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诗词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2 00:32:54

《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诗词翻译及赏析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前言】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

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创作了这首《春夜》。

【注释】

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拓展阅读

1、送沈记室别范云的原文

南北朝范云

桂水澄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秋水漾桂,晚风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晓云映晨光。

托萧瑟秋风寄去异地的乡愁,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

枝头凄冷怎能共折兰菊?猿啼哀号孤旅哪堪悲凉。

手抚松萝你当念我曾相依伴,采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

注释

沈记室:指沈约,沈约曾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记室参军,故成沈记室。

桂水:源出湖南蓝山县南,向东北流入湘江。澄:澄清。氛:气。

楚山:泛指湖南一带楚地的山峦。此句说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两乡:各处异乡。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约的去处。

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这两句说在秋风萧瑟、秋月高照的时候,知心的朋友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面对秋风秋月,倍感离别的惆怅。

寒枝:秋中的树枝。宁: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

霜猿:霜天的猿啼。此句言霜天的啼猿远行者将要独自听到。

扪萝:抚萝。萝即松萝。这句设想分手后沈约在远方正抚萝思念自己。

折桂:折取桂枝。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对沈约的思念。

范云十几岁时,其父范抗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职,范云随侍其侧,年长其十岁的沈约也在郢府为记室参军,一见如故,遂相友好。八年以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两人分别。这首当作于此时,题中的沈记室即沈约。史称范云八岁赋属文,“操笔便就”,“下笔辄成”(《梁书·范云传》),这首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并非特指某一条水,只是用以形容其水的芳。王褒《九怀》中有“桂水兮潺湲”句,王逸注云:“芳流衍溢,周四境也。”后人遂常用之,如陆云《喜霁赋》中“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尘于沉泥。”江淹《杂体三十首》中亦有“且泛桂水潮”、“桂水日千里”等句,均非实指。范中用这一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郢州与荆州,古时均属楚地,故用“楚山”代之。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别范安成》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意”通“忆”。“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待尔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等等。而在这首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沈德潜《古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风的典型。所以钟嵘《品》曾评范云曰:“范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已经奠定了范风格的基础。

创作背景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萧赜主持郢州(今湖北武汉附近)军政,范云随父范抗在郢府,沈约与范抗同府,与比他年轻十岁的范云相识交好。几年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此作于两人分别之时。

2、渡湘江古原文 渡湘江 古原文 古

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光回忆起往昔的游。当年,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

的第二句“今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也好,在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话》评这一联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的中心内容。

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因此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情游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好不痛快。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对句:“今花鸟作边愁”。“今”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景,虽没有直接描绘色,而鸟语花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

这句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致地抒发了人远游伤的情怀。“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伤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杜审言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这首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3、墨梅原文通用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简介

《墨梅》是元代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作。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注释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头:边上。

个个:朵朵的意思。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流:有流传、流布之意。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这是一首题画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题为“墨梅”,意在述志。人将画格、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中,一“淡”一“满”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与梅花的清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墨梅》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理解古中画龙点睛的字眼。

古人写,注重炼字。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于是我再课堂上让学生把这首表示的梅花的特点的画出来?(在句中圈出来),学生就很快找出了“谈谈”“满清气”,好颜色”等语。然后让学生去品味这些字的含义,体会句的情。这样,学生就能从古中的字眼中体会了人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走近人,体会意境,以情激情。

于老师曾经说过:“实施新课程,要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应力求拔动他们心底的涟漪,激起课堂智慧的浪花,唤起澎湃的激情,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水的活泼,水的灵动。”这就告诉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激情的课堂。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提问,如: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仅仅是在赞颂梅花吗?想想此时的王冕会是什么样的内心?

2、“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是王冕的人生写照,他画梅的目的在于什么?

3、相传王冕的画特别好,当地的几次想见他,巴结他,夸奖他的梅花图美,但都遭到王冕的拒绝。他以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操。你从而体会出人的什么品质?”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想象人当时的表情神态内心情感,从而明白了人那种不贪图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如梅花般高洁端庄的高贵品质。此时,学生都被人的那种傲气所折服,他们激情高涨,我立刻继续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王冕说什么?”学生的激情再次升华……“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这样的思想感情全都让学生体会出来了。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走近了人,体会了中的意境,以情激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读中感悟了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课外,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能积累有关梅花的名句这个教学目的,我让学生在理解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的要求:“

1、自古以来,有很多人都以梅花为,除了这首《墨梅》,你还知道哪些句都以梅花为主题呢?说一说。

2、练习写出以下的物体的句:荷花,青松,蜡烛。这样给学生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是我教学完这首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这样的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收获可大了,读、学、悟、延,整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教学效果很好。精品课堂的尝试与实践,让我明白了:一节课的实效性是来自老师悉心的钻研,通过深入地备课,对课程的研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肯定是一节语文精品课程。

4、寻隐者不遇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贵善于抒情。这首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是中唐时期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2、作者简介

贾岛像贾岛(779~843),唐代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点击查看更多《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诗词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38474.html

热门阅读

  1. 小学生教师节温馨祝福语集锦
  2. 高中高二优秀班主任工作总结
  3. 2016最新万圣节祝福语精选
  4. 杨红樱的经典语录大全
  5. 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6. 最新对祖国的祝福句子
  7. 2016年重阳节快乐祝福语短信
  8. 大班体育技能区大带小的活动总结
  9. 圣诞暖心的祝福语
  10. 秋天幽默祝福语
  11. 春节新春快乐祝福短信
  12. 《江南 》教学设计范文
  13. 二年级下册《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教案
  14. 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励志美文
  15. 失恋的鸽子散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