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发布时间: 2025-08-19 09:04:21

201年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 :

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二、导学释疑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过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

接下来请各组小组长一人一句讲解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讲)

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独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巩固归纳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哪可以看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小组内自己总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四、计划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人的一生当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是,越是苦难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荡胸襟和励志情怀!一路走来,我们接触过苏轼被贬但仍“夜游承天寺”,释怀地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龚自珍被迫离开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又一个被贬文人刘禹锡的故事,看看他又经历了什么?

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安排刘禹锡住在偏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请大家读一读:“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刘禹锡搬到城北门的,一间半小房子。因为新居处于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读一读:“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房间。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一篇《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气出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3、全班齐读《陋室铭》,请大家感悟一下刘禹锡要借文章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那么,既然肯定这是一间陋室,作者身居陋室却说“不陋” 原因为何?

明确: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之人——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修身养性

5、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似和陋室没有关系,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用名山名水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名庐名亭及名人名言来类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代入诸葛亮、扬雄、孔子的典故)

联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高洁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

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惟吾德馨”的含义!

6、带着一种崇敬之心,再次朗读《陋室铭》,顺着思路当堂背诵。

7、了解“铭”这种文体 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8、作业:

仿照《陋室铭》,修改《教室铭》,让它成为励志、高雅的好韵文!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附:“《陋室铭》赏析”课堂反思

之前的教学构思自己是经过“几番斟酌”的,想通过简洁的步骤,利用文本研读上升到理解刘禹锡及像刘禹锡一样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雅人士的精神境界和情怀!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好像并不容易贴近理想。一堂课上下来,我明显觉得学生对于刘禹锡的敬重,对延伸出来的诸葛亮、扬雄、杜甫(对杨善洲的敬佩感稍微强一些),都只是达到了一种“观望”和“简单了解”,只知道他们的居所简陋,人物业绩可观,但是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感悟或感触到“居者德馨”使“陋室不陋”!细细思量,一是古代人物距离学生太远,如果只通过事例讲解,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少了对比和挖掘!二是文本里对于刘禹锡的塑造,从生活情趣、居室环境到交往人物的分析也不够深入,所以这个人物是“一闪而过”,这个部分应该通过字词揣摩和对比引申再加强一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才能镌刻在学生心中,这对于后来其他人物的类比也是必须而更好的铺垫!

以上内容又网提供(仅供参考)

拓展阅读

1、《》八级上册语文

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难点。

过程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生:不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主人的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生合理想像,充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们充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的自然环境。(创设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不在高,及格就行;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唯我闲。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生产生了厌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习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习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你能不能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同们,一以后,你还会再读《》吗?十以后呢?若干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点评

语言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承扬、革新的强劲而深厚的助动力。

在语文中,给予我们的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育生活的理想。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每个人从自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生,习着他们的习,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开始与他们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不仅是在上去关心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是我们每个育工作者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语文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要靠育者与被育者双方的交流来解决。

当我开始》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让生能够承传中国古代知识子的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生的内心深处?

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生能够深刻理解本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以语言为抓手,创设境让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生活跃、奔腾、澎湃、充盈在体内的生命之气与作品中蕴藉的豁达之气接通,并让这种想像在课堂中很快就会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主体的生存、主体的精神和主体的尊严。于是,想像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为解决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

2、《》八级上册语文

一、解题

1.,是刘禹锡的名,就是简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习目的:赏写作特色)

三、课文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多住在山上,有*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板书),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与不,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自然地引出主人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失修,极为简;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的环境宜人,而与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的人物。鸿儒,大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问的人,在这个里.常有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牍之劳形”相呼应。

13.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趣。总之,之景宜人,之人高雅,之事有趣,其实不。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才见其不

3、《》八级上册语文

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的特点。

2、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怀。

难点:

1、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因为参加*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钟。(师**,解决疑难。)

2、生质疑,师引导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现在却要读出不简。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的状况吗?(联系点:“”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而斯是,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却不觉

②联系“”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文通过赞美简的居,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不在高,及格就行;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唯我闲。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你能不能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

点击查看更多201年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6981.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六一儿童节祝福语说说
  2.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设计
  3.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4. 201年最新年后上班第一天祝福语
  5. 人生哲理经典语句摘抄
  6. 2016优美圣诞祝福语
  7. 九寨沟导游词概况
  8. 教师节手抄报之恩不能忘
  9. 学校安全协议书范本
  10. 201年3妇女节祝福语汇编
  11. 中华美德崇尚礼仪主题演讲稿
  12. 让人感到悲伤的个性签名
  13. 祝闺蜜生日快乐的说说祝福语
  14. 不务正业的检讨书范文
  15. 出去旅游的心情说说
  16. 描写春天到了的句子
  17. 童话故事:一只丑小鸭的悲剧
  18. 教师个人治庸问责公开承诺书范文
  19. 5个字爱情诗句浪漫
  20. 圣诞节送给爸妈的祝福语精选
  21. 201年初中毕业赠言祝福语
  22. 购销合同标准文本
  23. 小猴送衣服童话故事
  24. 人生的句子
  25. 陆游《筑书巢》原文翻译与阅读答案
  26. 三年级展校训晒家风征文最新
  27. 非主流搞笑句子
  28. 人教版一年级下《柳树醒了》教案设计
  29. 社会实践报告实践总结
  30. 父亲节祝福语文章
  31. 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32. 《题西林壁》作文
  33. 溪水旁的树现代诗歌
  34. 《颐和园》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35. 工作名言集锦
  36. 中秋节的短信致亲人的
  37. 申报中学物理高级教师述职工作报告
  38.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全诗翻译赏析
  39. 2015高中五一劳动节见闻作文
  40. 归园田居的原文及赏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