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2

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拓展阅读

1、歌散文欣赏《岳阳记》教案

学习目标:

1、涵咏歌,探究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歌意境

2、学习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爱国情怀,激发自己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了解鉴赏歌要置身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运用“置身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吟咏 启发 诵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亲爱的同学们,望月吟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领略到了初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更是文人的一种喜好,今天,让我们和杜甫一起-------

(学生自己定学习任务,教师展示幻灯片,师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悟,指导诵读(展示原)

1、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解,读懂

2、质疑问难,大声朗读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的意思

4、指名朗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三、指导学生用“置身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

1、以思带说:

中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动形象的描绘。

2、炼字:

抓住关键字“坼”“浮”进行体会

明确:“坼”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诵读,读出杜甫风“大气”之感,体会作者心胸开阔

四、探究作者杜甫形象

1、想象:杜甫在上看风景,我们在书中看杜甫,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人的举止、肖像、神情

2、思考:是什么使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谈谈

(师展示幻灯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岳阳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及对国家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

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老杜的(师展示幻灯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春望》

“花近高伤客心,万方多难此临。” 《

4、总结:鉴赏词应从景和情入手,通过学习这首,我们觉得描述的意境应分几步(师展示幻灯片):

绘景—摹形---溯情

5、记诵: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声读背

五、迁移扩展:运用“置身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旅夜书怀》

结语(师展示幻灯片):任何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自从有了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朱光潜)

让我们热爱吧!

作业:

运用“置身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杜甫的其他作品。

一是选修课教材的处理。我觉得,选修课的学习一定与必修课的学习有区别,而且,这区别应该就在选修课更要重视方法的传授与规律的把握。这一堂课是学习杜甫的《岳阳》,但我一开始就是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一个学习运用“置身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歌的例子。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我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教案经过了几次修改,最后定为 “导入——译读——赏析指导(初知意象----置身境——背景介绍—-知人论世——缘景明情)——情读背诵——迁移扩展---布置作业——结束语”,这样,如何“把握意象”,如何“置身境”,如何“缘景明情”,相对就更明晰了。虽然,这种教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教法,但作为选修课教学的探索,我觉得我的这一变革是值得同仁借鉴的。

二是教学中的以情感人。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是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这艺术对于歌鉴赏尤以“情”为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吗!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中无废话,而且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煽情契机。而这一功夫,是需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练就的,那就是尽量能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既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备学法,这样,作为教师就得事先考虑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过渡,每一个问题如何设计,哪详哪略哪儿容易激发学生共鸣,这样才能师生共收获。

三、幻灯片的合理展示。这么久课件课的教学实践,让我知道歌教学尤以读、品、悟为重。若以课件的形式上课,幻灯片的制作一定不能多,而且还要合理展示。基于这一认识,我一共制作了11张幻灯片,其中有两张是原文,只是便于听*观看,课后我也觉得幻灯片展示的真是恰到好处。其中:

幻灯片2:学生口述完学习任务后展示学习目标,体现了师生合作意识,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幻灯片5:在分析人物环节中“是什么使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谈谈”思考题抛出后,才展示了相关背景,突破了一上课就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的传统形式。

文章是时代的产物,背景展示有时则十分必要,恰切的背景是课堂教学内容浑厚的必要要素。

幻灯片7:起到了方法小结作用,凝练到位。

幻灯片9:作为结束语,引用了两位名人关于歌的名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喜爱歌的情愫,也使本的教学无论是知识情感,还是德育都得到了很好的收束。

读下列一副对联,回答问题: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耶?儒耶?吏 耶?仙耶?前不见人,使我怆然涕下; 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 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岳阳上的一副对联。对联从人文自然两个角度入手描写岳阳,对仗工整,又极 具概

括性:上联选取吟诵岳阳文人物,下联突现了岳阳的地理环境。据此回答:

1.杜少陵是指唐朝人杜甫的号, 全称是少陵野老, 对联中的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 《 写出带有岳阳字样的句: 》 ,

2.范希文是指宋朝的人范仲淹,对联中的“两字”是指————两字,写出含有这两字的 句: ——————————————————————————————————————

3.吕纯阳即吕洞宾,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请写出“八仙”中另七位仙人的名字:

4.请写出有关八仙的两条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 :

5.上联“前不见人,使我怆然涕下”是化用了唐朝人陈子昂的句,默写出陈子昂的原 句: ——————————————————————————————————————— ———————————————————————————————————————

6.下联中“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是化用了晋朝陶潜的句,原句是: ——————————————————————————————————————— ———————————————————————————————————————

1.《岳阳》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

2. 忧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李铁拐(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4. 八仙过汗各显神通 狗咬吕洞宾 不识大好人

5. 前不见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命题人:曹佃富)

2、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风并为今传诵的名作。他与著名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王之涣今仅存 6首,《全唐》收录。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纪事》。

[注释]

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

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

你就必须向更高攀。

【赏析】

》是盛唐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评家也认为:“王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1-2] 这首是唐代五言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也因此而名扬中华。

黄昏时分,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忌说理”,应当说,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里,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中之不朽之作。

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人身在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把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从这后半首,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所见,而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上了的顶层。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3、王之涣教案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

注释:

1、: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上更高的一层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歌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其蕴涵的哲理,学习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

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是一首即景生情的。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把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句来领会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图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名称由来:,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经常有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大家看,这就是。(师贴图)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情境,将的图片呈现,拉近了学生与文的距离。】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人王之涣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看看图,想一想:人王之涣以后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的时候,单凭句去感受人所描绘的景物,那是很困难的,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接触不深,他们很难从短短的两行文十个字中感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在学生与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将句与画面相链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人所描绘的景象。】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结合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读读、画画图,再读读,看似游戏,其实课堂上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全隐含其间而又不露痕迹。最后用猜一猜的形式充满童趣地理解了意。这种自然轻松、和谐无痕的学习方式正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并追求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作画的过程不是很形式地将课文插图进行翻版,而是借助作画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

【对这句的处理,教师没有把“白日”、“依”、“尽”逐字逐句地讲解,尤其对“白日”没有强调是傍晚的太阳,而是保留了句的整体性和模糊美,突出了句所展现的一幅幅连续的充满动感的画面,让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去感悟的意境,去体味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

4、继续作画:我们在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句二

(2) 小朋友,站在上,你还能看到什么?(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 “”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但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看图,感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看看图,说说这首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句描写的景物。

画一画,解读意。

从现有的插图感受意,这是浅层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白日依山尽”这种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态,光凭课文插图是不够的。我让学生指导我把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媒体播放,印证解读。

在看一看,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然理解了意,前的美丽景象也如电影般在脑海播放,那么真实的情景是否如想象的一样呢?在教学结束,我安排了电脑小博士放映影片,再次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磅礴气势,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其情、悟其道

体会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图”,形象感知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赏析:

这首人在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人身在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是千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

从这后半首,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所见,而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上了的顶层。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别》中选录这首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4、李白锦城散花》鉴赏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人,被后人誉为“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品原文】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望,如上九天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锦城散花: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一名锦,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区东北隅。 ⑵金窗、绣户:装饰华美的门窗。 ⑶珠箔(bó):即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 ⑷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 ⑸忧:一作“愁”。 ⑹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 ⑺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郸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双流县。

【白话译文】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染得光彩夺目。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今天我来此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创作背景】

这首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是李白最早创作的歌之一。关于此的具体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时;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则认为此是李白在开元十年(722年)重游成都时所作。

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高梯入云,接霄汉,气象雄伟。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的美景竟然使人陶醉了。在此之后,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此时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 人没有描写散花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了。而这两句在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的愉悦之情。 综观全,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已经显示了李白的歌天才,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登鹳雀楼》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zhuguo.cn/articles/49473.html

热门阅读

  1. 盐场举行冬季环场接力赛的通知
  2. 春节拜年贺词短信
  3. 关于屈原的诗句
  4. 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知识点汇总
  5. 爱莲说教学设计案例
  6. 个人加油的口号
  7. 关于雪的现代诗歌
  8. 《安妮日记》经典读后感
  9. 证书的挂靠协议书
  10. 阎崇年的语录
  11. 妈妈真好的读后感
  12. 早安心语正能量的短句
  13. 2016年感恩节给老师的祝福语
  14. 春节全家团圆手抄报
  15. 好老师坏妈妈作文800字
← 返回首页