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

发布时间: 2025-08-26 11:13:29

《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

引导语:《河中石兽》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课型:两课时 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标导入

1、讲一小故事:

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也组织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2、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查学诊断:

1、给下字注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 欤(y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

三、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4、朗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四、练测促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寺临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

2.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五、反馈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板书设计

纪昀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果得于数里外

求之于上流

老河工

第四种

失败

原地沙下

讲学家

第三种

无迹

顺流而下

第二种

不可得

原地水中

第一种

结果

寻找的地点

人物

寻找经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示标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

1.通假字

曳铁钯 通,

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为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答案:被/认为/成为

3.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柿

古义: 今义:判断词 是

(4)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阅读

(5)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

三、导学施教: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练测促学:

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答:

【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五、反馈延伸: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本课

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知识拓展]

朝代:清代

作者:纪昀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拓展阅读

1、人课标版初语文七年级《化吟》

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化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的人类的伟大。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其的思想感情的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学过程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文学的热情。

本节课我要完成如下几个目标 :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过程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学重点,本文学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我的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研讨、质疑释疑、拓展延伸、 小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导语如下:大家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词吗?这个词什么意思呀?晋代葛洪《*传 王远》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从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赞美化的诗歌——《化吟》。

2、整体感知。

在进行整体感知的时候我先出示学目标(即学目标,投影显示),然后范读课文(或用录音带)。学生听读时要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2)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课文内容,特别讲解诗歌的几个层次,理清诗歌结构。

因为这首诗歌比较长,学生在整体把握的时候,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建议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要进行分层。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暇思的内容;第七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响应。

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3、重点研讨。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进行重点研讨的时候,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1)“你能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为单位起来发言。(其他的小组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可能学生的回答不会很完善,这时师就要适当提醒,帮其完善。

4、质疑释疑。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四人一组进行探讨,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可以采用记者招待会的方式)。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5、拓展延伸。

以“交流会”方式,让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化的图片、光盘、书籍等内容展示给大家,互相交流。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化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6、小结、布置作业。

2、《游兰溪》阅读个人写作

[北宋]苏轼

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③?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

①黄州:元丰三年至六年,苏轼因“乌台诗”被贬黄州。②王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③无再少:不能再年少。④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

【思考与

1.解释下列句的加点字。

(1)余以手为口( ) (2)下临兰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3.请概括本文记叙的两件事:(1) ;

(2) 。

4.文苏轼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 的品质。

(设计/焦琦若)

1.(1)当作 (2)靠近

2.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关键词:虽、以、书、辄)

3.(1)苏轼求医结识庞安常,诙谐自嘲。(2)苏轼和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并作歌。

4.乐观豁达

3、班主题有趣的萝卜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感知萝卜的基础上能表述萝卜的特征用途,并能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达,在活动感受萝卜的有趣,从而产生爱萝卜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学重点、难点

根据萝卜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意识到分类标准分类结果,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信号音乐;小兔绒玩具一只;实物萝卜、空篮子、萝卜食品每桌一份;师小结用的萝卜一份;课件“萝卜的生长过程”;萝卜食品每桌一套,萝卜小制作2—3件。

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对《粉刷匠》旋律有所熟悉。

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操作台呈半圆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情境:小兔带来萝卜丰收的喜讯)

1、师利用小兔绒玩具宣布小兔带来的喜讯。

2、简单介绍观察萝卜的要求。

(二)自由探索

(情节:看小兔的萝卜)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探索萝卜的特征。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你看到的萝卜长得是怎样的呢?

3、拓展幼儿对品种的认识。

4、利用准备好的各种萝卜小结萝卜的有趣。

(三)操作分类

(情节:帮小兔分萝卜)

1、要求:小兔收了那么多萝卜,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

(小朋友按萝卜的特征来分一分、说一说)。

2、操作指导:允许幼儿尝试错误,自觉纠正,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

3、评价:小组代表介绍,集体评价,然后把萝卜送到小兔家。

(四)游戏体验

(情节:幼儿扮演萝卜生长)

1、商量讨论: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呢?

2、结合课件:“萝卜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萝卜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

3、利用《粉刷匠》旋律,欣赏编好的《萝卜歌》,再通过唱一唱、演一演体验萝卜生长的乐趣,用身体的形态、动作创造一个个可爱的萝卜形象。

(五)品尝交流

(情节:小兔请大家吃萝卜食品)

1、联系实际讲讲萝卜的用途(吃法营养)。

2、幼儿品尝萝卜食品:边吃边讲萝卜的味道加工法等。

(六)活动延伸

(情境:看萝卜制成的玩具)

用萝卜制成的玩具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制玩具。

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萝卜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获得感知。在第二次操作活动我们就鼓励幼儿分萝卜,引导幼儿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本次活动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萝卜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对萝卜生长有全新的认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就引入了幼儿喜欢的兔子形象,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看萝卜、分萝卜、品尝萝卜的情境,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点击查看更多《河中石兽》教案及练习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9986.html

热门阅读

  1. 快乐中秋作文
  2. 最后的一天的童话故事
  3. 别再把我当小孩四年级作文
  4. 小灵通漫游未来读后感范文450字
  5. 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
  6. 我的心只为了你一个人开的句子
  7. 公司销售人员培训个人心得范文
  8. 思念亲人的诗句王安石
  9. 女性朋友生日祝福语简短
  10.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多彩的世界
  11. 消防班组工作计划
  12. 中秋记事优秀随笔
  13. 德国海马经销合同范本
  14. 寓言故事《渔王的儿子》
  15. 2016关于光棍节的搞笑段子
  16. 经典忧伤的广播稿
  17. 201年端午节创意短信祝福语
  18. 悲伤七夕古诗
  19. 2016年励志中考祝福语短信
  20. 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21. 2016年有关冬至节快乐的祝福语
  22. 重阳节手机短信祝福语大全
  23. 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24. 会仙湿地在我心中美文
  25. 从羽毛球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看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论文
  26.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原文和翻译及赏析
  27. 《喜达行在所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28. 爱情祝福语精编
  29. 李白《古风》诗歌鉴赏
  30. 青溪·言入黄花川原文及赏析
  31. 投资评审中心关于完成重点工作的总结
  32. 201年最新明信片祝福语
  33. 除夕这一天优秀作文
  34. 5月结婚创意祝福语精选
  35.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诗歌赏析
  36. 难忘的除夕为话题的记事作文1000字
  37. 我想你了诗歌朗诵5首
  38. 去敬老院的日记
  39. 红红火火闹元宵优秀作文
  40. 大学生学年鉴定表的自我鉴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