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17 09:59:34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小石潭记》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下面是《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习,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拓展阅读

1、《

一、材解读

》是一篇以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品,篇幅简短,却蕴涵深厚。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学设想

苏轼实在太好了,《》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怎样上,都会唐突了内心得偶像。于是,备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节课堂的态度:

①、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学生快乐。

②、要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

③、要有“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惊喜。

④、要“空明”点儿,摒弃杂念,灵魂安宁,目标不多。

故在设计学中由《》一文,加《浣溪沙》、《定xxx》两首词,以“悟苏轼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读感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朗读体验,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受苏轼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三、学反思

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1、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课堂上利用自由朗读让学生找找感觉,力求读出味道;利用齐读来感受郎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读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读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至少让学生在读准、读通方面没有障碍,为读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组合作解决。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苏轼的情感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感是学习此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阅读面毕竟狭窄,无法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因而适时简介背景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一位*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真切感悟他身处逆境却能豁达乐观处之的情怀,从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课堂上链接了苏轼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流露旷达之怀的两首词。学生们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自然而然对苏轼有了更新的了解。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本文有一个写月美景的佳句,课堂上光让学生赏析了一下,如能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对美的景色、美的语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自己感悟来的,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才是语文学的魂。

2、《

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十月十二日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庭院赏月

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板书:

苏轼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3、关于《

一、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 作者为什么要

(2) 作者所见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师预设答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

6、明月松间照,清泉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4、《

课型:

精读

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设想: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与苏轼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 niubb.net 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点击查看更多《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5975.html

热门阅读

  1. 融资财务顾问协议书
  2. 感恩节微信祝福短信
  3. 20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祝福语短信大全
  4. 201大暑节气祝福语
  5. 春节趣事手抄报内容
  6. 2015光棍节的搞笑句子
  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8. 2016除夕拜年祝福语精选集
  9. 开办特色班合伙协议书范文
  10. 受伤的小鸟看图写话作文
  11. 我愿冬天常驻人世散文
  12. 猪年春节的微信祝福语语
  13. 2016有关腊八的贺卡祝福语
  14. 描写思乡故乡的诗句是
  15. 清晨的句子精选
  16. 竞聘船检所所长领导岗位演讲稿范文
  17. 201年新年第一天给客户的祝福语
  18. 父亲节温馨搞笑短信祝福语
  19. 暖心圣诞祝福语精选
  20. 一刻既是一生散文
  21. 卢照邻《送二兄入蜀》全诗翻译赏析
  22. 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教案
  23. 《海棠春》纳兰性德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24. 安徒生经典童话《海的女儿》
  25. 简短的小升初毕业感言句子
  26. 小微企业自检自查报告
  27. 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28. 祝妈妈生日快乐的暖心说说
  29. 搞怪的结婚祝福语
  30. 高中励志班级口号大全
  31. 小学关于梅花的诗句
  32. 再别康桥朗诵教案
  33. 周末幽默祝福语
  34. 送给女性老师的三八妇女节祝福语
  35. 201年新年第一天简短的元旦祝福语
  36. 数学统计的教学反思范文
  37. 幼儿园托班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
  38. 论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发展的非技术因的教育论文
  39. 第五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模板
  40. 小学教导处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