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何处秋风至》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9-23 19:23:13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前言】

《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注释】

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这里指诗人自己。闻:听到。

【翻译】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拓展阅读

1、《惜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⑴星度:指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⑵销:一本作“消”。

⑶眉妩:谓眉样妩媚可爱。典出《汉书・张敞传》“张敞画眉”。

《惜华》,梦窗入夹钟商。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韵,下片六仄韵。《梦窗集》收此调五首,也因句逗有异可分为三格:上片八句,下片九句一格;上下片各九句一格;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一格。

“七夕”除此之外,梦窗集中尚有《六么令・七夕》、《荔枝香近・七夕》、《蕊香・七夕》、《诉衷情・七夕》、《惜华・七夕》、《醉蓬莱・七夕和方南山》、《凤栖梧・甲辰七夕》等七首,可以互相参阅。

“盐官”,即浙江海宁县。三国吴时置盐官县,其后历代名之,元升县为州,改为海宁州,即今海宁。据《宋史・地理志》:两浙路临安府县九盐官,上绍兴,中升畿。

“数日”三句。“枣”者,早也。扣题送人归盐官。此言连日西紧吹,打落了成熟的枣子,似乎在催促友人早早回“盐官”去。“瓜果”两句,点题“七夕前一日”。此是说:明天就是“乞巧”夜,所以现在就要准备好祭祀用的瓜果,准备明晚仰视天河,看牛郎织女鹊桥会。从以上五句,读者可体会到人所送的人,他“归盐官”是去与亲人团聚的。因此要催他早早归去;并喻之牛郎会织女。“匆匆”两句,人感叹。人送人分别在即,他倒上两杯离别酒对饮,并祝其旅途平安,且又惆怅地叹息着:人生真是离合无常,我们俩好像那空中的白云,水中的浮萍,聚散两依依。“留连”三句。言两人离别依依难舍,所以听到树上寒蝉凄切的'鸣声,就好像听到了它在唱着劝人时行乐的《金缕曲》。上片紧扣“送人”。

“绿水”三句,别时之言。人说:现在我们还暂时相聚在岸边,很快你就要乘舟而归“盐官”。你走之后,旧居南墙外的竹林中,槐树荫里那些我们经常相聚的地方,很快就会冷冷清清。“此去”两句,点出友人去。“杜曲”,在长安县南,为唐时杜氏世居之,这里借喻“盐官”;“紫宵”,指京城临安。此言友人回到盐官之后,从那里到临安就非常近。两句也暗示友人已有机会入京去*吏。“扁舟”两句。言人估计:友人今晚的行舟将会在吴江上留宿,如果他夜晚观吴江水景,在月光照射下,吴江上水波粼粼,好像有无数个飘动着佩带,在跳着《霓裳羽衣舞》的仙子一样。“眉妩”两句,为友人盐官家人设问。此是说:友人到家后,亲人定会兴高采烈,并且询问你,在分别后可在想念我吗?下片从离别后生发开去。另据中的“夜宿吴江”,可猜测到,人送友之是在吴中。

2、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思在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3)地白:月光满地。

(4)思: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5)落:有些版本作“在”。此以《全唐》为准。

一:

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 料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 不知那悠悠思落在谁家?

二:

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月,不知那茫茫的思落在谁的一边?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之夜。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以《全唐》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思落谁家”,这就将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思唯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辞典》录此,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录此,“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意境很美,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3、墨梅翻译 墨梅解析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这是一首题画。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的品格。

这首题为“墨梅”,意在述志。人将画格、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自己的立身之德。

点击查看更多《秋风引·何处秋风至》古诗词原文及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63462.html

热门阅读

  1. 如何用粗犷来造句
  2. 优秀的难忘的中秋节作文范文
  3. 2015羊年恒通公司新年贺词
  4. 小学语文《游子吟》课堂教案
  5. 2015年送父母的圣诞节祝福语
  6. 妇女节祝福短信有哪些
  7. 微电影剧本《孩子的尊严》
  8. 实用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演讲稿
  9. 有一个可怕的词叫做但是美文
  10. 201中秋节祝福语大全
  11. 小学生现代爱国诗歌
  12. 201优美段落摘抄句子
  13. 关于太阳诗句
  14. 小学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教学设计
  15. 四年级青岛之变寒假征文400字
  16. 读书的名人故事
  17. 2015圣诞节创意祝福语句子
  18. 名家写的过年散文
  19. 《白公鹅》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20. 形容老师的优美句子
  21. 扫墓感想作文
  22. 201年鸡年新年快乐祝福语
  23. 白居易观刈麦创作背景
  24. 抗日英雄的故事
  25. 201最新送大四毕业生祝福语
  26. 伯牙绝弦的经典教案
  27. 小城岁月四年情感美文
  28. 三字经读后感范文550字
  29. 德育研讨会的发言稿
  30. 关于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诗句
  31. 秋天的伤感诗句 古诗
  32. 201清明节问候健康短信
  33. 我喜欢信阳老家的四季美随笔
  34. 关于元宵佳节的诗句
  35. 物流企业参观心得体会
  36. 临屏四首诗歌
  3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900字
  38. 感怀的句子摘抄
  39. 干旱山区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浅析论文
  40. 鼓励学习的励志语录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