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纳兰性德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6 12:28:18

《海棠春》纳兰性德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花飞处。

蔷薇影暗空凝贮。任碧飐轻衫萦住。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

注】贮:通“伫”。久立。

1﹒请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5分)

2﹒词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联系下片前两句简要分析。(6分)

1.借景抒情(2分);落红片片,像迷雾一样,美丽却又让人无法找到进入桃源的路口(1分),表达诗人心中的凄凉迷茫。(2分)

2刻画了一个孤单、失落的主人公形象。(2分)夜已深,蔷薇花影暗摇曳,主人公久久地独自站立,什么也没有等到,(2分)任凭碧绿的花叶颤动,把自己的“轻衫萦绕住”。(2分)

作者简介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58),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公元1676年(康熙15年)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1685年(康熙24年)患急病去世,年仅31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注释

①桃源路:桃源,即桃花源,后代指理想的境界。此谓通往理想的境界。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②香径:花间小路,或指满地落花的小路。

③凝贮:同“凝伫”。凝望伫立。

④碧飐:指摇动着的花枝花叶。飐,颤动、摇动。

这首小词空灵含婉,只是勾画了一幅月夜下孤清寂寞的情景,其所思所感皆在要眇含蓄的表达之中了。其所怀可以是所恋之人,也可以是指美好的理想,总之是在凝贮期待。惝恍迷离,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拓展阅读

1、晁冲之《临江仙》和翻译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去后,管得落花无?

【注】哲宗绍圣元年(1095年),“二苏”“四学士”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是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

1.试从虚实的角度的上片。(4分)

2.人梦中与友人相会,又为何要休问相思?请联系注释,结合“情知去后,管得落花无”作简要分。(4分)

参***

1.略

2.“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去后,管得落花无?”这是设想月夜梦中重逢的话。论理,久别重逢,应畅谈彼此别后景况,之所以反而“休问”,实在是因为彼此遭遇相同,处境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彼此互问情况,徒增伤感而已。天已经过去了,落花命运如何,也管不着了。天,是借指*上的天,也就是旧*执政的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他们风得意的这段时间。“落花”,比喻他们这些像落花一样遭受*风雨摧残的故旧。作者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想当年在西池欢聚痛饮,不知度过了多少欢乐的日子。离别之后却连一行书信都没有。假使不经意间重逢了,也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今夜或许能梦见锦绣屏风旁的往事,月色明亮正好伴我渡过险恶的江湖。不要问相思会有什么结果。谁都知道天过后,花落无人能管,但人们还是为它悲伤!

创作背景

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初立,神宗母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上台,苏轼等人各有晋升。元祐八年,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再度上台,章惇执政,排斥旧*。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二苏”“四学士”先后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作了个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对旧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深怀眷念,当年同朋友们游宴唱和的美好往事时时萦绕于怀,引起他无限感慨和思念。该就是这样一首怀旧相思之作。

这是作者和旧游离别后怀念往日汴京生活的,是一首怀旧之作。以淡雅的笔触追忆昔日的欢娱和友情,从“忆昔”到“夜梦’,从“夜梦”到“落花”,详尽了坎坷的遭遇和人世的沧桑,同时朦胧地透出了一种怅惆情绪。

这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语辞清淡素雅,许昂霄《综偶评》评此“淡语有深致,咀之无穷”。 的上半部分抚今追昔。开篇两句写人当年和友人们畅饮西池(金明池)的欢娱情景,“年年多少欢娱”暗含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失落和惆怅。这是人因入元祐*籍而罹祸后生发的对昔日欢聚时光的追忆。“别来不寄一行书”,看似抱怨,其实是暗示当时险恶的*环境,根本容不得友人们相互“寄书”。随后更进一层,设想倘使平时能够相见,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只怕再也不敢像先前那样开怀畅饮了。“寻常”两句,是人在经历了诸多*苦难后所得到的感悟,虽然用语质朴,却充分反映出当时*的黑暗。

的下半部分写人现在的处境和对形势的判断。不能相会,亦不能寄书,恐怕只有寄望梦境,期盼着好友们能在梦中渡过险恶江湖前来相会。“安稳”两句颇富美感,但深处却暗藏着一丝忧郁的情怀。“相思”一句,写幻想中与朋友们相见的情景,由于大家对眼前的处境都心知肚明,所以也就打消了问候和寒暄。结尾两句抒怀:既然天都已经逝去了,那么谁还顾得上“落花”呢?此处的“天”喻指*上的天,“落花”喻指遭受*风雨迫害的友人。人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这首含蓄蕴藉,以乐景写哀情,寓深沉情思于质朴语句和冷静思考之中,在同类题材的作中颇为少见,可谓独具匠心。

2、七夕李贺李贺《黄家洞》原文

黄家洞,是一首七言排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贺,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容州槎。

注音:

què bù cù shā shēng cù cù ,sì chǐ jiǎo gōng qīng shí zú 。

hēi fān sān diǎn tóng gǔ míng ,gāo zuò yuán tí yáo jiàn fú 。

cǎi jīn chán qiāo fú bàn xié ,xī tóu cù duì yìng gě huā 。

shān tán wǎn wù yín bái tuó ,zhú shé fēi dù shè jīn shā 。

xián qū zhú mǎ huǎn guī jiā ,guān jun1 zì shā róng zhōu chá 。

翻译:无

解释:

1:黄家洞:贞元十年,元和十一年,皆载黄洞蛮起兵事。黄洞蛮,即西原蛮,属黄氏者谓之黄洞蛮。韩愈有《黄家贼事宜状》。

2:雀歩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雀歩,雀跃。蹙沙,脚踏沙上。《后汉书》:“挹娄国,弓长四尺,如弩,以青石为镞。”

3:黑幡三点铜鼓鸣,髙作猿啼揺箭箙:黑幡三点,旗号也。铜鼓,《广州记》云:“狸獠铸铜为鼔,以髙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 ,垂之于庭,克辰置酒,招置同类,来者盈门,豪富子女以金银为钗,执以扣鼓,留遗主人。”马援于交趾,尝得铜鼔。猿啼,谓其 言语难懂也。箙,箭袋也,以皮为之。

4:彩布纒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踍,骹,胫骨也。

5: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蠧射金沙:白鼍,俗称猪婆龙。青竹蛇,与竹同色,极毒。射金沙,南有*,名蜮,能于水中含沙射 人。

6: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容州槎:竹马,童稚所玩。言童稚犹不畏官军也。董懋策以为,见其驱竹马缓缓归家,官军畏毒不敢 追也。王琦以为,竹马,如木牛流马类,运载之具也。容州,汉合浦县地,唐设容州经略,今容县也。吴正子以为:此句,言官军战 不能得真蛮,自执百姓以杀之。槎,或蛮称民之辞。吴汝纶注:槎,土著之称。

李贺人物轶事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以前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李贺在长安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

李贺个人资料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黄家洞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这里诗句大都有!

3、杜甫画鹰 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4)对这首诗的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1)思、似、可、堪

(2)想象之,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飒爽英豪之气

(4)D(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景。)

练习二: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6分)

:(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练习三: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你认为这幅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3、诗人主要以哪些手法来表现出鹰的什么形象?

参***

1、诗共八句,可分三 层意思:一 、二两句为第一层,刻画出画鹰的气势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 上苍鹰的神态: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承上收结,把画鹰 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抱 负。

2、 最后两句寄托 了作者的感慨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 些 凡乌的毛血洒到荒原上?诗让人感受到诗人富于理想,充满着青活 力, 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 .抒发 了疾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3、首联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尾联想象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突出了鹰的飒爽英豪之气。

参考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唐代诗人中,杜甫喜题画,这首《画鹰》就是杜甫早年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以其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一竦劲身你要攫获铰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可呼之出猎。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情。[2]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杜心解》评价说:起作惊疑问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这首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4、高三议论文《微时代的》的

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之前的年代,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和书籍的普,是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变成了对奇观的欣。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要注意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所特有的“撕裂”。

⑥因此,“微时代的”,本质上并不是一种,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与先前那种“写作时代”的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

1、下列关于“微时代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时代的”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与先前那种“写作时代”的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

C、“微时代的”具有“撕裂”,这种“撕裂”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媒介必然会把传统“”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2、下列对不同时代的背景和方式的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书籍和印刷术普之前,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标志着公众化的“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行为的普提供了条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微时代的,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写作时代”的“”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写作时代”那样通过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碎裂成零星图像,是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参***:

1、D(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第5段表述是“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

2、B(原文第3段第1句显示,从球范围看,进入“观看猎奇时代”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2、3句显示我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却是出现在20世纪末。B项“观看猎奇时代”后缺“在中国”的限制,将中国的情况说成了球的情况。)

3、C(A、文章最后就“微时代的”提出来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确实“对人们是否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但第一个问题并非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B、“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错。原文第4段说“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另外,与“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D、无中生有。原文第4段是“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变成了对奇观的欣”,从中找不到“是……发展规律”的内容信息)

点击查看更多《海棠春》纳兰性德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5473.html

热门阅读

  1. 相声台词剧本
  2. 快乐平安夜祝福语
  3. 中考奋斗口号有哪些
  4. 关于与众不同的记叙文
  5. 天津鼓楼导游词范文
  6. 描写冬天的古诗
  7. 大学学生毕业祝福语
  8. 大学工商专业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范文
  9. 表达思念的诗句自创
  10. 大班教师的个人计划
  11. 201年最新结婚贺词
  12. 智障学校老师期中研修总结范文
  13. 老妈的绝招四年级作文
  14. 带鸡的歇后语摘抄
  15. 有趣的拓印教学设计
  16. 最新有关于亲情的经典语句
  17. 描写华山的优美诗句
  18. 工程造价专业实习的报告范文
  19. 追忆我的大学生活作文2500字
  20. 迎春节的作文
  21. 中心学校有效教学活动总结
  22.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
  23.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24. 充满青春活力的说说
  25. 中秋的美好祝福语
  26. 装在心里的镜子美文
  27.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祝福词
  28. 201年春节金鸡报晓闹新春祝福语
  29. 狗年的祝福语
  30. 集资房买卖合同范本
  31. 七年级日记
  32. 喜欢他时的心理活动杂文随笔
  33. 志愿者服务的心得体会范文
  34. 爱情等待的句子有哪些
  35. 春天的诗歌优美的
  36. 十月一日国庆祝福语
  37. 浅谈公路施工企业改制后的项目工程管理论文
  38. 弟子规读后感 400字
  39.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计划和进度表
  40. 彩虹激战作文30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