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古诗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8-19 09:04:21

《月夜》古诗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拓展阅读

1、《三晦日偶题》原文及翻译析作者秦观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人感叹。三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晦日赠刘评事》云:“三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晦日”,即暮春三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我们充分理解到人宽广*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2、思乡怀人类专题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在*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近人。

2、王维《九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商隐《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雨时。

4、李益《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征人尽望乡。

5、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杜甫《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白,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亲: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3、人们在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雁、笛、柳

因梦寄情;1、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1、初读全,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眼。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眼。

3、十二十五翻译

时间悄悄地流逝,又到了十二十五日,庚子鼠年最后一个圆。词里的十二十五,有雪,有,有意!

宋-胡仲弓

听得窗前雪打声,起来眼界甚分明。

从前浪说丰年瑞,三白如今始作成。

己酉岁十一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十五日作宋-洪炎

径转桥横水,林深寺据山。

钟鱼告阒寂,松竹媚孱颜。

避地欣有托,依僧成暂閒。

东归路不隔,片片陇云还。

逊子以今岁正十六日之毗陵而以十二十五宋-曾几

不见吾儿久,今朝慰眼前。

分襟灯火,回棹雪霜天。

中鹄令人喜,将雏得我怜。

一杯欢笑后,急急理尘编。

柳梢青(戊午十二十五日安晚园和刘自昭)宋-吴潜

绿野平泉,来人事,空里飞花。

榭风亭,荷漪藓石,说郑公家。

老梅傍水茶牙。人那得、光阴似他。

万种思量,百年倒断,付与残霞。

十二十五日去年以此日归元-方回

相望夕,西归昔问途。

焉知穷岁迫,重寓客楼孤。

压雪弥河舫,胶冰噤树乌。

遥怜万山里,儿女乏寒襦。

十二十五日香河偶成元-宋褧

朔风初定晓霜晴,独坐寒厅日转盈。

怪得无人来诉讼,羽林猎骑尽还营。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照一天雪。

十二十五日微雪三叠尖叉韵近现代-曹家达

无数春虫堕影纤,睡馀微觉晓寒严。

飞花陌上垂垂老,去燕巢端昔昔盐。

天送珠尘入卷,风持冰箸插堂檐。

门前未便深三尺,才拂墙阴石笏尖。

近现代-林朝崧

一年有几团圆,数到今宵岁又残。

不恨清辉催我老,转欣长耐人看。

横斜影写梅花瘦,潋滟光凝竹叶寒。

天上琼楼何处是?高歌水调倚阑干。

步蟾宫-十二十五,追和周黍芗韵近现代-陈祖绶

琼楼玉宇尘都洗。自堕地、及今逢几。

不烦更问到前身,把吴质、看成夫已。

如蛇赴壑匆匆耳。但愿得、嫦娥含睇。

今年此怅将离,祝明岁、元宵似此。

4、中秋大全

说到中秋,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而且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一个传统节日,它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春节,都是期盼阖家团圆的日子,也都充满了无比的意和浪漫。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时代,真正普及的则是在汉代。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而来,成*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中有记载:“八十五中秋节”。中秋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人的名篇中都有有关咏句,像张九龄的“海上生明,天涯共此时“;李白的“小时不识,呼作白玉盘”;王建的“今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以说,唐代是将中秋节赋予了浪漫色彩,基本上这一个写满意的节日在这个时期就被定型了。

到了北宋时期,中秋节就基本上跟我们现在一样了,成为民俗节日,正式定阴历八十五为中秋节。在宋代的文学作品有关中秋节的美文佳作同样层出不穷,如形容有个诸如饼趋形的美食,这样说:“小饼如嚼,中有酥和饴”。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曾记录宋代中秋节的繁华与热闹:“中秋,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市骈阗,至于通晓”。而宋代有了大文豪苏轼一首词的加持,让中秋节思乡思亲的情味更深,意缱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到了明清时期,活动成为中秋节最为重要的活动内容。陆启泓曾在《北京岁华记》中记载:“中秋,人家各置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宫蟾免;男女肃拜**,旦而焚之。”在《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十五祭,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从此今后,中秋节与家人团圆成为这个节日里最为重要的仪式。在这样的日子,中国人“以之圆兆人之团圆”的寓意,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和幸福,展现出了中国人骨子里深藏的风雅与意。

阅览今文章,翻开唐宋词,有关中秋节的华彩词,可以说是璀璨闪耀,而我心里最能够代表中秋节思乡之味,思念之情,思之诵的十首词,非这样十首莫属。

第十首 其实以前读大部分都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或者小李杜等,有一天读到了张祜的,发现同样别有一番风骨与韵味,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他的,而他的一首中秋色,同样非常柔美和感动。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第九首 “豪”刘禹锡是我非常喜欢的人,他的作或许没有那么惊艳和华丽,却独有风格和豪气,而他的一首有关八十五的作,同样让人读起来意韵十足。

《八十五日湓亭望》 唐 刘禹锡

“昔年八十五,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十五,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清光似往年。“

第八首 中秋江南之美,自然是在辛弃疾那一首《一剪梅》词中,照中庭,桂香飘远,杯酒相庆,共圆。 身居江南过中秋的我,对于这样一首自是感同身受。

《一剪梅 中秋元》宋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第七首 中秋节之所以充满意与浪漫,自然与流传下来的嫦娥奔有关,李商隐的《嫦娥》,是我最喜爱的一首与嫦娥有关的作。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心。”

第六首 说到中秋的好词,苏轼除了那一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流传千,他还有一首《中秋》,同样写得意无限,深怀满怀。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不长好,明明年何处看。”

第五首 无论如何在有关的文章当中,怎么都会有李白的一席之地,虽然他的《行》中充满感伤情绪,但文章之美,情深意切,亦为佳作。

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第四首 若论将色写得美轮美奂,词清景新,流光溢彩,千璀璨,自然是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

《春江花》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轮。江畔何人初见?江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年年望相似。不知江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楼?

可怜楼上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几人归,落摇情满江树。“

第三首 若论中秋节将相思之浓写得最为柔情最为意的自然就是张九龄的《望怀远》,只一句“海上生明,天涯共此时”,便勾起无数人的那种思乡之情,千秋流传,万吟诵。

《望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二首 若论最能表达中秋节的思念之情,最应景,最能够引人共情的自然是因为一首词,将中秋节的所有思念融入文字当中,自然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宋 苏轼

“明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一首 若论我个人最喜爱的一首有关圆团圆的词来说,自然是王建的那首《十五寄杜郎中》,因为身居桂香满城的江南之地,更懂天涯漂泊的游子之心的那份孤独的秋思。

《十五寄杜郎中》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今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中秋登楼望

“岁如奔箭,屈指又中秋。”

中秋佳节,品尝的是饼,珍惜的是团圆。之时,代的无数文人**客,有感而发,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佳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几首风格各异的中秋词吧!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天上的如果没有人打理,这桂树枝怕是要撑破亮了吧?

这样的奇思妙想,是不是很有趣呢?

其实啊,这首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来咏,一是传说珍珠的育成和的盈亏有关,圆之时,蚌孕育珍珠;二是传说亮由七种珍宝合成,并且有八万两千户的人负责修整亮。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800多年前,辛弃疾的大胆想象,竟然和现在亮绕着地球转的道理相近。

王国维曾经赞叹说:“直悟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意境雄浑阔大,但又情感真挚。

“海上生明,天涯共此时。”早已成为千名句。

最后,在这个温柔又有意的节日里,借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句,祝福大家:

点击查看更多《月夜》古诗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6978.html

热门阅读

  1. 2016迎新年的诗歌
  2. 毕业感怀散文
  3. 现代爱情诗《爱情啊爱情》
  4. 我曾经来过这世间诗歌
  5. 公司年度个人安全保卫工作总结
  6.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杂文随笔
  7. 诗词《江雪》教学设计
  8. 中国梦微电影剧本《圆规》
  9. 2016年最后一天励志说说
  10. 公司周年庆祝福语
  11. 施工升降机安装合同范本
  12. 2016万圣节贺卡祝福语大全
  13. 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会主持词范文
  14. 二年级话题作文:难忘的除夕之夜100字
  15. 关于鸡年元宵节祝福语
  16. 描写雨的诗句大全
  17. 《语文》读后感范文
  18. 《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19.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优秀征文
  20. 军训心得体会范文
  21. 河南玄奘故居纪念馆的导游词范文
  22. 光棍节幽默经典祝福语
  23. 思念亲人的诗句有哪些
  24. 借用人员劳务的合同
  25. 爱国诗歌大全小学生
  26. 孤单的暑假900字日记
  27. 有关单相思诗句
  28. 2016年冬至经典祝福语
  29. 教师演讲稿:放飞生命羽翼 谱写精彩人生
  30. 付出努力后收获成功的励志故事
  31. 课文《黄山奇石》的教学设计模板
  32. 秋季九年级英语备课组最新教学计划范文
  33. 晴天好还是雨天好的幼儿园大班辩论教学设计
  34. 小白出走记优秀作文1500字
  35. 冬的诗句集锦
  36. 班固名言合集
  37. 县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总结范文
  38. 初中教师让学引思心得体会
  39. 环境科学专业自我评价
  40.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