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传说
刘伯温选娘娘
洪武帝朱元璋一直到做皇帝还没有娘娘,刘伯温就带了一群人到处去挑选。去了好多地方,都选不到满意的姑娘。
这天,到了一个村,听到农夫们一边褥草,一边唱山歌。刘伯温听得入神,就随口唱了两句:“今日褥,明只褥,这丘稻苗有几莞?”农夫们听了没一个会对得上口刚好有一个看鸭母的姑娘见到刘伯温骑着驴,就对唱:“今骑驴,明骑驴,这头驴身几根毛?”刘伯温听了,晓得她唱的正好对卜自己的词,就认为这个姑娘很有才,马上下驴,走到那姑娘身边,看着她的嘴巴问:“你的嘴咋地这么阔呀?”她答:“我嘴阔能吃十八省钱粮。”刘伯温又看了看她*部问;“你的奶怎么这么大呀?”她答;“我的奶大能养天下孩儿。”刘伯温又看了看她的脚再间:“你的脚怎么这么长呀?”她答:“脚长能踏万里江山。”刘伯温说:“你好大的口气。”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却想:“看来要寻的娘娘就在这里。”刘伯温当下对她说:“要是选你做娘娘,会使得吗?”她答:“要是有娘娘做,还有什么使不得呢?”在场的农夫听了都笑她面皮厚,说:“咱们乡下人生得粗,怎么会做得娘娘?依我们看,还是官客小姐肥肥白白得好。”可刘伯温心意己定,根本不理会农夫们的议论,当下就叫手卜人抬来一顶红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那姑娘抬走。
刘伯温带着姑娘到了一个村住了一晚,讲来也怪,第二天这个姑娘就变得非常漂亮了。后来人们就把这村叫做“变娘村”。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干里。”刘伯温一班人马还未到京城,洪武帝就晓得选的人生得不好看,等他们来到京城,求见洪武帝时,洪武帝非常生气,就讲:“那样粗鲁难看的姑娘带来做什么?连做宫娥都不配,赶快把她退回去}”这时,有一个朝里官就说:“陛下,百闻不如一见。况且军师刘伯温办事一向慎重,怎会乱来?等看了不行再退不迟。”洪武帝一想,也是,就宣刘伯温带姑娘上殿。上殿一看,原来生得蛮漂亮。洪武帝大欢喜,当下就封她做娘娘。
事后,洪武帝义一想:“这么漂亮的姑娘,怎么村里人说她粗呢?”就以为是她村里人舍不得让她给寡人做娘娘,所以故意讲姑娘生得粗来骗寡人,还真的差一点给骗了。洪武帝想到这里很生气,就讲:“这村人也太可恶,胆敢欺君。”就下旨,派兵抄斩这个村的人。
娘娘听了大惊,说:“万岁!这样抄斩,岂不是把我的父母兄弟和叔伯亲戚全部都斩了?”洪武帝听了问:“你家可有什么记号?”娘娘答道:“我家大门上贴着个‘福’字,可我的叔伯亲戚家没有记号。”洪武帝说;“那寡人先派人送封密信到你家,凡是你的叔伯亲戚家门上都贴上‘福’字,然后再派兵去抄斩如何?”娘娘肯了。皇帝就先派人送信去,随后再派兵去抄斩。
娘娘家里人知道这事后,就马上通知亲戚叔伯,叔伯亲戚又通知他们的叔伯亲戚,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大家赶写“福”字贴大门,因为匆忙,字有写歪的、斜的,还有潦潦草草的,还有贴倒的,但各家全部都贴上了。御林军到后,见全村家家户户大门贴上了“福”字,无法’F手,结果都没有抄斩。本来是娘娘家有“福”字不斩,结果变成了只要后来有“福”字的也都不死。后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是从这里来的。
张秀才和狐狸精
从前有位张秀才,父母早死,靠嫂子抚养成人。那年,他到外地去读经馆,被一个美貌女子迷住了。这女子总是子时来,卯时走;不说自己的姓名,也不告诉她住的地方。弄得张秀才恍恍惚惚,心神不定。
一天夜晚,卯时刚交,女子就要走。张秀才死死拉住,说:“今天不把实情告诉我,就不准你走。”女子万般无奈,说:“你不必问我姓名,你要是真心欢喜我,就晚上出学堂门,往西走一里,翻两个坡,转三道弯,过四条沟,看到一个红灯笼,那就是我的家,”说完,女子就走了。
按照女子说的,张秀才天天晚上都去,就这样,一晃过了两年。
嫂子在家讨不到张秀才的信,心里蛮着急。她请了一个人专门送信到学馆。张秀才难忘嫂子的抚育之恩,只得向女子说:“嫂子在家挂牵我,要我回家看看。”女子舍不得张秀才离开,但又不好阻止,要他快去快回。
张秀才回到家里,嫂子见他脸色蜡黄,两眼有黑圈,疑是中了邪气。再三追问,张秀才才说出事情真相。嫂子听了,忙请来法师。法师看了看他的眼珠,又摸了摸他的左手心,便断定那女子是个狐狸精,说:“大嫂,我这里有一根三寸长的银针,晚上睡觉时,叫张秀才插进那女子的‘人中’穴位,就保他无事了。”
张秀才回到学馆,女子又来了。乘她睡着,张秀才将银针插进她的“人中”。只听“哎哟”一声,女子浑身抽搐,冷汗直冒,战战兢兢说,“我是狐狸精,可我并没有害你之心,你为么事反要害我呢?看来,你我缘分已满,念在两年夫妻的情分上,求你把银针抽出来。”张秀才心里不忍,就把银针抽出来了。
女子说:“你是个好心人,我送你三件东西。这顶帽子,戴着可以隐身;穿着这双草鞋,可以日行千里;摇起这把扇子,可以*。三件宝贝,日后自有用处。”说完,眨眼就不见了。
女子走了,张秀才也无心读书。回到家里,觉得寂寞无聊,就带着三件宝贝,四处游玩。
这天,他来到一个花园门口,见楼上有位小姐,长得格外漂亮。他戴上帽子,大摇大摆地走上绣楼。小姐突然见一位张秀才闯进绣楼,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张秀才连忙施礼,说:“小姐不要怕。我一不是精,二不是怪,是读书人,因爱慕小姐,才闯进绣楼,小姐莫要见怪。”小姐见他说话文雅,眉清目秀,心里欢喜。二人谈了一会儿,张秀才就走了。三天后,张秀才又来了。
五个月后,小姐的肚子出了怀。夫人晓得了,带着人去搜楼。张秀才说:“小姐,今天我是凶多吉少,要是我被他们打死,你就替我戴上帽子,穿好草鞋,扇子放在胸前,埋在你的后花园中。”小姐说:“莫说破口话,你赶快躲到夹楼里去。”
拓展阅读
1、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
相传,很多年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从哪里下手呢?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计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
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恳恳。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的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因。节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做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样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2、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
春节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又名"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
有一只福气猫,过年的时候,他会出去送红包。走了一家,又一家,红包送了一个又一个。天快亮了,福气猫走到了年糕师傅家里。年糕师傅还在不停地做年糕,一个晚上都没有休息。
辛苦的年糕师傅应该有最多的福气,可是,红包已经送完了。福气猫不停地给年糕师傅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气!”
年糕师傅笑嘻嘻地端来年糕,送给福气猫。福气猫还在一个劲儿地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气!”一不小心,福气猫的脸贴在了年糕上。“哈哈……我的年糕成了福气糕啦!”年糕师傅喜欢得满脸都是笑。
福气猫给每一块年糕都印上自己的笑脸。他一边印,一边对着年糕说:“恭喜恭喜!”每一块年糕都成了福气糕。
福气猫的'笑脸印在年糕上,好像在对大家说:“恭喜恭喜,新年福气!”买了福气糕的人,都把钱放在红纸包里给年糕师傅。年糕师傅收到了很多很多红包,大家都说,最辛苦的人,应该是最有福气的人。从那以后,大家都把年糕叫作福气糕,把年糕师傅叫作福气师傅。
4、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5、关于春节的传说小故事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有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刺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缘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因为饮酒过多,眼睛发花,飞箭只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亲自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闰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醉心日月阁,细加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演,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闰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作年,每每过年之时要在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以此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