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唐诗《归嵩山作》全诗赏析
《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诗人归隐嵩山的情景。清澈的水流环绕着绵延不绝、草木丛生的林地,诗人的车马悠闲地行进,描绘出一派从容自在的景象。诗人浮宦一生,终于可以辞官归隐,得以享受山林之趣,心情自然是安详闲适的。“闲闲”一词既刻画出车马徐徐前行的从容,又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颔联紧承“清川带长薄”一句而来,进一步描摹途中景色。河中水流潺潺,仿佛也似人一般有情意,跟随在诗人左右;林中暮鸟归栖,也好像在和诗人一起结伴而还。此处移情及景,把流水和暮禽拟人化,写景生动活泼。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对山林的亲切和归隐的怡然自得之情。诗人的辞官归隐正如暮禽的倦归一样,此时的诗人超然世外,寄情山林,可谓景中有情,意蕴深远。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照应题目。点明隐居主题。“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此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王维后期的山林隐逸诗歌受当时禅宗思想影响,多写空明澄澈之境,而此诗写于王维归隐之初,因此和其他诗歌颇为不同。全诗层次分明,景中有情,意境悠远。从开始的闲适自得到后来的萧瑟凄清再到最后的闭门谢客,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清川”“长薄”“流水”“暮禽”,这些山林中的景物使诗人倍感亲切,有一种回归的欣喜。“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一方面显示出诗人归隐后心境的寂然,另一方面又有几分失意和清冷。不过从总体上来说,诗人的心境还是闲适从容的,全诗塑造的也是一种安然闲适、宁静淡泊的意境。诗人随意写来,却真切动人,清新自然,幽美的意境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拓展阅读
1、王维《山居秋暝》赏析及翻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③,王孙④自可留。
①秋暝:秋天的傍晚。暝:日落,黄昏。
②竹喧:指竹林间的喧笑声。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春芳歇:春天的花草都已开过凋谢。
④王孙:指诗人自己。
一场秋雨过后,原本人迹罕至的深山分外凉 爽,傍晚时秋意更浓。夜 空中,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洒向大地,清澈的泉水从石上悄悄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喧闹,那是洗衣姑一娘一们收工回家的笑声;水面上荷叶频频摇动,一艘渔船划破了荷塘月色。春花春草都已开罢凋零,我且留在山中,欣赏秋景的美吧。
【禅意之美】
王维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画家。人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他的画则是“画中有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短诗勾勒出了秋天的黄昏,有明月、松林、清泉、溪石,组合而成了一副别具禅意的山水田园画,也展现出了诗人宁静的内心和悟禅的境界。只有真正敏锐而深刻的人,才能捕捉到大自然这样一个美好的瞬间。
写诗的手法和作文的手法一样,不外乎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法。但是运用到实际一操一作中,不同的景色又该用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这首诗动静结合,静的是明月松间、清泉石上,动的是竹喧浣女、莲动渔舟。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这动中还 是有一股恬静的力量。动静相宜,但也要有所侧重。
【启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是住在深山中,耐不住寂寞的人只会觉得百无聊赖。现代人没有了互联网、手机,像没头的苍蝇;但是王维却看出了乡下生活的美好,因为他心中有一副美好的眼镜,透过这副眼镜看世界,世界也是美好的。不要抱怨我们没有遇到风景,先想一想自己是否用心去体会了。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及翻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2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3少一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一陽一节,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一习一俗。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
2倍:加倍,更加。
3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一陽一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一个人在外漂泊,是异乡的客人,没有归属感。每逢欢庆佳节,看到别人一团一圆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我想今天家中的兄弟们应该会登高吧,大家都插戴茱萸,只少我一人。
【亲情之美】
只有漂泊在外的人,才能明白家的可贵。这首诗就是王维在外漂泊时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是游子们每逢佳节时,自然而然会想到的诗句。过节的一习一俗本来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可新奇的,但是因为有家人在身边陪伴,所以觉得格外有趣,这就是亲情之美。
“倍”字有成倍的意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格外想念亲人;“农家少闲月,五月倍忙人”,就是特别的忙碌;“零落残红倍黯然”,就是比以往更加暗淡;“秋来秋色倍萧萧”,就是萧瑟到最萧瑟处……含有“倍”的诗句很多,想一想我们日常怎样使用这个字?
【启示】
亲情是身在其中的人没有感觉、不在其中的人欲求不得的东西,它也是人一生中最稳固、最可靠的一种感情。有一句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说孩子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要以为自己长大了给父母买东西才是孝顺,平时在生活中应尊敬他们、对他们有耐心。等到离开父母的时候,他们会回忆起你所做的一切,并感到幸福。
3、《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古诗全诗赏析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作品赏析【注释】
①作于绍熙三年(1192),时稼轩在闽中任所。 与客泛湖,即景抒情。上片美景如许,而作者自称“衰翁”,则隐然已见颓唐放逸之意。歇拍喜乎其外,而悲乎其内。下片赋游湖之乐。岸边纵马,为宾;水上泛舟,为主。既然难行顶风船,不如领受“君恩”,“且种芙蓉”,“且醉浪花”。通篇不用事,纯系白描,然语浅意深。
②“绿涨”四句:描绘西湖美景,自谓得天独厚,住在风月最佳处。绿涨连云翠拂空:西湖碧波与远空白云相接,水天一片翠绿。十分风月处:风景最美的地方。衰翁:作者自谓。
③芙蓉:荷花的别名。教且:即且教,因协平仄而倒置。
④“十里”三句:兴来骑马游湖,不禁为儿童拍手所笑。水晶宫:形容湖水晶莹碧透,如水晶宫殿般的美丽。稼轩《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陌上行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谢。”用闽王筑水晶宫事(见《十国春秋》),盛赞西湖之美。
⑤“殷勤”三句:有时泛舟游湖,不觉酣醉于浪花之中。打头风:顶头风。下句“船儿住”即据此而来。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6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