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明诗歌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5:39

清明清明诗歌

半笺心语

是哪位先人定下今日

让我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

什么都可以忘记

却不能忘记我们来自何处

哦,又是清明

该去看看亲人了

在另一个世界

别在让亲人感到孤独

来来往往的人

面色肃穆

在晴朗的天气里

虔诚扫墓

瓜果纸钱

还有花簇

墓前

还有杯盏酒箸

只有这一刻

离别的人才可小聚

说一说

离别的苦楚

亲人选择了一趟不再回还的旅程

地球已经太拥挤了

把新家搬到桃源

让子孙生活的幸福

跪在墓前

思绪万千

多少心里话

无法倾诉

在一起的时光

曾经那么漫长

可一旦分手

却再也无法弥补错误

曾经的幸与不幸

孝与不孝

都随着忏悔

化为尘土

父母的爱

再也无法回报

只有悔恨的泪水

和真诚的恸哭

忘却忘却

让思念在这里驻足

烧一沓纸钱

留下深深地祝福

愿亲人安眠

不再受苦

拓展阅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 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拓展阅读

1、《历代别集·代与近代部分·黄梨洲集》简介介绍

别集,五卷,黄宗羲撰。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尊素为东林名士,以弹劾魏忠贤遭杀害,宗羲十九岁入京伸冤,用铁锥毙仇家,后曾领导复社成员进行反阉**,几遭杀害。兵南下,他曾召募义军抗,被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兵败隐居著述,多次拒绝廷征召,为初伟大思想家之一。

黄氏为启蒙学者和抗志士,其多为怀恋故国、悼念战友而作,如《八哀》《哭沈昆铜》都写得极其沉痛。他在追挽被杀的抗志士张煌言的中写道:“廿年苦节何人似,得此全归亦称情。废寺醵钱收弃骨,老生秃笔记琴声。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两世雪交私不得,只随众口一闲评。”(《八哀·张司马苍水》)有些作品表现了人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和蔑视异族统治者淫威,在沉重的民族压迫下决不屈服的乐观主义精神:“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山河杂咏》)从这些篇中可见黄氏为人及风貌。

黄论贵独创,反对模拟,亦为厌倦前、后“七子”假古董者。其不事雕琢,注重性情,富于*力,也有部分作品造句用字,多取瘦硬,有显受宋江西派影响的痕迹。

黄集最初为其学生施敬校刻,三卷,后戴曾、戴晟增刻一卷,于是便有三卷本、四卷本两种刻本流传。全祖望又编选了五卷本。今人闻旭初以四卷本为底本,并用重刻本加以校正,并从他书补七十九首为一卷,共为五卷,是黄集中较全的本子。

有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

2、节怀念亲人逝世的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2、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3、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

4、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雨。——冯延巳《鹊踏枝·

5、帝里重,人心自愁思。——孟浩然《即事》

6、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7、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8、内官初赐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

9、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0、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11、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2、中庭月色正,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3、南北山头多墓田,祭扫各纷然。——高翥《日对酒》

14、白下有山皆绕郭,无客不思家。——高启《呈馆中诸公》

15、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16、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日宴梅道士房》

17、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18、才过,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19、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

20、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21、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节。——魏承班《渔子·柳如眉》

22、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日对酒》

2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2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晏殊《破阵子·春景》

25、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隋唐五代宋词·隋唐·杜甫·蜀相》鉴赏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青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是杜甫这首七律名篇的题。那么,“蜀相”,是指谁呢?就是诸葛丞相孔

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建国称帝,史称“蜀汉”,拜诸葛亮(孔)为丞相。所以,人杜甫在这里称孔为“蜀相”。但它不仅仅是历史纪录,而是寄托作者对这位历史名相的仰慕和婉惜之情。

杜甫是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十二月结束了自己为时四十年(寄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的。他在朋友(主要是严武)的资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即今“杜甫草堂”所在地)。第二年春天,人探访了武侯祠(即诸葛亮祠堂,因他曾被封为“武乡侯”故称)。在游赏之余,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著名七律。



首联:专程寻访丞相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今成都南门武侯祠大街。成都乃蜀汉之京都,诸葛亮在此主持国政二十多年,政绩卓著。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丞相始建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都城遭到很大破坏,而武侯祠却完整无损。但现在见到的“君臣合庙”形式,却是代康熙时(1672)重建的,占地面积三万七千平方米。祠内拥有大量历代题写的词、对联和匾额。其中最著名的长联,是人赵藩题写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销,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乃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外还有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木刻和杜甫颂孔的七律《蜀相》石碑。这是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南郊公园”。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古时盛产“蜀锦”,汉时开始就曾在此设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们住在成都的“小城”(还有“大城”),故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柏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太平寰宇记》载,武候祠前的大柏树,相传是孔亲栽的。“柏森森”三字,值得好好玩味:它不仅仅描摹了丞相祠之外景,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而且也是识别丞相祠的最好标志,还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孔的见证。

杜甫还有一首专咏夔州孔庙前一棵老柏树的七古《古柏行》,其中有句云:

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这正说,成都、夔州各地武侯祠前都出现“森森古柏”的茂盛景象,都是因为“人爱惜”之故。大凡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人,人民总不会忘记的,受人千古爱戴。你不见《经》中有首《甘棠》,记述着那棵甘棠树,总是“勿翦勿伐”、“勿翦勿败”的吗?那是人们用它来纪念周宣王时大臣召伯的。

这一联直承《蜀相》题,起势极妙:用了诘问式,自问自答,有记叙有描述。这是写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所在之地,并使前后两句自相呼应。



颔联:祠内春日景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人在描摹了祠堂外景之后,进而描写祠堂内景。内景,究竟怎样呢?

是一片“祠庙荒凉”之景呢?还是一幅“春意盎然景色”?古今对这一联意的理解,一直有分岐。人仇兆鳌注此时认为:“写祠庙荒凉”。近人大多袭取此说(如复旦马茂元等);《唐选》的注者也认为:“……‘自’、‘空’二字,一则表示草色莺声无人赏玩,见得祠宇荒寂;二则表示碧草黄莺都不管人事代谢,不解怀吊诸葛亮这样的古人。”

但是,山东大学萧涤非教授却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其理由是:①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因为古人是常以草色来渲染春色的美的(江淹《 别赋》中即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的句子)。杜这里的“碧草”不是杂草、野草,更不是衰草! 我们不能一见到“草”字,就同“荒凉”联系起来。②荒凉的景色描写,在此并不符合 杜甫的写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虚词)把美好春色一齐压倒、抹去,来加倍突出人对先贤的仰慕心情。所以,春色越美,鸟音越妙,就越有助于表达人这种情怀。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的作用了。

我看,这一说法有道理。这两句,上承祠堂,主写景;下启感喟,主抒情。它们正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两兼。正如王夫之所说,“名为二,实不可分”。这里,带要害性的字眼,是“自”与“空”两个字。这是互文对举,可以互训,即“空”与“自”,可以相互对释。因为自己景仰的是名相,但早已不存,空留祠庙,尽管石阶两旁碧草萋萋,令人悦目;那藏匿于森森柏叶之中黄鹂喉,并非不悦耳,然而,人却无心赏玩,徒增伤感而已。原来“伤人心别有怀抱”,人一心想念的是祠堂的主人诸葛亮,而非春草与黄鹂。这样,就很自然地从前半首写景过渡到后半首的写人,即从祠堂之景的描写转换为对丞相事迹的记述。



颈联:对诸葛武侯的评价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一联是全的核心,所以显得特别厚重、丰赡。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人用了重墨,从品德到事业、从正面到侧面,大事渲染,着力赞扬诸葛亮。上句用了“三顾茅庐”的典实,写到了刘备三次躬亲拜访孔,这正是从侧面去烘托他的雄才大略。因为他有杰出才略,方得到刘备那样的器重。三顾频繁,就是“频繁三顾”;天下计,即天下之大计,或说计议天下大事。

下句,即从品德和事业方面,直接地正面来写诸葛亮勤劳忠贞的高尚品质。两朝开济,是说诸葛亮先辅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建立了国家,后又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济美守成,“功盖三分国”。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报国,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人仇兆鳌说得好,“‘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两句的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详见《杜少陵集详注》)

同时,从开篇到这里,人匠心独运,或或暗运用手法,不断蓄贮,创造条件,到此才着力点,成了全的重点之区。原来,这是一首抒情,但杜甫在这里打破了常规,引议论入,在艺术上讲,这也是使篇的核心部分更加突出,重点特重。有人认为,诸葛亮一生的心思,一篇《出师表》说尽了;而一篇《出师表》的内容,又为这两句高度概括了。



尾联:对诸葛武侯的悼念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一联的上句,用了“孔六出祁山”之事。诸葛亮一生特别感人之事就是他的“死”。他为了帮刘氏复兴汉室,统一天下,曾经六次出兵祁山伐魏。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春,蜀军第六次伐魏,占据了五丈原,进行了“屯田”,而司马懿坚守不出。为了激怒对方,诸葛亮曾经用巾帼妇人之服送与司马懿,促其应战,亦未果。诸葛亮自己却因操劳过度,于这年的八月,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死时,才五十四岁。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历史事实。

诸葛亮壮志未酬,但他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给后世的影响极大。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在这里表现了对诸葛武侯的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的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下句中的“泪满襟”的“英雄”,是指谁呢?我看,首先是人自己。当然,不限于他。因为在这句的头上用了“长使”二字,这就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大大地扩充了*范围。也就是说,把普天之下(空间)和今后万世(时间)之具有报国雄心、追怀前贤的人们,统统包揽在内了,使广大的人们都发生共鸣,不能不为之同哭。



* * * *

4、何景《陇头流水》六盘山词赏析

我欲望长安,陇坂高蔽天。

陇坂高可陟,陇水鸣溅溅。

盘盘上陇车,班班下坂马。

我岂虎与兕,使我行旷野。

长安有高楼,不见陇西州

可怜陇头水,日夜东西流。

【作者简介】

何景(1483~1521年),朝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今河南信阳市)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景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代“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他主张文宗秦汉,古宗汉魏,近体宗盛唐。但他的复古主张单纯从形式上着眼,并未注重继承古代文学传统,因而多数作品思想平庸,缺乏艺术特色。著有《大复集》三十八卷。

【词语简注】

①陇西州:即指陇山,在此指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区。

【内容简析】

代“前七子”之一的何景作的一首边塞体的六盘山题材作。

的前八句即“我欲望长安”到“使我行旷野”,主要写六盘山高大险峻,山道陡峭,行走艰难,但由于地处要冲,上山之车与下山之马络绎不绝,而作者也感叹自己行此绝地,犹如虎兕,奔波旷野,这八句与前面李梦阳《陇坂》一除个别词语句子外,大体相同,不知何故,待后考究。

“长安有高楼”一句,突兀而起,意境高古,使人想起汉魏六朝中的类似句子,点闺中思妇的住所,为下文怀人造势。“不见陇西州”,则写思妇**眺望,难以见到千里之遥的陇西大地。而正是这难以看见的“陇西州”,就是她的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可怜陇头水”一句,人妙转时空,将抒情笔触移至边关之地的六盘山头,与结尾“日夜东西流”呼应,写思妇感情如流水,付与陇山头。陇水东西流,征夫思未休。一幅青年夫妇苦苦思念、渴盼团圆的写真图跃然纸上。

5、节怀念亲人逝世的

1、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垅雨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2、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国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宛,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3、春风又绿江南岸,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7、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头》

9、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

10、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1、海上生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3、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语,不觉犹起夜来。

14、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6、一夜思亲泪,天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17、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18、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欲挂坟前剑,重听膝上琴漫携琴载酒相寻。

19、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20、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点击查看更多清明清明诗歌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0485.html

热门阅读

  1. 科室医德医风自查报告
  2. 201年新一周开始祝福语
  3. 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标语
  4. 四十八岁随想录与牙齿磕绊的人生散文
  5. 秋季开学第一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6.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注释
  7. 格林童话故事第:蓝灯The blue light
  8. 小鸭过桥教案
  9. 会计年终总结范文
  10. 学校运动会的拉拉队口号有哪些
  11. 201年立夏时节祝福短信
  12. 你是否竭尽全力了美文
  13. 电力系统经营部部长竞聘演讲稿
  14. 教师述职报告范文800字
  15.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