尊敬及爱戴之情。
难点:歌曲**部分的演唱及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光盘、钢琴等。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课开始,我首先提出问题:从入学至今,你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什么事让你难忘或感动呢?你们想对老师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能很快让学生回想起和老师日常相处的点滴,既能最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
(二)聆听歌曲、初步感知。
1.播放歌曲《在祖国怀抱里》,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歌曲是什么速度?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能使学生更专注的倾听。)
2.讲述“附点四分音符”。
(设计意图: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在讲述附点四分音符之后,出示四条简短的视唱,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后面歌曲的学唱。)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四分音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再次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同时,也能加深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三)学唱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
(设计意图:节奏和音准是学生们学唱的难点,通过这一环节能解决学生们的节奏问题。)
2.学唱歌曲。采用又慢到快的速度教唱,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歌曲的旋律等。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通过聆听和我的范唱,引导学生解决难点。)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总结本课所学过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我学会了……”和“我体会到……”这两个问题,既让学生回顾了本课所学的知识,也使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这节课在我精心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总之,本课的设计,力求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但是,本课的设计还有很多的不足,例如,有些学生们不能很准确的演唱附点四分音符,在引导之后学生们还是唱不好,我只好带着学生一起唱。下次可以我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解决难点,再引入本课,有可能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赏和演唱的能力。
4、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范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了解故事内容的`神奇,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生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2.出示课题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及时正音。
缓缓、一丈、逐渐、四肢、肌肤、辽阔、血液、祖宗
3.让学生根据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悟。
1.交流初读感受。
2.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用心默读,勾画出让自己感到神奇的语句。
3.交流勾画的语句,并认真品读,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盘古的伟大。
四、总结拓展。
1.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宇宙,进一步感受神奇的变化与盘古的无私奉献,升华情感。
2.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浏览各民族创世神话,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练习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三、让学生积累本课优美词句。
四、仿照第四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可以从下面的话题中选择一个接着写,也可以自己确定内容。
1.公园的景色真美呀。
2.超市里,商品的种类真不少。
3.我们的校园可美啦!
5、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范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混沌等词义。
3、体会盘古的勇敢、伟大、奉献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先辈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你们的书读得真多,知识真丰富,老师要把下面这个神话故事奖励给爱读书的孩子们。
二、由喜闻乐见的动画过度到课文的学习
2、谁能说说这个神话的名字是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打开课本,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哪儿特别感兴趣,就多读几遍。
自由朗读。
四、紧扣神奇,品读课文
(一)、故事神奇在哪儿?找找并用笔做上记号,读一读。
(二)、学习劈开天地,体会盘古的伟大。
1、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找出反义词和近义词。
3、朗读这一段。
4、天地劈开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
5、做动作理解盘古的艰辛、伟大。
(三)学习创造世界,体会神奇。
1、盘古用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地形成了,盘古却累得到下了,盘古倒下后,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下来,再抄到积累本上。
4、学生勾画、摘抄。
5、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填。
6、同学们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到下后身体变化的画面,你看到了吗?
7、那再让我们把这雄壮而动人的画面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语言,读出对盘古的崇敬之情吧。
五、拓展练习
盘古的()变成了()。
六、总结全文。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伟大
神奇
第二课时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分工,拥有一定的人际效技能,收到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2、随文识字、写生字、词;
3、策划下节课的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3、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CAI课件
一、确立问题
1、回顾学生自行策划的学习活动,提出师生一起过中国神话日的想法。
2、引出为什么邀请盘古这一问题。
二、自主阅读
1、自己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理由。
2、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表格提供的程序及内容来完成)
三、汇报交流
1、分组汇报,感情朗读。
(点拨引导理解混沌、创造)
2、组内讲述故事,合作评价。
(利用讲故事评价表)
四、想象创编
思考
1、提供思路:我想把手接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2、生写诗句(我想)
3、深情呼唤。
五、总结
板书:
(学生板书)
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aozhuguo.cn/articles/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