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拓展阅读
1、《陇西行》原文 赏析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这是一首赞美陇西健妇的诗。诗以白描手法描叙了健妇迎宾持家的一系列行为动作,由此完成健妇形象的刻画和作者羡赏之情的抒发。汉之陇西郡地处今甘肃东南部,这一带戎羌杂居,民尚气力,妇女所受的礼教束缚较轻。本诗对健妇内外应对独持门户的赏识,反映了这一地区重视妇女才干的社会习俗和心态。
诗歌起始八句写的是天界星宿,与下文似不连属。“白榆”、“桂树”、 “青龙”、 “凤凰”都是指星宿; “道”,指古人想象中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黄道;“凤凰鸣啾啾,一母将(率领)九雏”,是指凤凰星宿尾部的九颗子星。八句诗中前四句的文字与《步出夏门行》尾声雷同,而八句诗的内容则又与写修仙游仙的《步出夏门行》诗相合。因此,很可能是窜入《步出夏门行》文字而凑成本篇。
“好妇出迎客”以下为咏吟健妇的正文。诗歌依次叙写了女主人迎客、宴客、送客等一系列举止行动:她满脸笑容(“敷愉”,欢悦),备酒款待。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瓜果)疏”既有清酒又有白酒随客饮用,瓜果菜蔬也同时齐备端正,表现待客的殷勤周到。而当客人回敬说“主人持(持饮)”时,她“却略(稍稍后退)再拜跪,然后持一杯。”杯觥交错中,始终不忘主客之礼。“谈笑未及竟(尽),左顾(回顾)敕中厨(内厨房),促令备粗饭,慎莫使稽留(久留)。废礼(终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门轴)。”她一面陪客谈笑,一面注意饮宴进程,及时吩咐备饭。而宴饮结束送客时,却又从容度步、适可而止,足不出门户。真是进退有节,胸有成竹。对于这样一位精明能干、大方知礼,具有阳刚之气又兼阴柔之美的普通女子,诗人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取(娶)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有男子气的女子)持门户,亦胜一丈夫。”齐姜,齐国贵族姜姓之女,古人作为高贵美好女子的代指。诗人认为有独立才干的女子,其作用力量不仅远胜贵族美女,而且也超过须眉男子,表现了与儒家“女子无才便是德”迥然有异的进步妇女观。
2、关于王维的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唐代诗人王维小时候,东邻一位孤独老人在房后种了半亩甜瓜。这甜瓜个头大,味道美,大老远都能闻得到香气儿。有一天,老人的瓜被人偷了好多。他正在伤心落泪,王维走来说:“贼偷了瓜,一定要到集市上去卖的。你快去集上找一找!”
老人跌跌撞撞地赶到集上,果然在王麻子的瓜摊上认出了自己的甜瓜。但王麻子死不认帐,硬说这瓜是刘二狗的。两人争吵起来,惊动了过路县官。县官上前查问,由于老人拿不出证据,便认为是在无理取闹,气冲冲地命令差役把老人赶走。王维一直蹲在王麻子的瓜摊前。他想,瓜熟蒂落。瓜是老人的,瓜蒂就应该留在老人的瓜蔓上。如果能把地里的瓜蒂拿来,这不就是真凭实据吗?
于是,他先跑到刘二狗家的瓜地,一看,甜瓜还没熟呢!再到老人的地里查找,瓜蔓上果然留着好多瓜蒂。这下子,王维的心里更亮堂了。他把瓜蒂摘下来,装进口袋,迅速赶到了集市上。这时候,老人正跪在县官面前直喊冤枉呢!王维顾不得擦汗,掏出口袋里的瓜蒂就和瓜**对起茬来。不一会儿,便全对上了。县官问明情况,勃然大怒,马上命人把王麻子押来。王麻子吓得浑身筛糠,老老实实招认是他偷了老人的甜瓜。
王维也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留下许多轶事,最著名的有两个,当时有一位宁王,有宠姬数十人,都是才貌双绝的美女。王府附近有一位卖饼的女子,长得亭亭玉立,百媚千娇,非常动人,宁王一见很喜欢她,把她丈夫找来,给了一笔钱,就带这女子回家,取名“息夫人”,一年后,宁王问息夫人:“你还想以前的丈夫吗?”她默默不作声。于是宁王把她丈夫找来,彼此相见,息夫人见了丈夫泪流满颊,若不胜情。宁王府宾客数十人,都是当时的名士,看了没有不同情的。宁王命各人赋诗,王维即席作了《息夫人怨》:“莫以今时完,而忘旧日思;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宁王看了大为动容,于是把息夫人还给她的丈夫。
另一个是安禄山*时,捕获皇宫中的梨园弟子数百人,大宴群贼于凝碧寺,命梨园弟子奏乐,他们触景生情不禁相对流泪,有一位叫雷海清的乐工禁不往弃琴于地,西向恸哭,安禄山大怒,当即将雷海清肢解于试马殿。王维听到这个消息,写了一首十分深沉的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奉管弦。”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3、《唐五代文学·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赏析、鉴赏
近腊月下[2],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3],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4],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5],辋水沦涟[6],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虚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出水[7],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8]。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9]。因驮黄蘗人往[10],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此篇选自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裴迪,为王维的诗友、道友。王维有别业在蓝田山中,即辋川别业,曾与裴迪于此“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二人并曾就辋川景物,各赋绝句二十首,合为一集,名《辋川集》。蓝田山,在今陕西蓝田县东。(王维生平,见唐诗部分)
[2]腊月:古人于年终举行腊祭,故称十二月为腊月。《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杜预注:“腊者祭众神之名。”
[3]感配寺:《王右丞集》卷七有《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卷十二有《游感化寺》,然《文苑英华》卷二三四载此二诗均作化感寺;《旧唐书·方伎传·神秀》:“义福……初止蓝田化感寺”,亦作化感寺。故此“感配寺”或当作“化感寺”。
[4]玄灞:灞,水名,在长安附近,源出蓝田县东,北流入渭水。《文选》潘岳《西征赋》:“南有玄灞、素浐”,李善注:“玄、素,水色也。”
〔5〕华子冈:王维《辋川集序》:“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淑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6〕辋水: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六:“辋谷在(蓝田)县南二十里……辋谷水出南山辋谷,北流入灞水。”沦涟:水的波纹。
〔7〕鯈(tiao):白条鱼。
〔8〕朝雊(gou):清晨雉鸡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说文》:“雊,雄雉鸣也。”
〔9〕无忽:不要忽略。
〔10〕黄蘗(bo):一种药材,亦写作黄蘖。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五引《图经》:“黄傭树高数丈,叶似吴茱萸,亦如紫椿,经冬不凋。皮外白,里深黄色。其根结块如松下茯苓。”
这篇文章描写山中景物,突出表现了其清幽宁静的特点,一切都显得是那样和谐自然,又充满了生机。文中写了犬吠声、夜舂声、佛寺钟声,似乎并不“寂”,然而正是这些声音衬托出山中之静。因为这“静”并不是万籁死寂之静,而是远离尘世喧嚣之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文中的描写不正与王维的这些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文章又写了轻、白鸥、野雉的生活,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是远离了人的干扰与破坏的生活。总之,山中的一切都给人一种纯净自然、一尘不染、和谐安乐的感觉,正如陈振孙所说:“集中又有与(裴)迪书……余每读之,使人有飘然独往之兴。”(《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王右丞集》题解)文末写托运送黄蘗的人传信,看似闲笔,却有无穷无尽的意味。书信往来是山居生活与外界的一种联系,山中与外界隔而不绝;王维居官不任事,似出似入,其人生态度不也正是这样的吗?
4、田园乐古诗带拼音王维精选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