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朗月行》全诗赏析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8-17 09:59:34

李白《古朗月行》全诗赏析与翻译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格式:乐府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作品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天子觞西*于瑶池之上。西*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①瑶台镜:**娘娘居处的宝镜。 ②朗月行: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乐府诗《古朗月行》大约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这两句写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小时候,童稚的心灵,一片天真,对月亮了解不多,只知道把明亮可爱的月亮,唤作白玉盘;又疑它是*娘娘瑶台的宝镜,在青云之上飞翔。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非常新颖有趣。运用丰富想象及神话传说构成瑰丽诗境,纯用意稚口吻,清浅真率,看似信手拈来,却情采俱佳。

这也是一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此诗开始描写月亮的形状,然后用了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后面叹息月蚀后朗月不再可欣赏。这可能有所讽喻,有所指,但现在已不清楚到底是比喻什么事情了。

李白有《古朗月行》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拓展阅读

1、《少年子》

青云少年子⑵,挟弹章台左⑶。

鞍马四边开⑷,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⑸。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⑹。

注释:

⑴少年子:乐府杂曲歌辞名。南朝齐王融、梁吴均皆有此作。

⑵“青云”句:即纨绔子弟。青云,喻官高爵显。少年子,称青年人。

⑶“挟弹”句:言纨绔子弟带着弹弓在大街上游玩。章台,汉长安街名。

⑷“鞍马”句:谓“青云少年”仆从之众。

⑸琼楼:华丽精美的住所。

⑹“夷齐”二句: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其父遗命立叔齐为嗣,叔齐让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受,两人共逃至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灭纣后,二人耻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后成为贤人的典型,常盗跖相对。

青云富贵儿,挟金弹射猎在章台下。

鞍马四蹄奔腾,宛如流星掠过。

天用金丸射落飞鸟,夜晚入琼楼醉卧。

伯夷、叔齐是谁?何必独守首阳山,挨饿受冻。

贤伯夷、叔齐作对比,讽刺纨绔子弟,不守德,以浮浪游冶为事,享尽荣华。盖有“鸾凤伏窜,鸱鸮翱翔”的感慨。

前六句写“青云少年”的游冶放纵。挟弹章台,鞍马四开,突如流星,丸落飞鸟,夜眠琼楼,足见其恣意享乐。末二句言伯夷、叔齐守节而饿死。二者相比,差别天壤。

2、《静夜思》

《静夜思》是伟大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光:明亮的光。

(3)举头:抬头。望明:一作“望山”。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韵义:

皎洁的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呵明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

《静夜思》一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十五日左右。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在一个明星稀的夜晚,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中外皆知的名《静夜思》。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以明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今”。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思乡第一”,感动了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的起句,“床前明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人的寂寞孤单。这首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光而不是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寄情千里光”之类的人有关光传情的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之举,头上的明,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写的是在寂静的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的前两句,是写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人完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今”。

这首小,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明之夜,更何况是明如霜的秋夜!

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光,也是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中就有“夜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的唐代人张若虚在《春江花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中出现的。这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色。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清醒了。

3、风其十》阅读答案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试题:

①下列对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曹植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最后两句,以“澹荡人”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人的志趣。

D.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句,谈谈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①B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示例:这首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人的*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出海底,一朝开光曜。”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这首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人的*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聊城因此而破。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吾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并逃隐海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明出海底,一朝开光耀。”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的*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人自己的理想。虽然有为个人作*“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正好可用来形容自己的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出自风》其十,是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鲁仲连的:“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意思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

4、《关山

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胡:这里指吐蕃。

① 关山,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外族不断爆发战争。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④ 下,出兵。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登山附近匈奴作战,

被围困七日。窥,窥伺,侵扰。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多次吐蕃交战。

⑤ 戍客,指戍边将士。

⑥ 高楼,戍边将士妻室的居所。

皎洁的亮从祁连山升起, 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 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 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 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 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 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这首在内容上仍继承乐府,但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 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 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王昌龄 的“黄尘足今骨乱蓬蒿”同步。

的《关山》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夜高楼,表达了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人博大*怀的自然流露。这首写“关”“山”“”的,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这首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引起的情思。

“关山”是乐府旧题。《乐府题要解》:“‘关山’,伤离别也。”的这首,在内容上继承了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出东海”或“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落的地方,何以说“明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苍茫的景象,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理解,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古朗月行》全诗赏析与翻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5981.html

热门阅读

  1. 《植树节快乐》作文
  2. 工作励志心灵鸡汤语录精选
  3. 《饮酒》教学设计模板
  4. 经典导游欢送词范本
  5. 惊蛰祝福语
  6.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百花园四》的教学设计
  7. 关于描写日出的句子有哪些
  8. 情人节伤感说说50句
  9. 维修服务工程师工作总结
  10. 温馨的早安祝福语精选
  11. 点点做爷爷睡前故事
  12. 关于高中教学教师实习心得范文
  13. 微电影剧本《归来》
  14. 《蘑菇该奖给谁》的优秀教案
  15. 再别康桥教案及课件
  16.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题及答案
  17. 清明节的故事200字
  18. 有关小学生常用的歇后语
  19. 国庆节爱国古诗
  20. 设备安装合同怎么写
  21. 2016年大一军训心得体会
  22. 学生最新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23. 2015公司周年庆典祝福语
  24. 元宵节快乐祝福语短信
  25. 开学第一课初二作文
  26.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天地》教学设计
  27. 8建军节祝福语大全
  28. 郭沫若的诗集
  29. 牧羊人经典诗歌
  30. 百变鞋三年级作文
  31. 大学生村官半年述职工作报告
  32. 感怀诗歌九首
  33. 个人工作述职工作报告
  34. 购销合同标准版
  35. 冬至经典祝福短信
  36. 2016最新企业执行力培训心得体会
  37. 迎新年送祝福手抄报句子
  38. 201QQ空间伤感说说大全
  39. 描写塞外风光的古诗词
  40. 心灵鸡汤励志小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