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之忆的散文
“推磨摇磨,推磨,摇磨,推磨磨,赶响午。推一升,喂鸭青,推一箩,喂鸭婆,鸭婆生个崩崩蛋,包到锅头团团转。”每次想起这首朴实的故乡童谣,关于石磨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
石磨是用来加工粮食的,可以把玉米、小麦、豆子、米、磨成粉或浆。石磨的打造很简单,由两扇扁圆柱形的石块做成。下扇中间有一个短的轴,上扇有个大小适中的磨眼,粮食通过磨眼进入磨堂,均匀分布到磨堂四周,被磨成粉末、颗粒或浆糊,从夹缝慢慢流到磨盘上。
可别小看了石磨,磨粮食是很有讲究的。小麦磨成面粉,要磨好几次才磨得细。给猪吃的玉米磨成颗粒,粗粗磨一次就行了。粮食磨粗,磨细,也是有讲究的。想磨粗点,就在推磨时添多添勤,想磨细点,就在推磨时添少添慢。磨湿豆子,要加点泡涨了的米,磨出来点的豆腐才嫩滑绵软。
我们双朝门村分十个队,我们是八队,八队虽然不大,又穷困又偏僻,但是几乎每家人房前屋后都有个石磨。这些石磨是小型的手磨,只有麻筛大小,女人端根板凳坐在石磨边,用两只手就能推动石磨。如果用磨担钩推磨,就更轻巧了。只要抓紧推杆,顺着它一推一拉,连七八岁的小孩也能来回轻松推动。
手磨虽然轻巧,但是不如腰磨磨得多磨得细,队里的人都喜欢用腰磨推粮食。八队除了清田、大土垭口、作家房子三个地方人多,就是刘石匠家磨房的人多了。磨房里有个青石腰磨,非常大,有晒淀粉的簸箕那么大,容得下三四个小孩子坐在上面拍烟盒。
腰磨大,自然就沉,女人和小孩是推不动的,只有身强力壮的男人才推得动。推腰磨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情,先用一根粗绳子系在大大的磨架子上,然后用一根扁担架在绳子上,最后将扁担靠在腰间或背上来回推动。
大腰磨是刘石匠的爷爷打的,算起来有些年代了。刘石匠七十多岁,力气大,精神好,推磨快。一挑满满的干苞谷,他推完了脸不红筋不涨,他家的刘奶奶笑骂他是牛变的,一辈子不生病不吃药,不怕苦不怕累。刘石匠家里每次吃回锅肉,都要端到大腰磨边来吃。有时候吃高兴了,他会将别人家的小孩放到磨子上,慢慢飞旋。小孩坐在大腰磨上,感觉像坐飞机,飘飘悠悠的,头都旋晕了,还舍不得下来。
刘石匠这人,是个老古董,让小孩喜欢也让小孩讨厌。他家那两头大母猪,年年都要生许多小猪,小猪跟小孩一样好吃,要吃炒熟了的玉米碗豆颗粒。因此,刘石匠每隔几天就要到磨房来推炒熟了的玉米和碗豆。刘石匠闭着眼睛推磨,一边推一边往磨眼里添加玉米碗豆。一群小孩假装在一旁玩耍,时不时跳起来偷磨盘里的玉米和碗豆颗粒吃。刘石匠突然睁开眼睛,小孩吓得惊惶失措作鸟兽散,他不骂不追,也不说话,继续推他的磨。这是小孩喜欢他的原因。
刘石匠爱*,放得是惊天动地。推磨时*放得更是别开生面。推一转磨,放一个屁,一个比一个响,一个比一个怪,有时一个屁要连续放一圈。小孩忍不住哄笑,刘石匠会不以为然地说,笑啥子笑,打个屁,出口气,人吃五谷杂粮,哪个不打屁哟?直笑得小孩们在地上打滚。刘石匠*,老说男孩是给自已养的,女孩是给别人养的。这两点,是小孩讨厌他的原因。
冬天是农闲,学生又放假,磨房里的人特别多。男人推磨抽烟,女人缝毛衣绣鞋子,摆龙门阵,有时也无伤大雅地说说东家长西家短。小孩在一边***嬉戏疯闹。后来,村边的大路口有了柴油加工机,也有了电动加工机,加工粮食又快捷又方便。只是加工出的粮食不如石磨磨的自然醇香,而且加工费挺贵,大家还是习惯把粮食挑到到磨房,用大腰磨推。
过年时,磨吊浆汤圆,是最让人兴奋的了。队里有糯米的人家,把泡好的糯米端到磨房,依次排好队,磨扇和磨盘之间白花花的泡沫,像串串晶丽的花朵在绽放。没有糯米的人家,也会分到一小袋糯米浆糊,拿回家吊在厨房里,等着初一天吃汤圆。这个时候,我们八队的人,不论本姓还是外姓,都亲热得像一家。
刘石匠死后,磨房和大石磨被他的儿子们拆掉,修成了漂亮的楼房。
故乡的石磨,将长久地在我的文字里转动。
拓展阅读
1、辞旧迎新之旅散文
踏着金鸡般雄纠纠的脚步,迎着2017年冬日的最后一抹暖阳,我们小天使中队50位队员在40位热心家长的陪同下,在辅导员及“原乡之家”的黑熊叔叔的带领下,于2017年12月30日下午开启了“走进原乡之家,畅游美丽乡村”辞旧迎新之旅。
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沿着乡村公路直走,走在走过无数次的小路上,却唯独这一次特别与众不同。背上可爱的小背包,带着老师及父母的期待去旅行,每张兴奋的小脸上都写着“幸福”二字。前面的路哪怕再遥远,身后总有一双双大手及关爱的眼神在支援着我们,每踏出坚定的一步,快乐的笑声就会飞得很远很远……
第一站是著名华侨蔡庚水的故居。令我跌破眼球的是,这座建筑风格特别的老房子,竟然是我们班凯森同学的家,就连凯森也是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的家还成了旅游景点了。
说起这位蔡庚水,认识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如果说我们学校那座曾经是福建省最大的农村体育馆的捐资者,那么,认识的人可能就会多了。这位年轻时就酷爱体育的老人,为了实现自己年轻的体育梦,特意为家乡捐建了一座体育馆,供家乡举办各种体育活动。现在,它已经成为我们学校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
蔡庚水先生家附近就是我们村里的蔡氏家庙了。这座家庙几经变迁,现在成为老人活动中心。以前这里曾经是幼儿园,很多人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幼儿园时光。
对于年纪尚轻的小天使们来说,并不懂得家庙的真正含义,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即将在这里进行的亲子活动。
“原乡之家”的几位工作人员开始为孩子们分发矿泉水,分完后,有趣的亲子活动开始了。这个游戏叫“齐步并进”,每队由10个成员组成,规则是用红领巾绑住把每个人的双腿捆绑在一起,看看哪一组前进的速度更快。
游戏开始前,先由家长示范表演。这是第一次玩这种游戏,许多家长都蒙了,不知道该如何前行。其实,这个游戏的关键就在于同心协力,只要按照口令来执行,不难完成任务。可惜的是,几位家长研究了老半天,也没有想到好法子,最后还是在苍狼教官的指导下,他们才开始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行程就简单了,尽管前行的路线有点歪歪斜斜,但总算是完成了。
接下来由四组小朋友分别前行。大人都举步维艰了,更别提小孩子了,还是苍狼有办法,教孩子们肩搭肩,排成一条线,这样行动的时候就比较方便了。我们的孩子倒也挺受教的,成功地走了几步后,因为有人脚步过快而摔倒了,快乐的小游戏就在孩子们的走走停停中结束了。
玩完了小游戏,我们就继续往前走了,路上经过防空洞,我们没有走下去,洞口那四个饱经风雨的“保家卫国”大字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是抗日根据地,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黑熊大叔又带着我们参观了蔡德芳的进士第、蔡云程画家故居、蔡缵、蔡鼎故居、东蔡家庙、蔡本油故居。每到一处,我们都觉得特别神奇,这些平日里看上去十分普通的老房子,几乎都没有住人了,想不到它们竟然有这么大的来历。
最后,我们到达了大家期盼已久的“原乡之家”。映照在阳光下的小洋楼显得特别漂亮,一层是白石板彻成的,二楼却用了红砖。色彩鲜艳的老房子经过一番装修焕然一新。房子前面有两块小菜地,种了许多绿色植物,还堆放了一些旧水缸,看上去很有田园风光的味道。
进入向往多时的家园,早有热情的工作人员招呼我们坐下。这是“原乡之家”接待过的最大团体,近百人的到来,为这个温暖的家园增添了许多生机。
孩子们坐在长椅上吃面包、品水果、看电影,一洗路上的疲惫。《记住乡愁》这部小片子,收录了我们刚才去过的几个景点。刚才没有听清楚介绍的孩子们,这次有机会重新温习了一遍。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熟悉的乡亲,我感觉到远去的乡愁又重新返回了。
这里的布置很细致,也很有特色,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闽南风味,又增加了浓厚的现代气息。
趁着孩子们观看电影的时间,我们的家长们还在外面的大埕上跳起了长绳。看着他们玩得像孩子般开心,我的思绪也重回那段整日跳皮筋的难忘时光了。这些家长们平时为了工作,连孩子都顾不上了,今天难得抽空出来陪孩子逛逛家乡,偷得半日浮闲,也是非常可贵的。
看完电影后,我们今日的重头戏终于登台了,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了,个个眼巴巴地盼望着早点分到风筝。
工作人员有序地分放风筝和颜料,拿到材料的孩子就地画风筝,开始了快乐的画梦之旅。这次的绘画虽然早由美术老师事先进行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用颜料,而且风筝也跟图画纸不一样。刚开始时,有些孩子都手忙脚乱,不知道该从何画起,后来,在大人们的帮忙下,他们总算知道要画什么了。
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瞬间出现了,一大一*五成群地蹲在地上,有的帮忙拿颜料,有的帮忙拿风筝,小画家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风筝,手中的画笔一刻也没停。半个小时过去了,小画家们纷纷完工,各种各样的风筝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可爱的神奇宝贝,美丽的美人鱼,喜气的烟花,漂亮的蝴蝶……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完成这么大的工程,有十几个孩子没有家长协助,是独立完成的,相当不容易。
感谢现场的摄影师怀念扛着照相机从头到尾,一刻都没停下来,他把孩子们专注画画的模样定格了下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画完风筝后,我们立即向海边的沙滩走去。耀眼的阳光还在,凉爽的海风还在,一切美好的时光还在。到了海边后,孩子们都向飞出鸟笼的小鸟,再也关不住了,纷纷放起了风筝,放飞新年的祝福……
活动结束后,我们最后在沙滩上拍了一张合影,便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欢乐回校了。这次的迎新春活动形式别致,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及好评。感谢“原乡之家”的所有工作人员,是他们为我们这次活动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从设计路线到准备点心、活动材料、全程介绍、全场拍照,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他们“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理念。
再见“原乡之家”,再见我的2017年,期待明年的某一天,我们能够再次相遇!
2、忆匆匆那年散文随笔
还 记 得“人间大炮,一级准备!”吗? 还记得他们吗?
儿时 我们猫在电视机前看着《星球大战》、《黑猫警长》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来 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着《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收获爱情;如今我们坐在电脑前看着《致青春》、《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生》、《匆匆那年》追忆着我们的青葱岁月!
叹青春,青春似水,永不回头。
惜青春,青春似花,也会凋零。
赞青春,青春如歌,气贯山河。
曾记否,坐在明亮的教室你是否有将前桌女生垂到你课桌上的长发打过结、绑过笔?有没有趁老师转身之际,掷过和偷偷传过写着你心事的纸条?有没有被老师抓到过在课桌里偷偷地看着或琼瑶或古龙写的小说?
——这就是青春的情怀,任性中透露着一些顽皮。
曾记否,在宽阔的操场,我们嬉笑追打,留下一串响铃般的笑声,球场上,你的一个转身、一个扣篮是为谁而漂亮?啦啦队里,你的目光会跟着谁而转动,你的喝彩会为谁而响起?
我们吹着号角,翻山越岭,去看郁郁葱葱的林海 ,人群里有没有一个让你看见她在艰难攀登时很想拉一把的,只是最终还是没伸出手。
——这就是青春的情怀,天真烂漫、纯纯的夹带着羞涩。
我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让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奏一段让人心旷神怡的音符;在日光灯下,我们聚精会神攻克一道一道难题,谱一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壮志!
我们有点吵,我们有点闹,我们挥霍青春时,也会思考我们的人生,把握我们的未来!
——这就是青春的情怀,有点恶作剧,可不做无厘头,我们意气风发也会扬起梦想的风帆!
我们在青葱的校园里一天一天的长大,从小不点变成了帅小伙,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喜欢读“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开始伤感“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伤”了,什么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了?
记忆里是否曾风立中霄,拨弄着琴炫吟唱过《想说爱你不容易》,是否曾徘徊月下,吟诵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记忆里你的片片信笺是寄往哪个终点,在收件室那一封封来信里你在寻觅谁熟悉的笔迹,记忆里你购过一张哪个城市的车票,去那里寻觅过心中的伊人。
——这就是青春的情怀,有点伤感,有点含蓄,有点痴情,有点执着,会如飞蛾扑火义无反顾!
那年,老师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实那时并不切头切尾感悟,总觉得人生路漫漫,离老年好远好远,殊不知,一转眼,曲终了,人散了,毕业了。盼了一个世纪的香港回归了,令人恐慌的世纪末日过了,声势浩大的北京奥运会落幕了,弹指一挥间,汶川大地震竟过去七载了。
一个日出日落我们便告别如火如荼的青春步入了中年。
此去经年,你——
梦圆否?
情归否?
再过一个这么久的时空,我们便会一一谢幕,那年那月当我们躺在摇椅上晒着太阳再回忆着匆匆那年,我们是否
青春无悔?
青春无憾?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800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素材
《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就是说,其它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后来被人们用来借喻应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从而帮助自己,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功。
的确,别人的前车之鉴确实能给自己很多启示,但却并不是时时如此。
1934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切伦科夫在研究放射线穿过流体时,观察到了一种淡蓝色的辉光。便去找弗兰克讨论。弗兰克找到了当时任苏联科学院院长的老师请教,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们一些启发。不过老师的回答令他们十分失望,认为那只是一种荧光而已。老师还说,在他们研究之前就有很多人发现过这种蓝光,可却都是荧光,希望他们不要重蹈覆辙。
不过切伦科夫却始终坚信:那不是荧光,也不是普通的光线。他没有听取老师的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又去找理论物理学家塔姆共同研究。几天后,这3个年龄都不足30岁的年轻人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发现了“切伦科夫光”,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如果当时的切伦科夫听取了老师的意见,铭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金科玉律,否定自己的观点,放弃继续研究的话,辐射物理学上又将遗憾地失去一个理论成果。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生物学巨人达尔文,在发表《物种起源》前就遇到重重阻挠。先是当时神创论的固不可彻,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达尔文不知听过多少亲朋好友的劝诫,遭到多少世人的质疑。再是后来父母亲的坚决反对,苦口婆心也没能规劝儿子走上正路的他们甚至认为自己的儿子思想不正,父亲骂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胡思乱想”。但“坚持己见”的达尔文并没有放弃,即使这条道路看上去实在渺茫,即使遭到所有人的讽刺和谩骂,即使他自己都犹豫在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研究路上取证。
但,他还是相信了自己,弃他人“可攻之石”。最终,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怪人”带着他的“进化论”开创了生物学的崭新时代。
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的话正好诠释了这一道理。试问:一个人如果总是在意他人的意见,总是于他人角度来审查自己的思想,那他怎能“不目盲,不耳聋”?对于自己目标和想法都摇摆不定的人,又怎能成功,如何成功?况且也不定他人的意见都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定他人的思想会比自己高到哪儿去。既然如此,为何不信自己一把,一根筋地试一试呢?优柔寡断只会造成失败。
自古就有“河之深浅,亲自试之;梨之酸甜,亲自尝之”的说法,但丁也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有着如此勇气的独辟蹊径的成功人士也大有人在。天文学家哥白尼,如果不是一次次地拒绝他人的意见,忍受众人的非议,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只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能改变当时“宇宙围绕地球转”的世界吗?科学家伽利略,如果不是在人们一次次地劝诫下、提议下、甚至嘲笑下,不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和光环下,不是在被讽为狂妄者的压力下,依旧坚持己见,实事求是,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了自己的落体论,如今的物理课本上可能还是那个错误的定理。如果不是遭到种种非议,一次次地坚定自己的梦想,比尔盖茨会成为世界首富吗?我们今天的社会又将是什么样子?
“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女士,就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胆识。在做β衰变试验证明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理论时,美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就多次劝告,认为她不可能做出来,断言她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但正是这种宁肯拼一次,绝不留遗憾的座右铭,这种忘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千年道理的坚持己见,让她证明了自己。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他山之石”都是绊脚石,我们也要因事制宜,找准正确的方向,有时候也要在众非下坚持一下自己。或许“他山之石”也是块远不及你的弱石。
石要看是什么样的石,攻玉要看怎样个攻法。“薄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要知道,他山之石,也未必能攻玉。
4、散文《秋之韵》
中元节到,秋风凉啦,我在老家呆了三天,帮表哥收春玉米。一半凑热闹,一半消遣。文友打电话,我卖弄说在乡村采风。几天来,没有收集到民歌民谣,却听到田野秋收秋种的声音,感受到了秋之韵。濮阳金堤北叫上堤,金堤南是下堤,表哥家在下堤梨园东孙集。表哥包种着二十多亩玉米,在黄河东岸生产堰内的黄河滩。地势高,不怕淹,种的春玉米。不用手掰,大型收割机突突一个多小时,黄纱帐夷为平地;表哥开三马车来嗵嗵,金豆子哗啦哗啦流进车斗子,表嫂咯咯笑;我负责捡漏在田间的玉米粒。秋收的笑声落在秋风里,飘在黄河滩希望的田野上。
收工回家渡河, 忽然下起零星小雨,河道风送爽。站立船头,黄河水滚滚东流,哗哗啦啦;河面秋雨落,天气浸早秋。巡望黄河两岸:豆田碧绿,丛密叶茂,随萧瑟秋风,涌起洪波,像起伏游移的浪涛,一波又一波。黄河大堤、生产堰、河道、河滩、大豆、夏玉米、高粱田像五线谱,过往的渡船如跳动的音符;风声,雨声,河水声,机船的轰鸣声,人的欢笑声,时而激昂,时而轻柔;大自然和人和谐共生的交响乐,在河道、河滩奔放、流动。
入秋,阴雨连绵,黄河西岸村周围农田,积水脚脖深,*一片;夏玉米、高梁、大豆苗稀稀拉拉,发黄发蔫,一片一片。表哥、表嫂都60多岁了,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孙子上学,老俩口留守。他们和留守的老太太老汉汉一样,顶着火烧火燎的太阳,在田间排水,补种秋苗,汗珠子摔成八瓣儿,为买城里房方让孙子上好学校,他们咬牙撑着。我望着表哥烈日下光脊梁锄窑,表嫂满头大汗点豆,不禁把《悯农》读出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为了赶活儿,表哥表嫂和我在村南柳树行里凑合午餐,有下乡窜村的商贩把饭菜送到田间地头。表嫂一碗凉面鱼儿,打饱嗝;表哥两根油条一瓶啤酒,擦嘴。搓把脸,拍拍**,又钻进蒸笼似的田间。表哥开唱朝阳沟选段:那个前腿蹬,那个后腿弓……表嫂扯嗓子喊,谁家的老叫驴跑啦。哈哈,干活的邻居笑。晌午头儿,表嫂让我在荫凉下呆着,随叫随送粮食籽儿、矿泉水什么的。偷闲,我蹭到柳树行西南角的大水坑边,田田荷叶遮满水坑,几只青蛙躲在凉蓬下,瞪着眼珠子,鼓着腮帮子,呱呱。
此时,柳行里的知了,也临风嘶鸣,好像与青蛙对歌。真是柳行荷塘秋韵好,听取蛙声蝉鸣一片。日落西,下晌,表哥去接孙子放学。表嫂浇菊花,摆弄窗前的几棵竹子,她说,菊花黄*,金贵;竹子青青的,精神。她摘几只在墙上攀爬提溜的丝瓜,进厨房做饭,不忘听看抖视频。老妖婆,咋不从飞机上掉下来摔死!厨房窗口,冒出表嫂咒骂佩洛西的声音,咬牙切齿。让人感动,农民是社会的最低层,他们辛勤劳作,无私奉献,从不叫苦,从不喊冤。收成好坏,不放弃种地;时刻把祖国放在心间。
晚饭后,表哥倒在床上打呼噜。表嫂灯下辅孙子做作业。我在耳房凭窗观景。突然夜降秋雨,雨浇*,雨露凝骨,叶叶片片有秋声;雨敲翠竹,节节枝枝皆秋韵。我为眼前的画面动容:表哥、表嫂,留守的老太老汉,他们是风雨中的劲竹*,他们的言行、品格,才是最妙的秋声,最美的秋韵!
5、忘怀于秋风之中作文600字初一散文
秋风中拂过一缕凉意,秋天来了,我独步漫游在校园里,伴随着阵阵秋风拂过脸颊,淡淡的凉意。簌簌秋风,划过天际,破开层层云彩;划过河流,荡起微微涟漪;划过我的心际,拨动内心的弦。倾听大自然“秋”的絮语,文人墨客们各有不同的情感。
树上的叶子已开始有些许淡黄了,秋风托起几片叶儿在空中飞舞,仿佛与秋风跳着回旋舞,这舞姿令人展开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而沉醉,如今我亦为之倾倒。那时总会想起那些文人墨客吟出的秋的千姿百态,赋予了秋的万种情愁。面对秋时,总会有一番情愫,述不完,也述不清。此时的我,看到了诗人用满腹文采吟出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看到了音乐家,因此构思出的无数动人乐章。可是,我只懂得欣赏这般略带悲伤的景,仅此而已。校外的小道上,寥寥几人,那种感觉是最适合秋天的,凄凉,而又深沉。
一片青里带着一点点淡黄色的落叶在空中盘旋,缓缓飘落,又是落叶飘零时。略微淡*叶儿,虽然漫天飞舞,终究却还是要落到地上,那一刻便是它生命的尽头,也许再也无人问津,也许,只能等到清洁工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化作滋养来年的肥料。我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前者(长辈)为后者(后辈)打下一片美好的景色,等待后者(后辈)开出更璀璨的花。李清照曾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荡气回肠的诗句,最适合此情此景此物!
秋天的晚霞,那刺眼的光芒仿佛要把云朵和它合而为一,呈现出了那一片“火红的天空”;渐渐的,“红色的天空”变成了“橘红色的天空”。紧接着,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也呈现出着一片景色来。啊!多壮观呐!
秋似人生,有伤感,有快乐,也有愁绪。如果一味单调,也是不完美的,而秋天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切!倾听大自然“秋”的絮语,即便是文人墨客们各有不同的情感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6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