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读后感 1
最近读了一些毕淑敏的作品,觉得很有特色.这里想说说我读<女工>的感想,这是她这本作品精选中唯一一篇不是描写西藏的小说.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浦小提从学生时代到女儿上大学这段期间的经历,从文化大**到*开放,从车间工人到主任,再到下岗.她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经历的代表,尽管学习不错,是中队长,可惜遇上文化大**,被分配到重工厂车间干活,她的不幸从认识白二宝开始.
白二宝是个品质有问题的人,在学校时,作为一个学生,竟然对自己的老师--钟老师挥起鞭子,进行批斗,因为被自己的学生毒打,钟老师万念俱灰,被老姚强娶,毁了一生的幸福.
白二宝私自扣留了高还群给浦小提的信件,让彼此有好感的两个人因为信息不通而不能走到一起.
白二宝在车间受伤,是因为自己开玩笑不慎,结果变成他为了救浦小提才变成这样.他创造种种机会接近浦小提,最终达到结婚的目的.其实浦小提一直不是从心里喜欢她,是她母亲的话"别挑了,就他吧,好好过日子"促成了他们的婚姻.所以结婚是自己的事,家人的主意只能参考,她母亲知道白二宝的品行吗?母亲只希望女儿在结婚的年龄结婚.
婚后的白二宝可是露出了狐狸尾巴,摆出大爷的样子,浦小提既要工作,又要伺候他,还要带孩子,而且是在浦小提的帮助下,他才混得个文凭.在学习期间,他另结新欢.更可恨的是,为了分得新房,他不顾一切的牺牲浦小提,让她做节育手术.如愿分得新房了,他居然提出离婚,好个自私自利的坏蛋!
浦小提为他,为女儿,付出了青春,等到女儿要上大学,为了支付学费,她只好卖断工龄,成了一名下岗工人,尽管尝试各种工作,均告失败.好在她很坚强,她选择做保姆,因此意外遇到钟老师,也见到当年的同学.
我对小提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女儿很是佩服,在那些发展得很好的同学面前,她很坦诚,心态很好,一个人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所以浦小提这个人物的形象很阳光,很正直.
那么反面人物呢?有两个品质败坏的人,一个是老姚,他中风了,成为植物人样的,那是他做尽坏事的*,钟老师临死前还嘱咐浦小提,别让他站起来再害人.另一个是白二宝,如果我是作者,我一定要给他安排一个*.尽管他在离婚后经商发达了,他对做保姆的浦小提任意羞辱,足见他的良心依然没有恢复.这样的人一定要让他染上不治之症,或者经商不慎被破产了,重新回到以前,最好是一无所有,贫困潦倒,众叛亲离,生不如死的状态.这样才符合大众的见解,坏人终有恶报!
《女工》读后感 2
都说女人如花,不论是昂贵的红玫瑰还是卑微的白野菊,不论出处,不分大小,只要生机勃勃地开放着,就是令人心怡的美丽。
读毕淑敏写的小说《女工》,其实很刻意,因为篇幅很短,总共才十二万字,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我喜欢那种写文章短小精悍又把一些大道理都写得简单明了的作家,适合我这种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脑袋,我喜欢她们一针见血的睿智。
《女工》跨越的时间很长,几乎涵盖了女主人公浦小提的大半生。简简单单既平凡又坎坷的人生经历,几乎没有做任何评论或作惊世之语,然而我却无法任着自己的眼睛窥着这个故事的结局,生怕她遭遇什么后又遇到了什么?终于浦小提的故事结束了,而我却还没走出来,也走不出了......
这是一段曾经,曾经一段像指缝中的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光。
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各家各户都不挂窗帘的纯真时代,像所有女孩一样,学生时代的浦小提是个清秀孤傲、学习优秀的女孩,她曾经怀有花一样的理想,这些都将是浦小提以后奢侈的回忆,宛若手心轻抚的轮廓。后因遇上了文革,浦小提的理想之花还没有灿烂盛开便随时代的动荡而枯萎。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干起了繁重的体力活。婚姻上阴差阳错,无奈中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在经历了短暂平静的婚姻生活后,却又遭到丈夫无情的抛弃,离婚后更是厄运连连,工厂破产,工资停发,生活拮据,下岗后,求职无门,只有靠做钟点工来维持生计......蝉鸣拉长的记忆里,浦小提就这样在冗长黑暗的甬道里踽踽前行。
读到此时,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在我心中震裂,犹如蜡染布上无数的冰纹。
然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浦小提,恰似一株按照节气拔苗分蘖结粒的麦子,再艰辛,还是珍爱上苍赋予的天然节律,徐步向前。浦小提没有被坎坷的命运击倒,她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工厂上班时,要翻动沉重的金属块,使她练就了一个好身板。面对丈夫提出的离婚要求,她没有苦苦乞怜。甚至在筹集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时,她也没有张口向前夫索要一分钱,而是采取了买断“工龄”的办法。在工作中,她以敬业的精神和娴熟的技能征服了外国老板的心,可当外国老板向她求婚时,她却很清楚地对幸福做出自己的诠释。她的思想没有在甜言蜜语中迟钝,她的脚步也未因扑朔的路径而迷离。
玲珑少年苦涩豆蔻,一个美丽清贫的女孩的身影,在一个她最尊崇的男人心中悄然而立。或许,《女工》就是一场我们身边平凡而充满色彩的“生活秀”,它在小人物的悲欢中提炼生命的精华。浦小提在爱情上,没有得到自己最爱的人;在婚姻上,也被丈夫遗弃;在事业上,下岗后只能去做保姆。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女人,是够苦难和不幸的了。但是,浦小提并没有在种种苦难中垮掉,而是顽强地面对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继续自己的人生。当浦小提在多年之后,遇到昔日的初恋情人高海群时,浦小提的想法是,“那是一个梦想,既然是梦想,就一定不能让它在现实中降落”。爱情的遗憾是不分时代的,或许这样的故事身边也有发生,当两个人在弯弯曲曲的人生轨迹上再次相遇时,彼此都已无法辨识,也许在遥远的过去他们也曾喜欢过相同的歌手、相同的书籍、相同的电影、相同的色彩,然而今天他们已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生疏地相互微笑,很自觉地不把话题拨回到遥远的过去,因为他们谁也不愿让眼前看似平淡却又温馨的生活方式由此戛然而止。牵强的笑容里盛满呼之欲出的寂寞,在群鸟尽散的天边绽放,簇簇相拥,浦小提再也找不到甚至一个可笑的理由来抚慰自己卑微的眷恋。
现实的力量太强大了,它无法让我们每一个人鸳梦重温。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谓梦境,虽然人生必有遗憾。我想所谓的幸福生活,也就是那么勇于承认人生的遗憾,实现自己哪怕小得不能再小的理想。浦小提,她是善良合格的母亲,更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也许她自己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崇高,但是这样大悲大悯*怀却让我们久久仰视。不管什么时候,母爱不会过时,好女人不会过时。对浦小提来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培养成人。就这样,困境中的浦小提虽然艰苦然而达观、宁静的人生状态或许值得我用一辈子时间去学习、去体会。
这样的浦小提,不浮躁也不华丽,只有如梅的清香、如水的淡然。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人生起伏,她都一如既往地心地善良,宽容善待周围的一切。她独自走过的不屈与执著的足迹,足以使像她的前夫白二宝这样靠小聪明不择手段走向成功的人汗颜。清澈的眼瞳,干净无邪的心灵,她就这样一直美丽下去,这种美不因岁月漂洗而沾染杂质,永远闪闪发光。这就是浦小提,犹如一缕拂面的清风,让那些聒噪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或许她也会眼帘低垂余光袅袅,也会怒目相向入木三分,然而更多的时间,她是平和安静甚至是悠然地注视着面前的一切。因为在她心中,生活中永远是真正的淡定从容,而不是浮夸的颐指气使和内在空虚。我想,作为一名女性,当有一天她不再以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来诠释美丽的时候,却依然拥有最动人最灿烂最不可阻挡的淡然,这样的她定能一直优雅地活着,并值得动情并珍爱一生。
其实在今天的社会,也有像浦小提一样的小人物,他们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幸福观?我想毕淑敏《女工》已经给出最好的答案:幸福就在身边!一个人只有坚强和忍耐,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不盲从、不畏惧、不依赖,在放飞理想天空的人性的光彩中,真切地感受到命运的乖戾与世事的沧桑,依旧迎缕清风,御风而行。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却又不乏灵气的浦小提,一个含辛茹苦却又决不放弃的浦小提,一个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存有美好梦想的浦小提!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女工》也是一本讨论幸福的书,一本讨论不幸的人们如何追求自己幸福的书。文中字里行间时时处处流露出的情怀,可以让所有的女性觅为知音,也可以让所有还未成熟的女孩心灵受到爱的震颤。
当然,时代的变革总会烙下生活和命运的印记,参与其中的是每个人,包括读者我。
至此,写了这么多,其实也只是想要记录浦小提的片段人生,那些有过青涩的日子,那些在日夜繁芜的记忆中逐渐被挤压得支离破碎的生活。现在,浦小提的故事结束了,就在此刻,还有多少个浦小提故事正在上演,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因为那故事的主角不是你我,我唯一希望的是所有的“浦小提”都能过上幸福像花儿一样的生活。
浦小提,但愿我与你不再相逢!
《女工》读后感 3
一朵花没盛开就凋谢了-题记
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谁能想到40年之后都会怎样的呢,大家彼此见面之后又会怎样的呢?
浦小提,一个经历了文革的单亲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女能上大学,买断了自己的工龄,这可是她一辈子的血汗钱-3万快,从十几岁就开始在厂里放金属,就和组织生活在一起了,可是她还是习惯性的去调闹钟,去想明天是上白班还是夜班,可是再也不需要了,找工作,谈何容易,现在她除了会翻金属外就会做饭收拾家里,所以她找了一份当保姆的工作,去照顾一个病人,可是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让他的人生厄运开始的人--老姚。当时文革开始,鈡老师被第一个批斗,浑身被他的学生-白二宝打的血肉模糊,本来鈡老师想一*之,本无情无故*也干净也没什么牵挂,可是老姚过来了,最后她占有了鈡老师,就这样不幸福的结合了。现在老姚成了植物人而鈡老师也是白发苍苍了,不过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学生,可是鈡老师不让他照顾老姚,这个对于这个被命运捉弄的孩子不公平,当时就是老姚把她分配到那个厂,就这样淹没了她的一生。
往事已成过去,在鈡老师的安排下,当年的同学都准时的聚集在鈡老师家,宁夕蓝,家里都是知识分子,她也出国留学了,和一个外国人结婚并且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全身上下还是不自觉的透出她的高贵;白二宝,浦小提的前夫,女人不要试图去改造男人当你把他改造好后他就不是你的了,现在的白二宝开了一个饭庄,浦小提狠他该狠他吗,当初白二宝追浦小提时,他偷偷的扣留了高海群给浦小提的信。高海群,一个军人,一直给浦小提写信可是都石沉大海,对于他来说浦小提是他心目中的女神。可是他又怎知道,浦小提经常去环卫局,看门的师傅都会告诉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叫浦小提的,也没有给浦小提的信,就这样阴差阳错的错过了彼此。最后这三个混的好的都愿意给浦小提提供工作,先去了宁夕蓝家一个西式风格的别墅,去了夕蓝就开始领着浦小提到处参观,最后包了顿饺子;下一个白二宝,她现在不恨他,她凭自己的努力赚钱不丢人,可是她错了她以为白二宝学习了文化知识之后就会变,可是她往了狗改不了*;最后是高海群,她的军人,为了让她来打扫,高海群买下了这套房子,就他们两个人如此近却又那样的远。浦小提做饭,高海群就那样静静的看着,安全感幸福感在两个人中油然而生,高海群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抱着浦小提静静的躺着,可是最后她拒绝了。她要自己和他都保留一个永远的梦境。
命运弄人,浦小提错过了属于她的美好前程,更错过了属于她的美好爱情。
拓展阅读
1、董卿朗读者观后感优秀
《朗读者》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
一个人,一段文,每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
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殖和递送啊
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
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使一些从业人员千方百计自以为是地迎合(实质是在误导)观众,并从娱乐至上走向娱乐至死。
《朗读者》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改变电视文化萎缩的尝试性努力,用朗读的方式来重新唤起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直击人心引人思考的审美力量
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好看到央视刚刚开播的《朗读者》,颇觉耳目一新,印象甚好。
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个文化类节目,而且这次由她兼任制片人,这就意味着她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朗读者》与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相比,确有许多不同。
《中国诗词大会》声势浩大,有百人团、挑战者和擂主等众多变动不居的角色,不仅“诗霸”“词霸”们的表现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诗词歌赋的修养也颇令人惊艳,从而赢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美。
不过,因为它是竞赛类节目,未脱选秀窠臼,考试的气氛又太浓,不知有多少颗小心脏为此而蹦蹦乱跳。
《朗读者》显然更有独创性,除了栏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国同名小说和英国改编的同名电影外,并无什么因袭。
《朗读者》必有朗读,语气却又重重地落到“者”上。
“者”在此处指发出“朗读”的人,可见《朗读者》十分重视朗读之人。
在这档节目里,“人”虽有名人和非名人、专业和非专业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却一样地受到尊重。
“素人”是个外来词,指平民、朴素的人和未经修饰的人。
在第一季前两期的朗读者中,企业家柳传志、国际名模张梓琳、获国际最高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儿童作家郑渊洁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读方面他们却是“素人”;演员濮存昕、蒋雯丽、乔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读者中的专业人士;其他名不见经传者应该都属素人之列。
这些显然经过一番挑选的人,按照节目的设定不是先来一段朗读,而是先接受主持人采访,讲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
为了话题集中起见,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
有点儿出人意料的是,名人们没有讲他们的“成功学”,如遇见第一个扮演的角色、获取第一桶金之类,而是讲他们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变他们的一生。
如柳传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录取为飞行员,而是进了大学,这才走上了后来的人生道路。
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濮存昕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谁也想不到他从小患过小儿**症还被同学起过“濮瘸子”的外号。
要不是后来遇到了荣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台成为一名演员。
这样,荣医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变他命运的第一位贵人。
可以说,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读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为幸运的“遇见”之一,在讲述之后的朗读也最为出彩。
这除了因为他有优秀演员的修养外,还因为他选择了老舍的散文 《宗月大师》。
老舍对宗月大师助他上学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对荣大夫的感恩一样,因此朗读这篇散文真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我相信,这是作为北京人艺演员的濮存昕自己的选择,因为老舍就是北京人艺传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为濮存昕所熟知。
至于在“素人”中,主动从北京大医院辞职的“无国界大夫”蒋励的“遇见”最感人。
她与助产士在阿富汗的战火中接生了三千多个新生儿,平均每天四十多个,又无一例孕妇死亡,真正体现了一位白衣天使崇高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她紧接着朗读的,恰好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风中飘扬”。
这首民谣充满了对这个动荡不安世界的关切和悲愤,也代入了朗读者在阿富汗经历的切身体验。
听到朗读这首民谣,我们的心完全被震撼到了,为一种巨大的悲哀和无助深深哭泣,从而想要改变什么。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说明为自己和给他人朗读的必要。
《朗读者》每季有十二期,这意味着一季就有近70位各界人士为观众讲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故事,加起来就是近70个非虚构的人生片段,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
一个人,一段文,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
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值和递送啊!我相信凭现在的团队,能够把这档被定义为“情感类”的综艺节目办得更好。
但既然命名为“朗读者”,重人还得重文。
谁是朗读人,哪是朗读文,都需要精心挑选。
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
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 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2、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提名电影《朗读者》观后感观后感
大家都说从这部影片里没有看出“真爱”,我也没看出来,不过我觉得有没有真爱不重要,因为本也不是爱情片。在一部经典爱情片里我们总是看到爱情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虚妄,使生命的意义得以长存,借由爱情,我们的生命得以升华,成为史诗性的人物。可是本片显然不是这样。
迈克初见汉娜时,迷恋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带有母爱的女性气质,汉娜也总是叫他“Kid”,可见她始终是把他当作孩子的:迈克放学后和同学游泳来晚了,汉娜没有不悦;迈克发脾气说一切都是你来操纵,汉娜说我没有逼你来。可见,汉娜对迈克从来就没有要求,他只是她的孩子,她也不会像对恋人一样,对他有期望。汉娜对迈克没有那样的幻想。或者后来,当她开始产生幻想时,她意识到这一切的不可能,就离开了,离开一场做不成的梦。
而迈克,或许我们可以把他对汉娜的感情称为爱。他思念她,为她的受难(受审)感到疼痛,他为她读一箱一箱的书,而他为她读书这一事简直可以称的上是一项壮举,我们都能看到他读得字字真诚。可是他没有去看她,在监狱工作人员通知他汉娜即将出狱时,他迟疑了,或许他从没想过汉娜有一天会出来,因为当初汉娜判的是终生监禁,或许汉娜的出狱超出他原来的想象。他撂下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最后说:“如果你不帮助她的话,她将没有任何未来可言”。他最终还是来了,汉娜见到他时是那样难以置信的表情,那样又惊又喜。当汉娜满怀感情的伸出手,对他说“孩子,你长大了”的时候,他慌张地缩回了手。大概是他预先演练得太多,他说会为她介绍工作、为她找了个住所、报名社区活动——这一切都是在安置一位老人。汉娜的眼神颤抖了,“我还是喜欢别人为我读,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是吗?”他无语。然后他问她有没有想到过去,她说:“关于你的?”他摇头,是关于奥斯维辛,她的眼神冷下来了,说:“人死不能复生。我学会了阅读。”这两个人纠结一生的不是一件事。
汉娜一辈子在意的是她会不会阅读,还有书里的浪漫,当她会写字以后,她写信给他,要求他多寄一些爱情小说来。这个被她称为孩子的人如今变成了她精神世界的支撑,对她来说,这个孩子变成一个可以依赖的人了。他长大了,她可以爱他了,她还学会了阅读。
迈克一辈子纠缠的是法理和柔情。是他无法爱一个女刽子手,可他确实又爱了。所以他日夜不息地为她朗读(磁带),但他的感情表达到此为止了,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当他为她朗读(磁带)的时候,我哭了,我想汉娜也知道,那是怎样的深情。于是本来对他没所求的她,感动了:这个男人,值得爱。
直到他们相见,一切才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不能跨越的还是不能跨越,无法战胜的还是无法战胜。他能做的,只是在道德之外、在法律之外,在内心的深处保留一份对她的感情。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爱情,可是对汉娜来说,这不是爱情,这是拒绝。
一个人总是要有些年纪,才明白自己的有限,也懂得别人的有限。我们的有限就在于我们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自私、懦弱、贪婪、对世俗观点的屈服、对自身完美的苛求……。爱情的无限性其实并不存在,套用一句广告词,其实是“心有多大”,爱就有多大。真正超越一切的爱,只有到*里去寻找。
这让我想起我的爱情。丘丘说我每次爱的人都差不多。我想大概是因为每次吸引我的都是一样东西,就是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我不喜欢英雄气质,我喜欢有人情味的人,喜欢不吹牛、平实善良又温柔的人。可是我的爱情也都失败了,因为靠近了之后,对方的“有限”就变成了铜墙铁壁,使我感觉不到他的温暖,就爱不起来了。
也许我要的是太过完美的人性,这样的人性其实本来也不存在。也许是我的假设本来就是本末倒置:我假设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自私者永远都自私、崇高者永远都崇高,我要寻找的是这众多人性中最温暖、最富有人情味儿的那个人。
也许真正正确的假设是:人性就是人身上所有的那样东西,每个人都有,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性里面有爱、有温柔、也有自私和冰冷,都是正常的,也没有什么恒定、稳定的之说。所以人性,人人皆有,根本用不着费力去寻找,也不适合成为我们的信仰。
这部影片里的汉娜,本来不识字,可是她喜欢书本这种让思想永恒下去的形式。迈克则是在心灵的深处保留那个15岁少年的深情。你问他们爱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看到我们的爱都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爱情的长度总是在人性的宽度内。没有超越一切的人性就没有超越一切的爱情。
3、阿米巴经营读后感作文800字初中初一作文
1959年稻盛和夫给自己出了道荒谬的证明题:要在每一个业务现场造出一个稻盛和夫。51年后的今天,这已成现实。这就是“阿米巴经营”的魅力所在,是京瓷品牌经营成功的重大秘诀之一。
阿米巴,又称变形虫。其身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伸出伪足,使形体变化不定。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由此引申出来的这套经营模式可简单理解为随机应变——把公司分解成若干个小集体管理,让这些小集体独立核算。
京瓷创业初期,在松下电子公司“拔光毛”的逼迫下,让稻盛深切体会到成本的重要性。随着“阿米巴经营”管理体系的实行,京瓷公司也就成了由一个个被称为“阿米巴小组”的单位构成。京瓷与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在于组织了一套以“阿米巴小组”为单位的独立核算体制。“阿米巴”指的是工厂、车间中形成的最小基层组织,也就是最小的工作单位,一个部门、一条生产线、一个班组甚至到每个员工。每人都从属于自己的阿米巴小组,根据工作内容分配的不同,形成独立的利润中心。企业里的活动,虽然决策在上司,但具体的经营计划、实绩管理、劳务管理等事情都由他们自行运作。每个阿米巴都集生产、会计、经营于一体,再加上各个阿米巴小组之间能够随意分拆与组合,公司对市场的变化就能做出迅捷反应。
目前,巨化企业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阶段,此经营模式亦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阿米巴经营”是一种全员参与型的经营体系,每位员工只要充分掌握自己所属的阿米巴组织目标,在各自岗位上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在当中实现自我。通过成本管理,想方设法把实际成本做到比标准更低,以最少费用创造最大价值,以达到附加值的最大化。这样既提高了员工的成本意识和经营头脑,又提高了员工的职业伦理和个人素质,将阿米巴塑造成一个不断挑战的创造性团队。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角在产品,即是物;而阿米巴经营提示了以最少费用换取最大销售额的绞尽脑汁的“人”的团队,这才是可以创造的无限附加值。
员工的发展放在首位,也就是把造就自由的、追求一刻接一刻极致的整体人放在首位,这是稻盛和夫最大的秘密,也是“阿米巴经营”的最大成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5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