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江雪》教学设计
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给大家分享了《江雪》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扩大阅读量,打造人文课堂。
在关键处提问,触动学生情感的需要。
1. 理解古诗。
2. 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意境的体会。
一、 课前铺垫,导入课题。
1. 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2. 揭题,并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二、 初读课文,了解概况。
1. 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 把课文读正确(这里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多读,大面积的检查。)
3. 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用一个“猜”字能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发言的同学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三、 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1. 仔细观察,今天学的古诗与以往学的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何不同?
2. 板书“注释”。利用注释帮助理解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懂古诗。(五年级的课文中第一次对古诗作出注释,让学生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3. 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四、 集体交流,适时点拨。
(一)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 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二)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 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 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三)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 读到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诗人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 了解诗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革新,惨遭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案”。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上,他处处遭到黑暗*朝廷的打击、排斥;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
3. 了解了这些,你认为老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五、 课外延伸。
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诗人常常借助景物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立体侧面。我们再来欣赏几首唐诗。
(一)《渔歌子》
1. 这首诗是作者厌恶了*污浊的生活,而宁愿过那种“不须归”的隐居生活。
2. 自己根据注释,读懂这首诗。
3. 背诵古诗。
(二)《枫桥夜泊》
1. 根据注释自己读读这首诗。
2. 猜猜看,写这首诗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 背诵古诗。
六、 总结。
【教后感悟】
优秀的古诗文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正是因为她们凝结着作者个人的魅力、气质、灵魂,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因此,在教学古诗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诗文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关注背后的人文因素,这样,短短的几十个字,才会有血有肉。
拓展阅读
1、借你一把解读诗词的钥匙的教学设计
1.赏析诗词的意境,品味诗词凝练传神的语言。
2.体会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园亲情,掌握诗词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词抒*感的表现技巧,品味诗词语言和意境。
2.同中求异,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中国人历来有读诗词的传统,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将朝代和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诗词为唐诗、宋词,说明历朝历代对这些文学形式的认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三首》,一同领略诗词的魅力。
二、听配乐朗诵,明确基调
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诵者对情感的把握。
明确:第一首,舒缓,低沉、哀伤;第二首,伤感,明快;第三首,舒缓、深沉,富于变化。
三、合作品读,沉浸文本
全体学生合作朗诵三首作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最重要的是读出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诠释你对文本的理解(配乐朗诵)。
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编者把这三首作品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
1.相同点(题材、体裁、意象、写作手法等)
(1)表达思念亲人
(2)第一首和第三首意象上都有月亮
(3)这种思念都发生在秋天、夜晚
(4)都用了想象的手法、情景交融
2.不同点(体裁、写作手法等)
(1)诗歌(五言律诗、七言绝句、豪放词)
(2)同样是写思念之情,它们的写法一样吗?你能具体说说么?
(3)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采用从对方着笔——诗从对面来,怎么写思念的?具体读一读文本,从妻子写起。
你还知道有哪些诗句么?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少见:
PPT投影:诗从对面来
高适《除夜作》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诗从对面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委婉含蓄地表达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体贴和关心,富有人情味。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仅仅是是反映一个家庭的不幸么?从哪里能看出来?
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这首诗不仅是是写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它折射出人民的的疾苦,国运的衰败。
(5)在大家的心目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们后人称杜甫为诗圣,诗圣是后人献给杜甫的一顶桂冠,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天下,悲天悯物的情怀,是我们对他最深的印象。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这句话也可以作为杜甫一生最好的诠释。
再来看《夜雨寄北》:
同样表达思念之情,这首诗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1)虚实结合(板书),开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巴山夜雨两次出现,写的是同一个时间的事情么?一个是写眼前之景,一个虚写,是对未来的设想。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2)意象的重复,这两处重复正好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美(形式上)。
近体诗一般避免字面重复,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的,如果使用恰当,往往能打破常规,化*为神奇。
最后看《水调歌头》:
同样是写思念之情,杜甫用诗从对面来,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让人耳目一新,李商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关注的也是自己的生活,委婉动人。苏轼关注的则是——整个宇宙人生。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打动你的到底是什么?
(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作者的想象大胆奇特。
(2)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借月表达思念,告慰弟弟、自己,以及普天下不能团圆之人,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惟其如此,这首词才有了特殊的的魅力。
(3)语言如行云流水;风格很豪迈奔放,意境豪放阔大,情怀乐观旷达。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达观让我们感佩。不如意时常八九,苏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我们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事情,已经想得很清楚,并将这种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重读苏轼的作品,一定会给你精神上的力量。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这一句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们的共同愿望。
难怪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了《诗词三首》,从这节课来看,我们读诗词一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比如题材、体裁、意象、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写作手法(如虚实结合、想象、衬托,对比、情景关系等角度)来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我们解读诗词的一把把钥匙,我们希望这节课能为大家未来阅读诗词打开一扇小窗,诗词的艺术百花园中还有很多精彩,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寻找并发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三首诗词。
一、设计思想每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丹柯》是选自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小说,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在文本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悟主题,理解主题的复杂性。
三、教学目标
1.领会精读课文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小说的主题及表达方式。
3.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4.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主题的作用。
2.从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让我们用一首诗来一起走进小说。我是一个骄傲的勇士/曾经的家园变成了谁的属地?/那巨人似的大树哼着愤怒的歌子,/血腥的残忍卷裹着森林,/阴郁的歌声又在响起。/我是一个骄傲的勇士/血液沸腾而成英雄。/让我那高擎着的燃烧的心,指引你们前进!/不要害怕,让我离去,保全你的躯体。/抬起你们的脚,别再迟疑,/让思想化为行动,把恐惧凝成力量,/广阔的草原就在前方。/那高擎着的燃烧的心,是至高无上的荣益!
(二)温故知新:
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小说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所以要读懂小说就要先抓住这三点。
师:说得在理。此外,我们首先要明白选编小说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小说文本放在本单元话题去解读——(停下,看着学生)主题!(学生异口同声),是的,在学习时,这方面我们更要注意体会。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先来自读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黑板上的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要求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些记录。(自读提示:1.理清故事情节,丹柯遭遇到些什么?他是怎么面对的?2.那些族人做了那些事,可以找出描写那些人心理行为的语句加以品味。3.英雄为了谁?又能怪谁?(学生自读研讨六分钟,教师边**,边与学生交流)
(三)师生研讨:
师:通过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生2:故事讲的是一群族人碰到了困境,丹柯为了带领大家走出困境,抓开自己*膛,掏出一颗燃烧着的红心给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却含笑而死。
师:你是一语中的,具有一双慧眼!看来对整篇文章很熟悉了。
生3:丹柯不仅为大家剖心,付出了死的代价,而且丹柯的心被胆小的族人踏碎,他的心化为草原星火。
师:补充得好,你很仔细,对小说已了如指掌了!
生4:丹柯为了使族人摆脱异族的侵略和奴役,带领大家冲破重重困难去寻找光明自由的幸福生活,族人在遇到密林时却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大雷雨来临时,众人更是对他争相诋毁、责难,甚至围攻、并企图置他于死地,丹柯先是愤怒,继而因怜悯和责任心而原谅了他们,为了尽快带大家走出黑森林,他才剖心引路的。
师:你分析得很仔细,看来课前你是下了一番功夫。主题的形成途径往往和一个故事的精彩程度相关,只有把故事讲好了,小说的主题才能真正有效地传达出来。可见这篇小说的情节设置上是一波三折,这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大家都把握了情节,那么,对丹柯这个人物形象,我们知道是个悲剧英雄。下面我们就要关注人物的言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人物的言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5:丹柯挺身而出,成为族人的领路人,他勇敢;面对族人的围攻,他会原谅,他宽厚;他掏出了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前行的路,他更是一心为公。
师:概括得真好!
生6: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光靠空想是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的,为追求光明和自由,必须要付出行动,我们应该学习丹柯勇于实践,敢于行动的精神。
师:对,深有同感,我们千万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生7:我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好: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师:那好在哪里?
生8:从丹柯面对困境和委屈无怨无悔、不惜牺牲,我想到自己缺少目标,缺乏毅力,有时又看不到光明的前景,从这里我汲取了力量,我想到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不管如何困难,都不能丧失信心,要相信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生9:丹柯挺起胸膛大声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像一群绵羊一样,他是甘当领路人,对族人是——(停顿)
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生点头状)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深刻。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英雄遭遇的是自然界与族人的双重大雷雨。
生10:前面还有一处,丹柯领着大家向前走的时候,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但他还在他们面前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在族人们怯懦的对比下,更表现了丹柯的自信、坚毅。
生11:丹柯带领大家最后抵达了草原,那充满安宁、自由的空气,不由得让人心动,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显示了丹柯牺牲的价值。
师:真会思考!你找得与众不同,因为这段是精彩的景物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浪漫主义(大家回答)对,除了此处,像森林的险恶环境描写,丹柯剖心引路,心化火星等情节都是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小说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强化了主题的表达效果。(板书)
生12:我看到的丹柯是乐观的,坚定的、自信的。在遇到密林时,他不急不躁,依旧乐观。在大雷雨来临时,因疲惫和软弱而丧失了斗志的人们众口一词地诋毁他,围攻他,引路的丹柯,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丝毫的动摇。尤其难得的是,族人的出尔反尔并没有让他放弃继续为众人引路的念头,恰恰相反,他更加认定了如果没有自己这些人也许就会灭亡,他太伟大了!
2、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歌的形象,理解内部结构;
过程与方法:
2、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品味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以及典故的理解。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赏析《锦瑟》
(一)教你方法:读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1、字面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理解主旨: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我们暂且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解读它吧: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三、探究能力:
历来对该诗主旨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者你认同上述哪种主旨理解)?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四、检测:
1、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
2、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
3、“此情”到底是什么情?(恋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
4、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5、该诗构思新奇,你认为体现在什么地方?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6、有人说,诗歌具有朦胧美,你认为又体现哪些方面?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五、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补注用典]:
用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用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用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3、《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投影
【拟定课时】
1、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词,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画面,亲自去看一看。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为什么叫战?战斗的经过怎样?)
2、带着问题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⑵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⑶标出难读的地方。
三、学习本课生字
1、根据课后生字表的注音,学生自学生字读音。
投影出示:
日夜兼程 肩膀 肆虐 闪烁
摇摇欲坠 嶙峋 铁钉
2、指名读,随读随纠。
注意:虐n< 嶙l n
3、学生自由练习,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5、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2、生提出难读的地方,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练读。
A、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B、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再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C、再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蒎洲弯,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五、感知课文大意
1、整体通读课文。
2、思考: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生字
1、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2、提出难写的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抗洪抢险地光荣事迹,读一读。
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位,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1998年那次抗洪抢险的激烈与危险。这节课我们就与战士们一起,参加到这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中。
二、精读指导
第一部分(1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节。
思考: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从哪句看出来?
⑴ 1998年的夏天,长江发大水,很多地方受害了。
①投影出示,全班齐读。
②自读,找出体现水大、猛的词,并划下来。
(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暴怒,疯狂,撕咬)
③通过划下的词语,想象长江洪水泛滥的场面,练习朗读。
⑵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① 学生齐读。
② 学生自由读,找出体现气壮山河的词语,并划下来。
(万分危急,几十万,几百万,日夜兼程)
③指名读。
第二部分(2--5节)
1、导入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的表现如何,自由朗读课文2--5节,想想,每节都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思考。
3、具体分析
第一层(2节)
⑴ 提示语:2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怎么办呢?
⑵ 指名读本节。。
⑶ 重点片段练习。
⑷ 如果当时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⑴ 导语 :面对当时肆虐得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得本色。尤其是*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更是令人佩服。
⑵ 学生自学第3、4节,划出体现黄晓文不怕苦得精神的句子,标出黄晓文动作的词。
⑶ 检查自学情况。
⑷ 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合,练习表演这段。
⑸ 指名表演。
⑹ 齐读最后一句。
第三 层(5节)
⑴ 导语 :是呀,I在抗洪抢险的**夜夜里,像黄晓文这样不顾个人安危的战士数也数不清,激流中,到处是战士们勇救群众的情景。
⑵ 指名读本节。
思考:本节表现了什么?重点写了哪些事例?
⑶ 教师详细介绍解救周运兰老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感情。
⑷ 学生自由练读,注意声调变化。
⑸ 学生赛读,可试背。
第三部分(6节)
1、齐读本节。
2、自读,思考:说说这节的意思。
3、交流:1998年夏天的那场灾难,已印在了人民的心中,为抗洪而牺牲的人民子弟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再齐读,将自己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
三、片段欣赏
1、文中多处使人感动流泪,找处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
2、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最使你感动的地方。
【授课时间】第6周4
1、指导学生熟练、有感情地背诵第5节。
2、学会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交流会:介绍自己了解的抗洪英雄的光荣事迹。
一、指导背诵第5节
1、学生自渎,思考:怎样将本节分为三层?
2、指名回答(总分总)
3、按照所分层次自由背诵。
4、指名试背。
5、全班齐背。
6、再指名背。
二、学习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1、体会词语的意思(闪烁:一亮一闪;惊心动魄:场面宏大,让人担心,心惊胆战)
2、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词语的用法。
3、说说这两个词语能用再什么方面?(闪烁:星星、泪水、露珠、灯光;惊心动魄:战斗、电影)
4、自由造句,教师相机指导。
5、指名读,修改。
三、交流会
1、课外,大家也收集了不少有关抗洪战士的光荣事迹,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受了伤,还有的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请将你所收集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2、到台前介绍。
3、谈感受:听了这么多英雄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课文中,哪里有哪里就有;哪里有哪里就有请根据这句话仿造一句。
【板书】
1998年夏天 长江
赤脚
洪水 赛城湖 惊心动魄
人墙
扛、奔、说、咬、拔、扯、捆
转、背、跑、爬
飞向飞向飞向
激流中 在安造垸在蒎洲湾
哪里哪里哪里哪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