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6 11:13:29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翻译赏析

客从长安来, 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 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 连山起烟雾。

注释:

① 金乡:今属山东。韦八:诗人朋友。西京,即长安。天宝八载春天,诗人从兖州出发,东游齐鲁,在金乡遇友人韦八回长安,写下了这首送别诗。②“狂风”:此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咸阳,地名,在长安附近,此处代指长安。

参考译文:

友从长安来,就要回到长安去了。临别之际,我心潮起伏就如狂飙吹心,似乎西挂在咸阳树上。这种惜别之情又尽在不言中,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遇。朋友已远去,只见那山峰连绵烟雾迷蒙。

这首诗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春天,李白从兖州出发,东游齐鲁,在金乡(今属山东)遇友人韦八回长安,写了这首送别诗。

从诗的首两句来看,韦八似是暂来金乡做客的,所以说“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这两句诗象说家常话一样自然、朴素,好似随手拈来,毫不费力。三四两句,平空起势,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可谓神来莫测之笔,而且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故思及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写出了送别时的心潮起伏。“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如狂飚吹心。至于“西挂咸阳树”,把我们常说的“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咸阳”实指长安,因上两句连用两个长安,故此处用“咸阳”代之,避免了辞语的重复使用过多。这两句诗虽因送别联类而及,但也表达出诗人的心已经追逐友人而去,很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心情。“此情不可道”二句,话少情多,离别时的千种风情,万般思绪,仅用“不可道”三字带过,犹如“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最后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目送友人归去的情景。当友人愈去愈远,最后连影子也消失时,诗人看到的只是连山的烟雾,在这烟雾迷蒙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望”字重叠,显出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其中“狂风吹我心”二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整首诗中,如奇峰壁立,因而使此诗“平中见奇”(刘熙载《艺概》)。正是这种“想落天外”的艺术构思,显示出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拓展阅读

1、“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全词

这两句是说,客行人,面对秋风,激起无限思与愁怨;抬头看那座隔着流水的青山,似乎就是我的故。 “秋风思”代指情归思,它唤起人们对故的深切忆念。引起这种情感的,正是“隔水青山似故”这一富于诗意的发现。这两句诗后句是因,前句是果,诗人却别具匠心的予以倒置,使诗味更加浓郁,更加耐人寻味,耐人吟咏。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 汀沙云树晚苍苍。

注释:

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蓴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思。

参考文: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了。

《题稚川山水》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思情。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嘉州南安(四川乐山夹江县)有小河曰:稚川溪,系晋人葛洪炼丹地。或亲临稚川。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色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晚”字暗引出下文的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蓴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思。戴叔伦是润州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在客处旅途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恰似他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似”,也只是差似而已。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的思念。总,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2、“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全诗

出自刘皂《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原意为没有起点或没有终点,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王逸注:“媒理断绝,无因缘也。”更渡:即再渡。

却望:回头远看。唐杜甫《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员外率尔成兴》诗:“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

参考

我旅居并州已经十年风霜,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

不知为何再次渡过桑干水,回头望去反觉并州是故

文二:

离开家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夜夜在思念着故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

《渡桑干》是唐代诗人刘皂(一说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诗人离开家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力。

刘皂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但是当他渡过桑干河,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际,他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干流域。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十年以前,初渡桑干,远赴并州,为的是什么,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干,回到家,又是为什么,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其实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这种极其抑郁难堪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所以当再渡桑干,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才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干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这就生动地表现出每一个有久客还的生活经验的人都有过的那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及全诗诗词

[文]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的东西南北的狂风。

[出自] 清 郑燮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者在*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郑板桥这首《竹石》,是配合画的意境而写成的。开头的两句,显然是描写竹根。“咬定”二字,逼真传神,深刻有力,将竹子坚韧顽强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紧 随其后,叙述生长位置的一个“破”字,又准确而生动地表明了竹子所处的环境险恶与贫困。读完这两句,我已经对生存如此不易的“竹”肃然起敬了。延续下来 的第三、四句诗,又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展示了竹子的神采、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经过“千磨万击”的锤炼,筋骨坚硬的翠竹在四面的狂风中,挺拔屹立,坚定不 移。不难想像,在本诗的映衬下,那平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已经栩栩如生,很有立体感,充满生命力了。

诗句和画面互相配合,的确形 成了统一的整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使人浮想联翩。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读着这首诗,一个不向恶劣环境屈服, 不被艰难痛苦吓倒,积极进取、刚毅正直的诗人,像“竹”一样站立在读者面前。鼓励人们为了美好的今天,树立“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坚定立场。

《竹石》一诗就可以体现出他的品格。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我喜爱这首诗也正因为此。

诗中运用“咬定”、“立根”等动词把岩竹拟人化,展现出了石竹的坚定,刻画了石竹所处的环境的恶劣,传达出了它顽强拼搏的精神。第三、四句又进一步写了在狂风以及其他无数次的磨难面前,它都不曾惧怕,依旧坚忍不拔,茁壮成长。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

这个光辉形象恰恰就是诗人自己。石竹的品格正象征着作者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作者托“竹”言志,借助石竹来表现自己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4、端《拜新月》的阅读答案及

开帘见新月, 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 北风吹罗带。

⑴这首小诗写的主人公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⑵第三句说,别人听不见诗中主人公的“细语”,结合诗的意境,想一想这些“细语”该是些什么内容?

⑶第四句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参***

⑴一位少妇;写她思念丈夫对月细语的事。

⑵思夫时的千愁万绪、无限的`烦恼,以及深深的关切嘱托等;

⑶第四句写寒风吹动少妇裙带来回飘动的景象,可见她“细语”时间的长久和她思夫时感情的深沉。

【注释】

①新月: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②细语:轻声诉说。

诗意:

拉开窗帘,看到了一弯新月;就立即走下台阶随地而拜。轻声诉说,谁也听不见;只看见北风吹动了她的裙带。

盛唐端的五言绝句,描写盛唐时期拜月风俗,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传神入化,主人公拜月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首五言绝句,在轻描淡写间让人顿时如身临其境,感受拜月全境,妙不可言。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人,无奈而托明月。以此无奈情,正见其拜月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转折处,自是欣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心,其真纯情,其可怜惜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中,发此内心隐秘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间,而以隐约不清细语,配以风中飘动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端这首《拜新月》,纯用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情烘托而出,读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5、奉赠左丞丈二十二韵古诗

《奉赠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前言】

《奉赠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生平志向和抱负,倾*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现实。全诗慷慨陈词,抒写胸臆,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注释】

⑴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细说

⑶“甫昔”两句,是指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以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光尚宾也”

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

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⑺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⑻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理想

⑼“此意”两句是说,想不到我的*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⑽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华:师,指长安

⑾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⑿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长的人赴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⒀“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⒁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⒂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⒃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⒄报一饭:报答一饭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辞大臣:指辞别济。这两句说明赠诗

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滨。想报答你的“一饭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让我像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邕、诗人王翰的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十分希望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对曾有“一饭恩”的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毅然引退,像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读者心头激荡。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通篇直抒胸臆,语句颇多排比,语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气溢于字里行间。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就精细生动得多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既有整齐对衬美,又有纵横飞动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9973.html

热门阅读

  1. 《小妇人》读后感550字
  2. 鲁迅先生名言选
  3. 义诊活动上的领导讲话发言稿
  4. 201年儿童节经典祝福语
  5. 描写快乐生活的句子
  6. 合伙的合同范本
  7. 动物高中优秀手抄报
  8. 2016春节祝福语英文版
  9.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赏析
  10. 经典搞笑光棍节祝福语大全
  11. 小学习作《成长的烦恼》教学设计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13. 演木偶戏的人的童话故事
  14. 企业发展理念宣传口号
  15. 以父爱的高度为题目的故事
  16. 《巴德不是巴迪》读后感
  17. 会计财务部的实习报告
  18. 201年最新腊八节微信祝福语
  19. 中考满分作文:给自己一些勒痕
  20. 关于小年夜的诗歌
  21. 一生朋友作文1500字
  22. 席慕容诗歌欣赏
  23. 住宅租赁合同的模板
  24. 回乡过年的散文
  25. 幼儿园小班美术五彩世界教案教学设计
  26. 201年国际家庭日经典祝福语
  27. 《水浒传》读后感作文2500字
  28. 感动人心的经典短信语句
  29. 5护士节精选祝福语锦集
  30. 描写清晨的句子有哪些
  31. 团总支素拓活动总结范文
  32. 三年级关于新学期的打算作文
  33. 王维《陇西行》
  34. 回忆母校作文1200字
  35. 201年结婚纪念日贺卡祝福语
  36. 学校优美句子
  37. 学习毛概课心得体会201
  38. 分秒必争迎接体育加试的演讲稿
  39. 春节祝福语顺口溜大全
  40. 搞笑结婚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